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後》是一部少見的真實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平凡樸實

2020-12-06 影視大玩家說影視

《零零後》是一部少見的真實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導演張同道用平凡樸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池亦洋和柔柔兩位主人公從幼兒園起到中學階段12年的成長點滴。一部好的影片,有兩點最吸引人:1.視覺上的運鏡、拍攝、表演非常精彩,剪輯效果頗為震撼。2.內核上的講述發自肺腑,感人至深,引人思考。《零零後》可以說把這兩點都佔據了,既有形式上的新意,打破了紀錄片慣常的線性敘事結構,通過回憶、關聯將不同時空串聯起來,表現出豐富的層次結構,又有內核上的教育與成長軌跡,流露出自然而然的生活狀態,使觀眾能輕易走入他們的生活,並對比自己或孩子的狀態。

創作層面上,影片縱向追蹤12年,將兩個孩子從5歲拍到17歲,通過各類鏡頭堅持著這兩個樣本的完整性,體現出團隊的匠人精神。除了部分運用特效改變容貌的影片,我們很難在一部片中看到人物真實年齡的改變。我們會去想,這些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個頑皮的孩子怎麼變成一個有責任的青年人?一個受欺負的小姑娘是否可以變得足夠堅強?片中諸多細節,將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因素相關聯,使觀眾得已通過自己的經驗與情感形成對零零後教育的認知。王思柔

零零後生於中國經濟快速崛起的時代,他們沒有經歷過60年代的饑荒,70年代的動蕩,80年代的改革,90年代的成長式發展,而是直接跨入新世紀,在一個更加廣闊、包容、多元化的社會舞臺上做選擇。影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呈現了兩位主人公在12年之中的一些重要成長時刻。

觀影過程中,甚至有點酸地生起羨慕來——他們的條件機會將我這個90遠遠甩在了身後。從幼兒園起,兩位主人公就接觸到了實驗性質的、個性化的教育。正如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如何修剪、照料,也不能長成別朵花的樣貌。零零後的孩子,身處在經濟、文化、思想更加兼容並包的時代,每個人的個性也得以彰顯和放大。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似乎天生就不懼怕權威,有了與所謂的權威——老師平等對話的想法與勇氣。男主人公池亦洋的幼兒園時期,起初調皮搗蛋、盛氣凌人,成為共同「討伐」的對象。他不害怕老師,不相信規則,屢教屢犯。

女主人公柔柔由於保持自己的小個性,被集體排斥、欺負。或許放在集體「放羊」的年代,他們可能會挨打、被忽視,但他們的幸運之處在於,教育環境並非簡單粗暴。園所中的老師,肯於逐漸發現孩子,用愛和陪伴讓他們健康地綻放。我們很多人很可能在長大後將幼兒園的人和事忘得一乾二淨,然而片中兩名主人公卻與幼兒園聯繫得一點不少。使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當年的大李老師對著成長後的孩子感慨道,當時你不合群,你走到哪我就跟到哪,連續跟了三個月。不得不說,這樣的陪伴,叫人怎能夠不感動,不羨慕!池亦洋

對於成年前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教育幾乎都是最為重要的。影片還不時地展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影響。片中的父母很大程度上願意尊重孩子意見,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教育分歧。例如柔柔的學校裡,學習的內容很豐富,孩子很快樂。當然快樂只是過程中的形式,在教育的關鍵時期,怎樣才是對孩子好?成績還是興趣?什麼樣的教育才適合孩子在未來的社會上生存?焦慮的零零後父母們,很容易發生教育攀比現象,跟風而行,不落人後。然而,孩子們只需要成績就可以嗎?社會上的生存並非考試答題,不一定行之有效。但不注重成績顯然很難行得通。

那麼,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教育?包括池亦洋,這樣一個懷有英雄夢的孩子王,要泯滅自己的個性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方式?如何尋找?如何界定成功?兩位主人公目前均未成年,以後的日子還有很長,成長中也會隨時有轉折點,有更好的發展契機。目前來看,兩個孩子都一口流利的英語,有多種多樣拿得出手的特長,我們是否可以判定,他們現在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的成功與否,每個人會有不同看法,也等待時間檢驗。影片最重要的是為我們開闢了這樣一種思考的視角,以供大家細細琢磨。

