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為王氏書樓,一個令蘇軾難忘的地方

2020-10-14 蘇東坡門下走狗
  • 自認為走過了蘇軾經行之地,這也只是大致說說,其實並沒有沿著他走過的所有路線走一遍。去過蘇軾的家鄉眉山,遍訪三蘇祠、三蘇墳、蟆頤觀,到過樂山,爬到東山大佛周圍考察,走到青神縣觀魚池……可去過的地方越多,越覺得應該去考察而未能成行的地方越多。

當年蘇軾從家鄉眉山乘船南行,經樂山到重慶,過三峽到荊州,這條線路我只是走過三峽,從樂山到犍為、宜賓、瀘州這幾個地方卻沒有到過。

蘇軾與犍為王氏書樓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嘉佑四年(1059年)第二次赴京的途中,這次蘇軾攜全家包括妻子王氏自眉山沿岷江長江而下,同年十二月到達江陵,1060年2月到達京城。在這次赴京途中蘇軾路過犍為第一次見到了王氏書樓,寫下了《犍為王氏書樓》一詩並收入三蘇父子親自編輯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合著的詩文集《南行集》。

  四川歷來有藏書之風,犍為王氏為藏書世家,當年的王氏書樓是犍為一處非常宏偉的建築,正是蘇軾這首詩確證了犍為在宋代就出現了有記載的私人藏書機構,在中國的藏書史上,犍為由於蘇軾詩而被載入了史冊。

犍為縣隸屬四川省樂山市,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邊緣,有「蜀西門戶」之譽,北鄰樂山市五通橋區、沙灣區、井研縣,東連宜賓、自貢兩市,西南毗鄰沐川,面積1375.4平方公裡,轄12個鎮、18個鄉,截至2016年總人口56.8萬 。

犍為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古鎮眾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遍布全境。古鎮有羅城古鎮、清溪古鎮、芭溝古鎮、鐵爐古鎮、馬廟古鎮、金石井古鎮。其他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主要有犍為文廟、桫欏湖、芭馬峽、嘉陽小火車、子云山、泉水溶洞群、新民溫泉、萬畝茉莉花海。

這些風景固然吸引人,可對我來說,最想了解的卻是犍為王氏書樓。

宋朝詩人蘇軾在《犍為王氏書樓》寫道:

樹林幽翠滿山谷,樓觀突兀起江濱。

雲是昔人藏書處,磊落萬卷今生塵。

江邊日出紅霧散,綺窗畫閣青氛氳。

山猿悲嘯谷泉響,野鳥嘐戛巖花春。

借問主人今何在,被甲遠戍長苦辛。

先登搏戰事斬級,區區何者為三墳。

書生古亦有戰陣,葛巾羽扇揮三軍。

古人不見悲世俗,回首蒼山空白雲。

整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

  第一句詩描述了詩人坐在船上航行於樹林茂密的山谷之中,遠遠看過去一座樓觀出現在江邊,非常的顯眼,說明王氏書樓是當時犍為的一座標誌性建築。第二句是對前一句的說明,指出有人說這座江邊樓觀就是過去王氏的藏書之處,當年藏書萬卷的地方現在已成為落滿塵埃的遺蹟。第三句指出當時的時間為早上日出霧散之後,作者看清了王氏書樓的真面貌「綺窗畫閣青氛氳」。第四句對書樓附近的景色進行了描述,當時的書樓附近猿嘯鳥鳴,風景秀麗。第五句作者詢問書樓主人的下落,有人告訴他主人已從軍遠徵去了,但為何坐擁萬卷卻又從軍,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第六句是作者在得知藏書人已從軍後所發出的感慨,感慨樓主人已成為「攻城先登,陷陣卻敵」的先鋒(《史記》卷129《貨殖列傳》),不再做藏書之事。「三墳」是中國最早的書籍,指伏羲、神農、黃帝之書,這裡泛指書籍。第七、八句作者認為書生其實也有自己的戰場,不用親自上陣殺敵,可以像諸葛武侯那樣指揮軍隊,表達了自己希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但又流露出一絲失望之情「回首蒼山空白雲」。

 也許是因緣巧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一年他在寫給秦觀的一封回信《答秦太虛書》記述了自己初貶黃州時的生活,裡面記載了他與王氏之間的交往情況:「所居對岸武昌,山水絕佳,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為風濤所隔,不能即歸,則王生能為殺雞炊黍數日不厭。」這時的蘇軾應該是已經知道王氏書樓主人的身份了,並與王氏結成朋友。

