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老子》一書,必談「道經」首句。而談「道經」首句,則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否則,僅憑一知半解或道聽途說,動不動給老子的「道」下個什麼概念或定義,都是盲從的,是談所非談,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兩千多年來,人們對《老子》一書的認識和理解,還處在一個淺層面,還沒有真正地深入和潛藏到其思想內涵中去,這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和值得深思的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成了這一問題,並且持續得如此久遠呢?「道」究竟是什麼呢?難道真的是那種宗教式的玄論嗎?可以說,這個問題是相當複雜的,不是一個層面或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這就好像一把陳年的老鎖,要想打開它,僅除掉些斑鏽是不行的,而非得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找到那把鑰匙不可。否則,說什麼都是空話。那麼,我們到哪去找這把鑰匙,怎樣才能找到它呢?
一、確立認識,尋求密鑰
說到《老子》一書,人們往往會說這是一部天書,是一部晦澀難懂的書。其實,說他是天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高度還沒有和老子的思想高度接軌;說他晦澀難懂,是因為我們受到了時代的懸隔和文化的阻礙。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客觀的問題。要想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打破以往成見,重新樹立認識,就必須對老子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有進一步地了解才行。否則,是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這點,不僅是學術界的普遍共識,同時也是社會界的普遍共識。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地了解一下《老子》一書在產生和傳承過程中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思想上應當確立的正確認識吧。
1、歷史背景
《老子》一書產生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大變革時代,是一個禮壞樂崩的混亂時代。當時,周天子已經失去了統治地位,諸侯國間,各行其是,擴張勢力,兼併土地,互相傾軋。為了爭奪霸主的地位,他們不惜動用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發動戰爭。把一個本來比較平穩的社會,搞得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強烈不滿。
於是,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憑藉著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創立了種種學派,四處遊說,闡述著各自的觀點。由於在某些問題上的認識和經歷的不同,所以在問題的焦點上產生了諸多的分歧和爭議。這種分歧和爭議,就是我們後來常說的「百家爭鳴」。
所謂百家爭鳴,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學術流派圍繞著諸多的社會問題所展開的大討論。他們討論的核心和焦點,就是如何去理解「道」,以及「道」在社會中的具體運用。經過激烈的辯論,有些流派被逐漸淘汰了,餘下的十多家也是元氣大傷,興衰不一。
其中實力最強的,應該說是儒家和墨家。所以,在當時的學派中曾流傳著一種「非儒即墨」的說法。相反,「道」家這個學術流派則顯得比較弱勢,並且不被人看好。這種不被人看好的弱勢局面,對學術思想的傳播和繼承都是十分不利的。
當時,真正地了解道家學術觀點和學術思想的人,可謂是寥寥無幾。學術傳人也是少的可憐,據文獻記載僅尹喜一人而已。這恐怕就是老子的學術思想難以傳播和讓人覺得晦澀難懂的原因之一吧。
戰國後期,墨家衰微,儒家獨大。此時,封建領主制開始崩潰,地主階級興起,失去土地的人愈來愈多。如何治理天下?對當前的政治問題如何解決?儒家內部荀、孟兩派開始出現意見分歧,一個主張『法先王』,一個主張『法後王』。孟子學問出自《詩》、《書》,荀子學問出自《禮》、《樂》。孟子講仁義,荀子講刑名。結果兩派形成了嚴重地對立。
秦始皇時的儒生大多出自孟派,但是荀派的李斯卻位貴權重,左右朝庭。由於孟派喜歡是古非今,否定現狀,因此觸犯了統治者的根本利益,自然引起了秦始皇和李斯等人的厭惡和憎恨。結果,四百多個鮮活的儒生被秦始皇集體坑殺。經卷方面,除了「易經」和醫藥典籍之外,其他書籍全燒光了。這就是史學上有名的「焚書坑儒」。可以說,「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場浩劫,也是中國人心中永久的痛,是值得後來者深思的。在這場浩劫中,《老子》一書也未能倖免,同樣遭受了滅頂之災。
漢代以後,統治者雖然提倡經學,但都是口耳相傳,所以抄錄下來的一些經卷,大多是殘缺不全,謬誤百出,與孔子所傳的經學有了很大的出入。《老子》一書,就更不要提了。