影片通過記錄孩子的日常的方式,很容易將觀眾帶入孩子的視角,與孩子共同思考成長中面臨的選擇問題。正因為人生不能重來,這樣的觀影視角顯得彌足珍貴,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比較有個人特色的孩子,但他們似乎並未攜帶主角光環,很多時候就像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既有難以逾越的不足和困惑,也有著自己的別具一格的高光時刻。這時,了解自己,揚長避短,就成了孩子們選擇過程中的重要命題。調皮搗蛋、霸道不服輸的池亦洋,以及偏科、容易受人欺負的柔柔,如何做出合適自己的選擇,能否通過選擇使自己閃閃發光,能否活成自己喜歡的自己,這些問題均需要通過觀影來細細品味,和片中的他們共同思考。王思柔

影片剪輯的詳略相間,主線之中也有一些相關側面,豐富人物的內涵,為觀眾傳達了多個教育契機的引子。導演在這些方面呈現得非常客觀真實,避免過多的引導性,以便大家有更多空間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鏡頭的表現是一大亮點,例如片幼時敬禮和成年後敬禮的蒙太奇組合,通過鏡頭快速切換營造出的戲劇效果,為紀錄片的情緒渲染帶來強烈的效果。

片中對準的是兩位零零後,但不是唯一的零零後。窺一點可知大概,不可知全貌。零零後不是千千萬的零零後,而是導演所觀察到的零零後。如果零零後如《人生七年》等投資巨大,那影片就變成人物群像類型的,雖可以更客觀地展現群體趨勢,但也失去了個體縱向成長中的選擇和轉折維度。《零零後》著重刻畫了兩位主人公的成長經歷,涉及到了影響他們成長的諸多因素。他們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比較遙遠,他們能玩橄欖球,能出國,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在成長路上也有著和你們相似的困擾,例如學習成績落後、遇到數學就發懵、英語閱讀磕磕巴巴,考學無望,也有著在絕境中去尋找新可能的決心。某種程度來看,兩個孩子的經歷也只是影片呈現出的結果,促成這些經歷的原因滲透入兩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關係、與老師的互動,以及最重要的一點——他們自己的選擇。中國正在飛速發展,還有不少家庭沒有條件和機會具有著和片中孩子一樣的選擇空間,但是整體來看,經濟狀況、思想層次都比以前變得更好了,從多年前的貧困、閉塞逐漸過渡至今,已能夠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影片的不足之處在於,首先,影片將不同時期拍攝孩子的素材剪到一起,12年來累積200多小時的視頻素材壓縮成89分鐘,失去了一定的連貫性,導致某些鏡頭和其他的鏡頭銜接得不夠順暢。另一個方面是,片子沒有完全平衡好敘事節奏和真實內容。和導演的前作《小人國》相比,本片的敘事節奏有飛躍性提高,這依賴於非線性敘事及巧妙呼應鏡頭的運用。但這同時也不利於觀眾連續性地伴隨主人公去細品成長過程中的選擇和變化,削弱了片中人物的真實、感人之處,容易減少觀眾的共鳴感。 觀影過後,深切感到,兩位主人公是帶有時代特色的一批新生力量。他們的是充滿希望的,這種感受給了家長、老師及所有教育者們以美好的願景。本片告訴我們,零零後乃至接下來的一零後、二零後,他們何以能夠撐起未來的一片天!#影視熱點速遞#

