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2020-08-01 麥穗日記

隱逸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有價值判斷和精神追求的行為,古往今來,都有很多人選擇隱居深山,忘情於山水。最近看到有人提出:古代隱士多是自我封閉,這種人生是否有意義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主要有兩部分的疑惑:

第一,古代隱士隱居起來,是一種自我封閉;

第二,古代隱士選擇隱居,是否有意義?

本文認為古人隱居不是一種自我封閉的行為,而是一種保護人生初心和道德防線,或是社會風氣的影響,而選擇忘情山水;針對隱士們的人生選擇,將通過他們一生的成就來評判一下他們的人生,是否有意義。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古人隱居山林,不是自我封閉,而是一種人生追求

隱逸思想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莊子在諸侯國混戰的時候,不願與同流者合汙,而選擇辭官歸隱;《楚辭》中的《招隱士》也寫道「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表達古人的隱居行為。發展至魏晉時期,沿襲了先秦時期的隱逸主題,在玄學、道教的思想衝擊下,大量的文人創寫了描寫隱逸生活和表現隱逸思想的作品。

這些文人中,有的是因為仕途坎坷而不得不隱居,有的卻是主動拋卻功名利祿,主動選擇隱居,但無論是何種方式,都不是自我封閉,而是一種人生追求。

  • 因仕途坎坷,不得不隱居,表示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態度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寫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者則見,無道則隱」。曹魏後期,政局混亂,曹芳等皇帝昏庸無能、荒淫無度,司馬氏趁機奪權,掌握朝政,為了清除異己,穩定政權,便誅殺了很多曹氏時期的文人士大夫。許多前朝留下來的士人既不滿於司馬氏的統治,更忐忑自身會被司馬氏誅殺。

「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就是如此,阮籍本有著濟世之志,與建安時期的豪情壯志亦步亦趨,在曹魏政權衰落後,阮籍的政治理想落潮,面臨汙濁的社會和短暫的人生,阮籍無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曠達,寄情山水,隱居山林,如他在《詠懷詩》其一中寫道: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阮籍在仕途失意後,創作了82首詠懷詩,記錄了自己在隱居山林時期苦悶、孤獨的情緒。這第一首作為發端,既點名了自己隱居的環境,又真實記錄了對身世的無奈、人生無常的感慨。

其實,阮籍曾多次被司馬氏邀請做官,但阮籍卻多次拒絕,最終為了保護自身姓名,不得不出仕,出仕後的他過著酣飲無暢的生活,不理政事,這種隱逸行為符合《周易》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作風,正是表達了自身傲視功名利祿,追求人生高風亮節的理想行為。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 主動放棄官祿,寄情山水,這是一種人生志向

孔子說:「隱居以求其志」,這裡的「志」不是儒家思想中的「官位利祿」,而是一種「志業」,樂於隱居的文人將「隱」視為人生志向,力求享受山水之樂,領略自然的意趣,追求一種符合人類本性、返歸自然的生活。

「古今隱逸之宗」陶淵明在看透了社會腐朽,卻沒有力量去改變社會時,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便主動放棄官位,拋卻功名利祿,堅定地選擇了躬耕田園,隱居山林,創作了大量以農事為題材的詩歌,如《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親身躬耕田園,並享受田園甘苦的隱士,在這首詩中,陶淵明正是著重抒寫了自身的躬耕生活體驗,親自種豆、鋤草、早出晚歸,宛若一位普通的農夫,尾句的「但使願無違」卻彰顯了他對人生初心的堅守,可以說,陶淵明的主動隱逸正是一種人生樂趣。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同樣,東晉官宦世家王羲之,出身高門卻淡薄宦情,好隱居,以山水吟詠為樂。據《晉書·王羲之傳》記載:

羲之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

這段記載正是凸顯了王羲之對人生的追求,證實了古人想做隱士,是個人的人生志趣罷了。

所以說,古人選擇隱居,並不是自我封閉,他們或遭遇著社會的變革,與世俗的格格不入導致他們做一名隱士,築建一所山水田園作為個人的精神處所,來排遣內心的苦悶心緒;或是在看破政治社會後,在玄佛思潮的影響下,主動選擇做一名隱士,享受人生樂趣,這也是一種志向追求。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古人選擇隱居,到底有沒有意義?

