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水滸中第一個出場的好漢,為何不上梁山?作者寓意何在
引言:讀《水滸傳》,品味不同人生。在水滸中,他是第一個出場的人物而且曾擔任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武功不在林衝之下,人品也並無太大過錯,像時遷這種偷雞摸狗的小人都能上梁山,都能稱之為英雄好漢,那他是完全符合梁山好漢的標準的,為何最後沒有上梁山呢?
他就是王進,水滸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那時候的梁山還不成氣候,根本就沒有能力「替天行道」,梁山真正崛起是在晁蓋死後宋江接手時,不過這時候梁山的真正老大就已經不是宋江等人了,而是朝廷,眾所周知,宋江是一個「官迷」,屬於投降派,他接手梁山就是為了有朝一日招安。
水滸是以宋朝為背景創作的,而宋朝在我國的歷史上是繁榮昌盛的時期,國家的發展達到頂峰,與唐朝齊名。在這樣一個盛世下,並不是只有梁山這一個山頭,最為出名的就是二龍山,白虎山,清風山等,那時的梁山也只是眾多山頭之一。王進正是落難時,即使不選擇梁山,也可以選擇加入其他山頭,但是他卻沒有落草為寇,而是帶著自己的老娘另謀出路。
王進在被高俅追殺之前,就已經為自己想好了去處,他去到延安府,延安府遠離京城,在國家的邊界之處,而王進剛好是武將出身,在這裡他也可以保衛邊疆,守護自己的家人。王進想要的不多,他就想求得一個安生,所以這也是他不想上梁山的真正原因之一。做了梁山好漢,日後就避不了和朝廷打交道,這是他不願過的生活。
王進的未來作者後來並未曾提到,我們只知道他帶著自己的老娘遠走他鄉。作者的寓意何在呢?首先,從時代背景入手,那時候的宋朝雖然經濟高度發達,但是依舊有百分之十的人口吃不上飯,而且宋朝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平盛世,依舊有戰爭,也有內鬥。很多人為了安身立命,選擇去到偏遠的地區,追求心中的那一抹寧靜。
作者的目的就是借王進的事跡來立意本旨,點明主題,只求安身立命。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都是因為落難,被逼走投無路去到梁山,又安排了「官迷」宋江當老大,註定是要與朝廷有瓜葛,定不能安身立命,為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而且作者還安排了一個王進的「替身」行走江湖,最後到達梁山,這個人就是史進。
史進是王進的徒弟,因為王進曾經借宿史進家,又因為一次機緣巧合,王進便將史進收為了土地,教他武功,在半年後兩人分道揚鑣,走上了相反的道路。王進去了延安府,史進上了梁山,最終史進在昱嶺關前中箭身死。在金聖歎評價梁山好漢時,認為史進是上上等人。而梁山好漢中真正行俠仗義的也就只有兩人,一個是魯智深,一個是史進。
結語:其實史進就像是王進的一個分身,代替他上了梁山,而《紅樓夢》中也有相似的情節,《金陵十二正冊》《金陵十二副冊》,「晴為黛影」,不過二者的最大的區別就是,林黛玉和晴雯最後都死了,而王進和史進卻走上了不同命運的道路。這也許是作者給讀者留下的一點美好的幻想吧!水滸傳雖然悲觀,但卻反映的是事實,一百零八好漢的結局也是讓人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