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第一卦卦名,通行本作「乾」,帛書本作「鍵」,而在《大象》中,這一卦名叫「健」。
一、天行之「健」
「健」這個卦名,是從「天行」之象而來的。
前文說過,「天行」的特徵是「復」。
復者,反也。天道(行)就是無往不復,反覆其道。
反也者,道之動。(《老子》)
「健」字,同樣也有「反」的含義。
《說文》曰:「健,伉也」。
「伉」,古同「抗」,是反抗、反對之意。如:
天下莫之能伉。——《戰國策·秦策一》
通行本《乾》卦上九爻辭中的「亢龍」,在帛書本中便寫作「抗龍」。
由此可知,《大象》以「健」為卦名,取其「反抗」之義,與第二卦的卦名「巛(順)」字所含的「順從」之意,恰好形成一對「反」義詞,進一步印證了天行的特徵是「反覆其道」。
二、自強之「健」
「健」字不僅有「反」的意思,還有強的意思。
強,健也。《廣韻》
對於思孟學派而言,「強」意味著什麼呢?
《中庸》裡面有這麼一段關於「強」的經典對話: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孔子認為,真正的「強」,應該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請注意這兩個字:「和」與「中」。
它們在《中庸》裡,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致中和」,是《中庸》的最高理想,濃縮成一個字,就是「誠」。
「誠」,就是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中,位居五行「中」位的五德之首。
「誠者,天之道」。在思孟學派的代表作《五行》中,又把五德相「和」稱為「天道」。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五行》)
由是可知,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以寫下卦名「健」字時,暗示的是那能夠「致中和」的強者,更進一步說,就是誠者。
三、五行之「健」
思孟學派認為:「誠者,天之道」。
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將乾卦之象解讀為「天行(道)」時,同樣也是在隱喻著「誠」這個「天行」。
我們可以認為,「健」這個卦名,在思孟學派看來也是「誠」的代名詞之一。
健、中、和、信……我們可以看到,思孟學派用了很多的詞語來描述他們的至高理念:「誠」。
但不管如何描述,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誠」始終是思孟五行的居「中」之德。
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將仁、禮、義、智、信(誠)這「五常」,與傳統的木、火、金、水、土「五行」,以及東、南、西、北、中「五方」相匹配。
鄭玄在註解《中庸》開篇的「天命之謂性」時,就說:「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知,土神則信(誠)。」
當我們明白了「健」與「誠」的關係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周易》之中,「健」的卦名後面,緊跟著是「元亨利貞」四字。
巧的是,「元亨利貞」四字,恰好也被稱為「四德」,加上「健」這一德,剛好也是五德。
「健」就是「誠」,在五行之德中,居於中間的位置,剩下的「元亨利貞」四德,恰好可以分布在東南西北四方。
更巧的是,「元亨利貞」所對應的四德,分別就是仁、禮、義、智(貞)。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人足從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文言》)
把「健元亨利貞」這五字代入到思孟五行學說的圖中,天衣無縫。
看到這張圖,我們不禁要懷疑:《周易》中的「健元亨利貞」五德,與思孟學派的五德居然可以如此完美的對應,是否《周易》的作者本身就有此意,而《大象》的作者只是「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