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中的女權主義

2020-09-12 憨書生

女權主義思潮的歷史與特徵

女權運動有兩次高潮:第一次出現在18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女性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工作權是其核心訴求,靶子是國家層面對女性權利的系統性壓制。第二次出現在20世紀60至70年代,主要訴求是消除性別歧視、性別壓迫,靶子是偏重家庭、組織內部的男權制。
從兩次高潮的最終成效來看,第一波運動取得了較大成就,後一波則引發巨大爭議,而涉及的問題延宕至今。



多元、瑣碎、溫和是女權主義的特徵。女權主義不僅存在與自由主義這種西方主流思潮的合作,還受到社會主義、生態主義等多元化思潮的影響,形成了諸如社會女權、生態女權等派別,同時,部分女權主義者的訴求和行動較為激進,形成了激進女權派;部分女權主義者汲取心理分析理論資源,形成了心理分析女權;部分女權主義者深耕文化領域,則形成了文化女權主義。
女權派別的多元化,帶來的是訴求、行動的碎片化,諸多女權派別的主張是衝突的,甚至同一派別內部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相互矛盾的主張。比如,早期的女權主義者認為允許賣淫是在傷害女性權益,他們贊同用書報審查的形式保護女性權益,這些在後來的女權主義者看來都是不可理喻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者主張通過理性、立法的形式推動女權,在絕望的激進女權主義者看來也是一個錯誤選項,激進女權主義者高呼「私事就是政治」,將女權從政治領域引入到家庭、文化領域,並將之開闢成主要戰場。女權主義的多元,運動頻繁,一些女權主義者在生育、生活方面的主張顯得不可理喻,但女權主義思潮從整體上看依然是最溫和的思潮,最激進的行為也就是縱火。

女權主義從政治領域、生產領域到文化領域、生活領域的拓展,符合權利拓展和觀念深入的趨勢。網際網路的興起,讓輿論場上的女權紛爭顯得更加激烈和頻繁。女權也從線下的同工同酬、選舉權、受教育權等平權發展到了後代的冠名權、女性身體的審美觀、性權益等。網絡上所謂的性別一轉、轉評過萬,也表明此類問題的敏感性。

中國花木蘭的樸素女權觀

在中國,花木蘭代父從軍、功成之後,返鄉孝敬父老,是典型的以孝悌為主題的民間故事。不過,花木蘭作為女性,化妝成男性,代父從軍,依然具有突破男權的意涵。豫劇大師常香玉先生在《花木蘭》一片中,有經典唱段《誰說女子不如男》。戲詞中說「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幹,將士們才有這吃和穿。」其實就闡明了女性雖然可能沒有直接上陣打仗,但在後方也承擔了重要的支援任務。



我有相應的貢獻,所以你們要公平待我,是女權主義者主張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在這方面,傳統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者與常香玉先生在戲曲中的女權論辯思路是一致的。但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者走的更遠,他們不僅強調具體的貢獻,還從人自身的特徵上進行論辯。自由主義女權主義者否定女性的理性較弱,否定女性的行動能力不足,主張社會提供公平條件,給男女通過理性思考、公平競爭的機會。
這一主張,招致很多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因為這種否定男女差異的論調,一方面枉顧事實,另一方面其實在給國外現行的體制辯護,爭取權利變成維護現狀在很多女權主義者看來是無法忍受的。

迪士尼的必然選擇

從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的世界觀設定來看,花木蘭所在的國家不允許女性使用巫術,更不允許女巫存在。而花木蘭在恢復女裝之後,不在掩飾體內的「氣」,柔然軍人直呼木蘭是女巫。加之電影中軍隊教官、木蘭父親不斷強調戰士與氣的關係,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電影設定會用氣的女人是女巫。當然,這裡的氣與「原力」更為接近,木蘭和鞏俐扮演的女巫更像是原力敏感者。
鞏俐扮演的女巫最終對本國絕望,選擇了有些野蠻的柔然,但在聽到柔然高層的對話後,夢碎一地。從木蘭的生活場景看,女孩子要學淑女,人生的意義就是找到一個婆家,實質上展現了一個對女性徹底壓制的區域和時代。可以理解為一個比較徹底的前女權時代。
鞏俐扮演的女巫把推翻一個壓抑女權的朝代作為目標,是著力於打碎結構化的性別壓迫,無疑具有更為徹底的革命性。但她把所有希望寄託於一個有著破壞欲望,同時也不能平等看待女性的國王,在夢碎之後,以自戕的方式保護木蘭,展現對男權世界的絕望,顯得可悲又可憐。