2、文化背景
《老子》成書於兩千多年前,也就是說它是一部非常古老的書。作為古書,他勢必有著古書的語言特點。那麼它的語言特點到底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以單音詞為主,以字的本義為根,雖然也有一詞多義和假借現象,但卻是個別的。這就和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有著較大的差別與不同。因此,就要求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候,是萬萬不能用今天的語言習慣去套讀的。如果我們用今天的語言習慣去套讀古書的話,那麼,產生似是而非的結果,就會成為一種必然,這是不可取的。
像《老子》這樣歷史久遠的古書,就更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讀《老子》時覺得晦澀難懂,解釋時覺得牽強附會,恐怕大部分都是由於沒有掌握古今語言特點造成的。這也是形成懸隔和阻礙的重要原因吧。
讀《老子》一書,不能像讀小說和聽新聞那樣,一目十行或過耳不留。而應該像科學家鑽研課題那樣,嚴肅認真,一絲不苟。這點,孔子讀易「葦編三絕」倒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的。除此之外,難道就沒有捷徑可闢了嗎?這個問題要辯證地去看,不能一概而論。
讀書,有巧拙之分。這就和練書法一樣,不僅要「勤」,而且要「思」。「只思不勤」不行,「只勤不思」也不行,而「思」則顯得更為重要。那麼,如何去「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分清主次,區別詳略,抓住疑點和難點,進行深入細緻的研判。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省去不必要的分析和檢索,為通讀鋪路搭橋,這就是我說的「巧」。不分主次,不論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不能準確地篩選參照本和工具書,而是把所有的資料堆砌起來點綴成篇,以求八面照應,鬍子眉毛一把抓,這就是我說的「拙」
要想真正地讀懂《老子》一書,除了在字詞句章上需要下一番功夫之外,還必須要剔除和解決那種墨守成規的思想,否則,是萬萬行不通的。如果我們能在以上幾個方面有所領悟,那麼,理解老子的整個篇章和思想體系就不再是個問題,懸隔和阻礙也將煙消雲散了。
3、思想認識
《老子》共八十一章,五千餘字。雖然篇幅不是很大,但是,他所涵蓋的思想內容和社會內容卻是極其強大和驚人的。就這點上來說,也是其他文章所不能比擬的。由於《老子》一書,具有著思想博大,內容寬泛的特點,所以就要求和提醒我們在解讀該書時,不僅要分清主次詳略和輕重緩急,同時還要注意到和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認識關係。
創新和繼承,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反映在人們的世界觀上,則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認識和結果。一種是理性認識:即用全面、客觀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和理解事物,其結果必然是正確的;一種是非理性的認識:即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和理解事物,其結果必然是錯誤的。這種錯誤的結果,同時也將導致出兩種偏激的傾向:
一種是為了繼承而繼承,一種是為了創新而創新。這種把繼承和創新截然分開的對立方法是形成以下問題的關鍵,是應當引起我們注意的。所謂的繼承,其表現方式是:畫地為牢,冥頑不化;所謂的創新,其表現方式是:畫蛇添足,似是而非。
其實,這兩種形式的成因都是圍繞著一個問題,說到底,就是「怕」字當頭——怕遭人非議。既然怕遭人非議,那麼就得先設立假想敵。於是乎,二者分道揚鑣,各取所需,演出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滑稽鬧劇。這場鬧劇,使人覺得雲裡霧裡,成了丈二和尚叫人摸不著頭腦。
「道」是《老子》一書中核心的核心。「道」的解釋正確與否,是理解和讀懂《老子》一書的關鍵。是要慎之又慎,馬虎不得的。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然而,兩千年來我們的學者又是怎樣做的呢?凡是涉及到「道」的釋義時,我們的學者往往都會表現出一種空前的團結和包容。並且會異口同聲地釋之曰:「說不清」或「不可說」。
「說不清」,「不可說」,難道,這就是「道」的真諦?這就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嗎?這種解釋,真可謂是精妙絕倫,是再也找不出什麼漏洞來了的。可是我要問:這種連愚夫村婦,商販走卒,甚至蒙昧稚童都能隨口釋出的東西,又何須煩勞專家學者們達兩千年之久呢?這實在是不公平,不免讓人憤慨之餘徒呼奈何。
其實,在學術界出現這種情況是極其可悲的,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說得嚴重一點,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是一種抱殘守缺的態度,是有悖於老子本意的。
這是「繼承」方的表現方式。那麼,「創新」方又當如何呢?
