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終南山隱士居住的一處茅棚(圖片來源:新華網)

數千年來,全球百萬計隱士在終南山居住過。20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尋訪終南,《空谷幽蘭》問世,揭秘山谷5000多位隱居修行者,過著和1000年前一樣的生活,年齡最大的90多歲,個別隱士甚至數十年在山中居住,直到終老也未曾下山。 

2008年之前,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曾在時尚雜誌社做編輯,因為讀了《空谷幽蘭》,走上尋訪之路,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 

張劍峰的經歷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隱士夢,多位網友表示想到終南山隱居,也有人擔心這樣的「揭秘」會破壞目前的修行傳統。隱士的生活是不是如大家想像的那樣清風明月、閒適悠然?普遍認為的「逃離紅塵」式修行又是怎樣一番狀況呢? 

入世與出世 

除了現實的生活,隱士們的修行更多是獨處,對隱士的這種獨處,比爾波特認為山中隱士很像研究生,他們在攻讀他們精神覺醒的博士,很多人在佛教寺庵、道觀、儒家書院、大學乃至家裡獲得他們精神覺醒的「學士」,然後再到山中攻讀博士。在佛教和道教裡,到山中修行需要經過嚴格的程序,道教要在師父身邊待三到十年才能入山,佛教有一種說法——「不破本參不住山」,現在都市人作為田園隱居入山,是極少數案例。 

對終南隱士傳統,安妮寶貝在讀完《空谷幽蘭》後寫道:「隱士是一個很重要的中介,把各種知識變成活生生的生命。隱士用純粹、潔淨、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返照自己,這樣的生存者們讓我們在很好地反省著認識自我,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恢復我們的優秀文明。」 

山中清靜的環境利於修行人靜思,張劍峰稱,修行的本身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入世,終南山的修煉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山中修煉完後,隱士們最終還是要回到紅塵中,經過修煉,他們更圓融通透,抵達人生更高境界,只有極少數人會一直在山中,隱士的入世與出世是一個辯證的過程。 

終南山作為隱士的天堂,山中修行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過程。但自古以來,終南山就不乏沽名釣譽者,「終南捷徑」,一些人打著隱居的旗號,其實只是為了撈一個修行的名聲。   比爾波特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是不是真的修行,在山裡待一個冬天就知道了。因為山裡的冬天很冷,「假隱士」會早早逃下山去。

終南山隨處可見的修行人的居住地(圖片來源:西部網)

清淨的本來含義 

都市中的人到山中「隱居」是一個奢侈的行為,張劍峰把人們這一嚮往歸結為「假想的清淨」。 

「往往住幾天就受不了山裡的冷清了。可以理解大家心理的需求,但現實中,山裡並沒有那樣舒服,需要走夜路上廁所,忍受寒冷,個別人甚至在住山後出現了心理問題,沒幾天就開始自言自語,跟不存在的人對話,有精神分裂的症狀,因為沒有人和他交流。」他說。 

雖然很多人表現出對隱居的嚮往,但西安大康心理保健院主任諮詢師張金剛分析,真正的隱居者是到山中修煉、養生;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想「迴避現實煩惱」,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遇到一些困難,他們嚮往隱居生活;也有一些人際關係障礙者,例如輕度焦慮者,想逃離現實生活,到沒有人的地方去。 

「後兩種人如果去山中隱居,都是行不通的,對心理焦慮者,山中的生活,他們不但適應不了,甚至會加重病症。」張金剛說。 

「只有心無雜念的修行者才能在山中常住,他們能很圓融地處理各種問題。因為清淨不是找來的,如果懂得清淨本來的含義,時時刻刻都能清淨。都市很方便,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懂得欣賞,無處不是美景,住山的目的是看到自己內心的山水,如果在都市能夠看清自己內心的山水,又何必去住山呢?」張劍峰說。

記者了解到,山中隱士也經常遇到一些危險,幾年前一位隱士在茅棚死去多日才被人發現,去年一位隱士跌落山崖致死,不測時有發生。 

安妮寶貝有一句話:「對於城市中的人來說,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堅忍,遵循品德和良知,潔淨恩慈,即使不置身於幽深僻靜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淨天地。」 

有兩座終南山,一座有形,一座無形

記者:很多人都嚮往隱居生活,你怎麼看這個現象?

張劍峰:如果可以,大家都願意到自然中去生活,但這是很奢侈的。這是一個時代的話題,面對各種紛擾,人人都需要應對,所以很多人想逃避,去沒有人的淨土,如果內心有一片淨土,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記者:在網絡的議論中,一些人認為去尋訪隱士會影響打擾他們的修行,作為一位尋訪者,你覺得是不是如此?

