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學會議:要想搞清人腦,得先搞清猴腦

2020-12-14 華龍網

「利用我國在非人靈長類腦科學研究方面的領先優勢,率先建立一個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大型國際合作計劃,可以讓我國搶得先機。」在日前召開的第58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的一席話,讓與會專家異常興奮。

此次香山科學會議主題是「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希望利用我國的獨特優勢,讓中國進入腦科學研究的「領跑」梯隊。

猴子是理想的腦科學動物模型

非人靈長類動物是理解人類腦與認知的理想動物模型。蒲慕明表示,作為模式動物,猴類可用於研究在靈長類才出現的腦結構和功能以及其演化機制,為解析人類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環路結構和工作原理,提供必要的可侵入性實驗材料。闡明人類與猴類間大腦的差異及其意義,是理解人類大腦和人性本質不可或缺的一環;與小鼠相比,猴類為類腦計算和腦機智能技術,提供了創新架構和模擬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李武教授認為,非人靈長類視覺系統是智能化信息加工的理想模型,深入揭示跨腦區、多層級、多線程的信息加工原理對於構建和完善類腦的人工智慧計算模型,會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優勢得天獨厚

豐富的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是中國的先天優勢,我國在靈長類腦疾病模型製作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細胞類型圖譜、神經聯接圖譜、神經元活動圖譜等還將會是近期我國非人靈長類研究最有可能出現重大突破的方向。

近年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視覺、自我意識、注意、抉擇等領域都取得了重要進展,作為此次香山科學會議的申請與組織方,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MIT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目前就已建成國際水準的非人靈長類腦科學研究平臺,並有多項重要突破,例如率先發現大腦的「防禦系統」,以及首次發現慢性疼痛、抑鬱的大腦環路等。

「本世紀生物科學最重要的就是搞清大腦圖譜,針對靈長類大腦圖譜的精準解析,恐怕只有中國可以實現。」蒲慕明說。

技術進步帶來巨大突破

「如果沒有技術上的進步,完全不可想像猴腦研究會有突破性進展。」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孫強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靈長類動物生殖率低、傳代周期長,作為模式生物也有其劣勢。「不過我們的一項研究『精巢移植加速猴繁殖傳代進程』,讓獼猴的傳代周期縮短到二三年,讓許多研究變成了可能。」

大會執行主席、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平根據會議討論結果,將可以應用於非人靈長類腦圖譜解析用的關鍵技術凝練為7方面:基因編輯及幹細胞技術,遺傳學標記與神經環路示蹤技術,透明腦與快速光學成像及fMOST技術,單細胞轉錄組技術,光、電、磁等神經調控技術,活動圖譜技術,靈長類腦認知範式的建立。會議執行主席、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院士認為,這些方法的交叉應用將成為未來腦科學發展的重要趨勢。

與會專家建議,在非人靈長類基因編輯、視覺認知的基礎、腦研究的新技術以及類腦智能領域加強攻關,同時提出了一個明確的關於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研究及疾病模型研發與應用的戰略方案,希望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持。(科技日報北京3月16日電)

