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之邊有一座展示民族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於2009年5月1日,對公眾免費開放,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博物館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現有藏品4.7萬件(套),包括古代銅鼓、民族服飾、織錦刺繡、生產生活用具、民間工藝、民居建築等。
它設有6個固定的陳列展覽,包括《穿越時空鼓聲——銅鼓文化》,《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壯族文化展》,《多彩中華——中華民族文化展》,《繽紛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昨日重現——百年老物件》等展廳。
廣西巖畫(寧明)。是我國乃至世界巖畫藝術保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繪製於山洞石壁或沿江巖壁上,圖案粗礦,畫風古蹟,色彩鮮紅,其中左江流域的巖畫,主要出現在戰國至東漢時期,是廣西巖畫藝術的代表。
蘆笙踩堂舞(融水)。必以舞蹈配合,是苗族群眾在重要節日中舉行的集體舞蹈。幾十個盛裝打扮的蘆笙手圍著蘆笙柱成一個圓圈,邊吹邊跳。表達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期盼之情。
「哈」意為唱歌,是(東興)京族一年一度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慶,各地分別在農曆六月、八月或正月等時間舉行。節期三天或七天,以集體宴飲、歌舞等主要內容,分別迎神、祭神、入席和唱哈、送神等四個程序。
打陀螺。壯、漢、瑤等民族均有打陀螺之俗,陀螺用金剛木、油茶木、慄木等硬木頭製成,遊戲時以繩子纏繞,陀螺前拋後扯。賽陀螺可以分為單打、雙打、集體打等多種比賽方式。
在博物館後邊有露天展示園,裡邊有廣西民族村,展示了廣西各族群眾居住的民房或者是獨具的建築物,當然還有當年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儀式的廣西彩車。
黑衣壯居民幹欄式建築,其特點是房屋的支柱,由木柱和石柱構成,木柱立於石柱之上,建築牆體用長木條、竹條綁成網狀,然後用糊狀的粘泥和龍鬚草攪和拌均後坯牆而成。
侗族風雨橋,又叫花橋、廊橋。橋面廊亭相通,牆面兩側安裝長條板凳,來供過往行人休憩。屋頂上蓋青瓦能遮風擋雨,故稱風雨橋。該橋採取人畜兩道。上部橋面為人行道,下部橋面的為畜行道。被譽為獨一無二的古代橋梁。
侗族的鼓樓是侗寨中獨特風格的公共建築,通常是一寨一鼓樓,鼓樓大多數為寶塔型,分上下兩部分。下部寬敞明亮,為典禮、聚會、娛樂、休息等場所。上部架梁設柱,層層青瓦、頂端設寶葫蘆等,讓人嘆為觀止。
瑤族竹樓是(金秀)瑤族群眾過去為了適應刀耕火種而搭建的幹欄式建築。竹樓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結構簡單,構造獨特。樓分兩層或三層,下層飼養的牲畜,堆放的雜物;中層為居住層;上層為儲物室。
參加完國慶70周年閱兵儀式的「壯美廣西」彩車長達16米,高10米,寬約6.8米集桂林山水、繡球、銅鼓、鳳燈、壯錦圖案、甘蔗林等裝飾,最大程度還原重大節慶的原景,讓廣大市民、遊客一飽眼福,近距離欣賞彩車的風採。
廣西發現的北流型、靈山型銅鼓,面徑在一米以上的佔相當一部分。其中出土於北流縣的雲雷紋大銅鼓,面徑165釐米,重約300公斤,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銅鼓,被譽為「銅鼓王」。廣西大型銅鼓的大量發現,說明廣西古代民族的統治階級曾競相鑄造大銅鼓,以示統治權力的強大和威嚴。
綜上所述,廣西民族博物館是能夠體驗整個壯美廣西所有的12個民族的縮影,能夠快速了解廣西民族的文化、衣飾、居住空間等風土人情的博物館之一。
旅遊感悟:鎮館之寶的雲雷紋銅鼓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小很多,可能是看過,看多了那些裝飾後的大銅鼓。但不管怎樣,真正出土的銅鼓,這個才是世界上最大的。
開放時間是每周二至周日,9:30——17:00,逢周一全天閉館,除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在攜程上可以提前一天預訂,憑預訂碼入館。地址:廣西南寧市青環路11號。
我是旅行政飛翔,關注我,不走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