上文說過,「道」是《老子》一書的核心,是重中之重,是正確解釋「道」的跟石基礎,是疏忽不得的事。然而,我們的專家學者,卻不知是出於何種考慮,竟然醞釀了一種古怪的念頭。把「道」打扮的花枝招展,炫人眼目。一會兒抹上「規律」「法則」色彩,一會兒又抹上「無形氣」色彩,一會兒扣上「預想」「願景」的帽子,一會兒又扣上「虛無神」的帽子。總之,各種奇思妙想,琳琅滿目,不一而足。把一個原本還有些模樣的「道」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難道說這就是「道」的註腳?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體現「道」的博大精深?這種無中生有,荒誕不經的做法,同樣是讓人啼笑皆非的。
誠然,關於「道」的解釋的確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但是,總不能因此就把「道」搞得猙獰可怖,支離破碎吧?其實,出現這種情況是同樣可悲的。說到底,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是一種譁眾取寵,故弄玄虛的態度,也是有悖於老子本意的。
以上種種,綜合起來,都是由於沒有正確地處理好繼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所致。繼承和創新,表面上看是兩件事,其實是一件事,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我們說的創新和繼承是有原則性的,是有條件的,是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繼承而繼承的。任何一種把二者割裂開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必須遵循統籌兼顧的原則。因為,只有遵守了統籌兼顧的原則,我們才會在做其他事情時不出錯,或少出錯。
以上我們介紹了一些粗淺地認識,雖然有些零零散散,講解也不是那麼仔細完善。但是就認識這個問題上來說,他還是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提示作用的,對後來者是有幫助的。掌握了這一方法,並把他應用到學習《老子》一書中去。那麼,什麼是重點,什麼是非重點,什麼是主,什麼是次,就都一目了然了。
拿《老子》這部書來說,其書中的疑點部分就是重點,否則,就是非重點。那麼,在《老子》一書中到底哪些是重點和疑點呢?不言而喻,就是「道經」首章和「道經」首句,而「道經」首句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就要求我們必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道經」首句上。就經驗而論,只要「道經」首句弄明白了,有了突破,「道經」首章也就不在話下了,《老子》一書的密鑰也就算基本找到了。剩下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利用密鑰打開禁門的問題了。
二、分析資料,破除成見
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好像人們吃飯和做事一樣,是不能生吞活剝和一蹴而就的。他是一個從感知到認識,從認識到概念,再從概念到理性思維的過程;是一個在實踐中得以證明的,反過來又能具體地指導實踐的過程。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個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在如何分析、研究、解讀《老子》一書中,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是適用可行的,是不可缺少的。
如何理解和把握「道」的準確含義,除了需要精選有關資料外,還要有一個大膽的設想。當然,這個設想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據,並且是科學的,否則是不能成立的。和其他人一樣,在初讀老子「道經」首句的時候,我們也有些糊塗和困惑,仿佛老子什麼也沒有說似的。這怎麼可能呢?作為一個有如此高深修養和思想內涵的人。當它的弟子向其問「道」的時候,怎麼會表現出一種拋開主題,顧左右而言他的情況呢?出現這種情況,不但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正常的。這裡面一定出了什麼問題,而且是一個理解上的常識性問題。
在參照了老子對《道經第二十五章》的闡釋後,我們仿佛看到了一絲希望,思路也開始漸漸地明晰起來。經過再三權衡,我們給出了以下兩個基本判斷。一、老子的初始文義沒有問題,問題應該出在後學者身上;二、文字的排列次序是對的。問題應該是出現在斷句方面。
為了查證這些問題,驗明這種判斷的正確性。我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並把他作為「道」的旁證。現將這些資料有選擇性地排列如下:
1、老子書中相關章節類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維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先秦文獻類(
