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斷治理,湘江株洲段水質持續保持或優於Ⅱ類標準。(株洲市河長辦供圖)
李永亮 黃 萍
秋末初冬,山明水秀。中央、省級媒體記者集中到株洲採訪河長制工作,所到之處皆是養眼河景:一江碧水繞城北上,兩省同治「淥水」長流,江清河晏城鄉巨變……
曾經的汙染之城,一躍成為青山綠水典範之城,來訪者在驚嘆之餘疑問:改變從何而來?
株洲市副市長、市河長辦主任顧峰解釋說,近年來,該市在強力推進汙染防治工作的同時,持續做好「水文章」,以河之變推動城之變。特別是今年以來,以問題為導向,主動作為,勇於創新,走出了深化河長制工作的株洲路徑。
「五化」標準夯實治河之基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株洲在深入推進河湖治理中,聚焦基層,下移重心。
淥水由贛入湘,頭一站是醴陵市王仙鎮。11月5日,王仙鎮黨委書記文慶帶領鄉鎮河長辦的工作人員,按例對淥水支流店香河進行了巡查。
25.7公裡的店香河碧波蕩漾,並無異常。作為河長,文慶輕舒一口氣:「不管是淥水,還是支流,水質都持續向好,我們守好了淥水入湘第一道關。」
一年前,文慶的心態截然相反。因為未落實好河長制相關工作,淥水水質堪憂,王仙鎮曾被全市通報批評。
今年,株洲高標準提出,將淥水打造成省際樣板河。文慶和同事們著急,生怕「拖後腿」。
「只要按標準化建設,有了陣地,不怕搞不好。」株洲市河長辦的工作人員前來指導,給出「方子」。
設立專門的河長辦、專人專崗、掛圖上牆……有了獨立陣地,王仙鎮河長制工作有序有力推進。不久前,株洲市通報表彰,王仙鎮榜上有名。
碧水攻堅戰,主戰場在河湖,主陣地在鄉鎮、村和社區。
株洲有的放矢,下沉「武裝」,前移陣地,創新基層建設標準化、河長巡河履職規範化、河湖治理系統化、河湖管控長效化、社會監督多元化「五化」標準,大力推行基層河長制標準化建設。
「我們突出做到『六有』,即有機構、有人員、有場所、有制度、有經費、有設備;堅決落實『一辦兩長兩員』,即河長辦,官方河長、民間河長、河道警長,1到2名專職的護河員和河湖保潔員。」株洲市河長辦常務副主任劉湘元介紹。
今年上半年,株洲104個鄉鎮(街道辦),以及炎陵縣神農谷管理局、大院農場,茶陵縣利民辦事處,醴陵市長慶示範區,均進行了河長制工作標準化建設,8月下旬,株洲市河長辦對10個縣市區申請驗收的33個鄉鎮(街道)進行標準化建設驗收,全部合格。
立標準、定規矩,有如為每一條河流添增「貼身保鏢」。水利部、省河長辦對此給予高度肯定。
管護升級建立長效之策
9月27日,湘江株洲城區段江面上一個垂釣平臺被依法取締。該垂釣平臺以泡沫箱為底座,上由鐵皮搭建,不僅破壞湘江水環境,還影響湘江防洪、通航。株洲市河長辦接到投訴後,牽頭交通、環保、水利等部門,將垂釣平臺吊裝上岸,予以銷毀。
緊隨其後,株洲市以此次執法為契機,對湘江城區段進行了集中整治,共清理垂釣平臺、「水上小屋」12座。
河長制工作核心在於治河管河護河。今年,株洲深化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了一系列常態化管護手段。
人機協同,全域監控。各級河長,尤其是基層河長按頻次、按要求按規程進行巡河。民間河長辦招募5000餘名民間河長和志願者,日夜緊盯全市400餘條河道。每個鄉鎮(街道)、村(社區)都配備了護河員和保潔員,每天不間斷保潔、不間斷巡查。與此同時,建成智慧河湖監管系統,市、縣級平臺間融合共享,啟用無人機巡河,實現巡河工作全覆蓋、無死角。
雷霆執法,靶向打擊。「4+1」聯合執法機制由湘江幹流向「一江兩水三水庫」延伸,今年共查處違法行為150餘起;每條河流(段)均配備一名河道警長;各縣市區河長辦都建立檢察院駐河長辦檢察聯絡室,形成河長辦與檢察機構常態化聯絡體系,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從嚴從重打擊涉河違法行為。
多措並舉,落實落細。梳理一批河長制重點難點、短板弱項,建立年度重點任務清單,掛圖作戰,倒排工期,確保完成。對每項治理任務實行交辦制、臺帳制、銷號制、通報制,做到治理任務不落實不銷號。「一月一調度、一月一通報」,定期調度河長制重點工作任務推進情況,並及時通報工作進展。
督查暗訪,問責有力。推行「1+4」督查考核機制。「1」即年終考核,「4」即每季度開展一次考核評比,一季一排名,對排名靠後的單位進行約談、通報。今年以來,共約談22人次,通報8次。
系統治理,齊抓共管。株洲建立起從發現、打擊、治理到問責的河湖管理機制,成功實現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有力、有效轉變。
「河長制+」實現景美人和
株洲河湖之變,正帶來新的可能。
洣水支流排上河從茶陵縣火田鎮臥龍村前流過。近兩年來,隨著河長制工作紮實推進,排上河面貌一新,臥龍村借力使力,發展水旅結合和特色休閒漂流項目,今年吸引10萬人次前來觀光旅遊。目前,因河而變的臥龍村成功打造「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特色旅遊地。
茶陵縣副縣長、河長辦主任楊定桃說,該縣結合每條河流實際情況,因河施策,打造示範河流,全面鋪開「河長制+旅遊」工作,有力推動了旅遊升溫。
北上160餘公裡,在株洲市蘆淞區,新蘆淞洗水工業園內,機器轟鳴,一條條衣褲經過洗水工藝,變得色澤鮮豔。
洗水,是製衣中一道工藝流程,因添加化學助劑而造成水汙染。作為中南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群,蘆淞曾聚集50餘家洗水企業,由於監管失控,洗水汙水直排湘江。
為改變這一面貌,蘆淞區啟動對洗水業的整治,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洗水工業園。蘆淞區政協副主席、區水利局局長徐治江介紹,目前,經過洗水工藝後的汙水經過集中處理後,排放達到國家汙水處理以及A標,中水回用率50%以上。
洗水業規範管理後,原來的「黑產業」變成「綠產業」,洗水企業安心經營,抱團做大。目前,蘆淞僅女褲加工廠就超過1000家。鵬輝洗漂公司董事長陳志鵬說:「以往都是走量,現在走質量、重品質,我們將通過打造品牌來做大做強。」
茶陵縣「河長制+旅遊」,蘆淞區「河長制+產業」讓株洲市河長辦看到,做深河長制工作將帶來無限可能,於是提出「提基礎、攻重點、創特色」加以引導。
一石激起千層浪。緊隨其後,石峰區「河長制+網格化」、荷塘區「河長制+人居環境」、天元區「河長制+公益訴訟」等典型做法相繼推出,具有株洲特色的一縣一特色「河長制+」漸成亮點,引發廣泛關注。
基礎越築越牢,管護越理越順,「河長制+」花開兩岸,株洲河長制工作贏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淥水省際樣板河按計劃穩步推進。今年1—10月,淥江水質均達到II類標準,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質持續保持或優於Ⅱ類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清水入江,一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株洲揚帆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