與女巫相比,木蘭更符合自由主義女權觀,她恪守對王朝的忠,作為士兵的勇,並在掙扎之後,重拾女性的真,最終通過成功拯救王朝的功勞成就了自己。國王最終授予木蘭作宮廷衛隊的首領,不僅是對木蘭的加冕,也是對會使用氣的女人的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木蘭通過體制內的努力,爭取了女性權利。對於致力於童話性質、合家歡電影製作,在價值上有保守傾向的迪士尼來說,基本是唯一選擇。

相關焦點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
    1998年、2004年,迪士尼分別將其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和《花木蘭2》,二者都取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成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既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孝女,也是一個身經百戰、建立赫赫功勳的巾幗英雄。她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裡所提倡的「忠孝」「保家衛國」等思想觀念。
  • 《花木蘭》:當替父從軍的孝女變成了女權主義鬥士|沸騰
    1998年、2004年,迪士尼分別將其改編成了動畫電影《花木蘭》和《花木蘭2》,二者都取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成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花木蘭,既是一個替父從軍的孝女,也是一個身經百戰、建立赫赫功勳的巾幗英雄。她的身上,始終體現著中國儒家傳統文化裡所提倡的「忠孝」「保家衛國」等思想觀念。
  • 劉亦菲版《花木蘭》決戰「911」,重定義「中國女權」!
    《花木蘭》僅僅在北美地區上映過,而別人的評價永遠不如自己感受來的準確。我們期待著《花木蘭》9月11日在中國上映。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親自去感受一下,在回過頭來看看豆瓣評價會不會有改變。《花木蘭》更像一部講述中國女權的故事!從小就聽長輩們說過木蘭替父從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 文化|結合《末路狂花》,分辨何為真正的女權主義
    作為一部以兩位女性做主角的經典公路片,《末路狂花》自1991年上映以來,一直被當做女權主義電影的典範。該片講述了塞爾瑪與路易斯一對閨蜜,在生活與工作之餘計劃攜伴出遊,不想旅行途中突發意外,二人為求自保開槍殺人。
  • 人類社會現代轉型中的女權主義
    人類社會現代轉型中的女權主義 2017年04月18日 07: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楠 趙徐州 字號 內容摘要:「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之爭《中國社會科學報
  • 《花木蘭》:孝烈將軍緣何成了紅色女巫
    花木蘭的故事從古至今家喻戶曉,也讓花木蘭成為了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當花木蘭的傳說傳到了西方之後,他們也被這個擁有「忠、勇、真、孝」四大美德的完美女人所折服,迪士尼不惜花重金,先後拍攝了《花木蘭》的動畫版和真人版,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花木蘭熱潮。然而當從小就聽著花木蘭的故事長大的中國人,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去看這部電影時,結果整個人都蒙了,這部電影是在說花木蘭的故事嗎?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何謂女權主義?不要讓狹隘的女權主義害了你一生
    [摘要]在一家動漫公司裡,一個自稱女權主義的女設計師說,如果有一天,她開公司了,一定會把遊戲中所有女性角色都設計成醜八怪,因為把女人設計得很漂亮,是物化女性,是主動把女性當成男人的玩物。我還聽說過一個故事:在一家動漫公司裡,一個自稱「女權主義」的女設計師說,如果有一天,她開公司了,一定會把遊戲中所有女性角色都設計成醜八怪,因為「把女人設計得很漂亮,是物化女性」,是「主動把女性當成男人的玩物」。2何為女權主義?我不想掉書袋、裝文化,去百度裡複製一堆的名詞解釋、外國人的名字給大家看。
  • 十種對女權主義的誤解
    我們要談的是女權主義。從後排傳來的那種震驚的吸氣聲差不多已經說明了人們現在的感受。當下女權主義代表很多事物,而其中的許多飽受爭議。女權主義是戰鬥口號,也可以是一個髒字。女權主義被在推特上帶著憤怒地轉來轉去。女權主義是對抗一個有右傾傾向的世界的焦點。至少,那很可能是你正在聽到的。我們不能責怪你。
  • 李銀河: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因此,有些贊成女權主義的人把女權主義改為女性主義,使它聽上去不那麼敏感,不那麼咄咄逼人,帶上點溫和的色彩。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因為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在它的發祥地西方的話語中是同一個字:feminism。其實,女權主義中有不同的流派,有激進派,也有溫和派;有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也有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前者更強調起點的公平,機會的公平;後者更強調實質的平等,配額的保障。但是,在觀點不同、主張不同的各種女權主義流派當中,卻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主張男女平等。
