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同道
長大後的柔柔
小時候的池亦洋
長大後的池亦洋
7月27日下午,暑假快過了一半的時候,北京青年報的「青睞·藝術願線」組織了一場特別的親子活動——觀看紀錄電影《零零後》。這是中國第一部跟蹤拍攝12年、揭秘青少年成長曆程的電影,該片定於今年9月全國公映,北京青年報「青睞」系列活動的讀者有幸成為第一批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紀錄電影的觀眾。
7月末,北京正值暑伏,觀影活動當天的室外溫度讓人走上幾步就汗流浹背,但來參與活動的「青睞」讀者們仍絡繹不絕地趕到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場。與以往的「青睞」活動相比,這次的參與者們有點特別,多半是大手拉著小手,以家庭為單位來參與活動的。
事實上,讓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父母和孩子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紀錄電影也是導演張同道和他的團隊,製作這部片子的初衷之一。《零零後》講述了一個跟蹤拍攝12年的故事,主人公從5歲兒童長成17歲青年,漫長而真實的人生成長曆程被攝製組濃縮在一個多小時的影像中,試圖揭示青少年成長的心理秘密,講述和討論青少年成長與教育中的諸多話題,自由與應試,個性與體制,留學與留守,課外班與特長生,挫折,早戀,父母、老師與孩子的衝突等,而這些也正是每個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幾乎都會遭遇的問題。
這是一部笑點、淚點、痛點並存的電影。片子播放過程中,觀眾席時不時會爆發大笑,幼兒園時期的孩童影像,那些天真卻充滿智慧的話語,孩子間特殊的相處方式,都讓人忍俊不禁。而看到他們已經逐漸有了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成長為擁有了更多苦惱和孤獨時刻的少年時,那些殘酷的成年人法則讓稚嫩的臉龐流下傷心的淚水時,觀眾們也跟著沉默落淚。
影片結束,燈光亮起,張同道導演和兩個小主人公走上臺,這時大家才從這段「私人回憶」裡漸漸回神。看到觀眾們能對兩個陌生孩子的成長影像產生共鳴,張同道導演欣慰地說:「這就是成長的真實力量,我們也許成長在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我們都會遭遇這些相似的煩惱和痛苦。所以,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免受太多的成長苦惱,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更多的父母開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家庭溝通更和諧,這是我們攝製組最希望觀眾們能夠收穫到的東西。」
4歲兒子的一句話
讓導演有了拍攝「00後」群體的念頭
很多關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觀眾朋友們,可能對《零零後》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因為同名電視紀錄片曾於2017年播出,當時就引發了一定的社會反響,並於同年斬獲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國際傳播獎、中國十大影響力紀錄片和國家廣電總局國產優秀紀錄片扶持項目優秀系列片等榮譽。
所以很多老觀眾會下意識地以為電影《零零後》是電視紀錄片的精簡版,事實上電影版與電視版的主人公完全不同,是兩個不同孩子的故事。但如果是張同道導演的老粉絲,又曾經看過2009年的紀錄電影《小人國》和2012年的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等系列紀錄片,又會對這部電影《零零後》裡的兩個小主人公池亦洋和柔柔非常熟悉。
這是因為,這群在紀錄片和電影裡出現的孩子們,都是在2006年張同道便開始記錄的「00後」,他們從5歲到17歲的成長故事,完整呈現在紀錄片中。而之所以《零零後》電視版和電影版能夠呈現不同主人公的故事,也是張同道導演的有意為之。
「我其實在電視版裡故意『雪藏』了這兩個孩子,因為電影和電視不同,需要更加豐富的戲劇化故事,需要個性更鮮明的主人公,而池亦洋和柔柔從小到大一直都是我非常關注的人物,他們的成長故事就像電影裡的主角一樣,充滿了曲折和趣味,但都不是虛構的。看過《小人國》和《成長的秘密》的朋友們,可能還記得孩子王和小公主的模樣,如今這兩個孩子長大了,成年了,他們又經歷了哪些戲劇化故事呢?這些都會在電影裡揭曉。」
不過,不管是老觀眾還是新觀眾,可能都不可避免地想問張導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拍這部紀錄電影?」張導笑著說這也是他經常回答的問題,而每次回答他都會講起13年前的故事。那是2006年的冬天,一個普通的早晨,張同道一早洗漱完畢,便到床邊拉起還睡眼惺忪的兒子到洗手池邊洗漱,但兒子的手剛碰到水就大喊:「燙!」張同道的第一反應是生氣,像許多爸爸一樣怒斥道:「明明我剛試過水溫,怎麼會燙呢?分明不燙!」結果,4歲的兒子看著他,用稚嫩的童音非常鎮定地說:「那是你的感覺,我覺得有點燙。」而就是這一聲童音,讓張同道陷入了思考。