  蘇軾在《季常帖》中對王氏有描述:「一夜尋黃居採畫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揭,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王君」就是秀才王齊萬。王文誥《蘇詩總案》:「王齊萬,字子辯,嘉州犍為人,乃齊愈字文甫之弟。」王齊愈,字文甫,宋代詞人,犍為人,兩兄弟與蘇軾交往頗密。蘇軾自己在《定風波》一詞前寫到「元豐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飲釀白酒,大醉」。他還贈對聯給王齊萬「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蘇軾與王氏兄弟的情意相當的深厚,他被貶黃州能得一知已是萬幸,所以他在離開黃州時寫下了兩篇充滿深情的文章《別王文甫子辯》和《再書贈王文甫》用以辭別老友。

王氏書樓作為犍為的歷史記憶已逐漸地遠離我們,如今其樓已廢。清蔣琦齡在《空青水碧齋詩文集》中重走蘇軾南行路描述王氏書樓時寫道「樓廢已久,今不知其處」,並有詩云:「我聞蜀中有樓壓魚鯽,藏書七世眉江濱。犍為之樓乃後出,文採相望絕塵埃。想見當時萬玉軸,爐煙山氣相氳氤。邇來樓廢書散久,江花江草空復春。古人好事不可及,或令後人譏苦辛。人生長物何必有,此論非可概典墳。築樓藏書固不易,忍令捫腹羞將軍,我家遺篇幸好在,數椽遙隔湘山雲」。王氏書樓在蘇軾之後就已成為了歷史,具體位置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模糊。據民國二十六年版《犍為縣誌》第五冊文事卷記載蘇軾「又嘗遊覽犍南山水,於子云亭下,訪王氏書樓古遺蹟,賦詩寄慨」因此詩中描述的風景應該是在犍為子云亭附近。張芑的《行經子云亭》中描述「雞鳴曙色開,蒼煙漫浩浩。遙望子云亭,青峰殊縹緲。」民國版《犍為縣誌》記載:「子云山石壁臨江,巖壑深邃,入山數裡,一峰巍然」,這些與蘇軾所描述的書樓處的風景十分相似。按以上記載書樓位於現在子云亭附近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順著王氏書樓的脈絡我們可以將蘇軾人生的一段歷史作如下還原: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己亥,蘇軾完成丁憂,十月與父、弟攜眷赴京,沿岷江、長江東下,第一次見到了犍為王氏書樓,並寫下《犍為王氏書樓》從此與犍為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的蘇軾躊躇滿志,希望能有機會為國出力。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烏臺詩案」入獄,次年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剛到黃州只有他和兒子,人生地不熟,心情非常的憂鬱。元豐三年來到黃州十來天后偶然認識了犍為王氏書樓的主人犍為人王齊愈、王齊萬兄弟。蘇軾住黃岡,王氏兄弟住鄂州,兩家人隔河相望。由於兩家人意氣相投遂成摯友,蘇軾經常到王家吃飯並留宿。王氏兄弟本是西蜀富家又是皇親,犍為王氏書樓就是王家人所修建,當年修建的情形十分壯觀,書樓也非常雄偉,後來不知何故王家人帶著書籍離開犍為,在湖北鄂州過上了隱逸的日子,並遇到了蘇軾。

在蘇軾的《季常帖》中還描述了與王氏兄弟之間有書籍借閱的關係,與王家作為著名藏書家族是相符的。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寫詩贈予王家《王齊萬秀才寓居武昌縣劉郎洑,正與伍洲相對,伍子胥奔吳所從渡江也》。詩中描述了兩家人的交往和情誼,並對王家的背景和王氏書樓的修建進行了交代。被貶而遇到知己對蘇軾是一大高興事,兩家人既是朋友又是蜀地老鄉,解除了蘇軾在他鄉的孤寂。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時寫下了《別王文甫子辯》,《再書贈王文甫》回顧了兩家人的交往並表達了自己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也對這一段友誼進行了描述,足見情誼之深。五年的貶官生活,蘇軾體會了人間冷暖,通過王氏書樓與王氏兄弟的友誼使蘇軾感受了友誼的溫暖,同時一大批朋友聚集在蘇軾身邊,所以這幾年也是他完成經典作品最多的時期。犍為王氏書樓使犍為在我國藏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見證了一代文豪蘇軾與王氏兄弟的一段真摯的友誼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應了蘇軾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

