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蘇軾從家鄉眉山乘船南行,經樂山到重慶,過三峽到荊州,這條線路我只是走過三峽,從樂山到犍為、宜賓、瀘州這幾個地方卻沒有到過。
蘇軾與犍為王氏書樓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嘉佑四年(1059年)第二次赴京的途中,這次蘇軾攜全家包括妻子王氏自眉山沿岷江長江而下,同年十二月到達江陵,1060年2月到達京城。在這次赴京途中蘇軾路過犍為第一次見到了王氏書樓,寫下了《犍為王氏書樓》一詩並收入三蘇父子親自編輯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合著的詩文集《南行集》。
四川歷來有藏書之風,犍為王氏為藏書世家,當年的王氏書樓是犍為一處非常宏偉的建築,正是蘇軾這首詩確證了犍為在宋代就出現了有記載的私人藏書機構,在中國的藏書史上,犍為由於蘇軾詩而被載入了史冊。
犍為縣隸屬四川省樂山市,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邊緣,有「蜀西門戶」之譽,北鄰樂山市五通橋區、沙灣區、井研縣,東連宜賓、自貢兩市,西南毗鄰沐川,面積1375.4平方公裡,轄12個鎮、18個鄉,截至2016年總人口56.8萬 。
犍為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古鎮眾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遍布全境。古鎮有羅城古鎮、清溪古鎮、芭溝古鎮、鐵爐古鎮、馬廟古鎮、金石井古鎮。其他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主要有犍為文廟、桫欏湖、芭馬峽、嘉陽小火車、子云山、泉水溶洞群、新民溫泉、萬畝茉莉花海。
這些風景固然吸引人,可對我來說,最想了解的卻是犍為王氏書樓。
宋朝詩人蘇軾在《犍為王氏書樓》寫道: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
雲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
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
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嘐戛巖花春。
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
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
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
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雲。
整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
第一句詩描述了詩人坐在船上航行於樹林茂密的山谷之中,遠遠看過去一座樓觀出現在江邊,非常的顯眼,說明王氏書樓是當時犍為的一座標誌性建築。第二句是對前一句的說明,指出有人說這座江邊樓觀就是過去王氏的藏書之處,當年藏書萬卷的地方現在已成為落滿塵埃的遺蹟。第三句指出當時的時間為早上日出霧散之後,作者看清了王氏書樓的真面貌「綺窗畫閣青氛氳」。第四句對書樓附近的景色進行了描述,當時的書樓附近猿嘯鳥鳴,風景秀麗。第五句作者詢問書樓主人的下落,有人告訴他主人已從軍遠徵去了,但為何坐擁萬卷卻又從軍,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第六句是作者在得知藏書人已從軍後所發出的感慨,感慨樓主人已成為「攻城先登,陷陣卻敵」的先鋒(《史記》卷129《貨殖列傳》),不再做藏書之事。「三墳」是中國最早的書籍,指伏羲、神農、黃帝之書,這裡泛指書籍。第七、八句作者認為書生其實也有自己的戰場,不用親自上陣殺敵,可以像諸葛武侯那樣指揮軍隊,表達了自己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但又流露出一絲失望之情「回首蒼山空白雲」。
也許是因緣巧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一年他在寫給秦觀的一封回信《答秦太虛書》記述了自己初貶黃州時的生活,裡面記載了他與王氏之間的交往情況:「所居對岸武昌,山水絕佳,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為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為殺雞炊黍數日不厭。」這時的蘇軾應該是已經知道王氏書樓主人的身份了,並與王氏結成朋友。
