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是一部少見的真實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導演張同道用平凡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池亦洋和柔柔兩位主人公從幼兒園起到中學階段12年的成長點滴。一部好的影片,有兩點最吸引人:1.視覺上的運鏡、拍攝、表演非常精彩,剪輯效果頗為震撼。2.內核上的講述發自肺腑,感人至深,引人思考。《零零後》可以說把這兩點都佔據了,既有形式上的新意,打破了紀錄片慣常的線性敘事結構,通過回憶、關聯將不同時空串聯起來,表現出豐富的層次結構,又有內核上的教育與成長軌跡,流露出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使觀眾能輕易走入他們的生活,並對比自己或孩子的狀態。
創作層面上,影片縱向追蹤12年,將兩個孩子從5歲拍到17歲,通過各類鏡頭堅持著這兩個樣本的完整性,體現出團隊的匠人精神。除了部分運用特效改變容貌的影片,我們很難在一部片中看到人物真實年齡的改變。我們會去想,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個頑皮的孩子怎麼變成一個有責任的青年人?一個受欺負的小姑娘是否可以變得足夠堅強?片中諸多細節,將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因素相關聯,使觀眾得已通過自己的經驗與情感形成對零零後教育的認知。王思柔
零零後生於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時代,他們沒有經歷過60年代的饑荒,70年代的動蕩,80年代的改革,90年代的成長式發展,而是直接跨入新世紀,在一個更加廣闊、包容、多元化的社會舞臺上做選擇。影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呈現了兩位主人公在12年之中的一些重要成長時刻。
觀影過程中,甚至有點酸地生起羨慕來——他們的條件機會將我這個90遠遠甩在了身後。從幼兒園起,兩位主人公就接觸到了實驗性質的、個性化的教育。正如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如何修剪、照料,也不能長成別朵花的樣貌。零零後的孩子,身處在經濟、文化、思想更加兼容並包的時代,每個人的個性也得以彰顯和放大。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似乎天生就不懼怕權威,有了與所謂的權威——老師平等對話的想法與勇氣。男主人公池亦洋的幼兒園時期,起初調皮搗蛋、盛氣凌人,成為共同「討伐」的對象。他不害怕老師,不相信規則,屢教屢犯。
女主人公柔柔由於保持自己的小個性,被集體排斥、欺負。或許放在集體「放羊」的年代,他們可能會挨打、被忽視,但他們的幸運之處在於,教育環境並非簡單粗暴。園所中的老師,肯於逐漸發現孩子,用愛和陪伴讓他們健康地綻放。我們很多人很可能在長大後將幼兒園的人和事忘得一乾二淨,然而片中兩名主人公卻與幼兒園聯繫得一點不少。使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當年的大李老師對著成長後的孩子感慨道,當時你不合群,你走到哪我就跟到哪,連續跟了三個月。不得不說,這樣的陪伴,叫人怎能夠不感動,不羨慕!池亦洋
對於成年前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教育幾乎都是最為重要的。影片還不時地展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影響。片中的父母很大程度上願意尊重孩子意見,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教育分歧。例如柔柔的學校裡,學習的內容很豐富,孩子很快樂。當然快樂只是過程中的形式,在教育的關鍵時期,怎樣才是對孩子好?成績還是興趣?什麼樣的教育才適合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上生存?焦慮的零零後父母們,很容易發生教育攀比現象,跟風而行,不落人後。然而,孩子們只需要成績就可以嗎?社會上的生存並非考試答題,不一定行之有效。但不注重成績顯然很難行得通。
那麼,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包括池亦洋,這樣一個懷有英雄夢的孩子王,要泯滅自己的個性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如何尋找?如何界定成功?兩位主人公目前均未成年,以後的日子還有很長,成長中也會隨時有轉折點,有更好的發展契機。目前來看,兩個孩子都一口流利的英語,有多種多樣拿得出手的特長,我們是否可以判定,他們現在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的成功與否,每個人會有不同看法,也等待時間檢驗。影片最重要的是為我們開闢了這樣一種思考的視角,以供大家細細琢磨。
影片通過記錄孩子的日常的方式,很容易將觀眾帶入孩子的視角,與孩子共同思考成長中面臨的選擇問題。正因為人生不能重來,這樣的觀影視角顯得彌足珍貴,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比較有個人特色的孩子,但他們似乎並未攜帶主角光環,很多時候就像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既有難以逾越的不足和困惑,也有著自己的別具一格的高光時刻。這時,了解自己,揚長避短,就成了孩子們選擇過程中的重要命題。調皮搗蛋、霸道不服輸的池亦洋,以及偏科、容易受人欺負的柔柔,如何做出合適自己的選擇,能否通過選擇使自己閃閃發光,能否活成自己喜歡的自己,這些問題均需要通過觀影來細細品味,和片中的他們共同思考。王思柔
影片剪輯的詳略相間,主線之中也有一些相關側面,豐富人物的內涵,為觀眾傳達了多個教育契機的引子。導演在這些方面呈現得非常客觀真實,避免過多的引導性,以便大家有更多空間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鏡頭的表現是一大亮點,例如片幼時敬禮和成年後敬禮的蒙太奇組合,通過鏡頭快速切換營造出的戲劇效果,為紀錄片的情緒渲染帶來強烈的效果。
片中對準的是兩位零零後,但不是唯一的零零後。窺一點可知大概,不可知全貌。零零後不是千千萬的零零後,而是導演所觀察到的零零後。如果零零後如《人生七年》等投資巨大,那影片就變成人物群像類型的,雖可以更客觀地展現群體趨勢,但也失去了個體縱向成長中的選擇和轉折維度。《零零後》著重刻畫了兩位主人公的成長經歷,涉及到了影響他們成長的諸多因素。他們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比較遙遠,他們能玩橄欖球,能出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成長路上也有著和你們相似的困擾,例如學習成績落後、遇到數學就發懵、英語閱讀磕磕巴巴,考學無望,也有著在絕境中去尋找新可能的決心。某種程度來看,兩個孩子的經歷也只是影片呈現出的結果,促成這些經歷的原因滲透入兩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與老師的互動,以及最重要的一點——他們自己的選擇。中國正在飛速發展,還有不少家庭沒有條件和機會具有著和片中孩子一樣的選擇空間,但是整體來看,經濟狀況、思想層次都比以前變得更好了,從多年前的貧困、閉塞逐漸過渡至今,已能夠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影片的不足之處在於,首先,影片將不同時期拍攝孩子的素材剪到一起,12年來累積200多小時的視頻素材壓縮成89分鐘,失去了一定的連貫性,導致某些鏡頭和其他的鏡頭銜接得不夠順暢。另一個方面是,片子沒有完全平衡好敘事節奏和真實內容。和導演的前作《小人國》相比,本片的敘事節奏有飛躍性提高,這依賴於非線性敘事及巧妙呼應鏡頭的運用。但這同時也不利於觀眾連續性地伴隨主人公去細品成長過程中的選擇和變化,削弱了片中人物的真實、感人之處,容易減少觀眾的共鳴感。 觀影過後,深切感到,兩位主人公是帶有時代特色的一批新生力量。他們的是充滿希望的,這種感受給了家長、老師及所有教育者們以美好的願景。本片告訴我們,零零後乃至接下來的一零後、二零後,他們何以能夠撐起未來的一片天!#影視熱點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