張劍峰:這些隱士最大的威脅,不是那些尋訪者,那些不遠千裡去尋訪的人都很真誠,隱士們對他們一般都會歡迎。威脅最大的是好奇的驢友,他們往往製造一堆垃圾後就走了,現在山裡一到周末就堵車,因為現代人對自然有需求,但帶來的卻是環境的汙染,現在,這個威脅最嚴重。

記者:比爾波特在《空谷幽蘭》中說,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與自己獨處,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住山的目的是不是製造與自己獨處的環境,進而修煉自己的內心?

張劍峰:對,山只是提供了一種環境,其實有兩座終南山,一座是有形的,它是風景,另一座是無形的終南山,如果內心有終南山,終南山無處不是。一個人如果有道德底線、有操守,無論入山不入山他都是修行人,我覺得這是修行的最根本。其實山裡所謂的美妙,你不克服一些困難沒法享受。

隱士住山需克服現實困難 

張劍峰給山上帶了一個罈子,以便做泡菜(圖片來源:華商網)

記者前往時,印證了書中所寫:茅棚零星散落在山谷中,往往走幾十分鐘山路,也看不到一個茅棚。在終南草堂,下山需要走近一小時山路,茅棚內設備極簡,只有一張書桌、一個凳子、一個書架。 

隱士們需要自己開墾荒地,種植一些農作物。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不會劈柴種地,基本無法在山中生活,食物大多要靠自己種植,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記者:在跟你尋訪時我發現,隱居的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樣舒適,一位隱士住山需要克服很多現實的困難,你覺得主要的困難是什麼?

張劍峰: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內心,很多人到山上,幾天就下山了,因為受不了山中的孤獨,沒有人交流,一些人甚至會「著魔」,其實就是輕度精神分裂,因為他心有雜念來住山,當孤獨時自己不能克服,就出現了心理問題。

記者:修行者如果要入山,需要準備什麼?

張劍峰:首先,要找到自己能住的茅棚,租當地村民房子的比較多,也有人自己搭建茅棚,但這也需要與村民進行土地協商,住山洞當然沒有人管,但山洞大部分很潮溼,不能住人。飲水、種地、劈柴等問題都需要考慮,有的隱士要走兩小時山路去背水。

還有安全問題,因為隱居的地方都比較偏僻,加上是獨居,潛在危險並不少,曾經有一位比丘尼在山中小廟裡被殺,殺人者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僅僅是為了一點香火錢。

記者:隱士與當地村民之間一般是什麼關係? 

張劍峰:隱士與村民之間是互相滋養的微妙關係,好的修行人會在山裡撿垃圾,保護環境,給村裡人一些教化,因為隱士存在,到終南山旅遊的人增多,停車、農家樂等也能給村民一些創收。 

終南隱士尋訪者張劍峰的山中經歷:

秦嶺終南山大峪,走路累了,張劍峰準備打坐休息一下(圖片來源:網易)

一、隱士也會閉門謝客,敲門需念暗號

「前幾年接觸文學圈,感官享受的東西太多,大家在想怎麼賺錢,怎麼花錢,人的生活視野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種生活。」2008年,張劍峰第一次跟一群驢友一起,結果什麼都沒有找到。後來他才知道,遠遠看到一群驢友進山,隱士們就關了門,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擾。並不是所有的隱士都不歡迎到訪者,如果只是旅遊好奇,隱士們只能關門謝客。

第一次尋訪失敗後,張劍峰「想到哪裡就去哪裡,稀裡糊塗走,沒有交通工具」。隱士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分散在各個山谷裡。 

一般到訪者敲門,都會開門,但有些不接待生客。敲門需要一些暗號,一般人敲一次沒人開就走了,修行者平時不給人開門。他們不用手機,離村莊近的修行者還會和村裡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二、真正的修行者是保持內心純淨,做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勸人向善,告訴人們怎樣減少煩惱。修為很高的人只有圈子裡才知道。」張劍鋒說,「一般覺得,出家人就是窮得沒辦法才到山裡,但後來我發現修行者大部分蠻有學養的。」 

上周剛見到一個修行者,藏書很多,留著長頭髮,特立獨行,對電器等樣樣精通,在茅棚裡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將成果和佛經、道經做了對比研究,他覺得別人並不懂他的東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頭上。「在修行人中,像他這樣的民間學術研究者很多。」 

「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為,一般人看來不可理解。他們對物質不抱太大希望。」張劍峰介紹。 

三、從一個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

在尋訪了數百位隱士後,張劍峰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我開始只是旁觀者,對這些修行的行為並不相信,但又不斷親眼見到,不斷否定自己的懷疑,慢慢地自己也開始打坐、練功。」2010年,張劍峰和張德芬等十多人一起湊錢在這裡修建了十幾間茅棚,取名「終南草堂」,供修行者居住。

