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石湖洲鄧氏宗祠:百年古建築 文化新陣地

2020-12-04 佛山在線

「越南太祖乃豫章名士,於宋代由珠璣而來東粵,度庾嶺以至南溪……」在三水雲東海街道石湖洲村的鄧氏宗祠中,一塊重建傍祠碑記詳細記錄了鄧氏族人的淵源。

明朝時候,鄧氏先祖從南海遷至此處,繁衍生息,建祠堂修書舍,人才輩出。近百年前,少年鄧培從這裡出發,逐漸成長為工人運動革命家,成為國內首批獲列寧親自接見的工人代表之一,其為革命英勇獻身的故事至今代代傳承。

光陰荏苒,鄧氏宗祠、南山書舍和鄧培故居等建築卻歷久彌新。借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之風,這些古老的建築承載著先輩的榮光與教誨,與新時代精神文明相結合,正成為文化新陣地。

幾經修繕保護

見證族人齊心

從南豐大道一側拐入,經過「石湖洲」的牌坊走進石湖洲村,眼前的景觀漸漸從喧囂市集過渡到鄉野風光,池塘連片,塘邊或青磚或紅磚的民居與綠樹相互掩映。

兩百多年前,此處也是這般幽靜美麗之景。「以前這裡是大片水域,可謂魚米之鄉。」石湖洲鄧關村70餘歲村民鄧玉揚說,村中老人口口相傳,大約明朝時候,鄧氏先人從南海趕著鴨子來到這裡,許是見此處水草豐茂,土地肥沃,便定居於此繁衍至今。

沿著村道行走不久,鄧氏宗祠便出現在眼前。鄧氏宗祠佔地約300平方米,大門上方懸掛「鄧氏宗祠」額匾。走入祠堂中,宗祠三廳兩庭三進,有殿有庭,對稱整齊,進路層次豐滿,運用木雕、石雕、嵌瓷三大建築工藝。

 鄧關村鄧氏宗祠。/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鄧氏宗祠左側的偏庭中,記者找到一塊刻於清朝嘉慶丁鄧年(1796年)的重建傍祠碑記,詳細記錄著石湖洲鄧氏族人的淵源,更不吝於大篇幅表達對先祖的崇敬以及對家鄉的熱愛。

「越南太祖乃豫章名士,於宋代由珠璣而來東粵,度庾嶺以至南溪……房分十六支派,石湖之洲郎為仁三」,「宗祠傍者,障屏閥閱,地撲閭閻,左護青龍朱雀,右擁起鳳騰蛟。」

鄧氏宗祠最早建於何時,至今已難以考證。而從大門額匾以及重建傍祠碑記中標記的時間看,該祠堂在清朝期間已歷經兩次重修,分別為清嘉慶丁鄧年(1796年)、光緒十年(1884年),每一次重修皆離不開鄧氏族人之齊心協力。重建傍祠碑記中碑文可為證:「誠仁動舉族,心權齊傾,蚨槖共集,鳩工幸成」。

鄧氏宗祠最後一次重建是1943年。「幾乎是平地重起。」鄧玉揚嘆息道,1941年,日本在華實行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鄧關村難逃厄運。日軍進村掃蕩時,鄧氏宗祠等村中建築已被燒毀。待日軍撤退,村民們才重返家園,齊心協力重建鄧氏宗祠等建築。

舊書舍大變身

藏書5000冊

在明清時期,許多家族皆設立書舍、書塾等私塾,供家族中幼童啟蒙教育之用。據清末出版的《廣東教育官報》統計,光緒34年(1908年),三水共有私塾1042所,而在鄧氏宗祠旁邊,便有關敏書舍和南山書舍兩座書舍,分別為石湖洲鄧關村關氏和鄧氏族人讀書之所。

關敏書舍與鄧氏宗祠相毗鄰,面積不大,青磚牆體,亦做鄧關村關氏族人祠堂之用。南山書舍為清水磚外牆,灰瓦覆面,內堂左側設偏間,門框為花崗巖石條砌成,門上依稀可見當年雕塑痕跡。

走在書舍前的石板路上,耳旁仿佛能聽見孩童們的琅琅讀書聲。在明清時候,這裡應有十數名孩童身穿長衫,在塾師的帶領下誦讀《三字經》《幼學詩》。

可惜的是,在日軍進入鄧關村掃蕩時,該兩所書舍皆受不同程度損毀。後來,除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關敏書舍曾用作村中託兒所外,該兩所書舍長期用於堆放農具等雜物,原本的書香之地荒廢了數十年。

直到去年,藉助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之風,南山書舍和關敏書舍重新迎來「大變身」。今年初,南山書舍正式對外開放,搖身一變成為古色古香的農村圖書室,藏書5000冊,納入全市圖書館管理系統,在全市幾百個圖書館實現書籍「通借通還」。

鬥轉星移,昔日鄧關村書香之所,蒙塵多年後,終恢復學習之功能,成為當地村民新的精神文化場所。

留下紅色印記

傳承革命精神

石湖洲人傑地靈,曾培育了無數優秀族人,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鄧培。他是三水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革命英雄。

鄧培的故居就在鄧氏宗祠後面,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所建,面積110平方米,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中間為客廳,四個房間分布兩側。

 南山書舍成為村民新的精神文化場所。/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1883年4月8日,鄧培在這裡出生,可因為父親去世,生活潦倒,鄧培14歲時便離開了家鄉,先後「北漂」到天津、唐山謀生,成為一名鐵路工人。儘管工作強度高,鄧培依然抓住機會學習新知識,接受馬克思主義新思潮影響,並勇於組織工人開展罷工運動,將唐山工人運動推向高潮。

