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蘇軾稱讚,與範仲淹結親,「三槐王氏」為何能在北宋興盛壯大?

2020-12-13 平兒聊歷史

蘇軾曾經寫過一篇《三槐堂銘》,記錄了"三槐王氏"的由來,並且對這一世家大加稱讚。

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蘇軾《三槐堂銘》

蘇軾畫像

這句話中"晉國王公"指的是晉國公王祜(北宋初期名臣,或稱"王祐",目前主流認為應是"王祜",因此下文都以"王祜"稱呼),他曾經親手在庭院種下三棵槐樹,相信他的後代一定有人能夠登上三公宰輔之位。三槐王氏,由此而來。

果不其然,王祜之子王旦後來擔任了十二年北宋宰相,掌握大權十八年。

凡柄用十八年,為相僅一紀。——《宋史·王旦傳》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三槐王氏"的家族成員進入仕途,為北宋政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麼,"三槐王氏"為何能在兩宋時期名臣輩出、家門興盛、口碑載道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

一、 嚴於律己樹榜樣,優良家風永傳承

"三槐王氏"雖然由王祜手植三槐於庭而來,但是其子王旦才是家族的靈魂人物。不僅僅是因為王旦位至宰相、官職最高,還因為他嚴於律己、忠於職守、簡樸大度,為子孫後代樹立了好榜樣,開闢了優良的門風。

王旦畫像

很多在朝為官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不惜背著皇帝暗地裡結黨營私。王旦身為宰相,想要巴結討好他的人自然數不勝數。但是,他卻心如磐石毫不動搖,堅決不與別的大臣交往過密,引人猜忌。正所謂,瓜田李下要避嫌,一旦被有心人收集證據舉報,拖累的可是全家。王旦以身作則,他的兒子們耳濡目染,為官後自然也會在這方面有所注意,不會以身犯險,置家族的未來於不顧。

旦為相,賓客滿堂,無敢以私請。——《宋史·王旦傳》

不結黨營私,不是因為懼怕,而是因為職責所在。真正面臨需要決斷的大事時,王旦也是直言敢諫。

發生蝗災的時候,有大臣把死蝗蟲獻給皇帝看,說蝗蟲已經死了,可以普天同慶,哄得皇帝很高興。對於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只有王旦不隨大流拍馬屁,堅決反對慶祝。敢掃皇帝的興,試問天下能有幾人?好在,幾天後飛蝗滿天時,皇帝十分慶幸聽取了王旦的建議,沒有惹出笑話,因此也更加佩服賞識王旦了。

蝗災

王倫是王旦弟弟王旭的玄孫,他也繼承了這種敢說敢做、忠於職守的品格。王倫代表宋朝去跟金國議和,劉豫懷疑宋金之間有別的計謀,於是向王倫求取國書。王倫拒絕後,劉豫仍然不肯善罷甘休,不斷施壓。幸虧歡迎王倫的使者來了,王倫心生一計,見到撻懶後就開始說明劉豫的不可靠:"劉豫能夠背叛大宋,難保他日不背叛貴國啊!"於是,劉豫當年被廢黜。

(王倫)且謂:"豫忍背本朝,他日安保其不背大國。"——《宋史·王倫傳》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只有保持不奢侈的生活,才不會被金錢拖累。

王旦在這一點上也做得很好,他的被褥和衣服都很質樸,家人想用好一點的布料,他也不同意。弟弟想要買玉制腰帶,他也耐心教育,先是讓弟弟系上腰帶,然後問他:"好看嗎?"弟弟說:"我繫著它,怎麼看得到?"王旦順水推舟道:"自己繫著,讓別人稱讚好看,這不是勞煩嗎?"弟弟於是改變主意不買了。哪怕是自己的後事,王旦也叮囑家人一切從簡。

