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塗嶺鎮前歐村:破舊祖厝成宗祠 七姓氏親如一家

2020-12-20 閩南網

一個自然村裡有七座不同姓氏的祖厝,這樣不僅過多佔用土地,而且導致各姓之間多了隔閡少了來往。如今,七座破舊的祖厝被拆除,建成一座聯合宗祠,作為各姓子孫敬奉先人的共享場地,同時也作為各姓氏宗親辦理喪事的集體場所。而騰出來的土地則用來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和文化服務中心,讓村民有更好去處。這一創新舉措發生在泉港區塗嶺鎮前歐村。

村裡利用騰出來的土地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場所

現狀 統一建設聯合宗祠 文體設施一應俱全

昨日上午,記者在前歐村看到,距離該村村部不遠的公路邊,矗立著一座紅磚祠堂。走進祠堂,大廳內擺放著七張供桌。前歐村老人協會會長顏錦思介紹,這座由村裡七個姓氏共享的聯合宗祠佔地300平方米左右,於2017年下半年建成。

在聯合宗祠旁邊,是該村的老年人活動中心。顏錦思表示,這裡還是村裡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同時也是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兒童之家。在這裡,經常會舉辦一些活動。

老年人活動中心前面,是一個佔地四五百平方米的籃球場,外面用鐵絲網圍著。籃球場的前面是前歐村文體活動廣場。到了傍晚時間,就會有村民在這裡散步、跳廣場舞。活動廣場前面是個戲臺,有演出活動時,村民就可以看表演。此外,旁邊有一個公廁。記者注意到,這些建築的外牆用的都是紅磚,風格保持一致。「我們統一建設了排汙排水系統,並將一些邊角位置用作停車場。」前歐村黨支部書記出文彬表示。

聯合宗祠內擺著七張供桌,表示七個姓氏共同使用。

緣起 各有祖厝各辦各事 不同姓氏來往較少

「兩三年前,這裡還都是一些破舊的古厝。」出文彬介紹,前歐村共有9個自然村,分設11個村民小組,人口2500多人,其中蒙古族460多人。在元末明初,蒙古族出姓移居遷入,使前歐村成為一個漢、蒙兩族的共居地。同時,這還是一個多姓氏的村,全村共有16個姓氏,僅前歐自然村就有8個姓,每個姓都有各自的祖厝。有些祖厝因為年久失修,已經破舊。各姓氏有親人去世時,村民就在各自祖厝辦理喪事,導致大家相對封閉,各姓氏之間缺少溝通。

為破除陳規陋習,前歐村決定利用2015年石頭房改造的契機,探索建設聯合宗祠,「當時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小組會、籌備組會,每個月都有一兩場會,研究關於石改片區內多個姓氏祖厝的拆除安置問題,最後村民一致同意,達成解決方案。」出文彬稱。

2017年下半年,前歐村組織拆除陳、顏、廖、徐、蕭、洪、吳等七姓七座破舊祖厝,拆除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被拆到的村民按照確定好的標準進行補償安置。同時,建設前歐村共享聯合宗祠1座,面積300平方米左右,此舉節約土地1700平方米。

效果 村民之間聯絡多了 公共場所用地大了

村民蕭新民今年67歲,此次拆除的破舊祖厝中,有200多平方米是他家的,他開始有些捨不得,畢竟自己的祖輩就在這裡生活。村裡做了思想工作後,他最終同意拆除。他表示,共享聯合宗祠建成後,村裡七個姓氏村民辦喪事時,都統一到裡面操辦,不管哪一個姓氏有親人去世,其他姓氏的村民都會主動前來幫忙,村民之間加強了溝通,加深了情誼。一些家境相對貧困的,也會經常得到其他姓氏村民的慰問和幫助。

顏錦思表示,聯合宗祠讓大家感覺異姓變成了同姓,就像一家人一樣。同時村裡制定了喪事簡辦規定,對標準進行統一,「最多就三菜一湯,統一標準後村民之間不會互相攀比,節約了不少資金。」

除此之外,騰出來的土地用來建老年人活動中心、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兒童之家等公共場所,讓村裡的大人和小孩都有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通過共享聯合宗祠這種方式,一方面整合土地資源,解決了小姓氏獨立建設祖厝的資金和用地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共同管理聯合宗祠,各姓氏之間聯繫更加緊密,村民之間的感情也隨之升溫。截至目前,共有十五六場喪事在聯合宗祠辦理,節省資金20多萬元。」出文彬表示。 (記者 吳志明 文/圖)

