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入莆開三大支派 王氏人口數排名莆田第九

2020-12-14 閩南網

  閩南網12月3日訊在莆田,王氏人口數位列第九,而提到王姓,大家都會想起首屈一指的「閩王」王審知。晉永嘉年間,中原八姓衣冠士族隨王審知入閩,至今一千七百多年。閩王后裔到莆田後,分衍出三大支派。其中,「烏臺鐵漢」王回、「敕賜狂生」王邁、「忠烈名臣」王家彥等,均為「文獻名邦」可歌可頌的歷史人物。

王氏宗祠大門楹聯:「三槐家聲大,汾水世澤長」

崑山王氏宗祠前的石匾,記錄族人遷入時的壯觀地理環境

王氏宗祠大門的楹聯

王氏宗祠內的楹聯

莆田王氏 多屬王審知宗親後裔

  「唐宋元明,十八狀元三學士;公孫父子,七人拜相九封侯。」莆田姓氏源流研究會王氏委員會會長王金良說,這副聯為全國王氏通用楹聯,也是王氏代表性楹聯。王姓在東漢至隋唐末年,擔任宰相者共有104人次,除那些因任相兩朝而重複者外,實際有宰相共92人。其中西漢2人、曹魏1人、西晉3人、東晉22人、南朝宋19人、齊15人、梁及後梁23人、陳11人、北魏4人、唐朝4人。這是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除了上述的宰相人數,王氏還有一個其他姓氏沒有的特點。歷史上,王姓皇后多達36位。王家的36位皇后是西漢至明朝12個王朝32位皇帝的配偶,又是16位皇帝及4位太子、6位王爺、15位公主的生母。

  福建大多王姓都認王審知為先祖。閩國開建時,武夫兇悍,兵將氣焰囂張,其他王姓族人害怕他們,便謊稱自己是王審知的後人,希望不被欺凌或被提拔重用。後世延續先人的說法,於是基本上忘記自己本來的先人。王審知的兒子和養子共有12人,第十子王延政後裔王保隆,在宋朝任莆田縣令,居住在今新度鎮。長子王仁曄,居住在東裡,為東裡王始祖。次子王仁晰,居住在湯埔,為湯埔王始祖。小兒子王仁暄居住在湯塘,為湯塘王始祖。後代散居莆田各地開族。

  莆田王氏更多是屬於王審知宗親後裔。唐末,王瑛跟隨族親王審知兄弟率兵入閩,居住在泉州石鼻村,他的孫子王拔遷到今莆田江口前王居住,為王氏入莆始祖。王拔的後人開創了王殷世系、王真世系和前王王氏。分為三支的王氏產生了不少門額題匾,包括太原巨族、琅琊衍派、三公槐樹、開閩傳芳和一甲梅花。

庭院種槐樹寄語 後人入朝為相

  昨日,海都記者在莆田王氏後人的帶領下,前往仙遊縣榜頭鎮雲莊村王氏宗祠,探訪宗祠內的楹聯文化。記者了解到,在該宗祠附近還留有一座「槐塔」。王金良說,槐塔、槐樹說的都是王氏先人王祜[hù]。

  「三槐家聲大,汾水世澤長」這對王氏祠堂通用楹聯講的是北宋王祜在庭院種植三槐的故事。

  王祜字景叔,擔任中書舍人,史館修撰。相傳,王祜曾經在庭院內種下了三株槐樹,並說道:「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其子旦果然入朝當了宰相,世人尊稱三槐王氏,並以「三槐」作為王氏的代稱。

  上聯寓意莆田奎山王與太原王一脈相承。下聯汾山就是現在的靈川東汾,講的是王氏先祖王回的故事。

  王回字景深,宋熙寧六年進士及第,官授松滋縣令。當時該地有用人祭鬼的風俗,王回到任後禁止,最後廢除了該風俗。鑑於王回的功績,世人用對聯來歌頌,希望王回正直不阿的精神可以永傳。

舊時「堂前燕」 原系王氏先祖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有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你可知詩中為何要提到王謝呢?「堂前燕」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堂前燕」的由來還得從王謝說起。

