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潮州李氏宗祠

2020-12-13 陳楊海說影視

潮州古城,旅遊景點眾多,如:開元寺、牌坊街、廣濟城樓、廣濟橋、李氏宗祠等等,它們都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1公裡範圍內。

為節約時間和體力,出開元寺後,我們就乘坐人力三輪車,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不一會就來到了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於潮州城區中山路中段,原為李姓祠堂,因它是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才出名。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創辦期間,共招收學員990多名,他們分別與黃埔本校第三、第四期學員同等待遇,畢業後這些學員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北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李氏宗祠不是很大,裡面只有關於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圖片展。

感覺這個景點還在復原中。

李氏宗祠院落後門通往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為北宋第五個皇帝英宗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珏的府第,是全國唯一一座建在京城之外的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五間,歷代屢有維修,可惜的是宋代實物已保存不多。

但始建年代的這種既有從厝,又有後包(僅供下人居住),以中庭為中心的建築布局及特色,卻較好地保留了下來。

許駙馬府的門檻是潮州現存古民居中最高的。

最左邊就是許鈺駙馬圖像。

遊完許駙馬府,原路從李氏宗祠出來,三輪車師傅送我們來到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坐落於潮州城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處,俗稱紅學、學宮,實際上就是潮州古城的孔廟。

海陽縣儒學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景炎三年1278年,後毀於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大成殿。

此後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儒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儒學宮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

主要建築物為欞星門、伴池、伴橋、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

漢白玉石孔子雕像。

大成門前的伴池、伴橋。

大成門大成殿是海陽縣儒學宮主要的建築,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俗,重簷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梁架,由鼓磴柱礎奠託的48支大柱牢固地支撐著梁架和屋頂。

梁架的木雕蓮花鬥和木雕龍頭拱、捲雲紋拱,體現了明代潮州木雕精湛的工藝特色。

海陽縣儒學宮門前牌坊石刻。

從海陽縣儒學宮出來,三輪車把我們送到牌坊街,已經快12點鐘了,我們沿牌坊街走到太元路口(狀元牌坊旁邊),這裡有一家瀛洲酒店,決定就在這裡吃中飯。

瀛洲獅頭鵝是潮州當地最負盛名的美食之一。

它是用潮州饒平縣哪裡一種體型碩大,頭上長肉瘤的獅頭鵝,配以特製的滷味製作而成。

味道很不錯,也很特別,感覺很好。

酒店老闆人也特別好,我們點的三個套餐,他給整了個拼盤,讓我們把獅頭鵝的各個部位都嘗了嘗。

瀛洲獅頭鵝拼盤。

在潮州還有一種街頭常見的美食,甘草水果,它能幫助消化,止渴生津,解毒祛痰,清燥潤肺。

它是用水果切成塊狀,拌上甘草汁,糖等等製成。

酸甜可口非常好吃。

吃完中飯,我們直接前往廣濟橋,俗稱梭子橋。

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它橫跨韓江之上,聯結東西兩岸,把古代三種橋形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兩端是拱橋,接著是粱橋,到了江心則是舟橋。

