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大城市化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目前城鎮體系的格局,而大城市撤縣市設區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我國現行的大城市中,目前已經有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南京在內的城市已經實現城市全域設區,沒有下轄的縣和縣級市,而十大城市中仍然包括杭州,成都,重慶3個城市下轄有縣及縣級市,而且數目都不少於3個,而在當今大城市全城設區化的今天,除縣市化已經越來越成為大城市的一種標配。而杭州作為我國二線城市中的實力強城,近年來可謂如魚得水,發展飛速,打造國際化的大城格局也已經成為必然,可是下轄的3個縣市讓杭州城市格局一體化上有所束縛,畢竟全域設區已成為大城市的標配,因此杭州市近年來也正全力致力於撤縣設區的工作,那麼全域縣市設區之路還有多遠?
翻開杭州近年的城市變革可以發現,杭州最近的一次撤縣設區源於2017年8月10日,相關文件顯示,經國務院批准,杭州下轄縣級市臨安市正式設為臨安區。更早的一次是在2014年,撤銷富陽市,設立富陽區。而截止目前為止,杭州仍然下轄有淳安縣、桐廬縣,建德市,兩縣一市尚未實現設區。那麼是否這三個地方目前未達到設區標準呢?
對於涉縣設區標準,國家規定相對模糊,一般認為,300萬人以上的地級市或者直轄市,根據城市規劃,平均60萬可一個市轄區,成立一個市轄區最低需要25萬人,同時區域內非農業人口必須在10萬以上。對於中心城市郊縣(縣級市)改設市轄區,須該縣(市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業人口不得低於70%;第二三產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改設市轄區的縣(市),全縣(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不得低於上一年本市市轄區對應指標的平均水平。根據這一標準,除淳安縣人口為35.0萬之外,桐廬縣和建德市人口規模都超過了40萬,符合國家對於撤縣設區所需人口的最低標準。但是至於這三個縣市是否擁有70%的非農業人口便不得而知。接下來看看這三個縣市2018年gdp總量。
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截止2018年,這三個縣市gdp都在200億到400億之間,其中最高的是桐廬縣gdp總量近392億元,最低的淳安縣242億元,建德市為367億元,三縣市2018年對應得人均經濟總量分別為9萬,6.7萬,8.2萬。可以預見,杭州下一個撤縣設區的可能為桐廬縣。
撤縣設區到底有什麼好處呢?首先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和城市的可持續性,整合產業結構,優化資源,消除制度方面障礙,使中心城區經濟發展空間更大化。正因為如此,不僅僅是中心城市,包括中等地級市都在進行撤縣設區規劃,比喻今年8月份,廣西百色市田陽縣設田陽區,河南周口市淮陽縣設立淮陽區。國家批覆撤縣設區速度在2016時候達到頂峰,僅僅2016年那一年,全國就有27個縣市設區,而2016年這數字是23個,2014年是16個。然而2017年開始,國家關於撤縣設區的批覆速度開始放緩,那一年年僅僅批覆了5個城市的撤縣設區,而2018年批覆了8個,今年到目前為止僅僅只批覆了4個城市的撤縣設區請求。可見,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而根據筆者觀察,目前的撤縣設區進度受兩方面影響,一個是國家政策,一個是所在縣市的經濟發展問題。如果沒有國家政策支持,一個縣或者縣級市想要設區,恐怕需要在城市產業和經濟結構上下很大功夫。而預計杭州想要完成全域設區,只怕是要到2020年以後的事了,而其他兩城,成都和重慶完成這一規劃可能至少要到2025年以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