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2020-12-13 騰訊網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鑲嵌在這一片丘陵地帶裡的自然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以新的面貌和作用,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百年老祠曾書聲朗朗

沿著豐湖村緩緩直入,如果不細心觀察,幾乎很難發現李氏宗祠就藏身在一排民宅之中。它斑駁的牆面和古樸的建築風格無不在訴說著豐湖村李氏一族的悠悠歷史。

李氏宗祠背山面水,村內環境清幽。

李氏宗祠位於村西,坐南向北,始建於清末,於1992年在原址重建。祠堂為四合寺觀建築,二進二廊一天井布局,總面積約350平方米,人字平頂脊,黃瓦筒灰瓦面,石柱裝潢,花崗巖石板門框及石牆裙,清水磚牆體,有石雕、木雕、磚雕、彩繪壁畫等裝飾工藝。

李氏宗祠的黃瓦筒灰瓦面。

李氏宗祠紀念的是李氏先祖李羅生。據《李氏族譜》記載,宋末年間,李氏二世光質公攜家人遷居南村李坑村安居。明正德九年(1515年間),李氏十世子植次子李羅生(海福公)攜妻兒遷居三水蘆苞鳳門坳處安居建村,繁衍子孫,成為豐湖村的開村之祖。

祠堂是後輩的祠堂,亦是老一代人曾經的學堂。上世紀50年代,由於村中沒有正規的教學場所,李氏宗祠一度成為村民們的學校。今年76歲的村民李幼怡就曾在祠堂念書。他和祠堂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李氏宗祠為四合寺觀建築,二進二廊一天井布局,約350平方米。

「當時這裡簡陋得不像個學校。」回憶起那段時光,李幼怡說,當時村中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學,大家都擠在昏暗的祠堂,聽著兩名老師授課。每名老師一般要兼兩三門學科。因為是教一到六年級,2名老師往往要承擔6個年級的課程。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粉筆也顯得矜貴。李幼怡回憶,每次老師要小心翼翼節省著用粉筆。每次下課後,老師都要藏起粉筆,生怕被學生亂寫浪費。彩色粉筆更是被當成寶貝。直到後來有了新修建的海福小學,李氏宗祠才不再用作學校。

「我至今還很難忘在祠堂讀書的的日子。」望著祠堂的牌匾,李幼怡懷念道,無論日子多麼艱苦,祠堂仍然承載了那一代人獨特的記憶。

抗戰時成兵家必爭之地

李氏宗祠不僅是李氏族人曾經的學堂,更是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的烽火歲月。

李氏宗祠位於村西,坐南向北,始建於清末,於1992年在原址重建。

李氏宗祠所在的西河村背靠大南山山脈,單獨屹立於群山之東,三面極目無邊,東可以望見白雲空港,南可以觀看肄江昆都,北可以遠眺桃源巨壩,是抗戰時期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離豐湖村不遠的老鴉崗,不僅可以屏障佔領區,還能登高遠望軍情,將東、南、北三個方向盡收眼底,並通過高築炮臺控制北江航運。

「在抗戰期間,日軍曾派遣至少一個小隊的兵力在老鴉崗駐防。」西河村黨委副書記李耀秋說,當時日軍攻陷了西河村後,不但封鎖了西河全線,還沿岸設卡放哨,預先又在崗頂修築了炮壘和修挖了戰壕,大本營的周圍還埋設了地雷,布置了鐵絲網。

佔領期間,日軍在西河村犯下累累暴行。「灌水、挑腳筋都是家常便飯。」李耀秋告訴記者,當時日寇在豐湖村無惡不作,村中一名已故老人便曾遭到侵華日軍挑腳筋和灌水。如今,當年日軍在豐湖村後山開挖的戰壕仍然可在山頂清晰看到。

為了反抗日軍的暴行,中國軍隊組織了一次艱苦而慘烈的大反攻。據當地文獻記載,中國軍隊先用鋼炮轟擊西河村的老鴉崗高地,然後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山上衝鋒。戰鬥將近8個多小時才以攻克老鴉崗高地而告終,日軍駐地軍官增田被擊斃,200餘守敵也被全殲。

烽火早已熄滅。如今村中依舊保留著田園阡陌的勝景,昔日硝煙瀰漫的戰場已經叢林密布。

古村變新貌古祠煥新生

歲月流金,回憶如流。多少年過去了,李氏宗祠如同一個年長的老者,繼續為進入豐湖村的每一個人,講述李氏族人和豐湖村在新時代的故事。

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內容外,還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