(論語裡仁篇)「吾道一以慣之,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繫辭上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為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繫辭上傳第四章)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繫辭上傳第九章)「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祜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繫辭第十二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為之變;推而行之為之痛;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說卦第二章)「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黃帝內經素-天元紀大論篇)「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智生神。」
(管子.內業)「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復,其來不舍,謀乎沒聞其音,出乎乃在於心,冥冥乎不見其形,淫淫乎與我俱生。不見其形,不聞其聲,而序其成,謂之道。」
(管子.內業)「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商君書.開賽)故曰:「王道有繩,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則異,而所繩則一也。」
(墨子.非命上)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為兄則不良為弟則不弟。而強執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呂氏春秋.貴生)」世之人主多為富貴驕得道之人,豈不相知,豈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之道也。」
(荀子.天論)「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
(荀子.解蔽)「何謂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者,則必合於不道人而不合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與不道人論道人亂之本也。」
(韓非子.解李).「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禮記.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3、辭書文字引用類
為了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本篇的譯文,下面讓我把原文中的幾個重要詞和關鍵詞挑選出來並翻譯給大家,以免大家在閱讀譯文時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疑惑。
⑴、可——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他的本義是:骨頭與骨頭之間的連接處。即肯(讀qìng )處。當譯為:物質屬性間的相系性。
⑵、非——按《說文解字注》,他的本義是:兩物背向而不離。當譯為:物質屬性間的排斥性。
⑶、妙——按《說文解字注》,妙與眇是同音通假字。東漢以前沒有這個妙字,只有眇字。眇的本義是:眼睛眯縫起來,細心觀察微小的東西。引申後,即小的意思。
⑷、玄——按《說文解字注》(玄與茲可以相互轉注),並參照甲骨文獻,暫時把他釋為:用黑紅色絲線擰成的繩子。
⑸、名——參照先秦圖形和文獻。他的本義是:詞(象聲寫詞法)。或者是命名。另:詞是秦漢以後出現的。先秦時期都稱為「名」。
⑹、道——按金文字形,他的本義是:便於人們行走的人工修築的正直道路,而非曲折小徑。
⑺、德——按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德字:從目、從1,表示行走時目直前方,心不二焉。本義是行為端正。參照古人「見字知義」的習慣和字本義,暫切把他釋為:人們心目中已然立定的正確思想和行為準則。
「德」字的暫定義,是權益之計,這不是本篇要講的內容。但是為了方便大家,我只好臨時做個決定把它寫在上面,以便於理解「道」的含義。就這一點上來說,是應該求得大家諒解的。
鑑於先前的初步判斷和大量的文獻資料,我們擬定了兩個具體步驟。一是根據資料歸納出「道」的含義;二是將「道」的這些含義,分別放在傳統的句式中加以參照和印證,看其是否與羅輯相符。
根據資料,我們選擇了「道」具有傳統認同和代表性的三種含義來進行比對:
1、「法則」含義。
2、「道路」含義。
3、「陰陽統一體」含義。
下面,我們就把這三種含義分別放在傳統句式中來加以印證和比,看看這種傳統句式所得到的答案究竟是什麼。
