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世界戲劇日,原本應是眾多線下戲劇活動異彩紛呈的時候,但因疫情的原因令線下活動暫停,國內各大院團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向觀眾展現戲劇的魅力。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便是其中之一,其在世界戲劇日通過線上渠道當天特別推送專題片《戲劇的力量是偉大的》,引起外界的關注。且據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趙寒冰透露,自疫情發生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便迅速轉變思維,將眾多作品與活動搬到線上,不僅多部經典兒童劇已實現線上展映,還推出多場藝術課堂,讓孩子們不出家門便可學習到戲劇知識。
轉化思維謀線上
一部5分28秒的專題片近日在戲劇圈內刷屏,而這正是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製作的《戲劇的力量是偉大的》,並在「雲端」為戲劇發聲,傳遞戲劇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該專題片從創意到製作,再到成片上線,中間只用了短短4天時間。
《戲劇的力量是偉大的》實際只是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疫情期間進行的多種嘗試之一。早在疫情暴發之初,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便僅用50個小時率先推出抗疫作品《喚「福」——夢中童話》,並藉助朗誦劇的形式向孩子們傳遞保護自然、敬畏自然、善待生命的聲音。與此同時,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官方網站、官方微信等多平臺同步推出「中國兒藝經典劇目賞析」「中國兒藝藝術課堂」「耳朵也愛兒童劇」等欄目,讓孩子們足不出戶便能欣賞到精彩的兒童劇,並了解兒童劇臺前幕後的諸多知識。
趙寒冰表示,疫情發生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便在第一時間轉化思維,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通過另一種形式讓觀眾欣賞到作品,線上便成為作品發布以及與觀眾對接的主要渠道。
據了解,按照計劃,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本一年共有600餘場演出,其中在一季度計劃上演100場左右,但因疫情的出現,除了少數在春節前的演出外,其餘絕大部分演出均已取消,但線下演出的取消並不代表著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觀眾面前消失,而是在「雲端」時刻保持著與觀眾的聯繫。「此前劇院的網絡渠道只是用於演出資訊的推送和作品亮點的介紹,但現在我們則要充分利用線上的渠道,向大家持續輸送作品。」趙寒冰如是說。
契合觀眾特殊性
現階段,國內諸多院團均已開始在線上布局,或將演出劇目直接搬上線上渠道進行展映,或用直播、錄播等多種形式為觀眾帶來新的演出。但與以上作品短則可達四五十分鐘,長則可達數個小時不同,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通過線上推出的作品時長均較短,即使是一部完整的兒童劇的劇目賞析,也分割為15-20分鐘逐段進行推送。
在趙寒冰看來,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所面對的觀眾群體存在一定特殊性,均為兒童,因此在線上推送時便要從兒童的角度進行考慮,假若時間過長,意味著孩子們將有較長的時間將注意力放在電子屏幕上,這並不利於兒童的健康,因此作出了將作品時長設定相對較短的決定。
除了對作品時長有較多考量外,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在選擇作品內容以及展現形式等方面,也進行了精細的規劃。觀察截至目前的推送作品可以發現,其中不少均為經典演出劇目如《馬蘭花》《寶船》等,而在展現形式上,除了有經典作品的賞析外,還會指導孩子學習舞蹈、兒歌、繞口令等,並融合小遊戲等形式增強帶入感。
劇評人蔣穎表示,與成年觀眾已形成自我判斷不同,兒童是在通過演出作品來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甚至是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或生活習慣,因此在內容選擇上便需要較為謹慎。此外,孩子們由於年齡較小,定性相對較弱,若要讓其能夠較為關注的觀看演出作品,並從中學習到知識,便需要融合更具體驗性的展現方式,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也能讓孩子通過遊戲等體驗方式親身實踐,形成為更為直觀的感受,便於理解。
挖掘流量拓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現階段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已經開始為疫情結束後的演出而提前做著準備,不僅演員一直沒有停下練功的腳步,利用有限的條件居家進行練功、排練、創作等工作,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與此同時,劇院也在探討今後的發展方式,而持續強化線上布局則是發展方向之一。
趙寒冰認為,目前兒童的父母大多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再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加強線上運營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領域。儘管線上內容無法代替線下演出,但線上也有著自己的優勢,如不受到場人數的限制,也不受環境的限制等,且線上的流量可以轉化為線下演出的留量,推動觀眾到線下觀演,二者是互補的關係。
按照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計劃,未來該劇院將加強與網絡平臺的合作,持續在線上推出藝術課堂等多種形式的產品,提升觀眾黏性。除此以外,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也將進一步完善並策劃駐場演出節目內容,聯動旗下的劇目資源、人才優勢等舉辦更多活動,帶動孩子對於藝術的興趣,以宣傳促演出。
演出行業分析人士黎新宇表示,在此次疫情過去後,演出市場的恢復仍需要一個過渡期,不僅是觀眾需要時間逐漸放下對於線下聚集的不安全感,演出院團也需要時間迅速恢復曾經的狀態,此時一方面需要優質演出內容激發觀眾的觀演興致,另一方面線上的聯動也仍不可或缺,並通過線上互動保持與觀眾的緊密聯繫。
北京商報記者 盧揚 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