  王金良說,在莆田王氏常用的楹聯中,「紫燕紅鵝說舊家,曲水崑山展新姿」一聯同樣也是講述王謝的故事,並且可以很好地解釋劉禹錫詩中「堂前燕」的由來。

  東晉王謝是金陵人,世代從事航海,有一天他跟著一對穿著黑色衣服的老夫婦來到他們家,老夫婦把二女兒嫁與王謝。後來王謝辭別回去,看見屋梁上有兩隻燕子,於是他招呼燕子停在他手臂上,他發現燕尾上繫著寫有詩句的紙條。次年春天,燕子同樣繫著紙條來了。

  聯中的紅鵝則是與王羲之愛鵝有關。東晉會稽山有一位老人家養了一隻鵝,它的叫聲很好聽,王羲之想買買不到,就帶上親朋好友前去觀賞,那老太太聽到王羲之要來就把鵝殺了招待他,王羲之為此嘆息了好幾日。還有一次,山陰有個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想買,道士說要他寫《道德經》才肯將鵝全贈予他。於是王羲之很高興地寫完,將鵝換了回家。下聯中的曲水與崑山,都指仙遊縣王氏的聚居地。

從琅琊到莆田 出「敕賜狂生」

  王金良還向記者推薦了王氏的一副有故事的楹聯「東晉家聲琅琊衍派,敕賜狂生光祿寺丞」。他說,琅琊王氏從宗敬下傳到十五世為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孫王離,三代皆為秦國大將,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勳之臣。秦朝末年,王離之子王元為躲避秦亂,遷至琅琊,成為王氏支派之一。

  楹聯上聯中說本支王氏家族是從琅琊郡遷徙到江南莆田的。下聯說的是南宋詩人王邁。憂國憂民,敢於直言強諫是王邁一生最為突出、最為可貴的品格。他敢於替人民講話,不怕得罪上司和同僚,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敢冒死諫諍,曾被宋理宗罵為「狂生」。著名詩人劉克莊在王邁赴任官職時寫詩為他送行,詩中有「策好人爭誦,名高士貴全」的讚譽之名。

  除了「敕賜狂生」王邁以外,被世人稱為「元祐名臣」的「烏臺鐵漢」王回,一生忠君愛國、正氣凜然的「忠烈名臣」王家彥,他們同樣也是王氏名人中的代表,同樣也是「文獻名邦」可歌可頌的歷史人物。(海都記者李偉強 陳小芳 文/圖 實習生楊張平)