若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得了解陶淵明的社會影響。

陶淵明在魏晉時期是以「隱士」著稱的,但他的文學創作作品卻未得到高度的評價,這是因為他平淡樸實的文風與當時「詩賦流麗」的華麗文風格格不入,直到南朝蕭統發現陶淵明的文學價值,才成為第一位推崇其人格和文學作品的人。到了唐朝,王維、孟浩然均有過對陶淵明的模仿;在宋朝,在蘇軾、朱熹等人的推崇下,才真正奠定了陶淵明的文學地位。

以陶淵明為代表的隱士,他們或厭倦了官場,或逃離仕途的失意,多選擇隱居田園,或在陶淵明身上找尋人生的價值,並藉機安慰自己,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仕途失意後,創作了多首閒適詩,並在詩中點出對陶淵明塑造的精神世界的肯定,他在《官舍小亭閒望》中寫道:

風竹散清韻,煙槐凝綠姿。日高人吏去,閒坐在茅茨。葛衣御時暑,蔬飯療朝飢。持此聊自足,心力少營為。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茲。回謝爭名客,甘從君所嗤。

白居易的閒適詩「尚俗」,體現著禪、道、釋的人生態度,這首詩正是寫於白居易在厭倦了官場之後,開始尋找人生寄託,「一卷陶潛詩」既道出了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追求,又側面反映了陶淵明這位隱士對後世的影響,恰好體現了隱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類似的,又如蘇軾,他一生摯愛陶淵明的詩歌,並肯定他的隱士行為,創作了大量的「和陶詩」,如蘇軾的《和陶讀<山海經>》中寫道:

今日天始霜,眾木斂以疏。幽人掩關臥,明景翻空廬。開心無良友,寓眼得奇書。建德有遺民,道遠我無車。無糧食自足,豈謂谷與蔬。愧此稚川翁,千載與我俱。畫我與淵明,可作三士圖。學道雖恨晚,賦詩豈不如。

蘇軾是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一貶再貶的文人,與眾不同的是,貶謫讓蘇軾成長,並鑄成了其樂觀的人生態度,遭貶的蘇軾曾多次寫信給弟弟蘇轍坦誠說自己:「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表白陶淵明對其精神樂園的塑造,而這首詩中寫「畫我與淵明,可作三士圖」更是表達了自己恨不得與陶淵明生活在同一時代,共飲賞菊花,共耕田園的渴望。

如此看來,隱士們隱居到底有沒有意義?答案是肯定的。

文人選擇隱居成為隱士,是基於中國農耕文化的本質,隱士代表陶淵明生前是孤獨的,但在被後人挖掘後,其生命光輝逐漸放射,並構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士大夫的精神堡壘,用以保護自己人生選擇的自由,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朵璀璨的花蕊。顯然,隱士們的生活,是非常有意義的。

從古代隱逸詩人情懷,看隱士的意義所在

結語

古代的隱士選擇隱居田園,並不是自我封閉,他們或受困於仕途的失意,而選擇保護自身的入仕思想,不願同流合汙;或將隱居視為人生追求,當做生活樂趣,寄情山水,享受自然;凡此種種,皆尋找到了生活的旨趣,而非無意義的舉措。

反觀當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仰慕李子柒視頻中的田園生活,在她的視頻中,我們常看到陶淵明筆下的「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的寂靜與美好,感受到「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愜意,這難道不是隱士對後世的影響嗎?若我們深受這種田園美好的影響,恰好印證了其隱居的意義、人生的價值。