近年來,在「一村居一品牌」的政策推動下,李氏族人在豐湖村建設了村史館、節氣館、魚事館等場所,並對豐湖公園改造提升,讓村容村貌愈發靚麗。

沿著豐湖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綠道一路走過來,綠樹成蔭,小道幽靜,核心價值觀標誌景觀、文化牆、好人榜等公益裝飾映入眼帘,公園裡鳥語花香,花草、山石、涼亭、小徑錯落有致,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文化韻味。

李氏宗祠還超越傳統祠堂功能,成為村中的文化新陣地。蘆苞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內容外,還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隨著更多內涵的注入,李氏宗祠已經成為一座更加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

李氏宗祠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

鬥轉星移,古祠新生。在對歷史的追憶與保護中,我們終將與祠堂同立同行,一起寫下新的篇章。

文| 佛山日報記者鄭澤聰

圖|佛山日報記者洪海

編輯 | 呂小潔

好文!必須在看

相關焦點

  • 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主要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坐落在這片丘陵地帶的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學堂,也見證了抗戰的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迎來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 三水石湖洲鄧氏宗祠:百年古建築 文化新陣地
    「越南太祖乃豫章名士,於宋代由珠璣而來東粵,度庾嶺以至南溪……」在三水雲東海街道石湖洲村的鄧氏宗祠中,一塊重建傍祠碑記詳細記錄了鄧氏族人的淵源。明朝時候,鄧氏先祖從南海遷至此處,繁衍生息,建祠堂修書舍,人才輩出。
  • 產業文化兩手抓,三水蘆苞穩步推進項目建設
    早在今年年初,蘆苞就提出要搶抓三水區建設5萬畝「漁世界」產業園的機遇,與周邊鎮街聯合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水「漁世界」產業園,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據了解,蘆苞現有魚塘2.45萬畝,水產以四大家魚為主,畝均產出約7070元。為此,蘆苞鎮對鹿仔崗湧和桂崗引湧開展大力整治,並開展水體淨化及生態養殖項目。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這些觀念聽起來雖令人心傷,但仔細一想又情有可原,宗祠譜牒文化雖是傳統文化之一,然近幾十年幾乎沒人宣傳宗祠譜牒文化了,對家族文化,對祖宗遺訓,對自己從何處來,根在哪裡等問題一無所知,尤其我們身為年輕一代,從小聽到的、看到的、學習到的大多是西化的東西,以致於如我們自己這一輩的許多年青人對家族文化,宗祠譜牒文化、孝文化等等相當陌生了,遺忘了,甚至淡漠了!
  • 冷水江李氏宗祠
    我國許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而李氏宗祠卻是坐西朝東修建,這其中隱藏著諸多文化符號:其一,族譜記載,宋末元初李氏遷湘始祖仲章公帶六子從江西吉安府入湘佔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東主要是為了讓李氏族人永遠不要忘記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清公等先人墳墓都安葬在祠堂之東方,故祠堂向東就是提醒族人不能忘記祖先,這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尊敬和崇拜;其三,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 李氏族人:你值得拜祭的李氏祠堂
    甘肅隴西李家龍宮「天下李氏出隴西」,隴西李氏祠堂(李家龍宮)就是唐皇為了祭祀先人修建的祠堂。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627年,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其主殿門前懸掛著「追本溯源」匾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書。昭告天下,李氏大唐的根源在隴西。
  • 讓宗祠成為移風易俗新陣地
    湖南攸縣對部分宗祠進行改建試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移風易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脫貧致富的必要條件。」湖南攸縣現有249個村,農村居民60多萬,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廣大農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趨強烈,如何在農村文化陣地缺乏、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 俞氏宗祠——古徽州祠堂建築的特色
    在漢代宗祠則稱為「廟祠」「食堂"和「齋祠」。漢人毛亨傳日:「春日祠,夏日杓,秋日嘗,冬日悉。」清朝文人趙翼在他的書《陔餘叢考》卷二十二《祠堂》中提到:「今世士大夫家廟皆日祠堂。」蘇東坡《逍遙臺》詩自注云:「莊子祠堂在開元,此後或後人因其葬處為主,非漆園時制。」宗祠成為各個宗族追遠報本,處理本族事務,體現倫理綱常和族人心中的主要精神標誌。
  • 去東莞塘尾古村落,被遊人忽略的一處重地,李氏宗祠