傳統句式:道可道,非常道。
原釋文: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
1、用語言表述出來的「法則」,就不是永恆的「法則」。這種解釋不僅牽強,而且好像什麼也沒說。這是第一種解釋。
2、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陰陽統一體」,就不是永恆的「陰陽統一體」。這種解釋同樣是於理不通。這是第二種解釋。
3、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道路」,就不是永恆的「道路」。這種解釋即繞口又難懂。這是第三種解釋。
以上三種解釋的突出特點就是:要麼,什麼也沒說;要麼,說了人們什麼也沒懂。
由此可見,這種翻譯無論如何都是行不通的。此種方式不妥,那麼,我們不妨再換一種方式。即:把原來的否定判斷句式改為肯定判斷句式,並把傳統句式中的副詞「可」和「非」改回動賓詞組的本義來用。斷句為:道可,道非,常道也。
下面我們再來逐一加以印證:
1、「法則」有相系性,也有排斥性,這種相系相斥的統一法則,才是永恆不變的「法則」。這種解釋顯然出現了概念上的混亂。這是第一種解釋。
2、「道路」有相系性,也有排斥性,這種相系相斥的統一道路,才是永恆不變的「道路」。這種解釋和上句一樣,也是出現了概念上的混淆。
3、「陰陽統一體」有相系性,也有排斥性,這種相系相斥的統一體,才是永恆不變的陰陽統一體」
通過以上兩組的印證和對比。我們發現了三種情況:
1、第一組的三個句子中,均出現了概念不清的情況。這種情況也叫零概念,是不能被認定的。
2、第二組的前兩個句子,由於出現了概念上的不相容,是沒有辦法進行比較的。因此,這個句子也沒有被認定。
3、第二組中的第三個句子,從句式、和感覺上是符合邏輯的,也是容易被理解的。只是,在一個短句中羅列上三個同樣詞組就顯得有些煩瑣和粗俗。這是需要進行梳理的。從詞義的組合上來看,它的詞義與我們收集到的資料上的描述十分吻合,因此,這個句子是被認定的。
此句只有簡短的七個字,在這七個字中有三個「道」字是重複的。其餘四個字也只有三個字具有實際意義,而另外一個則是語助詞。下面我們將這三個字再分別加以注釋,並貫穿於整個句子中,看看它的文義究竟是怎樣的。
「可」字,按《說文解字注》:其本義是兩塊骨頭的連接處,即肯處。
「非」字,(同上)其本義是兩物相背而不離。
「常」字,據韓非子《解老》篇,其意思是永恆不變。
經對號入座和句式梳理得:
道,有相系性,也有排斥性。這種事物間相系相斥的陰陽統一體和調控紐帶,就是永恆不變的道。
由於這個句子被認定,不僅解除了我的長期困惑,同時也證明了我的判斷是正確的,是有依據的。根據這個結果我現在可以做一個初步結論:
1、傳統句法中的「道」表現出來的不可解或錯解,是由於後人盲目斷句造成的,與作者無關。
2、老子所說的「道」即不是神秘的虛無概念,也不是抽象的理性法則,而是物質和非物質的統一體,是物質與屬性間的調控紐帶,是創造事物行為途徑和思想途徑的總機關。他與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神是兩回事。
3、老子之所以借用道路的道來命名他的「道」,是因為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相似性。我們知道:道路雖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卻有著正反兩向的特性和作用,這一點是與老子的「道」十分相似的,因此也正是老子為什麼要借用它的原因和理由。
4、「道」是古代先民和古代文化圈的普遍共識,不是老子憑空獨創出來的。
5、「道」字的新內含,可以說是對宇宙、社會、人生的全覆蓋。是一把打開老子思想禁門的鑰匙。
三、打開禁門,返璞歸真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當我們掌握了這把鑰匙。重新打開這所塵封已久的禁門時,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仿佛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仿佛看到了老子正騎著青牛向我們緩緩走來,正手持經卷吟唱著他的永恆大道......
道經首章斷句: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參照本,帛書校勘本道部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傳世王弼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首章的斷句已經完成,下面將是本章的翻譯工作。那麼我們該怎樣搞好這一翻譯呢?簡單地說,就是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力爭做到通俗易懂,符合人們的語言習慣和認識習慣,多採用直譯的方法,減少意會成分,以求克服牽強附會的毛病。
我們知道,本章的核心內容是『道『。』因此如何正確地解釋『道』和理解『道』,將是我們下步工作的重點。這個問題,不僅是人們期待已久的問題,同時也是本文能否成立的關鍵。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兩千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道』的原貌吧。
