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隱士,沒有人曾經對此做出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隱士就那麼存在著:在城牆外,在大山裡,雪後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了隱士。
《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
然而這只是大體上的分類,因為即使在佛教裡,也有不同類型的隱士。比如說淨土宗隱士,通常會終生隱藏在山裡,專注於修為與境界的提升,
而禪宗隱士,通常可能只會隱居幾年或幾個月,他們更多的只是在山裡待到見道或者見性為止,然後他們就下山回到寺廟或者紅塵中繼續修行了。
離群索居者,不是猛獸,便是神靈。在西方,曾經有一位知識分子隱士梭羅,在哈佛大學畢業以後,就獨自過起了隱居生活,並且還寫下了一本很有名的書《瓦爾登湖》。
「真的有人更願意選擇荒野,而不是文明。」波特讚嘆說。有的人居無定所的過著安寧的日子,而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比起物質上的滿足,可能精神上的富足更容易讓人幸福。
在中國,隱士一直是人們最尊敬的人,因為在人們的認知裡,隱士是聖賢,隱士能夠與天對話,他們能夠熟諳天的種種跡象,能夠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聽到其他人聽不到的聲音。
《空谷幽蘭》中有這樣一段話:「隱士是薩滿和神、草藥師和外科醫生、冥陽之事的行家。他們的世界要比被牆圍住了的城市世界大得多。
隱士不受幻想和習俗強加於人的各種價值觀念的左右,他們一直是中國社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為他們承載了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價值觀。」
歷朝歷代的隱士們,很多在過著獨居生活,隱居修行的同時,有人在參悟道法,有的人在精研佛理,他們的隱居承載著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價值觀,更有一種使命意味。
就比如,周朝的姜子牙、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李白與王維、宋朝的張載,等等這些風流人物在入世以前,都曾經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隱居生涯,正如《空谷幽蘭》中所說的:「那些隱藏著的,終有一天會大放異彩。」
然而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逐漸的從物質上不滿足的時代,進入了一個精神上普遍不安寧的時代,隱居生活雖然不再像原來那樣大受追捧,但是它也成了很多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嚮往。
前一陣子大火的美食博主李子柒,她的成功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滿足了忙碌生活中的人們,對於慢節奏的田園式隱居生活的嚮往,以及那種源自於內心深處的精神與情感需求。
雖然我們社會群體價值觀更多的會認為,隱居是一種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當然確實也不排除有這種情況的存在,
但是那些真正是為了找尋心中的信仰與心靈的寄託,而選擇隱居的人,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畢竟這也是一種人生選擇與人生追求。
如果大家要了解終南山隱士呢,特別推薦兩本書,一本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另一本是張劍峰的《尋訪終南隱士》。
這兩本書最大不同有兩點,一個是作者是外國人,另一個是作者是中國人,還有一點就是波特寫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時期的終南隱士,而張劍峰寫的是當下終南山的隱士。
雖然兩本書都是寫終南山隱士,但是前後有三四十年的時間跨度,這就可以讓我們更了解終南山上三十多年的一個人事變化,以及更全面的了解終南山上的隱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