作者:蔡小記

相關焦點

  • 田園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情懷
    田園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情懷 陶淵明是魏晉時期東晉的著名大詩人,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 相信一提起陶淵明很多人都會想起,他寫於《飲酒》中的著名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夫隱居以求志",從古代隱士文化的興衰看中央集權的強化
    並非所有的士都能稱為隱士,有名的士才能稱為隱士。由此可見,歷史上對於隱士的關注也是頗多的。隱士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孔子所在春秋戰國時期,涉及範圍廣,然而其興衰與否與中央集權的強化緊密聯繫。隱士確實有真偽,真隱士是當真不喜歡在人前出名或是入朝為官,評論政事,只想著可以尋得一個清淨的地方安安穩穩的過完自己的日子,在古代自給自足可以完全生活。
  • 「夫隱居以求志」,從古代隱士文化的興衰看中央集權的強化
    隱士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孔子所在春秋戰國時期,涉及範圍廣,然而其興衰與否與中央集權的強化緊密聯繫。客觀原因是在古代,以自然經濟為主的經濟形式,每個家庭男耕女織,靠自己家庭便可以存活下來,只有在收集或製造的產品過剩時才會想到拿到市場上交換。這大大減少了百姓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由此在古代隱居完全不是問題,這樣的經濟條件為隱士們隱居解決了後顧之憂。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是政治黑暗,仕途不順。
  • 古代隱士不少,你知道我國第一個隱逸詩人是誰?對後人有什麼影響
    中國古代隱士不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儒家標榜的人生理想。你知道我國第一個隱逸詩人是誰?對後人有什麼影響嗎?我國第一個隱逸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他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
  • 「隱士」是一種身份,而隱逸是一種狀態
    終南隱逸文化起源甚早,自東周末年周王室大夫尹喜隱居樓觀,築草樓觀星望氣至今,隱逸文化延綿至少2500多年。民國時期著名的佛教居士、旅行家高鶴年曾作《名山遊訪記》一書,其時隱居修道者數以百計。20世紀80年代,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深入終南山尋訪「隱士」,並將其尋訪經歷著作《空谷幽蘭》一書。
  • 林逋:北宋著名隱逸詩人的真與美
    文/舒茸 (林逋篇)魏晉時期,一批文人墨客受儒家拋卻俗塵思想影響,悄然興起一股隱逸風潮。表面看似棄趨名利,一派超然面孔,實則內心猶在焦慮出仕為官之道。眾文人不過是借隱逸之路,掩飾自己內心真正意圖而已。誠如大才子謝靈運、李白等著名詩人,也逃不過道載以建功立業的滿腔熱血,身在田園放歌,心在都城徘徊。
  • 隱士文化,中國歷史畫卷上的一幅潑墨寫意
    但是隱士不做官,可以做詩人,可以做畫家,可以做書法家,一樣會流芳百世、萬古長青,一樣會在歷史上留下這一群體濃墨重彩的一筆。&34;孤高清傲,知書達理,卻視富貴如浮雲。但隱士文化不同於佛教悲天憫人的消極思想,也與西方的功利主義截然相反。中國古代隱士的人生不能說是積極,但一定是樂觀的。樂山樂水樂友人之誼,好書好酒好詩畫之美。&34;,&34;。
  • 打漁、砍柴、隱逸,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嚮往"漁樵"生活?
    1、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人只有在現實生活中過得不如意,才會嚮往幻想中的生活,古代文人想要隱逸,大多是因為他們在現實中遭受挫折,而這一挫折多半是仕途失意,他們藉助&34;表達自己的歸隱之意,實則是藉以逃避政治上的不得志,因此他們的作品中,不但沒有隱士的飄然脫俗之感,反倒是滿懷落寞悽傷。
  •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筆者認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的時候,陶淵明會棄官歸隱于田園,激動的無奈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但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去分析,可以發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灑脫的華麗轉身呢!
