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赫赫有名的「隱士」詩,揭秘真正隱士生活,看完你還嚮往嗎?

2020-12-04 隨手談詩

《唐詩三百首》020

尋西山隱者不遇唐·丘為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①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②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③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④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⑤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⑥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⑦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⑧

作者簡介

丘為,一個因孝順而聞名天下的人,又因擅長作詩,與王維、劉長卿等四人相交。年輕時,丘為屢試不第,又回到家中重新學習,直到中年才進士及第,走上仕途。80多歲辭官還鄉,醉心于田園山水,因此詩風也頗為清幽,且工於鍊字,相傳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時,在字句上反覆推敲,最後留下了「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千古名句,實際上,這句詩便脫胎於丘為的《題農父廬舍》:「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兩個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丘為也是一個長壽詩人,他去世時已96歲高齡,是唐朝最高壽的詩人之一。

題解

丘為現存詩篇不多,僅十餘首,這首《尋西山隱者不遇》是最著名的。詩題讀起來是不是很有熟悉的感覺?對了,賈島那首著名的課本詩《尋隱者不遇》,和這首詩題就差了兩個字。

這首詩很有情趣,描寫隱逸生活,雖以尋隱者而不遇為題,一閃而過的失望之後,竟然發現了隱逸的真諦,抒發對隱居生活的迷戀和嚮往,根據其詩意,可以推斷,應為詩人晚年退隱後所作,因為青年和中年時代,他都在忙著考試和做官,便很難有這樣的情趣了。

注釋

① 茅茨:茅屋,此指隱者居所;

② 扣關:敲門,關就是門閂,代指門;

③ 巾柴車:駕柴車,巾在此作動詞,有整飾的意思;

釣秋水:指在秋水邊垂釣;

④ 差(cī)池:參差不齊意,此指彼此錯過;

黽勉(mǐn):勉力、努力,有殷勤意;

⑥ 及茲:來此。契,愜意;

蕩心耳:猶心曠神怡;

⑦ 清淨理:修養身心的真理;

⑧ 之子:這個人,指隱者。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尋訪隱者不遇這一具體事件,感受到了隱逸之趣味與清淨之真理,全詩共16句,當分兩段解讀,前8句為第一段,敘事——尋而不遇;後8句為第二段,寫感悟,是升華全詩的所在。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裡:看起筆兩句,絕頂謂之高、茅茨謂之簡、三十裡謂之遠,在我們的印象中,這不正是隱居生活的特點嗎?而「直上」兩字,又能體現作者不畏路途遙遠、不畏山高水長、不畏環境簡陋,一定要去拜訪隱士,其對隱士的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你看,短短十個字,交代了如此多的信息量,通過這樣的渲染,讓讀者都對隱士的真面目充滿了期待,真是大家手筆。

扣關無僮僕,窺室唯案幾:詩人歷經辛苦登上絕頂,來到隱士門前,輕輕地敲了敲門,結果無人應答,從門縫中暗中觀察一下,室內除了茶几啥也沒有。人賈島尋隱者不遇,好歹有個童子可以相問,丘為的運氣真是糟透了。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隱者去哪裡了呢?不是去自駕遊,便是去釣魚了吧,反正是和大自然相伴去了。釣秋水有典,出自《莊子·秋水》,說莊子當年垂釣於濮水,楚國給他高官厚祿也不能打動其心,寧願隱居。且,垂釣在古代,本來就是隱士的標配,是脫俗生活的代名詞,用此典,顯然是為了描寫這位隱士是一個像莊子那樣真正超然物外的高人了。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我們彼此錯過了,只能在心中默默地表達仰慕之情了。這兩句詩可以看出作者有一絲失望,但並非抱怨。仰止的典我們都很熟悉了,出自《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失望一閃而過,因為詩人看到了雨中的草色,聽到了窗中的松聲,對於仰慕隱者的丘為來說,這樣的景色,堪稱絕美了。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然沒有見到相見的人,但來到這清幽絕美的地方,足以讓人心曠神怡,尋隱不遇的失望之情,自然被洗滌一空。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淨理:這兩句足以看出詩人並非是一個附庸風雅的人,他心中確實有對隱逸生活的無限嚮往,否則是不會寫出「頗得清淨理」這種句子的。「清淨理」是清靜無為之道,大有來頭,《太上老君說常清淨妙經》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常清常靜方為道德自然。