橋上形式各異的亭臺樓閣、十八條船組成的浮橋、莊重之中亦有靈動,可謂精妙絕倫。

是潮州八景之一,更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廣濟橋上各種形式的橋亭。

相關焦點

  • 冷水江李氏宗祠
    我國許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而李氏宗祠卻是坐西朝東修建,這其中隱藏著諸多文化符號:其一,族譜記載,宋末元初李氏遷湘始祖仲章公帶六子從江西吉安府入湘佔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東主要是為了讓李氏族人永遠不要忘記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清公等先人墳墓都安葬在祠堂之東方,故祠堂向東就是提醒族人不能忘記祖先,這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尊敬和崇拜;其三,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 李氏宗祠通用聯——李氏文化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聞名當世的入閩始祖火德公是隴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孫,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來因其人文鼎盛而聞名臺灣和東南亞諸國。臺灣省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分別是李火德的第26世和28世後裔,李登輝鼓吹「兩國論」是數典忘祖,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官田村有規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總祠)正大門有這一副顯赫的宗聯。
  • 李氏大宗祠:臺灣李氏後裔的心靈家園
    的李氏大宗祠。  李長增說,李氏大宗祠全貌呈現「蜘蛛結網」狀,喻示李氏後裔以此地為中心闖蕩四海,播遷五洲,卻又牢記祖宗德澤,慎終追遠不忘根本。「我們的宗祠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三棟大廳,每次宗親回來,都會在這裡住上幾天,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客房在歷代管理人員的打理下,溫馨如故。」
  • 集美兌山李氏宗祠修繕落成
    昨日,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兌山李氏宗祠迎來修繕落成慶典兌山李氏宗祠有600多年歷史,建築風格為典型的閩南四合院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在清代、民國及1985年均曾重修。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對這座歷史悠久的祠堂造成重創,需要大修。兌山居民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就捐資100多萬元,海內外李氏宗親在得知此事後,也捐資20餘萬,工程在當年10月份開工。
  • 李氏人員必看:閩西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即火德公祠(也稱惇敘堂),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近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這座結構嚴謹、氣勢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築藝術,在八閩極為罕見。
  • 李氏宗祠損毀嚴重待新生
    李氏宗祠損毀嚴重據李氏後人查考,宋室南渡時,李氏祖先自徽州北嶽(今安徽休寧縣)遷於潤州,後因逢沙洲塌沒,支祖鳴岐公又遷城北九裡街,仰橋公發憤起家,始宅於城東梳兒巷,後又定居城南下河頭。李氏宗祠就是現在的運河路李家花園,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清代,李氏族裔中人才輩出。從乾隆四十九年開始,先後出了64名大夫。
  • 李氏後人捐巨款 修繕李氏大宗祠(組圖)
    有獎評新聞   化州華山李氏大宗祠因明代創下「一門九舉四進士」佳話而顯赫  本報化州訊 記者林福益、通訊員陳俊瑋攝影報導:前天記者在化州長岐採訪時獲悉:茂名、化州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朝建築「華山李氏大宗祠」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重建,據稱它是目前已發現的粵西地區最大的宗祠建築。
  • 龍巖武平李氏宗祠
    武平李氏宗祠位於平川鎮紅東村,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佔地面積21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天 井、廳堂,廳堂左右有對稱的天井和側屋,是武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氏宗祠大門楹聯是:「西平世第,北海名家」。這不僅是武平城北李氏宗祠大門的對聯,而且許多李姓人家也貼這副對聯。行人只要看到這副門聯,便可斷定這是李宅。「西平世第」指從元代開基始祖李仕誠公上溯17代的先祖李晟。李晟,唐代洮州臨潭(今屬甘肅省)人,字良器。初在西北邊鎮為裨將。屢立戰功,封西平王。「北海名家」有兩種解釋。
  • 重建李氏宗祠碑記
