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今夜,
祝君團圓。
在中國人心中,
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
看月兒圓圓,
便盼望著與家人團圓。
賞月,吟詩,吃一口香甜的月餅,
一家人在一起,
哪怕只是閒坐聊聊天,
也覺得是人生中的幸福時光。
但月圓容易人圓難,
很多時候,我們牽掛的人,
或許並不在身邊,
幸好,
還有一輪千古明月,
可寄一片相思情。
那些情真意切的思念,
縱然隔著千年時空,
仍給人直抵心靈的感動。
這個中秋,
就讓我們跟隨四位大詩人,
一起感受千古明月中的相思意:
公元1074年,蘇軾調任密州。
他在朝中跟變法者王安石政見不同,外調是他主動要求的,本來想著能調到離蘇轍近些的地方,也好有個照應。可惜天不遂人願。
又是一年中秋節,此時皓月當空,銀輝遍地,本來是賞月佳期。
蘇軾心裡卻覺得格外冷清:自上次跟蘇轍分別,兄弟兩人已經整整七年沒有團聚過。
他心中惆悵,酒興正酣時,揮筆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
蘇軾心中本是十分鬱悶的:月亮圓滿無缺,似乎是刻意讓離別的人傷感。
但他畢竟是曠達的人,很快就找到了寬慰自己的理由:人雖然有悲歡離合,月亮不也有陰晴圓缺嗎?自古這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
惆悵埋怨沒有用,既然無法改變眼前的境遇,那就欣然接受吧。於是萬千情緒化作一句簡短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明月對蘇軾來說,是愁之所起: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麼偏要在人離別的時候圓呢?
卻也是最溫暖的慰藉:只要人健康長久,有這一輪明月相伴,也就足夠了。
《靜夜思》這首詩,極簡單——連三歲小孩都能背下來,卻也極深情——80歲的老人也會讀之落淚。
因為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的白月光:輕易不為人道,卻一不小心就會觸動思念的閥門。
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那一年,李白26歲,正是雄心壯志、仗劍闖天涯的年紀。
中秋節那天,他客居揚州旅舍。夜中醒來,白天的喧囂散去,只剩靜謐的夜和滿地如霜的月光陪伴自己。
縱豪邁不羈如李白,此時心中也生起了思鄉之情:家鄉的親朋好友,家鄉的山水草木,仍歷歷在目,但自己,離故鄉是越來越遠了。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去呢?
他是才華比天的謫仙人,但面對故鄉,他說不出「飛流直線三千尺」,也道不得「白髮三千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只用了最樸素的字眼,卻也最深情。
張九齡是宰相之才,下筆詩文自然也是氣魄非凡,如這首《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因為遭奸相李林甫誹謗,張九齡被罷相,遭貶荊州。
又是一個漫漫長夜,他思念著遠方的親人難以入眠。
起身滅掉屋裡的燭火,他披衣步出門庭,發現外面的月光也是一樣的明亮。
他心生愛憐,想要鞠一捧月光送給遠方的親人,寄託思念之情。卻又想到:月光怎麼能送呢?還是去睡吧!也許能在夢中與你們歡聚。
張九齡心中的明月,是天地間的磅礴畫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也可以化作心中最細膩的掛牽,如「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只願有情人常圓滿,哪怕只能在夢中團聚。
李白在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的消息,當即寫下了這首詩寄給好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王昌齡被貶是因為被人打了小報告,說「生活不檢點」。
上一次被貶時,他曾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自己的純潔與坦蕩。
但好友之間,無須解釋什麼。李白一首詩寄過來,便是對好友無言的信任與支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李白對朋友的情意:不管你在什麼地方,我都會像這一輪明月一樣陪伴著你。
對兄弟的曠達赤誠,
對故鄉的輾轉思念,
對親友的誠摯祝福,
對朋友的殷殷掛牽
……
這些美好赤誠的情感,
如一粒粒珍珠,
任歲月的河流奔湧打磨,
仍舊光華動人,溫潤如初。
哪一句又道出了你的心聲呢?
中秋節,
你有特別想念的人嗎?
你想送給他/她哪首詩呢?
歡迎留言分享哦!
祝願大家中秋團圓,
喜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