相關焦點

  • 第二大姓氏王氏最大支派三槐堂王氏 發源於聊城莘縣
    原標題:「平世宰相」王旦臨終舉薦寇準   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爐的姓氏排名中,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7.41%,位列總人數第二位。「三槐王氏」是如今王姓人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
  •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王氏後人的你出自哪一支?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也是中國三大姓氏之一。王姓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名門望族,有詩為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尤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最為有名,枝繁葉茂,牛人輩出。太原王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世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至唐朝都顯赫非常,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列為五姓七族高門。太原王氏的始祖乃是秦始皇時期的大將王翦,王翦之孫王離後死於巨鹿之戰,王離長子王元為避秦亂,遷於琅琊,為琅琊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則是日後太原王氏之祖,從晉代綿延至唐代。
  • 莆田陳、林、黃、鄭、吳等10大姓氏背後的故事
    姓氏是血緣關係的標示,家族系統的符號,想必都有聽說過"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說法,一千多年來,莆田人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如今莆田境內約有310多萬人口,遷居海外和港澳臺同胞有70多萬人,共計有530多個姓氏。大家都知道莆田人口排名十大姓氏是:陳 林 黃 鄭 吳,李 張 蔡 王 劉,但這些百家姓分別是從哪裡來呢?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王氏族譜
    >屬地姓氏族譜名稱部數冊數借出單位原 編 號龍巖王[清朝](建寧)王氏五修家譜11上杭族譜館FJSH007龍巖王(武平)太原郡王氏族譜(參展3冊)13上杭族譜館FJSH192閩臺館王清溪開閩臚傳王氏族譜
  • 【譜諜源流】原鄉瑤峰王氏溯源
    原鄉瑤峰立村於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開基祖王守愚是晚唐律賦三大家之一王棨的十三世孫。王氏家族先人原居於福清長東鄉文興裡剎上(剎厝),即今福清東門外的龍山村。宋末因戰爭頻繁,國祚危殆,為了避禍圖存,王棨的十三世嫡孫王守愚、王守魯、王守約仨兄弟,分遷到修仁裡瑤峰、文興裡玉峰(今龍山街道玉峰村)、永賓裡鰲峰(今城頭鎮峰前村),闢地立村,繁衍生息。福清歷史上稱之為三峰「王氏」。
  • 客家人與開封:三教堂 三槐堂王氏發源地
    三槐堂由來  三教堂東街向南走約50米,有三棵槐樹,自南向北一字排開。北邊的一棵比南邊的兩棵樹齡稍長,樹冠已經乾枯。三棵槐樹臨牆而立,直指三教堂正門。僅存3間大殿的三教堂已經被民宅包圍,看上去與一般民居沒什麼兩樣。殿內供奉著儒、佛、道三派的創始人孔子、釋迦牟尼、老子,三人塑像坐北朝南,一字排開。
  • 「泉州姓氏堂號」王氏源流
    實則唐宋之後隨著疆域的拓展,人口的遷徙流動,望族世家的顯揚,各地又出現了不少王氏族姓的郡望與堂號,如聞名天下的「三槐王氏」,拓展於福建的「開閩王氏」,江西撫川的「臨川王氏」等等。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時期,太原王氏就與清河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合稱為「天下五大望族」。這一支派因歷史悠久,播遷廣遠,聲名顯赫,族裔遍及全國。其他支派的王姓後代,由於年代久遠,無法考察到本系的祖先,也往往將自己家族的譜系歸於「太原王氏」的名下,因此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稱。
  • 白礁王氏,兩岸傳芳
    」神位  白礁王氏家廟理事會為臺灣一甲王董事長珠慶靈位入主安座發布公告九龍江入海口處,依山傍海懷抱平原,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如今因眾多臺企聚集而成為漳州最富裕的鄉村之一。  王氏家族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王氏源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唐末王潮、王審圭、王審知三兄弟入閩建立「閩國」,王審知受封「閩王」,成為王氏開閩始祖。元末明初,閩王十四世孫王際隆居福州南臺,其長子右泰是元代進士,官拜兵部郎中,在明滅元時為元盡節,後右泰弟右豐攜帶長兄的三位幼子正本、正始、正翕避禍閩南,先奔晉江倉頭,再徙同安白礁。
  • 雷州王排村王氏的前世今生
    廣東省雷州市楊家鎮王排村,王氏世居朔祖追源,原是開閩三王五世孫月巖公於宋時遷於雷州府遂溪縣黃略村,始為雷府遂邑王氏始祖。後黃略九世祖詳輝公與子先明公遷居雷州附城官茂村開基。明萬曆年間,始祖乾清公攜子自雷州官茂村遷來開基,即是王排村開基始祖。
  • 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誰才是中國王姓的第一望族?
