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七娘宮與七聖謝氏宗祠

2020-10-04 大潮汕灣視點


現潮州市湘橋區城西春光鄉,古稱七聖鄉,囊括蔡厝,謝厝,仙子園,宮後,景山,上埔和鳳眼七個自然村。

七聖謝氏宗祠「綏成堂」,面積586平方米,由七聖謝氏肇基祖大豐公之長房和貳房議建於清道光14年(1834年),重修於1894年。

大豐公建七聖廟的傳說:七聖謝氏開基祖大豐公,遷入潮府海邑後,初居於潮州府城北廂之百坵田(也稱百花藍),毗鄰高厝塘,由於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山高林茂而野獸頻繁出沒,盜賊為害,因而遷入現居福地——潮州府城西門外,子孫繁衍,瓜瓞綿衍,家業興旺,所以於晚年意想建造祠堂以傳承宗功祖德,故問道於先生,先生告知,建祠之地應相悖於府城之西門,府城西城門乃城內民眾過世出殯之門(舊時西湖山是墳場),煞氣太重,而西門外一裡處剛好有一虎地(原設想建謝氏宗祠,但先生說「虎地太是兇險,怕後代有奸惡之徒而貽害一方,有損祖德,禍及後代子孫」),適合建造寺廟以擋煞而護黎庶,所以要先建廟而後再建祠堂。公從之,和先生思慮再三,覺得把百坵田內的「七聖廟」,俗稱「夫人宮」(原為農勞者或過往客旅歇腳之雨亭式小廟宇,內供七聖夫人,神像半浮雕於後牆上)遷建於此甚好。於是發起倡建「七聖廟」,有蔡氏先祖銘喜公等響應,於是建起了「七聖廟」(俗稱七娘宮),自此潮府西城門外也多了一名為「七聖鄉」的鄉村(明嘉靖朝的《海陽縣誌》或《潮州府志》均無此鄉村記載,清之《潮州府志》或《海陽縣誌》等地方志才開始出現了「七娘宮」「七聖鄉」「人家尾」等字眼),神恩浩蕩,庇我黎庶,七娘宮護衛西門外七聖鄉(後增為七個自然村:蔡厝仁裡村,謝厝人家美,仙子園,宮後村,景山村,上埔村,鳳眼村)等鄉村的一方安寧。



「七娘宮」建成於明天啟三年,此時社會開始動蕩,因此擱置了建祠堂的進程,相傳擇地面朝登榮都登塘界名山崎頭鳳之鳳地(即今祠堂址),為中庸之相而未建。。。。。

直至清道光14年,大豐公居住本鄉的子孫後裔才發起修建祠堂。相傳謝氏宗祠順利起建至升中樑之時,先生告知:升中樑時辰,某時某刻,祠堂前面的田埂處出現有一童子(風雨聖者形象),頭頂鼎,手提鯉魚時。立刻升樑,在這過程中。不要管發生什麼事,都要把棟梁升到屋脊上不要停止,但是以後謝氏要供養先生一輩子。。。。。。到了升中樑那天,建祠師傅們都早早就把一切準備就緒,單單等先生所說的情景出現。等到日上中天之時,遠方的田埂上(現謝厝雨仙廟地方)出現了一個小童,頭戴鬥笠,手提草鞋----。先生即做四句升中樑,當師傅們把棟梁升至將近屋脊時,只聽地面一片凌亂有人大喊「先生吐血暈倒了」。屋上的師傅們趕緊停下手中繩索,下來搶救先生,只聽先生說「命中注定,出不了高杆(旗杆),小杆子(吊窩杆)還是有的」。所以謝厝人家美祠堂取堂號「綏成堂」,即意平安吉祥堂。此後祠堂前沒有旗杆出現,興建水利的「吊窩杆」倒是不少,,而且聞名很遠,鄉村以農為主,倒也安居樂業------

( 謝厝村老輩謝坤茂口述七娘宮和謝氏宗祠傳說)


七聖謝氏宗祠「綏成堂」,面積586平方米,古時為謝氏宗族祭祖議事場所,也是謝氏子弟就學的書齋。公元1940年,應國民政府要求更名為「七聖小學」,供整個七聖鄉,即宮後,仙子園,謝厝,蔡厝,景山,上埔和鳳眼七個自然村子弟集體就學,開始打破傳統的狹隘的宗族觀念,成為一個公立學堂,為更多的適齡學童提供學習場所,1945年10月後,更名為「北廂鄉第七保校」,供北廂當地童稚入學(包括陳橋,鳳山,花園),文革期間,再次更名為潮州鎮「永衛小學」,又於1987年更名為「春光學校」,並於宗祠左側擴建校舍教室和操場,直至1991年在祠堂對面重蓋新學校,謝氏宗祠才改建成了謝厝村的老人活動中心至今。

