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潮州市湘橋區城西春光鄉,古稱七聖鄉,囊括蔡厝,謝厝,仙子園,宮後,景山,上埔和鳳眼七個自然村。
七聖謝氏宗祠「綏成堂」,面積586平方米,由七聖謝氏肇基祖大豐公之長房和貳房議建於清道光14年(1834年),重修於1894年。
大豐公建七聖廟的傳說:七聖謝氏開基祖大豐公,遷入潮府海邑後,初居於潮州府城北廂之百坵田(也稱百花藍),毗鄰高厝塘,由於地處偏僻,人煙稀少,山高林茂而野獸頻繁出沒,盜賊為害,因而遷入現居福地——潮州府城西門外,子孫繁衍,瓜瓞綿衍,家業興旺,所以於晚年意想建造祠堂以傳承宗功祖德,故問道於先生,先生告知,建祠之地應相悖於府城之西門,府城西城門乃城內民眾過世出殯之門(舊時西湖山是墳場),煞氣太重,而西門外一裡處剛好有一虎地(原設想建謝氏宗祠,但先生說「虎地太是兇險,怕後代有奸惡之徒而貽害一方,有損祖德,禍及後代子孫」),適合建造寺廟以擋煞而護黎庶,所以要先建廟而後再建祠堂。公從之,和先生思慮再三,覺得把百坵田內的「七聖廟」,俗稱「夫人宮」(原為農勞者或過往客旅歇腳之雨亭式小廟宇,內供七聖夫人,神像半浮雕於後牆上)遷建於此甚好。於是發起倡建「七聖廟」,有蔡氏先祖銘喜公等響應,於是建起了「七聖廟」(俗稱七娘宮),自此潮府西城門外也多了一名為「七聖鄉」的鄉村(明嘉靖朝的《海陽縣誌》或《潮州府志》均無此鄉村記載,清之《潮州府志》或《海陽縣誌》等地方志才開始出現了「七娘宮」「七聖鄉」「人家尾」等字眼),神恩浩蕩,庇我黎庶,七娘宮護衛西門外七聖鄉(後增為七個自然村:蔡厝仁裡村,謝厝人家美,仙子園,宮後村,景山村,上埔村,鳳眼村)等鄉村的一方安寧。
「七娘宮」建成於明天啟三年,此時社會開始動蕩,因此擱置了建祠堂的進程,相傳擇地面朝登榮都登塘界名山崎頭鳳之鳳地(即今祠堂址),為中庸之相而未建。。。。。
直至清道光14年,大豐公居住本鄉的子孫後裔才發起修建祠堂。相傳謝氏宗祠順利起建至升中樑之時,先生告知:升中樑時辰,某時某刻,祠堂前面的田埂處出現有一童子(風雨聖者形象),頭頂鼎,手提鯉魚時。立刻升樑,在這過程中。不要管發生什麼事,都要把棟梁升到屋脊上不要停止,但是以後謝氏要供養先生一輩子。。。。。。到了升中樑那天,建祠師傅們都早早就把一切準備就緒,單單等先生所說的情景出現。等到日上中天之時,遠方的田埂上(現謝厝雨仙廟地方)出現了一個小童,頭戴鬥笠,手提草鞋----。先生即做四句升中樑,當師傅們把棟梁升至將近屋脊時,只聽地面一片凌亂有人大喊「先生吐血暈倒了」。屋上的師傅們趕緊停下手中繩索,下來搶救先生,只聽先生說「命中注定,出不了高杆(旗杆),小杆子(吊窩杆)還是有的」。所以謝厝人家美祠堂取堂號「綏成堂」,即意平安吉祥堂。此後祠堂前沒有旗杆出現,興建水利的「吊窩杆」倒是不少,,而且聞名很遠,鄉村以農為主,倒也安居樂業------
( 謝厝村老輩謝坤茂口述七娘宮和謝氏宗祠傳說)
七聖謝氏宗祠「綏成堂」,面積586平方米,古時為謝氏宗族祭祖議事場所,也是謝氏子弟就學的書齋。公元1940年,應國民政府要求更名為「七聖小學」,供整個七聖鄉,即宮後,仙子園,謝厝,蔡厝,景山,上埔和鳳眼七個自然村子弟集體就學,開始打破傳統的狹隘的宗族觀念,成為一個公立學堂,為更多的適齡學童提供學習場所,1945年10月後,更名為「北廂鄉第七保校」,供北廂當地童稚入學(包括陳橋,鳳山,花園),文革期間,再次更名為潮州鎮「永衛小學」,又於1987年更名為「春光學校」,並於宗祠左側擴建校舍教室和操場,直至1991年在祠堂對面重蓋新學校,謝氏宗祠才改建成了謝厝村的老人活動中心至今。
原創 逍遙散仙 ,來源:潮州三和閒間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