「後來我想到,之所以對水溫的感受不同,是因為我這雙手飽經風霜,和寒冷打過四十年交道,而他這雙嬌嫩的小手才和這個世界打了四年的交道。我當時突然意識到孩子對於世界的感知和我們是不同的,我很想知道這一代人跟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就在那個時候,我決定拍一部紀錄片記錄孩子的成長。」
於是,張同道去了開辦不久的芭學園,園長是後來成為著名教育家的李躍兒。一進門,張同道就被園裡的孩子們吸引住了,後來這些孩子就成為他紀錄片裡的小主人公。
「芭學園的孩子們都特別有個性,一開始他們就對我們攝製組『毫不關心』,主要是他們太小了,甚至我們劇組進駐後的很長時間裡,他們都只是關注我們的那個『毛毛蟲』,也就是專業的錄音話筒。」就這樣,「毛毛蟲」團隊開始用鏡頭記錄這些天真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沒想到後來又拍了小學中學,從北京到外地,甚至歐美,直到今天,不知不覺已經拍了12年之久。
「紀錄片就是用我的生命去記錄他們的生命」
說起12年的拍攝和與孩子們相處的點滴,張同道感慨地說:「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我有時候覺得我所目睹的他們的成長片段,甚至比他們的父母還多。開拍的時候他們都是小小的,如今不少比我都高了,小時候的池亦洋很難和我這個大人對話,而現在我們可以像兩個男人一樣地坐在一起討論問題。而柔柔,我是看著這個內心豐富的小公主一點一點長大,變成堅強而有主見的少女。如今她在臺上說話的樣子落落大方,很有國際範,這就是那個曾在幼兒園土臺子上隨口喊出『風景風景,我要呼吸風景』的詩意女孩。即便是在他們的父母面前,我也會說,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正是在記錄過程中和孩子與他們的家庭建立起情感紐帶,攝製組才能連續拍攝12年,這些豐富的素材記錄了孩子們成長的珍貴瞬間。比如,我們在電影《零零後》裡看到,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選國家青年隊,代表中國出徵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開幕式上他莊嚴地唱起《國歌》——而這是他5歲時一度天天帶領男孩們唱的歌。這兩個成長片段剪輯在一起,有一種穿越了時空的震撼,讓人不禁驚嘆時間才是最有想像力的編劇。
這種真實的震撼來自記錄的力量。張同道說:「紀錄片就是用我的生命去記錄他們的生命。」紀錄片沒有劇本,只能忠實地記錄,等待精彩瞬間的出現,因此孩子們的每一個重要的成長節點,攝製組都不能缺席。即使是在拍攝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張同道也只能咬牙用自己的積蓄頂上。「比如他們要上小學了,這個時候不去拍,以後這些片段也不可能再有了。如今有些孩子要上大學了,開學季如果錯過了,就永遠不可能再拍到開學季的體驗。所以紀錄片是不等人的,只能先去拍,等籌集到資金再去拍就來不及了。」他笑笑說,現在好了,這部電影得到了國廣東方、嗶哩嗶哩和央視紀錄頻道的大力支持,大家一起努力,紀錄片就更有希望了。
未來可能會一直拍攝
直到這群孩子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幼兒園
正是這樣的記錄,電影裡兩個孩子的成長軌跡才有了豐富的素材。幼兒園裡「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帶領一群男孩演習打仗,有時也會打人,被家長集體要求開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藝兒童,一心沉浸在童話裡,遭到群體排斥。升入小學,池亦洋因為成績不好,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絕望;柔柔進入家庭學校,自由自在,但父母為她的未來升學之路發生爭論。中學來了,突然遭遇的橄欖球帶給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復自信,賽場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卻連連受挫:早戀被批,申請美國學校遭拒;柔柔遠赴美國求學,成績連續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離……這些電影一般曲折的成長故事因為真實更引人入勝,也讓觀眾更貼近影片裡的兩個主人公。
曾經的「孩子王」池亦洋如今變成了有點羞澀的大男孩,在臺上拿著話筒回答觀眾提問的時候,和那個球場上抱著橄欖球的熱血少年有一絲的反差,而開口說話後,我們才知道,他還是一個闖世界的小硬漢。被問起不斷遭受比賽失敗時的心境,他釋然地說:「其實不只是比賽,我的人生中也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失敗,但正確的道路本來就是布滿荊棘的吧。大家也可能看到,經歷了這些,我也改變了很多。」