你看,失望歸失望,但只要身處這樣的環境,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就能悟到隱逸的真諦。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既然已經心有所悟,此行的目的就達到了,又何須苦等主人回來,何必一定要見到隱者呢?達到了這一境界的丘為,已經足以和魏晉時期的名士媲美了,不是我瞎捧,而是他自己這樣說的。

「興盡」二字就出自《世說新語·任誕》,是王子猷(yóu)雪夜訪戴的典,王子猷是王徽之,戴是戴逵,字安道,一個頗有學問的隱士。說王子猷在一個雪夜,突然來了興致要去拜訪戴安道,於是便劃了一夜船才到戴安道家門口,他卻不去扣門,而是原路返回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本來乘興而來,如今興盡而返,何必相見?

丘為用這個典故,當然是為了吹一下自己:我的心靈已經被滌蕩清淨,我已經感悟到了清靜無為的真理,我是一個了不起的隱士,和王子猷一樣,和戴安道一樣,和這山中的高人一樣。

有時候吧,我們普通人就真是搞不懂這些名士、隱士的腦迴路是怎樣的,可能是修行不夠吧,要換做我肯定是說來都來了……

相關焦點

  • 詩僧訪友不遇,寫下一首經典唐詩,道出隱士的脫俗生活,令人嚮往
    而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解讀的正是皎然在一次尋訪好友陸羽不遇,寫下的一首經典唐詩。這首詩的文字質樸自然,用尋訪好友不遇的全過程,道出了陸羽(陸羽,字鴻漸)脫俗的隱士生活,令人嚮往。將家搬到了外城,其實正是隱士常見的心態,因為外城的環境相對而言會更加清淨一些。那麼既然是外城,自然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因此是「野逕入桑麻」,蜿蜒的小路通向了種有桑麻的地方。真是曲徑通幽處,不妨試想,那是多麼幽靜、清閒的一個去處啊!難道還有比這裡更適合隱士生活的地方嗎?
  • 中國獨特的隱士文化:論述五花八門的古代隱士
    這是大名鼎鼎的陶隱士之佳作,還有什麼菊花之隱逸者也之類的,全是讚嘆隱士潔身自好的詩詞,而隱士向來飽受爭議,隱的好,便青史流傳,隱不好,便會被說為沽名釣譽,從古至今,這貌似是一種令人嚮往的「職業」。古雲,小隱隱於世,大隱隱與野。凡是對現世不滿的,很傲嬌的甩了袖子,拂衣而去,老子我要去當隱士了。對於隱士的定義,其實很模糊。
  • 揭秘終南山隱士:在山中修煉完後還回到紅塵中
    ,網絡討論中,更有多位網友表示想到終南山隱居,也有人擔心這樣的「揭秘」會破壞目前的修行傳統。雖然很多人表現出對隱居的嚮往,但西安大康心理保健院主任諮詢師張金剛分析,真正的隱居者是到山中修煉、養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想「迴避現實煩惱」,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遇到一些困難,他們嚮往隱居生活;也有一些人際關係障礙者,例如輕度焦慮者,想逃離現實生活,到沒有人的地方去。「後兩種人如果去山中隱居,都是行不通的,對心理焦慮者,山中的生活,他們不但適應不了,甚至會加重病症。」
  • 詩僧靈澈很辛辣的一首詩,結尾14字諷「偽隱士」,力透紙背!
    心裡有這樣的嚮往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是一直把這樣的生活掛在嘴邊,明明自己有能力去實現它,卻始終放不下自己拼搏半生得到的官位、財富,讓隱士生活永遠成為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在明知道自己不會去這樣做的情況下,還要反反覆覆的提到這種生活,無非是想讓別人覺得這個人不僅僅只看重俗名俗利,還有著高尚的情懷罷了。
  • 你想成為隱士,做個真正的隱士值不值得?隱士的代價
    大自然景色因此他敢於直面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除此之外,還可以品茶飲酒,有僕人,還有書童,人只有滿足了溫飽問題,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他每天為吃飯著急,他的隱士生活是不會過得瀟灑飄逸的,可見,隱士的生活想要過得舒服,必須有經濟收入作為前提基礎。古代如此,現如今也是如此。