相關焦點

  • 一個孩子可以經歷怎樣的成長?北師大跟蹤記錄「零零後」成長足跡
    5歲到17歲,12年光陰,一個孩子可以經歷怎樣的成長?正在上映的電影《零零後》或許能給你答案。2006年開始,該片導演張同道帶領北師大紀錄片中心,跟蹤記錄了十多個00後孩子的成長足跡,並製作出多部紀錄電影和電視紀錄片。
  • 紀錄片《零零後》跟拍12年:見證成長的秘密
    歷時12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電影——《零零後》,是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時間和教育,如何給兩個特別的00後孩子,從身體到內心帶來成長與蛻變。
  • 用12年跟拍2個00後,這部紀錄片發現成長的秘密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牛強8月19日報導:2019年,第一批00後已經跨過了高三的門檻,即將在這個9月,迎來全新的大學生活。而10後的「小屁孩」們,也將開始成為書包黨的主力軍。在開學之際,一部用12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零零後》將點映。
  • 記錄兩個00後孩子的12年:金錢不是成功教育的前提
    千禧年後出生的一代,被稱為00後。如今,這一代年齡最長的一批已考上大學,或步入社會。9月3日上映的紀錄片《零零後》中的兩位主角,池亦洋和王思柔也走過人生的重要關卡,未來正向他們敞開。影片所展現的00後有著過去幾代人所不具備的廣闊視野、自主人格,也有人們所不了解的另一面,在相對優越的物質環境中成長,同樣面臨著成長的考驗與生命的磨難。《零零後》拍攝歷時12年,並仍在持續追蹤當中。2006年,它以北京一所幼兒園為起點,記錄十幾個孩子從幼兒成長為少年、青年的生命歷程。
  • 12年跟拍2個孩子,這部紀錄片狠狠扎了年輕父母一刀
    近年來關於教育的電影大都被拍成了「年代戲」,觀念老舊刻板,而紀錄片更是少之又少。在開學之際,大象誠摯地推薦一部用12年精心製作的紀錄片——《零零後》。2017年,由他拍攝的5集紀錄片《零零後》,在央視熱播引發熱議,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這是國內第一次長時間而完整地呈現了00後這一群體的成長。這一劇集,也引發了自媒體自發地推薦刷屏。該劇集豆瓣評分高達8.2分,漫長的時光和豐富的素材,讓被刻板化的00後,豐滿了起來。
  • 瑞思教師以引導者身份,助力零零後成長「自定義」
    近期電影《零零後》上映,引發了大眾對新時代教育的思考。孩子們成長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多數時候都要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電影裡的柔柔小時候是沉浸在童話裡的小公主,數學不太好卻喜歡跳舞,長大後遠赴美國留學,成績全A卻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離。
  • 《四個春天》,一部最能反映真實而質樸的農民的紀錄片
    《四個春天》作為一部紀錄片電影,有溫情脈脈的會心笑點,有感動到難過的哭點,更多的是記錄平淡生活。窺見一個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質樸真實的快樂、傷痛、平靜、溫暖。看到痛哭流涕又破涕而笑。真好啊,記錄下這一切,留下鮮活的聲影、情緒。春暖花開,歌聲飛揚,燕子繞梁,相伴相惜,誰不愛這樣的時光!真實!溫暖!
  •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2019年必看的教育題材電影和紀錄片
    好的電影會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那還等什麼?不如趁著國慶節,陪孩子一起看看這些關於教育的電影和紀錄片吧!首先給大家分享的是: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日期:2019年紀錄片寫實的記錄了全世界各個國家對於孩子們的教育,以及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成長和狀態
  • 世上沒有一把通用鑰匙 可以打開所有的孩子
    《零零後》講述了一個跟蹤拍攝12年的故事,主人公從5歲兒童長成17歲青年,漫長而真實的人生成長曆程被攝製組濃縮在一個多小時的影像中,試圖揭示青少年成長的心理秘密,講述和討論青少年成長與教育中的諸多話題,自由與應試,個性與體制,留學與留守,課外班與特長生,挫折,早戀,父母、老師與孩子的衝突等,而這些也正是每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幾乎都會遭遇的問題。
  • 李躍兒:帶著安然的心去支持孩子度過困難和坎坷
    《零零後》上映前的一周,我們向電影裡給了兩個孩子人生重大影響的大李老師發出了邀請,想請她談談對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感受、對教育的看法。下面的這篇文章就是大李老師給我們的回覆。或許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視角,我們更能預知即將迎來百城首映禮的《零零後》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意義和感觸。
  • 現實題材紀錄片強勢崛起
    《零零後》的主創跟拍12年,記錄兩名中國「00後」從幼兒到青年的成長經歷,將300多小時的影像剪輯成90分鐘成片,其中既有個人成長的精彩弧光,也有對當下時代教育如何作用於人的思考。從這些作品中,我們清晰感受到記錄者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堅守和鑽研。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紀錄片以學生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的高三生活。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基本生活和社會問題的紀錄片一位美國導演是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的:如果有人讓我推薦一部可以讓他們了解當代中國的紀錄片,我慎重地提議推薦《高三》,這部片子觸及了不少中國基本的生活和社會問題。