(王旦)仍戒子弟:"我家盛名清德,當務儉素,保守門風,不得事於泰侈,勿為厚葬以金寶置柩中。"——《宋史·王旦傳》

古代大戶人家講究厚葬,但是王旦不如此

人類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孩子講大道理,而是親自做給孩子看。

如果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第一次投胎,那麼婚姻就是他的第二次投胎。"三槐王氏"能夠長久興盛,也離不開婚姻的輔助。

二、 門當戶對結姻親,強強聯合互扶持

中國有句古語是"父債子償",醫院手術單上需要親屬籤字,遺產的第一繼承人是配偶或者子女……一切的一切,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親人或者說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深遠而不可忽略的。婚姻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三槐王氏"在婚姻上的門當戶對,無疑對家族的發展起到了不少正面作用。

宋代婚禮劇照

有學者統計,與王氏家族有三代以內姻親關係的宰相、副宰相有:趙昌言、張士遜、呂夷簡、韓億、賈昌朝、範仲淹、呂公弼、韓絳、呂公著、韓縝、範純仁、韓維、範純禮、樓玥,等等。

這些可都是宋朝大名鼎鼎的人物,大多數都在《宋史》中有傳。這些姻親關係,對於"三槐王氏"在仕途上有不少幫助。比如說,王旦的三兒子王素,就得到過姻親御史中丞孔道輔的推薦為臺官。

別的不說,範仲淹大家肯定是熟悉的,王旦有個侄兒叫王質,範仲淹就是跟王質結為了兒女姻親。範仲淹有一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具有這樣高風亮節的人家,教育出來的兒女自然也不會太差。範仲淹被貶的時候,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有王質去為他踐行。

範仲淹畫像

這是因為,"三槐王氏"結親也不僅僅只是看重門第,更重要的還是人品。

王旦事奉寡嫂有禮節……婚姻不求門第。——《宋史·王旦傳》

正所謂,結婚得看一個人的最低處,人品好是底線,哪怕不飛黃騰達,至少不會給家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三、 蔭補科考上政道,翰墨詩書登文壇

在古代想要做官,除了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外,還有一個輕鬆點的辦法,那就是蔭補。

比如說,王旦的弟弟王旭就是蔭補為官的。

旭字仲明……以蔭補太祝,嘗知緱氏縣。——《宋史·王祜傳》

王旭的兒子王質,也是通過蔭補從政的。

質字子野……以蔭補太常寺奉禮郎。——《宋史·王祜傳》

但是,蔭補的官職發展前途有限,因此"三槐王氏"也有不少後人積極科考的。剛剛說到的王質就是其中一人。

古代科舉考試模型

(王質)後獻文召試,賜進士及第。——《宋史·王祜傳》

王祜的長子、王旦的哥哥王懿也是在科考上殺了一條路出來。

懿字文德,勵志為學,舉進士。——《宋史·王祜傳》

此外,無論官職如何,"三槐王氏"在翰墨文章方面的素養都極好。手植三槐於庭的王祜就做過史館修撰、參與編修《文苑英華》等這些文人才能任職的工作。王旦也有文集和詩作傳世。而王旦之孫王鞏的才華,更是得到了文豪蘇軾的親口稱讚,蘇軾在書信中稱讚王鞏"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餘,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志與得道行者無異""既以解憂,又以洗我昏蒙"

文苑英華是北宋四大部書之一,文學類書

雖說經常有人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在古時候書籍不像如今這麼繁多易得的時候,才子還是很多人仰慕的對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名氣和粉絲,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起到一定幫助。