    東莞古村落中,位於石排鎮的塘尾古村落,因其獨有的風水特色布局,吸引著大量遊人。眼前所看到的這座古祠堂——李氏宗祠,卻容易被遊人所忽略。李氏宗祠,所處塘尾古村西北角,風水方位屬八卦的首卦乾位,代表著家族的興盛強健,該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距今500多年,清代、民國,均有重修,佔地760平方米,五開間,三進合院式布局。跨進大門,一抬頭,就被這祠堂內威嚴的氣勢所震住,一種由然的敬畏而生。宗祠內展示著大量塘尾古村前世今生的史跡、文物、文化陳列,儼然一座小型博物館。
  • 汝城祠堂七百座 一座古祠堂,一部家族史
    在一篇介紹汝城古祠堂群的文章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汝城古祠堂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風格獨特、工藝精湛、建築精美。它承載著遷徙繁衍文化、宗族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敦教文化、建築文化、美學文化等,是古生態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當地一股永遠抹不去的「鄉愁」。2013年,汝城古祠堂群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大李氏祭祖,李氏文化,誠邀天下李氏前來參加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
  • 濟南平陰有處百年宗祠,是「順文化」發源地,至今保存完好
    >在咱們平陰縣就有這麼一處祠堂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處李氏宗祠位於平陰縣錦水街道大李子順村,據村裡老人介紹,這處宗祠是由清末兩榜進士李邦慶帶頭修建的。也就是說這處宗祠距今已經有150年的歷史的雖然經歷了百年風雨不過石碑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 傳播北流宗祠文化,北流六靖大坡村李氏宗祠文體中心成立!
    在北流,有一座這樣的宗祠,記錄著李氏家族的血脈延續,凝結著無數族人的深深眷戀。同時,祠堂裡的牌匾、陳設、族譜、對聯、修祠碑記等,也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它就是北流六靖鎮大坡村李氏宗祠!12月8日,北流市六靖鎮李氏宗祠文體活動中心成立。
  • 李氏宗祠損毀嚴重待新生
    產權之爭經歷數年圍繞李氏宗祠的,還有產權糾紛。2016年6月,李家後人、臺胞李家驤與族人向鎮江市政府提出申請,要求歸還祖祠,並向有關部門提出保護宗祠的申請。此外,李家後人也到外地走訪,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將宗祠歸還族人的案例,還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祠堂產權的一些司法解釋。
  • 台州亂彈起源地:山兵李氏宗祠
    山兵李氏宗祠位於椒江章安街道李宅村,佔地1000多平方米,建於清嘉慶年間,是椒江目前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宗祠。而更讓台州人感到親切的是,它還是台州亂彈的起源地。   李氏宗祠坐東北朝西南,為四合院式建築,距今已有三百年歷史。清嘉慶十六年(也就是1811年),由李氏合族重建。
  • 李氏望族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廣東省佛山市李氏宗祠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均安鎮鶴峰上村,是清鹹豐年間探花李文田家族的祠堂。福建省廈門市李氏宗祠始建於明初的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中國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 遊記:潮州李氏宗祠
    潮州古城,旅遊景點眾多,如:開元寺、牌坊街、廣濟城樓、廣濟橋、李氏宗祠等等,它們都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1公裡範圍內。為節約時間和體力,出開元寺後,我們就乘坐人力三輪車,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不一會就來到了李氏宗祠。
  • 李氏後人捐巨款 修繕李氏大宗祠(組圖)
    有獎評新聞   化州華山李氏大宗祠因明代創下「一門九舉四進士」佳話而顯赫  本報化州訊 記者林福益、通訊員陳俊瑋攝影報導:前天記者在化州長岐採訪時獲悉:茂名、化州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朝建築「華山李氏大宗祠」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重建,據稱它是目前已發現的粵西地區最大的宗祠建築。
  • 保存完好的章丘「茂李」李氏宗祠
    李氏祠堂現貌。 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體建築體現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又隱含著「老子」吳楚文化的內涵。  文/片 翟伯成         李氏家族 系章丘望族  追溯歷史,李氏家族作為章丘的望族,歷來在章丘志書上多有記載。據1931年修《李氏族譜》記載:早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李氏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
  • 陳氏宗祠大觀 祠堂文化 源遠流長
    陳氏家族,源遠流長;祠堂文化,根深葉茂。悠久的中華陳氏,孕育積澱了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祠堂文化作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遺存,根植於久遠的神州大地,蘊藏於深厚的華夏文明之中,並遠播於海外。滄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傳承,層層積累,成為所有陳氏家族傳統民俗文化一盞永不熄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