新譯文:
道,有獨立間的相系性,也有包容間的排斥性。這種事物間相系相斥的陰陽統一體和調控紐帶,就是永恆不變的道。
古人造詞(命名)的音(虛)義(實)部分,有獨立間的相系性,也有包容間排斥性。這種音義相輔,虛實互見的陰陽屬性,就是我們應當遵循的永恆不變的造詞(命名)法則。
宇宙,在沒有生成虛實或命名之前,我們只能把它看作是天地孕育的開始。當有了虛實或命名之後,便成了萬事萬物得以生成的母體。
所以,社會生活也是一樣。如果人們能夠長久地保持清心寡欲,那麼就可以藉此觀察到事物內部錯綜複雜的細微變化。如果人們若是長久地處於心浮氣躁、名利分爭之中,那麼就只能藉此觀察到事物的表面現象和片面特徵。事物間,或陰或陽的兩種屬性,其實是同時同地產生出來的,只不過是名稱叫法不同而已。並且都可以把它看成是用混色線擰成的繩子一樣的東西(玄),結節相扣,纏綿不脫。繩子之上,又產生繩子(玄之又玄),這就是世間大小事物得以生成和發展的途徑與門戶。
為了更深刻地闡述『道』,揭示『道』的本質 彌補上文文義的不足,下面我們把《道經.二十五章》的原文及翻譯奉獻給大家,並作為《道經.首章》的補充部分,以便使大家在了解了『道』之理的同時,更加清楚地認識一下『道』之物。
原文: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漻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新譯文:
有兩條狀似蝮蛇的小蟲糾纏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蕭瑟清冷呀。寂靜漶漫呀!孤然一身地矗立在那裡,沒有誰能改變她的行為和信念。因此 可以把她看作是天地萬物的母親。
我不知道她的名字,於是只好給她一個不失本意的稱謂——道。我情不自禁地把她的名子叫做父親。作為父親,我們就說他有先見之明;有先見之明,我們就說他能深謀遠慮;能深謀遠慮,我們就說他立身處世能善始善終。
道是父親,天是父親,地是父親,君王也是子民的父親 在萬物處身的宇宙中,我們有四位父親,而君王則處於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的規律;地,效法天的規律;天,效法道的規律;道,效法自然的規律。
看到這裡,人們不免會產生諸多的困惑和疑問。『道』怎麼可能是宇宙間的小蟲呢?這種石破天驚的解釋其真實性到底有多大呢?這究竟是編者睡懵頭後的胡說八道呢?還是精神分裂後的歇斯底裡呢?我說:這既不是精神分裂後的歇斯底裡,也不是睡懵頭後的胡說八道,我說的都是事實,我是按老子的原話在照本宣科。
作為學術文章,我們絕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觸犯眾怒,也絕不會異想天開地臆造出一個我想要的『道』,從而達到個人的欲望。這種做法不但是不允許的,而且是萬萬做不得的。
誠然,我們的這種解釋和說法也許會冒犯許多人的自尊,或者會傷害許多人的樸素感情。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在客觀事實面前,我是沒有餘地選擇的。
既然如此,那麼這一說法的依據又出自於哪裡呢?其可靠性又當如何呢?
若想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得從該書的版本上著手,一一對比,層層排查,了解彼此間的關係,進而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否則,是行不通的。
我們知道,《老子》流行本和傳世本有許多種。目前,被認為經典的本子有四種,這四種版本分別是:王弼本、河上公本、帛書本、楚簡本。
在這四個版本中,從成書年代上看:楚簡本最早,然後依次是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楚簡本大約成書於公元前374年,帛書本大約成書書於公元前200年,河上公本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70年,王弼本大約成書於公元245年。從抄本的完整性上來看: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較為完整,楚簡本為殘缺本。從成書年代和內容的完整性上來看:帛書本與其它版本相比較為優秀,其可信度也較高。因此,我們在引文中採用了帛書本。
從分析查證的結果來看,四個版本的文義是相同的。除了個別文字出現異抄和文句增減外,句式排列上不存在任何混亂現象。因此,我們認為:就文章的本身來說,它不具備構成後來誤解、誤譯的條件。導致後來誤讀、誤解、誤判、誤譯的主要根源還是出現在具體問題的理解和認知上。
既然問題的癥結是出在具體的認知上,那麼就必須在認知這個問題上尋找突破口,搜集資料,查找證據。並從例句入手,分析成因,追本溯源。
例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王弼本、河上公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帛書本)
有狀蟲成,先天地生。(楚簡本)