除了才華受到稱讚,古時候稱讚得更多的可能就是道德品行了吧。

四、 道德修養積口碑,深得帝心好行事

王素是王旦的少子,他的品行得到了蜀地人民的一致稱讚,他的言行還被採錄成王公異斷一書。

(王素)凡為政,務合人情,蜀人紀其目,號曰"王公異斷"。——《宋史·王素傳》

王素的兒子王鞏與蘇軾交好,蘇軾不僅讚譽王鞏的才華,還讚嘆王鞏的德行。

懿敏公之子鞏與吾遊,好德而文。——蘇軾《三槐堂銘》

王鞏因為蘇軾的"烏臺詩案"被牽連貶謫,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怨恨好友蘇軾,反而是跟以往一樣真心待蘇軾,不僅經常書信往來,還跟蘇軾一起登山暢談。這種神仙友誼,很是讓人羨慕了。換做腹黑一點的人,恐怕會拼命撇清跟好友的關係,以便自己平步青雲。

難怪蘇轍也讚嘆王鞏"勇於議論而不謀其身",勇敢說出真話,不在乎一己私利。

從古至今,才德雙全的賢臣良將不少,然而,想要在仕途上有一番成就,除了自己能力過關外,還得得到最高統治者皇帝的認可才行。只有皇帝認可了,大臣的意見才能被聽取,進而實施。

舉個例子,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才德雙全的名臣,但是神宗跟王安石意見更一致,因此神宗掌權時,王安石官至宰相,各種變法措施都得以推行,司馬光被貶出京都。

王安石畫像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提起北宋王姓宰相,多數人首先會想到王安石。那麼,王安石是否屬於"三槐王氏"呢?答案是否定的。王安石屬於另一個名門大家"江西臨川王氏"。大家注意一下就夠了,不要將兩個王氏大家族弄混了。

"三槐王氏"得以發展壯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皇帝的認可。王旦為相時,真宗皇帝就很依賴他,大事小事都要跟他商議,才能放心確認。

帝久益信之,言無不聽,凡大臣有所請,必曰:"王旦以為如何?"——《宋史·王旦傳》

宋真宗畫像

而到了王旦之子王素為官時,當時的皇帝也認為自己跟王素是世交,關係非同一般。

素論之,帝曰:"朕真宗皇帝之子,卿王旦之子,有世舊,非他人比也……"——《宋史·王素傳》

能得到皇帝的青睞,"三槐王氏"在朝為官才能行事方便,同僚也會另眼相待,家族成員的社會地位也會更高。這一點跟後宮也挺像的,寵妃的娘家一般都更有面子,受人尊重。

結語

"三槐王氏"能在宋初發展壯大,是各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族中的先輩能夠嚴於律己、樹立榜樣,才能將家風傳承下去;在婚姻方面慎重選擇,才能使得家族獲得有力外援,而不是被姻親拖累;不僅僅依賴蔭補,反而發奮科考,才不至於在仕途上受限,坐吃山空;自身能力和品行優秀,同時也得到最高權利者皇帝的認可,才方便施展抱負。

"三槐王氏"的做法,對於我們現在的為人處世依然有著深遠的啟示。父母教育子女,不能僅僅空講大道理,責罵逼迫,而是要以身作則,子女才會心服口服;婚姻方面即便不像過去那麼講究"門當戶對",但是也要慎重對待,處對象時要深入考察三觀和人品;哪怕家裡有一定積蓄和產業,也不能高枕無憂,對於新興事物的了解不可少;除了重視自身修養外,處理好人際關係也很重要,一個貴人的幫助可能會減少自己很多無所謂的努力,而一個難纏的小鬼則可能讓你前功盡棄。

參考資料:

