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單元,具體到中國,家族觀念具有悠久的歷史影響。比如很多地方的家譜,人們就常常以歷史名人作為自己的祖先,以此來抬升家族的榮耀,並激勵後輩努力上進。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如果說到人才輩出的大家族,非錢氏家族和梁氏家族莫屬。
錢氏家族的開創者是吳越國的錢鏐,這一家族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長盛不衰,人才精英輩出。有資料表明,在錢氏家譜中記載的歷史名人,不下千人之多。僅以近現代社會發展來看,錢氏家族的名人便層出不窮,如我們所熟知的錢玄同、錢正英、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鍾書、錢復、錢穆、錢永健等等,都出自於吳越錢氏後裔。
他們或是國學大師,或是文壇巨匠,或是科技英傑,在各個行業都具有很大的影響。錢學森等人的科技貢獻就不必說了,其中後輩錢永健,還獲得了諾貝爾獎。
如果從宋代開始算錢,錢氏家族的傳承至今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所以人們對於錢氏家族精英不斷湧現的現象,就高度讚譽他們說:「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這樣的稱讚,可謂是實至名歸。
另一個讓人羨慕的大家族梁氏一脈,也令人讚嘆不已。梁氏家族的開創者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梁啓超。梁啓超留名青史,自然和「戊戌變法」有關。雖然在挽救清廷上沒有實現個人的意願,但是在家庭教育上,梁啓超無疑是最為成功的一個。
梁啓超一生一共育有九名子女。我們所熟知的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都是院士的頭銜;而其他幾名子女,也在各行各業是業界翹楚。以至於人們用「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來稱讚梁氏家族人才井噴的盛況。
那麼錢氏和梁氏兩大家族,為何能夠在子女教育上取得如此令人豔羨的成功呢?其實裡面的秘訣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家訓」。
一個家族的興旺與否,和家族的家訓之間,有著莫大的關係。如錢氏家族的《錢氏家訓》,裡面包含了修身、濟世、家國、社會等幾個部分,其中的一個核心點就是「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這樣一句話。
很顯然,錢氏家訓教育自己的子女,應當以天下為本,胸懷四海,為天下大眾謀利益,這才是頂天立地的好男兒。試想,有這樣大氣磅礴的家訓,又何愁家業不興呢?
梁啓超在家庭教育上,也和錢氏的教育理念一致。在《梁啓超家書》中,他多次告誡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在社會上多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在品行上,梁啓超也尊尊教導說:「你如果做成一個人,智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智識卻是越多越壞。」有才是好事,但前提必須是有德。
從兩大家族子女的教育理念上,大家是不是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呢?
參考資料:
【《錢氏家訓》、《梁啓超家信》、《錢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