通過例句我們可以看到,在四個句子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記述。其中,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記為『混』字;而帛書本則記為『昆』字;楚簡本則記為『蟲』字。這三種不同的記述,如果不仔細分析就會認為是『三足鼎立』各不相同。但是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實它們是一回事,只是寫法不同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通過以下分析,我們的答案將會水落石出。
『混』、『昆』、『蟲』三字的關係,在文義上能取得共同點,扯上關係,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他們既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直系親屬。他們之間的關係,是通過兩者之間的共同親戚而引來的旁系連接。在這點上,如果稍不留神,就會產生差錯或出現判斷上的失誤。在『混』與『昆』之間的剖析中這點將會表現得淋漓盡致。
『混』與『昆』,兩者之間在文義上原本沒有直接關係,他們之間能扯上關係,完全是由一個尚未露面的『渾』字通過轉注形式招來的。據《辭海》『混淆』條的:渾,通混。這就是說『混』和『渾』是親戚關係。但是在此文中『渾』並沒有出現,仿佛與此事毫無瓜葛。不過,這種看似毫無瓜葛的瓜葛卻在這種錯綜複雜的事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是輕忽不得的。下面它就將粉墨登場來奮力地銜接彼此間的網群了
我們知道,現在的『渾』和『混』已經情願不情願地接上了親戚網。那麼『昆』又和它們有什麼關係呢?其實『昆』和『混』一向是沒有直接來往的,也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不著邊際的遠房親戚。但是『昆』和『渾』卻有著一定的往來,而且關係密切。據《康熙字典》『昆』字條:又與渾通。又據《說文解字注》條得:從日。從比。從日者,明知義也。亦同之義也。從比者,同之義。 今俗謂合同曰渾。其實當用昆,用。古渾切。十三部。
以上三者關係已經言明,那麼『昆』和『蟲』字之間的關係又當如何呢?
據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付東華《字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古之『蟲』字,雖然有三種寫法和讀法,但其意思沒有兩樣,依然是蟲子的意思。它的寫法是:一蟲,二,三蟲;它的讀法是:一蟲讀如毀,二蟲讀如昆,三蟲讀如崇。
現在『昆』和『蟲』的親戚關係也捋順了,而且是另一渠道的近親關係。正是由於這種親中套親的裙帶關係組成了含渾不清的大系統,才使得人們在文義的理解上時而似有所悟,時而撲朔迷離。
從四個版本的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四個字的文義雖然有些拐彎抹角,但卻是相同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式是:『混』=『渾』=』昆』=『蟲』。
至此,可以說:我們在譯文中選擇了『蟲』字的意思並加以解釋,是合理的,是有充分依據的。
三個字的通解已經完成,那麼長期造成這種文義上誤讀、誤解、誤譯、誤判的原因又出在哪裡呢?我們認為:
一、抱殘守缺,人云亦云。凡是古人說的,凡是傳統的,不論正誤,一概照單全收。很少聯繫上下文義做深入細仔地思索,很少考究成書的歷史環境和把握傳抄人的思想脈絡,得過且過,明哲保身。
二、口耳相傳 難免豕亥之誤。由於地域的原因和口音的不同,在文字傳抄的過程中,漏抄、誤抄、衍抄的情況會時有發生。更有甚者可能還會出現矯正過枉等奇怪現象。
三、顧此失彼,不拘小節。閱讀過河上公注本的人都知道,其注中所談,主要是修身練氣,養生保真的內容。對於字、詞等小節很少顧及。王弼注本也是一樣,只注重義理和微言大義,從不在文字上做具體考證。
四、誤打誤撞,遺誤後來。由於傳抄時的粗心大意,自覺不自覺地把『昆』抄成『混』並且未予糾正,從而在客觀上給後來者造成了許多麻煩和誤解,產生了長期以來的不算錯誤的錯誤導向。
五、只注重字義和通假字,很少注重轉注,尤其是極為特殊的轉注。人們在讀古文時,往往很少從轉注的角度去想。除了注重字的本義外,再就是考慮通假字。凡是遇到音同或音近的字,不問青紅皂白,一律看成是通假字。正是由於這種不嚴謹的讀書習慣,所以,在遇到像文中這種特殊情況時,就會產生誤讀和誤判,並進而上升到誤解和誤傳。這種危害性是極大的,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掉以輕心的。
文中『昆』和『混』本來是蟲子的意思,但是人們卻不以為然地把它誤認為是通假字,並當動詞的『混成』與『滾動』來講。結果,不僅扭曲了文義,同時也莫名其妙地造成了一錯千年的可悲局面。
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河上公和王弼是脫不了干係的。他們雖無失誤之實,卻有失誤之嫌。這種『擦邊球』式的玩法,讓人看了實在是有些錯愕不定,驚詫莫名。
從表面上看,這件事不算什麼大事,但是從深層上看,則絕非那麼簡單。說嚴重點,它不僅影響了中國哲學與科學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千年進程。這個教訓實在是太深刻,太沉重了。