蘇軾《三槐堂銘》

《宋史·王祜傳》

《宋史·王旦傳》

《宋史·王素傳》

《宋史·王倫傳》

相關焦點

  • 莘縣三槐王氏舉行祭祖大典
    本網訊 (通訊員 王朝瑞 牛貴葆 王傳友) 近日,莘縣三槐王氏首次祭祖大典在東魯街道群賢堡村舉行  楊慶雲說,莘縣是三槐王氏的發祥地,群賢堡村是三槐祖陵的所在地。三槐王氏是王氏大家族的一個重要支系,後裔遍布世界上二十個國家和地區。  縣三槐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永懷、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傳友及來自全國十多個省、市三槐王氏後裔代表和當地群眾380餘人參加大典。三槐王氏後裔依次進行了立碑祭祖、家譜研討、宗親聯誼等各項活動。
  • 遂昌王氏族譜內驚現蘇軾《三槐堂銘並敘》
    這是1000多年前蘇軾的千年之著《三槐堂銘並敘》,近日被發現在遂昌王氏族譜內。  《三槐堂銘並敘》裡記載了王氏先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圖個人的名和利,並希望子孫後代能成為國家棟梁的良苦用心。王氏祖譜裡記載最早的王氏祖先就是王佑,王佑曾孫王鞏與蘇軾同朝為官時,蘇軾為王氏家族寫下了這篇著名的家譜敘文流傳至今。
  • 第二大姓氏王氏最大支派三槐堂王氏 發源於聊城莘縣
    「三槐王氏」是如今王姓人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而三槐堂王氏家族發源地正是莘縣莘城鎮群賢堡村,也是北宋著名宰相王旦墓地所在地。
  • 喜見王氏宗祠
    雲龍牌坊,標誌著科舉成就為王氏家族的榮耀,所謂「不服凌雲萬丈才,一身錦袍自此開」。 王氏虛堂正門上方掛著「三槐世家」的門匾。傳說:北宋初期,有個魏國公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當時的人都認為他能當宰相,然而他為人剛正不阿,難容於官場,終不得志。於是他在家堂前種槐樹三棵,說:不出三代,必有子孫為三公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槐王氏及其在瓊後裔
    它所代表的不僅是三槐王氏宗族的歷史,而且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人口將近9600多萬,自漢代以來,王姓有至少21個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開閩王氏等,王姓是中華民族眾多姓氏中文化最為淵深的姓氏,數千年來人才輩出。  王離公次子王威公28世嫡裔王祐 ,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
  • 蘇軾,歐陽修,範仲淹,王安石,,,聊聊北宋才子的關係網
    唐宋的才子產量還是很高的,在課本裡我們接觸的也不少,遊赤壁的蘇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廬陵太守歐陽修,,,,,,今天就以蘇軾開頭聊聊北宋才子的關係網,我們都知道蘇軾殿試之時歐陽修是他的主考官,蘇軾考中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
  •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王氏後人的你出自哪一支?
    其中尤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最為有名,枝繁葉茂,牛人輩出。 太原王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世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至唐朝都顯赫非常,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 蘇軾與犍為王氏書樓
    犍為縣誌 清嘉慶十九年版載犍為縣印清書院圖      蘇軾(公元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嘉佑四年即公元1059年蘇軾路過犍為時見到王氏書樓,從而與書樓結下了一段因緣,時間跨度達30年,這一時間段是蘇軾生命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他與王氏書樓的因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軾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態。
  • 北宋蘇軾《三槐堂銘》、《後赤壁賦》賞析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 範仲淹與北宋時代
    《範仲淹全集》範仲淹 撰李勇先 劉 琳 王蓉貴 點校中華書局千裡江山圖(局部) 北宋 王希孟繪【光明書話】李勇先、劉琳、王蓉貴點校的《範仲淹全集》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可以看出,該書不僅匯集了範仲淹的所有著述,還搜羅了大量與範仲淹相關的研究資料,是學習和研究範仲淹必不可缺的書籍。研讀該書,不僅能使我們對範仲淹及其影響有比較全面的認識,也有助於認識他所生活的北宋時代。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範仲淹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逝世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正是北宋的前中期。