相關焦點

  • 泉州多座宗祠多個姓氏共用祠堂 其背後是一段段歷史佳話
    臺海網10月14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昨日泉州網報導泉港區界山鎮玉山村兩委,將村裡分散的9座祖厝合併建設,祖厝「五姓合一」之後,美化了環境,節約了土地,五個姓氏宗親之間少了攀比多了和睦,引領了一股文明鄉風。中國的祠堂文化源遠流長,大多祠堂一姓一祠。
  • 泉港:「共享」祖厝 「五姓」一家親
    今年來,泉港區界山鎮玉山村創新移風易俗舉措,通過整合老舊祖厝,騰出土地修建公共場所服務村民,讓村民有更好的去處,獲得轄區群眾點讚與好評。  走進界山鎮玉山村,距離該村村部不遠的小道邊,矗立著一座祖厝,不同的是,這是一間「五姓合一」祖厝。
  • 移風易俗|泉港區這些集體和個人獲評移風易俗「三個『十佳』」
    2.村居(7個) 界山鎮東張村 山腰街道荷池社區 塗嶺鎮前歐村 後龍鎮上西村 峰尾鎮郭厝村 前黃鎮鳳陽村 前黃鎮前黃村
  • 泉港:「共享」祖厝「五姓」一家親
    今年來,泉港區界山鎮玉山村創新移風易俗舉措,通過整合老舊祖厝,騰出土地修建公共場所服務村民,讓村民有更好的去處,獲得轄區群眾點讚與好評。走進界山鎮玉山村,距離該村村部不遠的小道邊,矗立著一座祖厝,不同的是,這是一間「五姓合一」祖厝。
  • 閩粵地區宗祠祖厝古建築壁堵的那些事兒
    福建祖厝廟堂石堵祖厝宗祠的屋身正立面是由室外進人室內空間的首先看到的位置,其地位極其顯要;左、右兩側立面,也是人們的視覺焦點所在。福建祖厝廟堂石堵壁堵通常由木、磚、石等材料單獨興築也有混合構成。福建祖厝廟堂石堵廣東福建一帶的宗祠祖廟中的壁堵中,身堵、裙堵與櫃檯腳大多採用浮雕,以半立體狀表現渾厚的主題;頂堵、腰堵與邊框則大多施用淺刻或線腳裝飾,呈現輔助性題材與襯託的作用。
  • 盤點泉港的文物保護單位
    泉港土坑村古建築群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該建築群由八組古建築組成,分別是:百萬大厝、施布當鋪、肇元進士第、長春堂藥鋪、萬捷十三行、繡花樓、來鋪當鋪、建珍大厝。該古建築群由當地海商劉氏家族興建,自清代乾隆年間,劉氏族人不斷建造新屋,逐漸形成以家族為紐帶、各類商業功用齊全、四橫五縱的古厝街區布局。 泉港土坑村古建築群建築面積3329平方米,佔地面積3677平方米。
  • 泉港將新辦北大培文外國語學校一所一貫制民辦學校
    27日,北大培文教育文化產業集團與恆昂集團籤訂合作辦學協議,將在泉港區塗嶺鎮前歐村合作創辦泉州北大培文外國語學校,共同建設一所覆蓋從學前到高中教育的一貫制民辦學校。  泉港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斷完善辦學條件,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發展布局,加強高校合作辦學,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 泉港將新辦一所一貫制民辦學校 計劃2016年9月招生
    27日,北大培文教育文化產業集團與恆昂集團籤訂合作辦學協議,將在泉港區塗嶺鎮前歐村合作創辦泉州北大培文外國語學校,共同建設一所覆蓋從學前到高中教育的一貫制民辦學校。  泉港區大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斷完善辦學條件,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發展布局,加強高校合作辦學,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 潮州七娘宮與七聖謝氏宗祠
    謝厝,仙子園,宮後,景山,上埔和鳳眼七個自然村。 七聖謝氏宗祠「綏成堂」,面積586平方米,由七聖謝氏肇基祖大豐公之長房和貳房議建於清道光於是發起倡建「七聖廟」,有蔡氏先祖銘喜公等響應,於是建起了「七聖廟」(俗稱七娘宮),自此潮府西城門外也多了一名為「七聖鄉」的鄉村(明嘉靖朝的《海陽縣誌》或《潮州府志》均無此鄉村記載,清之《潮州府志》或《海陽縣誌》等地方志才開始出現了「七娘宮」「七聖鄉」「人家尾」等字眼),神恩浩蕩,庇我黎庶,七娘宮護衛西門外七聖鄉(後增為七個自然村:蔡厝仁裡村,謝厝人家美,仙子園,宮後村,景山村,上埔村,鳳眼村)等鄉村的一方安寧
  • 泉港建成泉州首個姓氏館 全區116人獨享一姓(圖)
    色、糠、蕉、狼、盆、霜……假如告訴你,這些都是姓氏,你信嗎?昨日上午,記者在泉港區姓氏館裡就見到了這些罕見的姓氏。據了解,泉港姓氏館是全市首個姓氏館,將於近期試開館。目前泉港僅一人的姓氏有116個,2人至10人的姓氏有135個。