對修行的好處,張劍峰說:「就是保持自己時時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觀察者,喜怒哀樂你都時刻觀察著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為我後來修行做鋪墊,現在做的才是我喜歡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現在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張劍峰有兩個孩子,妻子做平面設計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響開始修行。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他還帶著女兒到茅棚居住,以前女兒挑食,在山裡她會吃得乾乾淨淨。

「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發現了清澈的水源,以前渾濁的水質就不可再飲用了。」

「她們跟我說了一句話我現在都記得,『你走了這麼多地方,看到很多東西,但你要保持你內心純淨的種子不被汙染。』後來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時看到了泥土。」

「修行對我生活本質的改變是我看待事物的態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個東西我想得到,我肯定會努力爭取,但現在,患得患失的東西就少了,人會更豁達一點。對物質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不管社會變化再快,我所接觸的東西永遠簡單。在茅棚裡,吃飯睡覺曬太陽喝茶,那樣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東西很多,並不覺得幸福。」

「這座山不是一般意義的山,看到《空谷幽蘭》時,我覺得好像在門縫裡的一線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裡,山是一個符號,是活著的文化。」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34;。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隱士這一群體也在慢慢縮小,畢竟現如今想要成為一名與世隔絕的隱士也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在我國的終南山上,卻有這樣一位隱士,他隱居深山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每天都是以粗茶淡飯來度過修行時光的,由於他隱居的時間非常久,因此,他也被人稱為"終南山第一隱士"。那麼,在這位第一隱士的背後,究竟發生過怎樣的事情呢?
  • 男子隱居終南山棄百萬年薪 解密當代終南山隱士的真實生活
    陝西終南山小五臺的半山腰,有一位83歲高齡的隱士,每日捻佛珠、誦佛經,潛心修行。不僅附近的村民都認識她,往來的遊人也都知道這裡有一位樂觀開朗的隱士。正所謂「天下修道,終南為冠」。西起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東至西安市藍田縣的終南山,自古以來都是修行人的棲居地,正如王芝霞茅棚門外的對聯所寫:「小五臺非臺臺連臺,終南山名山山外山」。據不完全統計,於終南山修行的隱士約5000餘人。
  • 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
    導語:她是終南山85歲「女隱士」,隱居42年從未回家,曾打坐修行108天眾所周知,中國的擁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其中宗教歷史對於人們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的大,然而隨著如今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開始加快
  • 終南山上隱居的都是什麼人?這些「隱士」的真實生活如何?
    終南山這個地方很多人非常的耳熟,甚至它是道教聖地,而且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人來到此地修行隱居。   但是現在的終南山和以前的終南山有點比不了到現在鍾南山還存在著一些真正的隱士數也能數的過來,在終南山上也會好奇隱居的都是些什麼人,真正的隱士,他們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然而這只是大體上的分類,因為即使在佛教裡,也有不同類型的隱士。
  • 終南山後隱居真相:千萬富翁拋妻埋酒 年輕隱士深夜遇豹
    偶爾掩卷抬頭,窗外就是俊秀的終南山。山也無聲,人也無聲,各得其樂。「忘掉人際交往的焦慮,不再有莫名的緊張,就這麼發呆,放空自己,你會很享受。」他有一群隱士朋友,入山前都有都市人的皮囊。實現財務自由的商人、企業高管、城市白領、90後攝影師,以及文化從業者。山中沒有手機信號,也沒有網絡。隱士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揭秘終南山隱士:在山中修煉完後還回到紅塵中
    ,網絡討論中,更有多位網友表示想到終南山隱居,也有人擔心這樣的「揭秘」會破壞目前的修行傳統。隱士的生活是不是如大家想像的那樣清風明月?進山修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尋訪者張劍峰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實景清風明月與茅棚蓑衣隱士尋訪者張劍峰介紹,數千年來,全球百萬計隱士在終南山居住過。
  • 終南山尋道訪仙,5000多位隱士藏身於此,過著千年前的生活
