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旅遊景點眾多,如:開元寺、牌坊街、廣濟城樓、廣濟橋、李氏宗祠等等,它們都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1公裡範圍內。
為節約時間和體力,出開元寺後,我們就乘坐人力三輪車,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不一會就來到了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李氏宗祠位於潮州城區中山路中段,原為李姓祠堂,因它是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才出名。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創辦期間,共招收學員990多名,他們分別與黃埔本校第三、第四期學員同等待遇,畢業後這些學員參加了北伐戰爭,在北伐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李氏宗祠不是很大,裡面只有關於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的圖片展。
感覺這個景點還在復原中。
李氏宗祠院落後門通往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為北宋第五個皇帝英宗之女德安公主之駙馬許珏的府第,是全國唯一一座建在京城之外的駙馬府。
許駙馬府始建於宋英宗治平年間,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三進五間,歷代屢有維修,可惜的是宋代實物已保存不多。
但始建年代的這種既有從厝,又有後包(僅供下人居住),以中庭為中心的建築布局及特色,卻較好地保留了下來。
許駙馬府的門檻是潮州現存古民居中最高的。
最左邊就是許鈺駙馬圖像。
遊完許駙馬府,原路從李氏宗祠出來,三輪車師傅送我們來到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坐落於潮州城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處,俗稱紅學、學宮,實際上就是潮州古城的孔廟。
海陽縣儒學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景炎三年1278年,後毀於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大成殿。
此後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儒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儒學宮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
主要建築物為欞星門、伴池、伴橋、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
漢白玉石孔子雕像。
大成門前的伴池、伴橋。
大成門大成殿是海陽縣儒學宮主要的建築,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俗,重簷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梁架,由鼓磴柱礎奠託的48支大柱牢固地支撐著梁架和屋頂。
梁架的木雕蓮花鬥和木雕龍頭拱、捲雲紋拱,體現了明代潮州木雕精湛的工藝特色。
海陽縣儒學宮門前牌坊石刻。
從海陽縣儒學宮出來,三輪車把我們送到牌坊街,已經快12點鐘了,我們沿牌坊街走到太元路口(狀元牌坊旁邊),這裡有一家瀛洲酒店,決定就在這裡吃中飯。
瀛洲獅頭鵝是潮州當地最負盛名的美食之一。
它是用潮州饒平縣哪裡一種體型碩大,頭上長肉瘤的獅頭鵝,配以特製的滷味製作而成。
味道很不錯,也很特別,感覺很好。
酒店老闆人也特別好,我們點的三個套餐,他給整了個拼盤,讓我們把獅頭鵝的各個部位都嘗了嘗。
瀛洲獅頭鵝拼盤。
在潮州還有一種街頭常見的美食,甘草水果,它能幫助消化,止渴生津,解毒祛痰,清燥潤肺。
它是用水果切成塊狀,拌上甘草汁,糖等等製成。
酸甜可口非常好吃。
吃完中飯,我們直接前往廣濟橋,俗稱梭子橋。
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它橫跨韓江之上,聯結東西兩岸,把古代三種橋形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兩端是拱橋,接著是粱橋,到了江心則是舟橋。
橋上形式各異的亭臺樓閣、十八條船組成的浮橋、莊重之中亦有靈動,可謂精妙絕倫。
是潮州八景之一,更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廣濟橋上各種形式的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