根據大量的史料和研究結果,我們認為:《老子》一書中的「道」,是一個古老的「道」,是古人們共同認知的「道」。在這個問題上,古人們也有著分歧和爭議,但只不過是理解上的不同而已,與「道」的本質和內涵無關。更不像後人猜測的那樣,是什麼最根本的最獨特的專有概念。其實,「道」就是古人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宇宙本原。用西方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強調的那個邏輯原點——「存在之存在以及存在之依存者」
在《老子》一書中,「道」的確是一個難以攻克的堡壘。如果無法攻破這個堡壘。那麼你就不可能真正地認識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這點,是有著兩千多年經驗的。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們老一輩的哲學家和學者們,就曾試圖給「道」下一個最後的結論,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因為,他們被「唯物」和「唯心」這兩個東西給繞住了。
當時,擔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的任繼愈先生也被這個問題搞糊塗了。他在「我對老子認識的轉變」一文中就曾說過:「我一向認為老子哲學思想比孔子、孟子都豐富,對後來的許多哲學流派影響也深遠,總期望把它弄清楚。」並在《中國哲學史》教科書中認為:「老子是中國第一個唯物主義者」。然後,在《中國哲學史簡編》一書中,則又認為:「老子屬於唯心主義」。他說:「主張前說時,沒有充分的證據把主張老子屬唯心主義者的觀點駁倒;主張後說時,也沒有充分的證據,把主張老子屬於唯物主義者的觀點駁倒。好像攻一個堅城,從正面攻,背面攻,都沒有攻下來,這就迫使我停下來考慮這個做法對不對。」結果,直到最後,還是沒有弄明白。
當今的學者們,在這個不可解的難題下,雖經冥思苦想,搜刮枯腸,但仍然沒有想出個好的辦法來。於是,只得延續「宋說」,在「無」和「有」這兩個字上做文章,以求補上因「道」的不可解而留下的缺失和遺憾。結果,這種用臆想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想像來填補現實空白的做法,照舊是勞而無功。
其實,在「道」的理解上,表現出來的誤解和錯解,其原因不盡在學者身上,尤其是漢代以後學者,而主要是由於最初的錯誤斷句和關鍵詞
的錯誤導向造成的。這一點,我們應當有個正確的認識。
宇宙即不是單純的一元論,也不是簡單的二元論,而是有著相當複雜和精緻完善的統一論。作為獨立自由的統一體,它有著永恆不變的規律和法則。它即貫穿於一切事物之中,又掌控著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只有掌握了這個真理,把理論層面的認識轉入到實踐層面上來。我們才能真正地去創造一個和諧美滿的社會,進而使為全人類謀幸福的希望成為可能。
四、題外話
宇宙中有著無盡的奧秘,這是我們永遠也追尋不完的。每當遙望星空,我們就會產生種種遐想和疑問,我是誰?我們今生何來?明日何去?這些諸多的疑問。在歷史的長河中曾長期困擾著我們的古人和今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破除這些疑惑。這是我們人類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人們久久不能釋懷的事。
為了這個問題,古今中外曾湧現出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他們不畏艱辛,上下求索。其間,雖然有榮有辱,有成有敗。但是,他們那種前赴後繼、勇於探索和不屈不撓的精神,至今都在激勵著我們,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由衷地感念他們,並把他們牢牢地印在心板上。他們是:老子、墨子、孔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黑格尓、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
結束語:
「道經」首句的釋義和釋疑工作結束了,我的不成文的文也該收尾了。儘管,在前期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收穫,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依然很多。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將是我們今後的長期工作。我們從批判中來,又回到被批判中去,這將是一種必然,是符合「道」的運行法則和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生事物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產生出來的。我們願意接受那些善意的批判,並通過自我批判,來完善我們的工作,進而加強同仁間的溝通與團結,建立起更深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