蘇軾行書《覆盆子帖》,紙本,凡6行,計44字。27.7釐米×44.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覆盆子甚煩採寄,感作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季常先生一書,並信物一小角,請送達。軾白。

相關焦點

  • 蘇軾與犍為王氏書樓
    犍為縣誌 清嘉慶十九年版載犍為縣印清書院圖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嘉佑四年即公元1059年蘇軾路過犍為時見到王氏書樓,從而與書樓結下了一段因緣,時間跨度達30年,這一時間段是蘇軾生命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他與王氏書樓的因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軾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態。
  • 東坡行記:第一章 001.犍為王氏書樓,回首蒼山空白雲
    套用林語堂在東坡傳記裡的一句話,東坡先生一輩子活出來的精彩和快樂是很多人八輩子也活不出來的,包括生命和快樂的境界,下面就讓我們跟上東坡的腳步,一步一個腳印跟著東坡去感受他的人生……本書共計兩百五十多篇文章,每一篇在喜馬拉雅都有作者本人錄製的音頻文件,當然沒有頭條自動播放的那麼動聽,呵呵,僅供交流。
  • (地域文化)三蘇(蘇軾父子)兩次過江津,《南行集》中無靈感
    這一站,只有蘇軾為王氏藏書樓寫下一首詩,蘇洵和蘇轍沒有動筆,但意義卻極為重大:為中國藏書史記錄下了宋代犍為就有私人藏書機構的史實。而且更為神妙的是:當時蘇軾並不知道王氏書樓的主人是誰,但二十年後,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卻與書樓主人王齊愈、王齊萬兄弟相識,隔江結下一段深厚友誼,還同樣在王氏兄弟那裡借書。這叫緣吧。
  • 犍為 | 一個 「騷人」張貴清!
    他身兼樂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犍為縣文聯副主席、犍為縣作家協會主席。他極力帶好縣作家協會這支隊伍,用文學的形式為地方經濟發展鼓與呼。我們都尊敬地稱他為張主席,在內心,實際上都視他為大哥,不僅僅因他年長,更因他的人品,他的才氣。
  • 尋訪古犍為的美食味道
    犍為隸書樂山市,位於川西平原西南邊緣,北鄰中外馳名的樂山大佛和秀絕天下的峨眉山,東連「酒都」宜賓、「鹽都」自貢兩市,南接馬邊河。犍為從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西南夷」,置犍為郡,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個美麗富饒而又神奇的土地,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亦有小吃難忘。
  • 遂昌王氏族譜內驚現蘇軾《三槐堂銘並敘》
    這是1000多年前蘇軾的千年之著《三槐堂銘並敘》,近日被發現在遂昌王氏族譜內。  《三槐堂銘並敘》裡記載了王氏先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圖個人的名和利,並希望子孫後代能成為國家棟梁的良苦用心。王氏祖譜裡記載最早的王氏祖先就是王佑,王佑曾孫王鞏與蘇軾同朝為官時,蘇軾為王氏家族寫下了這篇著名的家譜敘文流傳至今。
  • 四川犍為融媒:犍為文藝名家 紀志南
    日期間參加在成都溫江召開的現代田園城市研討暨通俗文藝研究會第六次代表大會——70年至80年代的雜文創作1970年12月從戎,時逢部隊也同地方一樣開展所謂其期間創作成就收入犍為縣政府地方志辦主編的1986、1987年卷的《犍為縣年鑑》和專章載入2004年7月出版的《犍為縣龍孔鎮志》。
  • 儒在犍為,有「劇」可依!《儒在犍為·大成禮讚》實景劇昨日在犍為...
    周年及孔子誕辰2570周年,犍為縣大型儒家文旅實景劇《儒在犍為·大成禮讚》在犍為文廟首演。第四場「贊」,盛典魏巍,大成輝煌……活動現場據悉,該劇為全國首部儒家文化主題文旅演出劇目,以儒家文化傳承為主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名邦精神氣度,傳承儒家人文品格,具有濃鬱地方特色並可常態化演出的特色文化旅遊實景劇目,是我縣傳承千年文脈、打造文旅品牌、建設教育強縣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我縣教育文化旅遊事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走進書樓,走進古鎮,發現不一樣的美……