原創 逍遙散仙 ,來源:潮州三和閒間聊齋

相關焦點

  • 遊記:潮州李氏宗祠
    潮州古城,旅遊景點眾多,如:開元寺、牌坊街、廣濟城樓、廣濟橋、李氏宗祠等等,它們都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1公裡範圍內。為節約時間和體力,出開元寺後,我們就乘坐人力三輪車,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不一會就來到了李氏宗祠。
  • 金鑑堂,一座全普寧姓張都有份的會宗祠(始建為七峰宗祠)
    金鑑堂,一座全普寧姓張都有份的張氏家廟(七峰宗祠) 七峰宗祠,原有二個,新溪《金鑑堂》末建之前,七峰以泥溝《張氏宗祠》為七峰聚集點,每年重陽節聚集。後因,泥溝《張氏宗祠》場地太小,商議再建宗祠,民國之後建新溪張氏家廟《金鑑堂》之後就不再在泥溝宗祠聚集。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有著一千多年燦爛文化歷史的閩南人當然不會沒人知道觀世音菩薩最早原型其實是男性,媽祖的正式封號是天後天妃,七娘媽其實是織女。但是閩南人對於女性神,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情感和表達,所以習慣於用娘媽這一親切的稱呼。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 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     有著一千多年燦爛文化歷史的閩南人當然不會沒人知道觀世音菩薩最早原型其實是男性,媽祖的正式封號是天後天妃,七娘媽其實是織女。
  • 宗祠:潮州文化的核心 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傳統
    核心提示:潮州文化的核心是宗祠,因為潮州這個地方的名姓都是唐宋以來從中原移民遷徙來到這個地方的,他們的祖先過去都是中原的世家大族,所以對於移民來到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以後,他們需要慎終追遠,把自己遙遠的祖先的榮耀帶到這個地方來,來維繫他們族人的這樣一種共同的這樣一種榮譽感
  • 重溫《陳三五娘》解讀潮州元素
    《陳三五娘》又稱《荔鏡記》,敘述了福建泉州人陳三送兄嫂到廣南赴任,路經潮州,在元宵燈會上邂逅黃九郎之女黃五娘,兩人一見鍾情,但黃父貪財愛勢,將五娘允婚豪富林大,最後陳三與五娘私奔泉州,兩人終成眷屬的浪漫愛情故事。
  • 泉港塗嶺鎮前歐村:破舊祖厝成宗祠 七姓氏親如一家
    一個自然村裡有七座不同姓氏的祖厝,這樣不僅過多佔用土地,而且導致各姓之間多了隔閡少了來往。如今,七座破舊的祖厝被拆除,建成一座聯合宗祠,作為各姓子孫敬奉先人的共享場地,同時也作為各姓氏宗親辦理喪事的集體場所。而騰出來的土地則用來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和文化服務中心,讓村民有更好去處。
  • 贛州七裡古鎮擁有池氏、舒氏、邱氏宗祠,是建築瑰寶
    贛州市七裡古鎮擁有池氏、舒氏、邱氏宗祠等姓氏宗祠,它們是民間建築的瑰寶 曾祥裕 曾海亮我們曾在重慶磁器口考察商業風水時,聯想到家鄉贛州七裡古鎮擁有池氏、舒氏、邱氏等宗祠,它們是贛南客家建築瑰寶,大有重修的必要。
  • 潮州民間故事-七姐妹星
    人們都管它們叫「七姐妹」。分明是六顆星星,怎麼叫它「七姐妹」呢?原來她們是天宮裡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長得又美麗,又聰明,又活潑。她們想:雖說天上不愁吃穿,可是天規太多啦,連笑也不能放開聲,她們羨慕人間生活,每天晚上,總是結伴偷偷跑出天外來觀賞人間的萬家燈火。不料,這事終於傳到了王母娘娘的耳朵裡。
  • 千年一寨:神秘的潮州九宮八卦古寨
    (攝影/賓語)  在廣東,有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叫潮州。  在潮州,有一座「廣東省最美人文歷史鄉村」,叫龍湖古寨。  潮州古城,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據《海陽縣誌》記載,古寨創鄉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到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圍寨,形成開設南門、北門、西門、上東門、下東門、客巷門、夏厝[cuò]巷門等7個寨門,按九宮八卦闢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等「三街六巷」的聚落規劃格局。