蘇軾在《季常帖》中對王氏有描述:「一夜尋黃居採畫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揭,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王君」就是秀才王齊萬。王文誥《蘇詩總案》:「王齊萬,字子辯,嘉州犍為人,乃齊愈字文甫之弟。」王齊愈,字文甫,宋代詞人,犍為人,兩兄弟與蘇軾交往頗密。蘇軾自己在《定風波》一詞前寫到「元豐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他還贈對聯給王齊萬「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蘇軾與王氏兄弟的情意相當的深厚,他被貶黃州能得一知已是萬幸,所以他在離開黃州時寫下了兩篇充滿深情的文章《別王文甫子辯》和《再書贈王文甫》用以辭別老友。
王氏書樓作為犍為的歷史記憶已逐漸地遠離我們,如今其樓已廢。清蔣琦齡在《空青水碧齋詩文集》中重走蘇軾南行路描述王氏書樓時寫道「樓廢已久,今不知其處」,並有詩云:「我聞蜀中有樓壓魚鯽,藏書七世眉江濱。犍為之樓乃後出,文採相望絕塵埃。想見當時萬玉軸,爐煙山氣相氳氤。邇來樓廢書散久,江花江草空復春。古人好事不可及,或令後人譏苦辛。人生長物何必有,此論非可概典墳。築樓藏書固不易,忍令捫腹羞將軍,我家遺篇幸好在,數椽遙隔湘山雲」。王氏書樓在蘇軾之後就已成為了歷史,具體位置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模糊。據民國二十六年版《犍為縣誌》第五冊文事卷記載蘇軾「又嘗遊覽犍南山水,於子云亭下,訪王氏書樓古遺蹟,賦詩寄慨」因此詩中描述的風景應該是在犍為子云亭附近。張芑的《行經子云亭》中描述「雞鳴曙色開,蒼煙漫浩浩。遙望子云亭,青峰殊縹緲。」民國版《犍為縣誌》記載:「子云山石壁臨江,巖壑深邃,入山數裡,一峰巍然」,這些與蘇軾所描述的書樓處的風景十分相似。按以上記載書樓位於現在子云亭附近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順著王氏書樓的脈絡我們可以將蘇軾人生的一段歷史作如下還原: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己亥,蘇軾完成丁憂,十月與父、弟攜眷赴京,沿岷江、長江東下,第一次見到了犍為王氏書樓,並寫下《犍為王氏書樓》從此與犍為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的蘇軾躊躇滿志,希望能有機會為國出力。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烏臺詩案」入獄,次年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剛到黃州只有他和兒子,人生地不熟,心情非常的憂鬱。元豐三年來到黃州十來天后偶然認識了犍為王氏書樓的主人犍為人王齊愈、王齊萬兄弟。蘇軾住黃岡,王氏兄弟住鄂州,兩家人隔河相望。由於兩家人意氣相投遂成摯友,蘇軾經常到王家吃飯並留宿。王氏兄弟本是西蜀富家又是皇親,犍為王氏書樓就是王家人所修建,當年修建的情形十分壯觀,書樓也非常雄偉,後來不知何故王家人帶著書籍離開犍為,在湖北鄂州過上了隱逸的日子,並遇到了蘇軾。
在蘇軾的《季常帖》中還描述了與王氏兄弟之間有書籍借閱的關係,與王家作為著名藏書家族是相符的。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寫詩贈予王家《王齊萬秀才寓居武昌縣劉郎洑,正與伍洲相對,伍子胥奔吳所從渡江也》。詩中描述了兩家人的交往和情誼,並對王家的背景和王氏書樓的修建進行了交代。被貶而遇到知己對蘇軾是一大高興事,兩家人既是朋友又是蜀地老鄉,解除了蘇軾在他鄉的孤寂。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時寫下了《別王文甫子辯》,《再書贈王文甫》回顧了兩家人的交往並表達了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也對這一段友誼進行了描述,足見情誼之深。五年的貶官生活,蘇軾體會了人間冷暖,通過王氏書樓與王氏兄弟的友誼使蘇軾感受了友誼的溫暖,同時一大批朋友聚集在蘇軾身邊,所以這幾年也是他完成經典作品最多的時期。犍為王氏書樓使犍為在我國藏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見證了一代文豪蘇軾與王氏兄弟的一段真摯的友誼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應了蘇軾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
蘇軾行書《覆盆子帖》,紙本,凡6行,計44字。27.7釐米×44.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覆盆子甚煩採寄,感作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