  • 什麼叫做真正的才子隱士,一首七言絕句,徹底看破凡塵,逍遙世間
    (文·張凡)(原創作品:抄襲必究)常言道,「小隱於野,大隱於市」,真正的隱者,不一定總在山水之間,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而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之中,熙熙攘攘的市井之內,也一樣有著不願隨波逐流,超脫人間凡俗的存在。
  • 唐代高僧的一首詩,只有8句,道盡隱士的嫻雅生活,足以媲美賈島
    「一個人一首詩」,如果用這句話來形容唐代的那些著名詩人,你會選用哪首詩呢真的要用一首詩來代表他們的水平,確實不太容易。可是,提到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首《尋隱者不遇》。整首詩語淡情濃,自有一股清新飄逸的味道在其中。事實上,在唐代詩壇,能夠與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相媲美的詩作也有很多,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首《尋陸鴻漸不遇》。
  • 隱士的生活
    《陳風 衡門》感思隱士古已有之《陳風 衡門》就是一首反映隱士生活的詩。簡陋衡門可以棲身,洋洋泌水可以充飢,這是一種安貧樂道思想。下文的吃不必是鯉魚,娶不必是美女,是這種思想的延伸。現在那些利慾薰心的人真是應該好好讀讀兩千多年前的這首詩。詩中的「橫門棲遲」和「泌水樂飢」,後世成為了「安貧樂道」的代名詞,也為後世的閒隱詩起了濫觴的作用。
  • 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空谷幽蘭》問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隱居修行者,過著和1000年前一樣的生活,年齡最大的90多歲,個別隱士甚至數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終老也未曾下山。
  • 羨慕隱士的生活?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是隱士們最究竟的歸宿!
    白屋安貧終暫計,夕陽歸路豈知還。 蓮華佛國深深處,出世芳蹤不可攀。 ——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處士逃名遠市闤」,這個「處」就是退隱的意思,處士就是有德有才但隱居不去做官的人。
  • 「假隱士」陶淵明告訴你:表達反抗的最好方式,是「存而不論」
    每每讀起陶淵明的詩詞,總會對「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蘊心生嚮往,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出走,卻又不停渴望回歸最初的本心。而最初的原點,就是自然深處、田園木屋。可我們今天不是要講他的詩句其中的意蘊,也不論歸隱後的田園生活如何令人嚮往。
  • 男子隱居終南山棄百萬年薪 解密當代終南山隱士的真實生活
    生活中很多人的嚮往和追求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追求物質的享受,有些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嚮往,這是好事,但前提是我們必須為了這些嚮往和追求去努力;就像劉景崇一樣,追求鍾南山的生活,這是他努力之後想要的生活。
  • 你知道什麼叫隱士嗎
    《空谷幽蘭》的作者比爾·波特曾說過,美國的隱士只是喜歡自己帶著的人,往往有些神經質;而中國的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經營,扮演著重要的社會角色。這些人選擇隱士作為生存角色,以深山獨處作為生活狀態,必然有他自己的理由。他們看起來,與時代脫節,卻並不與季節脫節,默默不為他聞之中,成為備受歷史尊敬的人。