  • 廣州珠村「迎七娘」 拉開乞巧節帷幕
    中新社廣州8月21日電 題:廣州珠村「迎七娘」 拉開乞巧節帷幕作者 王堅 楊靜「珠村大祠堂,要擺大七娘。廣州珠村「迎七娘」通常在農曆七月初一舉行,即迎接中國神話故事中的七仙女下凡,表達對七仙女的虔誠之意,同時為親朋祈求生活幸福美滿、工作順利等,是珠村特有的習俗,也是乞巧節前的民間開幕禮。當日10時許,「迎七娘」儀式正式開始,祠堂內青煙嫋嫋,「巧姐們」準備好香案、供臺、火盆等用品準備行禮。
  • 廣州珠村「迎七娘」拉開乞巧節帷幕
    中新社廣州8月21日電 題:廣州珠村「迎七娘」 拉開乞巧節帷幕作者 王堅 楊靜「珠村大祠堂,要擺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兒換靚裝……」這是清末民初廣州珠村舉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生動地記錄了舊時珠村乞巧節的盛況。
  • 劉氏總祠,全稱開七公派狀元及第劉氏總祠
    劉氏總祠,全稱開七公派狀元及第劉氏總祠,是中國目前已知佔地面積最大的單姓宗祠建築物,係為紀念入粵始祖劉開七而設立,由閩、粵、贛、桂、瓊華南五省劉氏宗族合建,是劉開七2000多萬裔孫,共同尋根問祖的朝宗聖地。
  • 一個異鄉客為感恩,回家鄉潮州建一座雙宮古廟
    雙宮古廟正面兩側大理石上所刻文字在我們潮州少不了神廟祖祠,以前不少有所成就的番客在返回家鄉後的第一件大事如潮州龍閣鄉的龍閣廟以及太爺老爺宮及其鄉裡宗祠,就是該鄉旅居外國重返家鄉的番客所出資興建。宮廟內所塑神像這座雙宮古廟內,供的神多為道教神,除了大眾化的神明像外,
  • 贛州七裡古鎮擁有池氏、舒氏、邱氏宗祠等古建,是客家建築瑰寶
    贛州市七裡古鎮擁有池氏、舒氏、邱氏宗祠等古建築,它們是民間建築的瑰寶曾祥裕 曾海亮我們曾在重慶磁器口考察商業風水時,聯想到家鄉贛州七裡古鎮擁有池氏、舒氏、邱氏等宗祠,它們是贛南客家建築瑰寶,大有重修的必要。
  • 閩南七夕節要拜七娘媽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是七娘媽生日,閩南人家有小孩子的,都要備好七仙女轎和亭,其他花粉胭脂以及「糖粿」、幾碗貢品敬拜
  • 永春:方七娘誕辰紀念日 白鶴拳拳師切磋交流
    潘敏星 供圖 東南網8月13日訊(本網記者 潘賢利 通訊員 潘敏星 謝麗瓊)8月13日,永春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誕辰紀念日。為進一步弘揚傳承永春白鶴拳文化,五裡街鎮政府、永春縣永春拳協會聯合舉辦以「祭拜師祖方七娘 弘揚白鶴天下春」為主題,紀念方七娘誕辰暨白鶴拳文化節活動。
  • 穿越甜寵文,她穿越成太師府嫡長女,揭榜入宮卻被七皇子寵入骨!
    穿越甜寵文,她穿越成太師府嫡長女,揭榜入宮卻被七皇子寵入骨!大家好呀~小編自己比較喜歡看小說,今天小編就專門推薦一些文筆比較出彩的修仙小說來給大家。本期:太師府嫡長女產痛斷氣,再睜眼一改呆滯,鋒芒四射。趙婉兮,現代醫學界奇才魂穿而來,親手為自己接生野種,她揭榜入宮,七皇子糾纏不肯放,寵她入骨!
  • 「迎七娘」儀式首次公開!2020廣州乞巧文化節開幕
    首次向大眾公開「迎七娘」儀式巧姐製作微型工藝品,全憑一雙巧手,今年的乞巧文化節展示的微型工藝品除了傳統的米花、鵲橋等作品,還增加了具有新時代氣息的主題作品——「致敬最美逆行者」「垃圾分類靠大家」……與時俱進的巧品「垃圾分類靠大家」
  • 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 靠武藝闖天下貌如女神
    白鶴拳的創始人方七娘,便曾生活在這裡。如今,民間傳統武術大致有五種拳術:宋太祖趙匡胤所創的太祖拳,達摩祖師所創的太尊拳,鬼谷子所創的猴拳,發源於嵩山少林寺的羅漢拳,以及方七娘所創的白鶴拳。相傳,清康熙年間,福建省福寧州人方種公,自小痴迷武術,年近半百才娶妻。方種公50歲時老來得女,取名方七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