    ,體驗自然風光;亦可在柏溪客運站坐大巴,去往書樓。,至此,書樓古鎮形成。黃家祠、聶家祠堂、凌家祠堂;四、民居:蘇氏民居、韓氏名居、權、賴、譚氏民居、周-謝氏民居、付-駱氏民居、王家老房子、凌家新房子、聶家大院、凌家大院、樓東員外府、丹桂灣名居、王氏民居、高城牆王家大院等;五、會館:南華宮、禹帝宮、萬壽宮、禹王宮;六、牌坊:東關石牌坊、龍尾石牌坊;還有寺廟、石刻、亭臺、石窟寺、作坊、平夷長官司等地面文物建築。
  • 被蘇軾稱讚,與範仲淹結親,「三槐王氏」為何能在北宋興盛壯大?
    蘇軾曾經寫過一篇《三槐堂銘》,記錄了"三槐王氏"的由來,並且對這一世家大加稱讚。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蘇軾《三槐堂銘》而王旦之孫王鞏的才華,更是得到了文豪蘇軾的親口稱讚,蘇軾在書信中稱讚王鞏"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餘,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志與得道行者無異""既以解憂,又以洗我昏蒙"。
  •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書樓覓蹤》尋訪書樓裡的文脈傳承
    所幸,沈括的『夢溪園』、紀昀的『閱微草堂』、梁啓超的『飲冰室』還保存完好,能見原貌……」這是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藏書家韋力筆下《書樓覓蹤》所見之景。所訪書樓主人,年代上起北宋沈括,曆元耶律楚材,明錢謙益、顧炎武,清陳廷敬、曾國藩、張之洞、孫怡讓、劉鶚、王國維等,直至近代梁啓超、顧頡剛等人,多數都是碩學鴻儒,或在某一方面研究有所斬獲者。
  • 犍為 | 文藝「璀璨」紀志南!
    ——70年至80年代的雜文創作1970年12月從戎,時逢部隊也同地方一樣開展所謂「儒法鬥爭其期間創作成就收入犍為縣政府地方志辦主編的1986、1987年卷的《犍為縣年鑑》和專章載入2004年7月出版的《犍為縣龍孔鎮志》。
  • 《書樓覓蹤》尋訪書樓裡的文脈傳承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書樓覓蹤》尋訪書樓裡的文脈傳承 2017年08月07日 08:4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韓寒 字號 內容摘要:為「新紅學
  • 王氏後人整理族譜十年成果捐贈河北省圖書館 - 河青新聞網——河北...
    一個家族根在哪裡?恐怕要去從族譜中尋找答案了。來自深澤縣的王博通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把王氏家族的家譜整理完成。6月16日,王氏後人王博贈書儀式在省圖舉行,他共向省圖捐贈了《深澤王氏家譜》《清史列傳》等六十餘種珍貴資料。
  • 犍為 | 一個「匠人」陳衛國
    現為嘉州畫院畫師,樂山大佛畫院院士,犍為畫院院長,四川一品天下書畫院副院長。浙江淘藝商城籤約畫家。陳衛國從事學校美術、書法教育教學32年,培養學生在全國、省、市各級比賽中獲金獎86枚、銀獎128枚,銅獎300多枚。
  • 鶼鰈情深鸞鳳和鳴 伴蘇軾宦海浮沉的王氏堂姐妹
    蘇軾的結髮之妻蘇軾19歲時,娶了同鄉16歲的少女王弗。王弗是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1039年出生於一個書香之家,是進士王方之女。幼承庭訓的王弗,聰慧謙謹。剛嫁與蘇軾時,她未曾說自己通詩書,但每當蘇軾讀書偶有遺忘,陪伴在側的王弗就從旁提醒。
  • 《書樓覓蹤》簡述
    □陳健全回眸己亥,讀過的書,最有興趣的,莫過於藏書家韋力先生的《書樓覓蹤》。全書一函三卷本,裝幀典雅,書卷氣濃得不得了。悠悠讀來,縱橫千年,談笑間回溯嫋嫋不絕的書香餘脈。書名副標題也好,稱作「九域芸香」。
  • 犍為文廟:全國四大文廟之一!
    佇立於莊嚴肅穆的至聖先師塑像前,導遊告訴我們:犍為文廟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明代洪武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犍為縣令張官五,將奎閣搬至文廟東南,當年就考中舉人4名,犍為從此文運昌盛、人才輩出,犍為籍有史可證的科考文、武進士達23人。走進千年古郡犍為,你會感受到這是一座古色與時尚並存的魅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