    村之東,有桂坡南元李氏宗祠在焉。桂坡李氏,唐室宗親,南渡名宗,侯伯世家也。唐憲宗之裔舍公於北宋末年自睦州遷邑城南門積慶坊裡仁裡,玄孫侃公於南宋初年再遷城內東北隅,以其地素饒桂,桂發而子孫必登科,復有桂坡之名,遂稱桂坡李雲。李氏為宋時城內四名家之一,絡繹簪纓,輝煌仕版,忠貞氣節,理學家聲,名垂竹帛,績樹旂常。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我武陵李氏自始祖福二公佔籍開基於李家灣迄今愈六百餘年,開枝散葉,遍及宇寰。李家灣乃我武陵李氏發祥地,也是始祖墓塋之地,更是武陵李氏老祠堂所在地。祠堂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在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又曰墓祠。南宋理學家朱熹作《家禮》,始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方許民間聯宗立廟。後來,凡是做過皇帝或封過侯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 廈門李氏宗親赴臺參加臺灣李氏宗祠50周年慶典
    日前,廈門李氏宗親會理事長李吉良率李氏宗親一行15人,前往臺灣參加臺灣李氏宗祠50周年慶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李氏宗親相聚一堂,共敘情誼,推進海內外李氏宗親的交流互動。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的臺灣李氏宗祠於1965年開始興建,1967年落成,是一棟古色古香的牌樓式六層建築,頂樓外牆刻著「隴西李氏宗祠」。據了解,李氏族人在明朝開始渡海至臺灣,繁衍生息,至今已成為臺灣地區的大姓之一。清雍正、乾隆年代,兌山李氏遷入臺灣臺北蘆山等地,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山李氏。
  • 航拍福建上杭壯觀的李氏大宗祠
    航拍福建上杭壯觀的李氏大宗祠3) "← →"翻頁 5月10日,空中鳥瞰福建上杭壯觀的李氏大宗祠
  • 關於徵集貫寺李氏宗祠楹聯啟事
    為弘揚中華傳統孝道文化,挖掘提煉李氏宗祠人文特色,現面向社會為貫寺李氏宗祠公開徵集楹聯。一、歷史溯源大石鎮貫寺李氏宗祠始建於1928年,是貫寺村李氏家族為表彰其曾祖母、祖母的貞潔德行,遵請慈禧太后懿旨而修建,屬四合院布局形制,坐北朝南,有牌坊門、堂屋及東西廂房等建築,佔地495平方米。
  • 【兩岸走親】探訪龍巖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長增說,李氏大宗祠全貌呈現「蜘蛛結網"狀,喻示李氏後裔以此地為中心闖蕩四海,播遷五洲,卻又牢記祖宗德澤,慎終追遠不忘根本。「我們的宗祠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三棟大廳,每次宗親回來,都會在這裡住上幾天,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客房在歷代管理人員的打理下,溫馨如故。」
  • 保存完好的章丘「茂李」李氏宗祠
    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體建築體現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又隱含著「老子」吳楚文化的內涵。  文/片 翟伯成         李氏家族 系章丘望族  追溯歷史,李氏家族作為章丘的望族,歷來在章丘志書上多有記載。據1931年修《李氏族譜》記載:早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李氏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
  • 上杭:李氏大宗祠迎來萬人大祭祖
    李氏宗親在宗祠外集合>東南網3月21日龍巖訊(本網記者 李凌生 通訊員 張惠虹)3月21日是羊年春分,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外熙熙攘攘,前來尋根謁祖的各地車隊排成了長龍。「我們祭祖團200多人,前天從廣西貴港出發,昨天到上杭縣城住宿,今天一早來到李氏大宗祠」,來自廣西貴港的李炳梅先生說,他們這個祭祖團每年都來李氏大宗祠祭祖,「我第一次來這裡,今天終於來到先祖開基的地方,心裡實在高興。」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以新的面貌和作用,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 李氏大宗祠——讓數千萬中國人記住鄉愁的地方
    李氏大宗祠正門  海峽之聲5月16日訊 (記者 王晗) 16日,記者跟隨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福建省臺辦聯合主辦,福建海峽衛視承辦的2018臺灣媒體「清新福建行」採訪團隊來到福建龍巖市上杭縣李氏大宗祠,李氏大宗祠始建於公元1836年,為紀念李氏入閩始祖李火德公而建。
  • 台州亂彈起源地:山兵李氏宗祠
    山兵李氏宗祠位於椒江章安街道李宅村,佔地1000多平方米,建於清嘉慶年間,是椒江目前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宗祠。而更讓台州人感到親切的是,它還是台州亂彈的起源地。   李氏宗祠坐東北朝西南,為四合院式建築,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清嘉慶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由李氏合族重建。
  • 旅遊:李氏宗祠——和順李氏族人的尋根之地,很有特色
    李氏始祖赫師波,明代洪武年間由重慶巴縣隨軍到騰衝戍邊,後居陽溫登。宗祠依山而建,因地勢陡斜,劈山填土,施工極為困難,自民國九年(1920年)破土動工,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竣工,歷時六年。李氏宗祠以布局宏偉、地勢高峻、視野開闊、風景優美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