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鑲嵌在這一片丘陵地帶裡的自然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以新的面貌和作用,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百年老祠曾書聲朗朗
沿著豐湖村緩緩直入,如果不細心觀察,幾乎很難發現李氏宗祠就藏身在一排民宅之中。它斑駁的牆面和古樸的建築風格無不在訴說著豐湖村李氏一族的悠悠歷史。
李氏宗祠背山面水,村內環境清幽。
李氏宗祠位於村西,坐南向北,始建於清末,於1992年在原址重建。祠堂為四合寺觀建築,二進二廊一天井布局,總面積約350平方米,人字平頂脊,黃瓦筒灰瓦面,石柱裝潢,花崗巖石板門框及石牆裙,清水磚牆體,有石雕、木雕、磚雕、彩繪壁畫等裝飾工藝。
李氏宗祠的黃瓦筒灰瓦面。
李氏宗祠紀念的是李氏先祖李羅生。據《李氏族譜》記載,宋末年間,李氏二世光質公攜家人遷居南村李坑村安居。明正德九年(1515年間),李氏十世子植次子李羅生(海福公)攜妻兒遷居三水蘆苞鳳門坳處安居建村,繁衍子孫,成為豐湖村的開村之祖。
祠堂是後輩的祠堂,亦是老一代人曾經的學堂。上世紀50年代,由於村中沒有正規的教學場所,李氏宗祠一度成為村民們的學校。今年76歲的村民李幼怡就曾在祠堂念書。他和祠堂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李氏宗祠為四合寺觀建築,二進二廊一天井布局,約350平方米。
「當時這裡簡陋得不像個學校。」回憶起那段時光,李幼怡說,當時村中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學,大家都擠在昏暗的祠堂,聽著兩名老師授課。每名老師一般要兼兩三門學科。因為是教一到六年級,2名老師往往要承擔6個年級的課程。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粉筆也顯得矜貴。李幼怡回憶,每次老師要小心翼翼節省著用粉筆。每次下課後,老師都要藏起粉筆,生怕被學生亂寫浪費。彩色粉筆更是被當成寶貝。直到後來有了新修建的海福小學,李氏宗祠才不再用作學校。
「我至今還很難忘在祠堂讀書的的日子。」望著祠堂的牌匾,李幼怡懷念道,無論日子多麼艱苦,祠堂仍然承載了那一代人獨特的記憶。
抗戰時成兵家必爭之地
李氏宗祠不僅是李氏族人曾經的學堂,更是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的烽火歲月。
李氏宗祠位於村西,坐南向北,始建於清末,於1992年在原址重建。
李氏宗祠所在的西河村背靠大南山山脈,單獨屹立於群山之東,三面極目無邊,東可以望見白雲空港,南可以觀看肄江昆都,北可以遠眺桃源巨壩,是抗戰時期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離豐湖村不遠的老鴉崗,不僅可以屏障佔領區,還能登高遠望軍情,將東、南、北三個方向盡收眼底,並通過高築炮臺控制北江航運。
「在抗戰期間,日軍曾派遣至少一個小隊的兵力在老鴉崗駐防。」西河村黨委副書記李耀秋說,當時日軍攻陷了西河村後,不但封鎖了西河全線,還沿岸設卡放哨,預先又在崗頂修築了炮壘和修挖了戰壕,大本營的周圍還埋設了地雷,布置了鐵絲網。
佔領期間,日軍在西河村犯下累累暴行。「灌水、挑腳筋都是家常便飯。」李耀秋告訴記者,當時日寇在豐湖村無惡不作,村中一名已故老人便曾遭到侵華日軍挑腳筋和灌水。如今,當年日軍在豐湖村後山開挖的戰壕仍然可在山頂清晰看到。
為了反抗日軍的暴行,中國軍隊組織了一次艱苦而慘烈的大反攻。據當地文獻記載,中國軍隊先用鋼炮轟擊西河村的老鴉崗高地,然後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山上衝鋒。戰鬥將近8個多小時才以攻克老鴉崗高地而告終,日軍駐地軍官增田被擊斃,200餘守敵也被全殲。
烽火早已熄滅。如今村中依舊保留著田園阡陌的勝景,昔日硝煙瀰漫的戰場已經叢林密布。
古村變新貌古祠煥新生
歲月流金,回憶如流。多少年過去了,李氏宗祠如同一個年長的老者,繼續為進入豐湖村的每一個人,講述李氏族人和豐湖村在新時代的故事。
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內容外,還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
近年來,在「一村居一品牌」的政策推動下,李氏族人在豐湖村建設了村史館、節氣館、魚事館等場所,並對豐湖公園改造提升,讓村容村貌愈發靚麗。
沿著豐湖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綠道一路走過來,綠樹成蔭,小道幽靜,核心價值觀標誌景觀、文化牆、好人榜等公益裝飾映入眼帘,公園裡鳥語花香,花草、山石、涼亭、小徑錯落有致,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文化韻味。
李氏宗祠還超越傳統祠堂功能,成為村中的文化新陣地。蘆苞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內容外,還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隨著更多內涵的注入,李氏宗祠已經成為一座更加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
李氏宗祠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
鬥轉星移,古祠新生。在對歷史的追憶與保護中,我們終將與祠堂同立同行,一起寫下新的篇章。
文| 佛山日報記者鄭澤聰
圖|佛山日報記者洪海
編輯 | 呂小潔
好文!必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