  • 中國古代隱士名氣不小 陶淵明最有名唐寅有瑕疵
    自然是隱士了。    香港匯報報刊文稱,說起中國的隱士,似乎陶淵明當排第一,就像元曲裡說的:「……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就連一向看不起隱士的魯迅先生也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但我卻不以為然。陶翁二十多歲時開始出仕,之後時仕時隱,隱隱仕仕,且做的都是些小官。
  • 「真正的隱士」是怎麼形成的?
    在《紅樓夢》中誰是真正的隱士?甄士隱就是真正的隱士,如果我們把甄換成真,把「士」和「隱」的位置顛倒一下,那麼,甄士隱就變成了「真隱士」了。那麼,真正的隱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半隱半俗的甄士隱。」瞧瞧甄士隱的生活多美好呀!不缺錢花,有一個賢惠的妻子,雖然沒有兒子,但還有個女兒英蓮,無欲無求,不求名利,喝酒、吟誦詩歌、養花,簡直就是一個生活十分幸福的年過半百的老人。2生活的變故。丟失女兒。
  • 王維意境最優美的一首詩,寫出了令人嚮往的詩意生活
    詩意的生活,是每個人內心都嚮往的生活方式,現實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讓人心煩,總有各種各樣的人物讓人討厭,所以每個人都渴望找到一個心靈的棲息之地,那裡充滿詩意,遠離了世俗的紛紛擾擾。然而,這樣的生活在現實中難以找到,詩意的人生還得在詩中尋找。在中國古代的詩人中,王維的詩最有生活的詩意,比如《山居秋暝》,意境恬靜優美,處處富有詩意。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另一個輞川別業——嵩山別業:真正的隱士園林
    唐代田園詩的發展,受文人園林的影響,而當時除了最著名的王維的輞川別業外,還有一處非常典型的莊園別墅——嵩山別業。嵩山別業的主人盧鴻一是真正的隱士,和王維同一時代,他一生不做官,卻頗有名氣。他選擇嵩山別業內及其附近比較有特色的景觀10處:草堂、倒景臺、樾館、枕煙庭、雲錦淙、期仙磴、滌煩磯、冪翠庭、洞元室、金碧潭,各賦詩一首,並按序遍成卷——《嵩山十志十首》。詩中對建築、自然環境、如何融景借景,以及如何進行園林處理等進行作了具體的描寫。
  • 溫庭筠拜訪隱士未果,卻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5字值得銘記於心
    精通音律,工於詩、詞。其詩清婉精麗,備受時人推崇。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其詞穠豔精巧,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小編今天要向大家分享的便是溫庭筠的一首經典詩作《題盧處士山居》。《題盧處士山居》是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它是溫庭筠去山中拜訪盧岵隱士未果後所作。盧處士,即盧岵。處士,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
  • 《詩經·考槃》:遠離世俗,品隱士之樂
    此詩反覆吟詠隱士的形象,用復沓 的方式,說明其生活在水湄山間,言辭行動暢快自由,創造了一個清淡閒適的意境,抒發了對隱士的讚美之情。說起中國的隱士,似乎陶淵明當排第一,就像元曲裡說的:「……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阮瑀就連一向看不起隱士的魯,迅,先,生也說「陶淵明先生是我們中國赫赫有名的大隱」。
  • 當官的時候默默無聞,當隱士之後反而名揚天下,一首詞傳唱千年
    根據歷史的有關記載,張志和原名張龜齡。 這個詞人生活在盛唐由盛轉衰的那一段時期,大體上和李白是同一個時代的詩人。不過對比李白,他顯然更有機會參加唐朝的明經考試,而且還被錄取,後來唐肅宗就讓他進了翰林院。 進了翰林院也就意味著逐步的在仕途上有所盼望。只要尋著一個機會,也許就能夠真正地實現自己當年學而優則仕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