    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自古就是王姓人的主要出處所在。天下王姓出太原還是天下王姓出琅琊?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的起源孰先孰後?在整個王姓中誰的地位最重要?每當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的後裔聚在一起,必定開展這樣的爭論。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誰先誰後?
  • 兩岸王氏宗親祭拜閩王及官嶺王氏始祖像
    >   禮炮九循,又是一番鼓樂齊鳴,身著彩綢的兩岸王氏宗親三鞠躬,共同祭拜閩王王審知及官嶺王氏始祖像,祠堂內香火嫋嫋,兩岸的王氏「兄弟」在一陣陣太平鼓樂聲中,讀祭文、拜揭譜、衍世傳譜,幾位老人緊緊擁抱在一起。
  • 蘭州皋蘭王氏入編山東新城王氏世譜
    山東新城王氏自明初徙居新城以來,歷經六百餘年滄桑,繁衍興旺,支派分布廣泛,二○○八年以來,甘肅蘭州王氏宗親王立珍,多次來桓臺尋根認祖,經多方考證如下:第一、據甘肅皋蘭王氏《琅琊王氏家譜》乾隆六年歲次辛酉春月中憲大夫前刑部右視審司郎襄陽府按察使副使王槩序所述:如諸城之小店村初家莊支派難分,而木本水源均出琅琊……,由初家莊而移於新城縣者,新城縣一支又有遠徙秦省之蘭州者,族愈望,支愈繁矣,
  • 王氏家族堂號,速收藏!
    勤勞勇敢、仁愛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當今中華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數千年來探天人之道,窮古今之變,暢時事之運,勵志自強,建功立業,英豪遍神州,美名揚天下。一、郡望源流相演繹郡望,堂號,是歷史上常用來放在姓氏前的稱號,也是表示一個姓氏內涵的專用術語。郡望,是某郡顯貴世族為標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稱號,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望。
  • 王家大院的興起與衰敗,王氏家族曾富甲一方數百年
    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宗祖王實遷至靜升,因元以前無族譜可考,便尊王實為始祖,宗支繁衍,漸成巨族,歷經680多年,至今傳至二十六世。王實出身寒門,為人忠厚,在靜升以佃耕為主,冬春農閒時兼營豆腐小業。他做的豆腐,堅而不硬嫩而不酥,加上他誠實和藹,童叟無欺,因而深受當地百姓歡迎。經過十多年積累,始置薄田數畝,變佃戶為自耕農。
  • 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有什麼區別?「王」姓的起源和來歷?
    作為全世界總人口數量最多的姓氏,毋庸置疑王是個大姓,我們都知道它在百家姓當中排名第八下面我們來論一論兩大王姓望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關係。宗敬避周難居太原或居晉陽,毫無根據:其實《潛夫論》所說的周難確有所指,即「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早卒。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位,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送敬王由晉返周) ,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史記集解》:『澤,周邑也』) 。
  • 《海南王氏源流考》——洪王村王揚愷公
    永興洪王村王氏祠堂前言:國際上,印度內政部長確診新冠,海南故事精彩繼續。上期介紹王揚愷公的序幕,本期開始介紹王揚愷公的故事,「故事不多,卻婉如一首歌……」公元一九七九年春月王揚愷宗祠續修總譜裔孫王祖德整修儒王支派詩祖24奧25積26善27,盛28德29開30基31。文32明33啟34瑞35,學36禮37敦38詩39(未字未開)。
  • 縣圖書館獲贈《中華王氏大成總譜》
    秀山網訊 12月3日下午,中華文化促進會王氏歷史研究會重慶站將一套《中華王氏大成總譜》無償捐贈給縣圖書館。該總譜全套七部39冊,2萬3千多頁,2300萬字,圖片800餘張,匯集全國王氏支派1800多支。記載著豐富的中華王氏傳統文化資料,對研究王氏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有著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 王氏家風太正,給現代人敲響了修養的警鐘
    自古以來王姓就是名門望族之姓,古時候就有著名的詩詞為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在眾多王姓的分支中,其中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最為有名。王氏祠堂在王姓幾千年的姓氏發展至今,王氏家譜對族人的影響,也是堪稱極大。
  • 王氏家譜大全,王家人必看!
    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四川省: 四川大竹王氏:嘉錫良士,以奕正萬,懷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憲,光燦榮華,世代永煥 都江堰王氏:入蜀始祖:慎公,字顯臣。偉公。
  • 桂興王氏家族「湖廣填四川」的人文化石
    四方來者但見一峰未平一峰又起,覺無路可入。而臨其地,則四面開闊,村居稠密,雞犬桑麻,相與往來,有桃源景,有隱士風。」這裡所描寫的地方就是數百年前的王家灣。但是這並非屏山王氏祖先剛來此地時的景象。王氏家族剛來這裡時,此地環境相當荒涼,整個王家灣一帶據說就只有一、兩戶人家。白天林木遮天蔽日,夜晚山風呼嘯令人膽寒。而更讓人害怕的還是隨處可見的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