和池亦洋不同,曾經那個愛哭鼻子的「小公主」柔柔如今面對觀眾時頗有點「大將」風範。觀眾問:「出國留學時遭遇了異國他鄉的孤獨和一些非議,你是如何在面對別人的評價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的?」柔柔用自信又溫和的聲音說道:「我覺得,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很多人會對他作出正面的或者負面的評價,這是很正常的。不過我小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一直覺得人生就是很美好的,後來才發現原來世界其實是有著殘酷的一面的。的確,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不同的人還會對我們做出各種各樣的評價。這個時候,如果別人對我做出的是負面的評價,我會去分析這個評論,如果他說的是對的,我會儘量去改;如果他說的是錯的,我就會堅持自己的做法。而且我發現在我堅持做我自己的時候,其實我是可以吸引到很多和我相同的人,從而找到和我相同的朋友的。這些經歷也讓我在性格方面有了很多的改變,比如說我更加堅定了,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會更堅定地抓住。」
面對電影裡經常悲傷難過的曾經脆弱的自己,柔柔笑著說:「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會想,我怎麼這麼糗,會哭這麼多次,犯那麼多的錯誤。但是後來我想了想,又會覺得其實這些都是生活中非常正常的事情,成長是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我經歷的那些挫折,我也不會是我今天這個獨一無二的堅強的柔柔。所以摔倒是一件好事,生活不會因為你摔了一跤就停止了,經歷挫折能讓我們更加強壯。摔倒之後,我會爬起來,繼續向前跑的。」
張同道非常欣慰地看著如今亭亭玉立的柔柔和高大健壯的池亦洋,他說:「拍攝這群孩子讓我對中國的未來產生了堅定的樂觀情緒,因為我們有了這樣一批年輕人,有主見,有國際視野。他們的未來就是我們民族的未來。」張同道希望能夠一直拍攝這群孩子,大學畢業、結婚生子,直到他們再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幼兒園,完成一個成長的「輪迴」。
呼籲其他影像工作者都加入到這個項目中
那麼,「00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群體呢?這部片子真的能代表「00後」嗎?面對這個問題,張導有自己的答案。「其實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在我看來,誕生於千禧年之後的這一批孩子,成長於中國加入WTO之後,成長於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代,他們從小就有機會走出國門看世界。我們那一代人看世界大多是從書本上,而他們卻行走世界,觀世界後而有世界觀,這不是個別現象。新世紀以來中國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00後』的孩子們身材高大,見多識廣。我不想簡單地概括『00後』的特徵,但看看身邊的孩子我們就知道『00後』確實與眾不同。我拍攝的家庭都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但這些家庭的父母都是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一群人,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思考很多,因為他們也希望教育能改變孩子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覺得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足,不管你在社會的哪個階層,我們對待孩子的感情是一樣的,我們對教育改變命運的信念是一樣的,孩子的成長是有共同特徵的。」
張同道坦言,受經濟和人力條件的限制,他無法拍到所有不同環境下成長的「00後」,但他呼籲如果全國的影像工作者都加入到這個項目中,拿起手中的攝像機,記錄自己身邊的孩子,最終大家一起匯聚的影像就能代表全中國的「00後」。
張同道表示,這部電影並沒有野心描繪出「00後」群體的所有特徵,而是關注成長,關注教育。通過拍攝這部片子,張同道對教育的態度和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以前也覺得教育就應該是自由的,釋放孩子天性。但是我真的記錄了這些孩子後,我才漸漸意識到,真正的教育應該從每個孩子自身出發。這就好比敲鑼,有的孩子很敏感,你輕輕敲一下,就會很響,他就明白怎麼去做了,這樣的孩子你敲重了,就很容易把鑼敲碎。有的孩子比較堅韌,你還是輕輕一敲的話,對他來說就只是撓痒痒的力度,這樣的孩子你就需要重錘猛敲。現在不少家長陷入教育的焦慮,想找到一條最好的教育方法,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事實上,從來都沒有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從來也沒有一把通用的鑰匙可以打開每一個孩子。」
張同道表示,希望看完這部片子的家長們能夠細心觀察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的個性,找到符合孩子特性的教育方式,耐心就是愛心。「如果看過這部電影後,哪怕只有一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得到改善,哪怕只有一個孩子的成長從中受益,那我們的片子也就值了。」
文/本報記者 張豔豔 供圖/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