  • 潘金蓮是反封建的女權主義者嗎?這是黑女權最慘的一次
    但是,現在女權主義的盛行。越來越多的「女權者」將潘金蓮視為反抗封建的女權主義者,並為之洗白。當然,這裡指的是《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潘金蓮。潘金蓮看到過一種說法,潘金蓮代表著封建社會中衝破家庭束縛,追求自由與真愛的女性形象。是最早一批的女權主義的覺醒者。敢於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封建社會中行事有點過激,也無可厚非。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影評】當花木蘭有了魔幻色彩
    【影評】當花木蘭有了魔幻色彩  鞏華 魚欣玥  史載於中國北朝民歌《木蘭辭》中的花木蘭,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位巾幗英雄,以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戲劇性故事流傳至今。影片中的花木蘭,忠誠、大義、真摯、坦蕩,在這一場艱難的旅程中,不僅實現了個人的蛻變與價值,成長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戰士,也贏得了朝廷、社會和驕傲的父親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花木蘭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她的故事是原汁原味、獨具民族特色的中國故事,迪士尼年度真人化大作以此作為主人公和素材,無疑更貼近中國觀眾的文化背景,也更容易激發觀眾的文化自信,許多觀眾更是對此片充滿好奇與期待。
  • 中國女權運動小史:女權主義不應只屬於城市中產
    晚清:中國女權運動的肇始       在目前的研究文獻中,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的女權主義運動肇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梁啓超、金天翮等男性知識分子主張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婦女受教育權等等觀念,但在他們的論述中,婦女解放運動隸屬於啟蒙運動與民族主義運動的一部分,仍以男性為中心,王琦稱其為男性女權主義(male feminism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花木蘭的妝容為什麼這麼醜?原因找到了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在海外上線了。海外的評價總體不錯,爛番茄鮮度78%,超過同期電影《信條》。與此同時,還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了一股「木蘭」潮流。《木蘭辭》中有提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個「花黃」,就是將額頭塗成黃色。這種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妝容,一直到唐朝都能看到。壁畫長年累月,可能會出現掉色等問題,所以畫作不能等同於實物。
  • 李銀河:女權主義在中國被妖魔化
    我猜,其中的含義是多重的:一重是說,我的小說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不是女權主義文學;另一重是說,我是賢妻良母、正常女人,不是女鬥士或者女同性戀;還有一重是說,我可不恨男人,我喜歡男人。不管是哪一重意思,背後的邏輯都是:女權主義不是好東西。在中國的主流話語中,「權」這個字一直比較敏感,容易和鬧事連在一起,無論是人權、女權還是公民權。
  • 是時候擺脫「偽女權主義」了
    因而此次事件中秉持著「性別歧視」的觀點來維護「女權」的人,似乎成為了偏激的「女權主義」。用網絡上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偽女權主義」。首先,單從「警察學校招生分性別」這件事來看,就不存在性別歧視。警察這一職業的主要任務是維護社會治安,相比起坐在辦公室裡的文職人員,在外奔波、處理各類社會事件的外勤工作者比例更大。因此警察學校招生理應偏向體能、力量等身體素質各方面較高的男性。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這是世界政治和社會中一個永遠熱門的話題。與此對應的就是「男權主義」。這兩種主義的鬥爭從人類社會成型開始就已嶄露頭角,並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現在。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現代社會出現了哪些對女權主義的錯誤使用?這兩個問題就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主要內容。
  • 尼古拉斯·巴伯寫道,花木蘭的重啟是「無懈可擊」
    迪士尼的《花木蘭》是一部傑作:寓教於樂,光彩奪目,運用藝術角度和圖像引人注目,女權主義大膽展現亞洲人物形象。但這足以說明1998年發行的動畫片。讓我們繼續進行真人重製,與出色的前作相比,真人重製是令人羨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