  • 北大培文外國語學校落戶泉港 今年9月正式開學
    日前,在泉港塗嶺鎮前歐村紅星生態園內看到,北大培文外國語學校正在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其教學樓、藝術樓主體建築已經基本建成,學校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學校將配備先進的教學設施,如鋼琴室、報告廳、排練廳、體育館、電影院、咖啡屋、茶藝吧、休閒吧等,並將引進北京大學的先進教學理念和科學管理方法,依託北京大學的專家指導團隊,打造強大的師資隊伍,構建特色課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 廣東祖厝宗祠建築壁堵石的那些事
    祖厝宗祠的屋身正立面是由室外進入室內空間的先看到的位置,其地位很顯要;左、右兩側立面,也是人們的視覺焦點所在。在古建築設計過程中,這些地方必須體面,才能給來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這些位置就成為匠師藝人才華發揮的場所,成就了一代代的工藝美術大師。寫、畫、彩、雕、塑、貼、砌、鑄、刻等多種工藝技術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來往行人紛紛駐足觀賞。
  • 金鑑堂,一座全普寧姓張都有份的會宗祠(始建為七峰宗祠)
    金鑑堂,一座全普寧姓張都有份的張氏家廟(七峰宗祠) 七峰宗祠,原有二個,新溪《金鑑堂》末建之前,七峰以泥溝《張氏宗祠》為七峰聚集點,每年重陽節聚集。後因,泥溝《張氏宗祠》場地太小,商議再建宗祠,民國之後建新溪張氏家廟《金鑑堂》之後就不再在泥溝宗祠聚集。
  • 隆教藍氏家廟:百年宗祠承文化 尋根問祖促宗情
    是凝聚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   一座座宗祠書寫著各個姓氏的歷史淵源   承載著家族的榮耀與故事   位於隆教畲族鄉紅星村的   藍氏開漳師祖大宗祠「種玉堂」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霞浦牙城新厝黃氏晉祖撰譜慶典
    時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福建省霞浦縣牙城鎮鬥門新厝黃氏文化宗祠開展一場別具一格的晉祖、家譜續修慶典活動。祠外彩旗飄揚,禮儀彩虹門格外醒目。而數對「江夏流芳,紫雲衍派」的聯句帶給人們對「溯宗脈源」的傳統文化無盡的遐想。
  • 泉州泉港:塗嶺鎮紅茶館·婦女微家掛牌
    近日,泉港區塗嶺鎮紅茶館·婦女微家正式掛牌。塗嶺鎮紅茶館婦女微家微家長:郭海英特色服務:創客交流福建省山行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塗嶺鎮紅茶館)於2018年1月24日成立,註冊資金1500萬元,同年8月被定為泉港區婦女創業就業基地。
  • 【人文泉港】錦瑟悠悠思永年
    臺灣的臺北、臺南、高雄、新北、臺中、彰化、屏東、新竹、宜蘭、雲林等地還有「泉州村」「泉州厝」「泉州寮」「泉州社」「泉州裡」「泉州街」「刺桐鄉」;此外,還有「惠安裡」「永春裡」「晉江裡」「南安村」「安溪裡」「德化裡」等以泉州府轄各縣來命名的村落遍布臺灣各個鄉鎮。
  • 一處閩南民俗風景:祖厝群區
    早報訊(記者黃祖祥文/圖)老城區改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祖厝、祠堂等老舊散雜建築的處理問題,對此,晉江市在進行市區湖光西路區域改造一期工程時,提出了採用分級處理的方法:專門設置一塊祖厝群區來統一規劃安置原有的祖厝、祠堂,並通過合理設計將其規劃為一個獨具閩南特色的民俗風景區。
  • 塗嶺:泉港「後花園」 攝影家青睞之地(圖)
    這,就是泉港區塗嶺鎮,薈萃自然歷史人文景觀於一身。走進她,只見滿山鬱鬱蔥蔥,令人心曠神怡。其間,不時有高速列車逶迤穿行於碧水青山,自然與現代在這裡交融,成為眾多攝影家青睞的取景勝地。現代生態觀光農業園  塗嶺鎮位於泉港西北部,地域面積佔泉港的「半壁江山」,森林覆蓋率達67.3%,是名副其實的「後花園」。該鎮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324線、高速、高鐵三條國家級交通主動脈貫穿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