  • 開封「三槐堂」復建 系北宋名臣王祜家宅
    「三槐堂」因何而出名,「三槐精神」又因何而形成,記者將帶讀者一覽千百年來感動無數人的「三槐堂」。  □東方今報記者  宋明增  邱豔/文圖  【由來】父植三槐  子為三公    三槐堂原為戰國時期張儀之府宅,北宋時成為王祜之家宅。王祜是北宋大名府莘縣人,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之家。
  • 著名書畫家許介川抄錄蘇軾《三槐堂銘》欣賞
    賞析本文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湖州任上為學生王鞏家中「三槐堂」題寫的銘詞。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樹於庭而得名。古代傳說,三槐象徵朝廷官吏中職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鞏的曾祖父。
  • 範仲淹,歐陽修三起三落,秦觀為何一貶到底?成敗之於蘇軾!
    北宋一朝,因遵循「不殺言事大臣」的祖訓。儘管很多文官大臣都因言獲罪被貶謫,但朝政局面改變後,都能官復原職,範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都幾起幾落,為何秦觀被一貶到底?在蘇軾提攜和鼓勵下,秦觀第三次才考中進士及第。秦觀科舉之路,不可謂不艱難。無獨有偶,歐陽修也是天賦異稟,日後成為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也是兩次名落孫山,但是歐陽修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晏殊。歐陽修出身寒門,根本就沒有資本拜名師攀門第。當朝宰相晏殊惜其才,正好科舉的時候,晏殊擔任知貢舉。
  • 範仲淹將畢生智慧寫進這篇家訓,讓家族興盛數百年,讀完受益終身
    史上能被稱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不多,北宋範仲淹算一個。在朝堂,他是范文正公;在文壇,他是不少文壇巨匠的偶像。王安石很少服過誰,卻稱範仲淹為「一世之師」;蘇軾和王安石一直不合,但在對範仲淹的態度上卻與王安石不謀而合,他稱範公:「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 王氏入莆開三大支派 王氏人口數排名莆田第九
    莆田姓氏源流研究會王氏委員會會長王金良說,這副聯為全國王氏通用楹聯,也是王氏代表性楹聯。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擔任宰相者共有104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複者外,實際有宰相共92人。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這是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除了上述的宰相人數,王氏還有一個其他姓氏沒有的特點。
  • 範仲淹先有豪放詞《漁家傲·秋思》為何卻說蘇軾開創了豪放一派
    有人問到」:範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豪放在先,為何卻說蘇軾開創了豪放詞? 前言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 在蘇軾、王安石等名人輩出的年代裡,歐陽修為何能成為文壇領袖?
    提起宋朝蘇軾、王安石、晏殊、柳永等生活的那個年代,名人輩出,群英薈萃,但其中執文壇牛耳者,當數歐陽修。那麼,歐陽修憑什麼能在當時被尊為文壇領袖呢?引領時代文風,是最堅定的改革者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就是歐陽修在文壇上最為耀眼的一次登場,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不是每一個時代的文壇宗主都能做出的貢獻。也就是說,在歷史上歷代文壇宗主的對比中,論貢獻歐陽修也能排在極為靠前的位置。
  • 北宋名臣範仲淹,為何父子三人都和甘肅慶陽有不解之緣?
    範仲淹的名氣很大,主要有幾點:一、他在當河南鄧州知州時,為好友嶽州(湖南省嶽陽市)知州滕宗諒寫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嶽陽樓記》。二、範仲淹參與慶曆新政,力圖改變北宋冗官、冗費、冗兵之弊。三、範仲淹在大西北抗衡能打仗的西夏皇帝李元昊。
  •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何如此調皮?
    蘇軾作為北宋大文豪,其文學造詣之深世人皆知。聞名古今的《前後赤壁賦》便是最好的印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出了夜晚中的山水蓬勃之動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又道出了風輕水興之綿柔感。一日蘇軾邀請其好友,也即北宋高僧佛印一起打坐。蘇軾顯然心不在焉,打坐的同時一直在將佛印的那副樣子想像成各種搞笑的對象。終於按捺不住,便想著捉弄下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回答說:「我覺得你像尊佛」;蘇軾便哈哈大笑說道:「你知道你在我眼中像什麼嗎?」佛印忙問答案。「像坨大便」,蘇軾說完笑得合不攏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