    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過著和一千年前一樣的生活。
  • 外媒:終南山隱士近年人數激增 山頂變得擁擠
    隱居、出家……近年來這些「世外生活」不知怎麼就火了起來,上月,觀察者網報導了廣東一位企業老總捨棄百萬年薪隱居終南山的新聞,引起了讀者的興趣。據不完全統計,有50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來到終南山隱居。如今,不時能聽到政府高官、商界富豪、黎民百姓離開燈紅酒綠的繁華都市,來到這裡修行。
  • 隱居終南山的隱士,日子居然過得如此悽慘
    尤其是唐玄宗尊老子為李氏始祖,追號為「太上玄元皇帝」後,終南山更是風光無限。炒作大火隨著中南山隱居被炒得火熱,到終南山隱居修行的人越來越多,偶然多達近萬人。現在終南山本地住民早已搬下山,山上住的反到全是外地隱居者,巖穴、土坯房炙手可熱,廢棄民宅租金從每年300元飆升至上萬。從辟穀到進山修行隱居,現代人為了擺脫「城市的急躁譁鬧」可謂把戲百出。問道終南山,真能求得心田的安靜嗎?
  • 終南山80歲「女隱士」,一人隱居44年,許多年輕人非常羨慕
    提到終南山,我們應該都很熟悉。這是一座道教名山,也是佛教聖地。在中國有不少典故出自終南山,比如「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終南山也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山脈。由於終南山距離西安也比較近,每年都有不少人到終南山旅遊觀光。
  • 終南山「當代隱士」:周一出山工作周五回山修行
    王雪峰在終南山的物學院修行  在「走讀終南山」採訪過程中,每位隱修者或已經出山者經歷有別、身份各異、互不相識,但常能聽到他們相近或完全相同的表達:「入山是為了出山做事」、「隱士最終理想是感恩圖報社會」。
  • 美女隱居終南山修行,因付不起房租又回來了
    美女隱居終南山修行,因付不起房租又回來了 這句話不知道影響了多少人 讓他們拋棄城市的生活 去往大山深處 開始自己嚮往的生活
  • 終南山隱士:萬人上山的真相是為逃避工作,一場雪讓其原形畢露
    雖沒有陶淵明的那種境界,但後世許多來到終南山地區隱居的人士,他們大多都是發自內心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想要於此淡泊名利的過完一生。然而,終南山原本靜寂充滿神聖感的景象,卻被一群「跳梁小丑」打破。終南山隱士:萬人上山的真相是為逃避工作,一場雪讓其原形畢露。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壓力倍增,許多年輕時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開始嚮往古人隱居山林的生活。
  • 五千隱士藏身終南山 請莫去驚擾這些"世外仙人"
    張劍峰(左一)和幾位修行者合影留念    核心提示:二十多年前,美國漢學家、佛經翻譯家比爾·波特來到中國,尋訪傳說中在終南山修行的隱士,因為《空谷幽蘭》的問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離市區一小時車程的終南山中,還保留著隱居傳統,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隱居山谷
  • 終南山上形形色色的隱士,都是有故事的
    甚至即使在今日,一些文人墨客的隱居茅廬猶在。但隨著終南山作為能人志士隱居地的曝光,封建社會的許多君王都長了心眼,更有不得志之人為追逐名利主動來到終南山上,高調展示自己的隱士身份,藉此吸引君王的注意。一般浪漫的生活雅致為人們描繪出了一副美麗的隱居圖。但現實往往並不充滿詩情畫意,實際上隱士的生活同一千年前古人的生活並無二異。他們過著最原始也最辛勞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唯一和外界聯繫的途徑就是沿著泥濘崎嶇的山路走下山去,讓人不免想到他們將生活用品搬上山來是多麼的艱辛。縱然在這終南山上的隱士常年與青松、晨露為伴,但寒冷和孤獨無時不刻不是一種威脅。
  • 終南山的隱士,和現代人生活有什麼不同
    直至今日,仍有成千上萬的隱士過著隱居的生活,且大部分都隱居在終南山。有為追求清淨的普通人,也有剛畢業的學生,甚至於很多國外的老外。世外桃源的生活,終南山確實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網友偶來客:隱士未必隱深山,而是隱心,修行未必修於形,而是修情。網友心恭:性不用修,若性還需修,那就不是本性了,修的是心(執著妄想),性或因障礙而隱,或因無妄而顯,所謂修行就是破妄顯真,心性一如,心即是性,性即是心。
  • 什麼時候去終南山容易遇見真隱士?此時90%的隱士不在終南山上
    一句「天下修行,終南為冠」 ,讓全國各地很多人慕名來到終南山隱居修行,根據某些機構給出的數據,目前在終南山隱居修行的人大概有5000多人。根據我十幾年在終南山住山,以及在山中尋訪隱士的情況來看,終南山5000多隱士中,有真隱居真修行的,有因家庭感情等受挫來療傷的,有逃避責任來躲債的,還有明星作家導演畫家來尋找靈感的,當然也有純粹跟風附庸風雅的,可以說五花八門,魚龍混雜。
  • 終南山上形形色色的隱士,都是有故事的
    此後,模仿盧藏用吸引皇帝注意的「假隱士」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到漢朝以後,真正的隱士就變得鮮有了。同樣,記者在走訪過程中,既看到了真正一心修行的隱士,也看到了那些當代的「假隱士」。如今,有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又或者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特立獨行,也來到終南山做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