  • 《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平凡眾生的人間大愛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武漢疫情的爆發蔓延,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武漢作為疫情的中心也因此成為關注的焦點。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系列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呈現危難中的守護相望的真實「武漢時刻」。
  • 淺析《雕塑家劉煥章》:一部具有拓荒意義的紀錄片
    導語:淺析《雕塑家劉煥章》:一部具有拓荒意義的紀錄片中國早期紀錄片的創作受蘇聯「形象化政治」的影響,一些思想性強、富有教育意義的作品,一直是啟迪人們心靈的形象化的政治教材。中國紀錄片發展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電影紀錄片的誕生開始,其創作理念主要是「教化與指導」——真實質樸的畫面配以娓娓道來的解說,成為那個時期紀錄片創作的主要形式,《雕塑家劉煥章》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紀錄片《雕塑家劉煥章》是一部具有拓荒意義的紀錄片,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理由:首先就是選題本身。劉煥章是我國最早舉辦個人雕塑展覽的雕塑家。
  • 華春瑩評日本導演紀錄片:對不帶偏見的真實記錄表示讚賞
    中新網北京1月6日電 (李京澤)日本導演竹內亮創作的紀錄片《後疫情時代》近日引發中日網友熱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作出評價,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地真實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歷程表示讚賞。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感人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高三》是中國中第一部記錄高三生命的紀錄片,紀錄片以學生日記林佳燕為主線,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高三(7班)的高三生活。紀錄片後面有78名學生和他們的家人,班主任王錦春和各科老師,用95分鐘的時間濃縮了一群人的高三年,這部紀錄片在豆瓣上得了8.4分的高分,並在贏得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 10部必看的紀錄片,有些故事值得記錄
    推薦理由:這是我近期看過最感動的一部關於自然與人類的紀錄片,主要內容是一對年輕夫妻約翰與莫莉放棄都市生活,跑到偏遠地區開墾1200畝荒地的日常。 這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科室和醫護人員,真實展現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醫生形象。 想要成為一個醫生,需要長期的系統學習、研究、考核;同時,他們的工作單一枯燥,甚至危險重重。
  • 《望長城》: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
    「《望長城》是我投入最大、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在劉效禮看來,長城更像是一條走不完的路,一部寫不完的書。當劉效禮率領創作班底興致勃勃著手拍攝《望長城》時,長城沿線總計十餘家電視臺正在播出一部名為《萬裡長城》的紀錄片。該作品由河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電視臺把各省境內的「長城」記錄下來,集合而成。「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紀錄片正迫切面臨轉型。在拍攝《望長城》之前,國內紀錄片多以宣傳、說教為主。
  • 《四個春天》既溫情又感動,樸實中所表達的情感最為真實與深刻
    《四個春天》既溫情又感動,樸實中所表達的情感最為真實與深刻《四個春天》這部紀錄片,是我在影院看的第一部彩蛋和片尾曲都結束了,所有觀眾都還沒有起身的片子。既溫情又感動,樸實中所表達的情感最為真實與深刻,整個家庭在四個春天的輪迴中,無論是悲歡離合還是生老病死,都充滿了歌聲與音樂,更是充滿了愛。親情在這個充滿溫情的人世間確是最震懾人心的一份情感,樸實無華、細水流長,也璀璨閃耀。生活的滋味,有相聚有離別,有歡樂有不舍,但無論喜怒哀樂還是悲歡離合,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這是一部很棒的紀錄片,希望更多人看到它。
  • 細數央視爸爸拍的那些吊炸天的紀錄片(第二集)
    上一集我們說了一些耳熟能詳的央視紀錄片,發現各位網友比較喜愛,紛紛收藏點讚,今天我們在一次盤點,央視爸爸的紀錄片!4.零零後這是一部特別長的紀錄片,說長並不是播出時間長,而是拍攝時間長。2006年央視記者在一所幼兒園拍攝了10幾位小朋友,這一拍就是10年,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時間改變了他們的外貌,時間也給了他們善於思考的大腦,在鏡頭下表現中國00後的成長史5.回家過年現在已經播出了兩部了,「年」是我國特有的風俗文化,每當過年時,所有漂泊的浪子也全部歸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