相關焦點

  • 新研究發現人腦與猴腦之間的「軟體」差異
    一項新研究說,對人腦與猴腦「軟體」的對比顯示,人腦犧牲了穩定性而獲得了效率。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報告了這項成果。他們利用一些癲癇病人因治療需要在大腦中植入電極的機會,分析了人腦中神經元的活動特徵,並與獼猴大腦的分析結果進行了對比。  結果發現,人腦中神經元處理信息的效率更高,但猴腦中神經元的同步性和穩定性更好。
  • 人腦和猴腦之間存在「軟體」差異
    神經科學家使用跟蹤單個神經元的技術,首次發現了人腦和猴腦的「軟體」差異:人腦會犧牲穩健性,以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最新研究有助揭示人類的智力以及對精神疾病的易感性,並更好地將精神疾病動物模型的相關研究轉化為臨床。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報告了這項成果。穩健性是衡量神經元信號如何同步的方法。
  • 人腦基因植入猴腦:轉基因猴可能提高了智商
    這種轉基因猴可能提高了智商轉基因猴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供圖把人腦基因植入猴腦,會得出什麼結果?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27日的《國家科學評論》上,研究團隊認為,「對研究人類起源以及人類特有的腦疾病如老年痴呆等具有重要價值。」這是科學界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轉基因模型,研究人類特異的遺傳變異對人類智力起源的貢獻。
  • 香山科學會議研討青藏高原環境與發展戰略
    人民網1月2日電 據科技部網站報導,2007年12月4日至6日,香山科學會議第315次學術討論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會議主題是「青藏高原環境變化、影響與區域發展戰略」。
  • 【中國科學報】香山科學會議關注青藏高原構造地貌學研究
    【中國科學報】香山科學會議關注青藏高原構造地貌學研究 2019-01-25 中國科學報 甘曉 霍悅 」為主題的第Y4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
  • 科學網—香山科學會議討論青藏高原與氣候變化
    本報訊(記者甘曉)香山科學會議第450次學術討論會日前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就「氣候變化與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展開討論。
  • 香山科學會議關注青藏高原構造地貌學研究—新聞—科學網
    日前,以「青藏高原構造地貌研究前沿科學問題」為主題的第Y4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
  • 科學網—賀永張志珺等理清人腦「高速路網」
  • 第687次香山科學會議舉行 聚焦「健康中國」與智慧健康醫療體系建設
    清華新聞網11月18日電(通訊員 韓冬野)11月17日,由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院士牽頭召集,以「『健康中國』與智慧健康醫療體系建設」為主題的第687次香山科學會議在香山召開。
  • 科學界譁然人類基因植入猴腦 違背倫理中國科研再遭圍攻
    該項成果發表在權威綜合英文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新華社數據圖片   中國科學家將人類大腦發育基因(MCPH1)植入猴腦,以藉此觀察這些恆河猴是否因此有人類智力進化。據法新社12日報導,該實驗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該研究報告發表在3月號的《國家科學評論》上。
  • 科學家揭秘人腦和猴腦之間「軟體」差異 人類比其它靈長類動物更懂...
    神經科學家利用跟蹤單個神經元的技術,首次發現了人腦和猴腦之間的「軟體」差異。他們發現,人類的大腦為了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會犧牲「穩健性」(衡量神經元信號同步程度的方法)。Paz想找出猴子大腦這些區域的神經元與人類的神經元有何不同。他求助於Fried,後者率先在對藥物治療沒有反應的癲癇患者身上使用單神經元記錄技術。這些患者可以進接受一種治療,包括在他們的大腦中植入一系列精細電極以記錄電活動,從而確定其癲癇發作的起源。患者一直住院,直至癲癇發作;然後他們接受手術以去除電極和受損的腦組織,這些組織是癲癇活動的來源。
  • 歐盟人腦項目:有錢有大計劃,就能做出基礎科學突破性成果嗎?-虎嗅網
    腦科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個學科的魅力和答案的重要性將不可避免地將其推向前進。[6]——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克拉克,1990今天的神經科學還處在法拉第階段,還沒有到麥克斯韋階段,要想一步登天是毫無意義的。
  • 腦科學告訴你:人腦記憶的本質
     在《考試腦科學》一書中,日本腦科學專家池谷裕二從腦科學的角度說明了記憶的這一特點,即人腦記憶的本質就是「模糊不清」。 我們的記憶原本就是模糊的,有時甚至會消失不見。 這聽上去似乎令人沮喪,然而,如果記憶是精準的,清晰的,那會是一件好事嗎?
  • 乾隆爺鍾愛的「猴腦」你吃過嗎?
    猴子千百年來就是靈性的象徵,古代帝王為了一飽口福,竟採用生取猴腦來製作美味,猴腦也因此成為宮廷鍾愛之選。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因生取猴腦過於殘忍,御膳房的大廚們便用猴頭菇加豆腐來替代猴腦,味道依然鮮美,成為宮廷御宴的看家菜,猴頭菇也因此位居山珍海味之首。
  • 不知道防曬霜BB霜哪個先塗?順序一定要搞清,不然等著曬黑吧!
    不知道防曬霜BB霜哪個先塗?順序一定要搞清,不然等著曬黑吧!大家每天在出門的時候也都會認真的護膚,化妝。對於護膚的順序,相信大家也都特別熟悉,就是先用潔面乳,然後清潔臉部,接下來再擦水乳精華,這也都是固定的順序,幾乎沒有人搞錯。
  • 專家呼籲:中國腦科學研究要揚「長」補「短」
    臨床資源豐富,研究平臺不足,香山會議上專家呼籲——  中國腦科學研究要揚「長」補「短」  人類為何能說話、會思考、善學習、有情感?  謎底藏在人腦860億個神經元、幾千億個神經膠質細胞、100萬億個神經突觸之中。
  • 未來的人工智慧會勝過人腦嗎?物理學家給出答案
    霍金就此說到,這麼看來,人工智慧和人腦之間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人腦所能做到的事情,人工智慧也一樣能做到,問題就在於人腦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人工智慧反而能做到,那就不禁令人感到擔憂了。不過,對於這種擔心,有不少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都表示其實有點擔心過頭了。畢竟說到底,人工智慧技術如果要達到那種對人類造成威脅的程度,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胃炎還是胃潰瘍,還傻傻分不清?搞清這幾點,或許能輕鬆區分出來
    在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胃難受,但是有大部分的人都弄不清楚,這到底是胃炎還是胃潰瘍,因為這兩種病的症狀非常的相近,如果搞不清楚就可能會耽誤病情,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期。如果想要知道自己得的究竟是什麼病,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醫院裡做胃鏡檢查,如果不想去醫院,你平時也可以自己用這幾個方法來分清楚。1、首先區分一下胃潰瘍和胃炎得胃潰瘍的患者胃部會出現很多侵蝕的傷口?
  • 專家:補血之前先搞清這件事
    專家:補血之前先搞清這件事   雖然隨著社會發展,現代社會很少人會因為填不飽肚子而導致營養不良,但貧血仍是現代人的通病,其中又以女性貧血患者為多,甚至有人說,由於女性每個月月經都會流失一定的血液,因此每個女人都需要補血。廣東省中醫院總院婦科科主任陳頤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女人的確容易貧血,但在補血之前,搞清楚貧血的原因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