  • 《論語》中的隱逸情懷: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這群「遁世不見知而無悔」的神秘人物被稱為隱士,《論語》中的隱士遠離政治權利,卻對天下大事瞭然於胸。歸隱只是他們選擇的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仁義志士!在避世創生的根源處1.隱士參政、兼愛非攻:中國的隱士,每一位都和現實政治脫不了干係,不過以居配角輔助他人。
  • 打漁、砍柴、隱逸,古代文人為何如此嚮往「漁樵」生活?
    這便是古人眼裡的"漁樵",儼然是隱士了。南朝詩人何遜的《夕望江橋示蕭語議楊健康江主簿》云:"夕鳥已西度,殘霞亦半消。風聲動密竹,水影漾長橋。旅人多憂思,寒江復寂寥。爾情深鞏洛,予念返漁樵。何因適歸願,分路一揚鑣。"這是最早將"漁樵"並舉的詩。
  • 談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
    "意思是,隱與初生的植物的嫩芽類似,芽小到幾乎看不見。可是客觀上真實存在,並且古人認為芽並不小,只是能夠看到部分的有限,隨著時間的流逝芽慢慢長大,才會顯露他本來的形態。隱逸中的"隱"也是如此,區別於消失或是不可知,所隱對象不僅存在,而且對於當時的社會也是可以耳聞的。
  • 魏晉風流與隱逸文化|真正的魏晉隱士是這樣玩的
    有一次查看一本寫隱士的書,翻到一位讀者的評價,這位讀者失望地說作者根本不懂什麼是隱士,還不如去看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百家講壇主講嘉賓、同濟大學文學教授劉強說,所謂「隱士」首先得是「士」,「士」在中國古代,是有著特定的身份內涵的,一般就是指士大夫階層,「士」階層和「庶民」是有著清晰的界限的,不能混為一談。
  • 為何山水畫的隱逸之美,令無數文人雅士為之嚮往?
    為何山水畫的隱逸之美,令無數文人雅士為之嚮往?圖/楊天佑 文/秋香中國畫,作為古代封建帝國時期文人雅士的一大愛好,可以承載幽思、可以依託思念,可以抒情亦可以詠志。但古代有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滿腹經綸卻不出仕,偏愛隱士之路。這類才華橫溢之人有一個共同愛好——那就是山水畫,這是為何?
  • 讀唐詞《漁歌子》感受古代隱士心態和淳美自然風情
    請熟知並喜愛唐詩的網友與筆者分享一首唐詞,過去多說唐詩宋詞,其實,有不少唐詞也寫得很不錯,比如這首中唐隱士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詞寫的是漁家生活,富有情趣。詞的開篇從青山、白鷺寫起,然後逐步展現一幅畫卷:夾岸紅桃,滿江春水,鱖魚肥美。在斜風細雨中,一個漁父戴著鬥笠,披著蓑衣。
  • 隱逸派(詩人)
    這三位隱逸派詩人,在西方很有名。如何理解他們的名氣呢?我們設想一下陶淵明,他在西方也很有名。我願意將陶淵明歸為隱逸派詩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就是隱逸派的境界。我們一致認為,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人。
  • 周敦頤愛蓮不愛菊: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這可以看作文人思想的成熟,在不同階段、不同境遇中用不同的觀念調節自己。 儒家鼓勵人積極入世,救濟蒼生,但現實中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這時道家思想往往可以作為一種調劑。道家提倡順應自然、清淨無為,如果政治理想難以實現,那麼避世歸隱也不失為一條道路。此外,佛家禪宗推崇的隨緣任運,幫助人化解入世與避世的糾結。 周敦頤的思想體系就是很複雜的。
  • 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嚮往嗎?
    這首詩很有情趣,描寫隱逸生活,雖以尋隱者而不遇為題,一閃而過的失望之後,竟然發現了隱逸的真諦,抒發對隱居生活的迷戀和嚮往,根據其詩意,可以推斷,應為詩人晚年退隱後所作,因為青年和中年時代,他都在忙著考試和做官,便很難有這樣的情趣了。
  • 帶你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
    談到隱士,就不得不先論及我國古代的士和士人群體。士和士人群體從他們產生之日起,就對我國傳統文化和我國社會發揮著重要影響。基於上述釋義,我們可以將隱士解釋為:離群索居、不顯露自己的士人。但這僅僅是字面的解釋,要想對隱士的概念有更明確、更深入的認識,就必須從更多角度、更深層次來考察。「隱士」一詞,最早見於《荀子正論》中:「天下無隱士,無遺善。」但我國古代典籍中表述隱士的稱謂卻相當繁多。
  • 周敦頤愛蓮不愛菊: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詩人所看重的,大多是蓮在外在形象上的美麗、輕柔。而周敦頤愛蓮的理由卻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它是花中君子,它潔身自好、周敦頤愛的是蓮的內在品質。以蓮自況,立志做潔身自愛的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