1921年~1922年,鄧培成為唐山地區及河北省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工人,並成為中國首批獲得列寧親自接見的工人代表之一。1927年,鄧培在廣州為革命英勇就義。

歲月更迭,壯士已逝,鄧培故居卻如同時光的標本,留下了這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印記。近年來,鄧培故居先後被評為市、區文物保護單位、黨員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教育基地,一批批黨員群眾來到鄧培故居緬懷先烈,汲取奮進力量。

去年,鄧培故居完成第四次修繕,面積進一步擴大,再現了鄧培血與火相互交織的革命生涯。自今年1月份以來,該場館的參觀學習人數已超萬人次。

回望兩百年時光,鄧培故居、鄧氏宗祠以及南山書舍等建築皆是鄧氏族人歷史的見證。時光荏苒,這些古老建築卻沒有因光陰交替而日漸沒落,反而歷久彌新,依然是維繫族人的重要紐帶,更與新時代精神文明相結合,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新陣地。

原標題:石湖洲鄧氏宗祠:百年古建築 文化新陣地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黃妙哲 通訊員徐豔芬、楊曉蓉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主要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坐落在這片丘陵地帶的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學堂,也見證了抗戰的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迎來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鑲嵌在這一片丘陵地帶裡的自然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
  • 百年門神重修完成 鄧氏宗祠重現鄧世昌真人照片
    龍涎裡有個青磚祠堂,斑駁的青磚牆和麻石地板,這是鄧氏宗祠,如今改建為鄧世昌紀念館。 在鄧氏宗祠的大門上,兩個三米多的大門神栩栩如生,他們分別是尉遲敬德和秦瓊。有街坊們說它們可能是廣東最大門神,可媲美陳家祠大門的門神。「門神像本來就有,」海珠區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最近經過翻修,讓門神更加栩栩如生。」
  • 三水大塘鎮連滘村羅氏宗祠:傳承紅色精神 注入文化新內涵
    600年前,羅氏先祖來到連滘村開村立基,開啟了羅氏一族的盛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羅氏宗祠一度是中共地下黨員的駐點,在三水抗戰史詩中譜寫不平凡的篇章。如今,羅氏宗祠被注入新內涵,成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帶旺了鄉村人氣。
  • 最美宗祠,南康鄧氏!
    南康鄧氏淵源鄧氏宗祠莊嚴肅穆,飽含豐富的鄧姓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魅力鄧氏宗祠(鄧氏宗祠)(鄧氏宗祠內景)(南康及周邊地區鄧氏分布圖)鄧氏宗祠凝聚了鄧氏宗親的心血和汗水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鄧氏宗親為宗祠的興建出力費心鄧氏宗親樂捐榜
  • 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廣州海珠區――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始建於1834年,鄧世昌於1849年農曆8月18日出生於此,鄧世昌殉國後,由清廷頒發撫銀將原祠擴建,是一座典型的嶺南祠堂建築,也是廣州市區內少有的保護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鄧氏宗祠總體為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坐北朝南。祠堂前的院子東西各有一門,石門額分別鐫刻「燕翼」、「貽謀」。進到院內,就看到祠堂頭門,面闊三間,門額刻「鄧氏宗祠」四個大字。
  • 你知道佛山三水是什麼顏色的嗎?
    對於地處嶺南大地的三水來說,2019年是多彩斑斕的。春夏秋冬的輪迴,一年四季的繽紛。在攝影師的鏡頭裡,一起來回顧2019年三水的繽紛色彩。春春季的淼城,與嶺南的其他城市相同,在不同花類綻放中度過,賞花成為了本地居民日常的休閒娛樂。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12020年7月31日,農曆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一日吉時,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大井村鄧氏宗祠上梁典禮隆重舉行。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井村鄧氏宗祠規模宏大,上梁場面壯觀敲鑼打鼓,喜氣洋洋:鄧氏宗祠上梁,是鄧氏宗祠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隨著宗祠的建設,年內將實現宗祠整體工程竣工,屆時,鄧氏家族將舉辦盛大的宗祠竣工慶典鄧氏宗祠位於大井村風景區,景區風光秀麗,
  • 三水程洞村葉氏宗祠:百年守望 祖德流芳
    「修祖廟以光門閭,登宗祠而懷天下。」作為記錄宗族繁衍、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建築,宗祠是一個家族的聖殿,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三水區大塘鎮程洞村葉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是程洞葉氏為祭祀始祖葉得祖而建。經過百年繁衍與發展,葉氏家族成為程洞村人數眾多的大家族。
  • 三水西南上桂村宗祠:積善之家有餘慶,善治善能帶蝶變
    200年前,鄧氏一族的先祖從三水區白坭鎮清塘村搬到西南街道五頂崗上桂村定居,開啟了鄧氏一族在這裡的歷史。自開村以來,鄧氏族人始終謹記祖上積善為善的祖訓,為人善良,不忘桑梓。如今,鄧氏一族代代相傳「善」文化已經融入到了鄧氏族人的血脈當中,成為維繫鄧氏一族的精神紐帶。在新時代,鄧氏族人還將「善」的文化向善治延伸,探索一條善治善能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 三水800年古祠,今成「文化站」
    清塘鄧氏大宗祠將成為以紅色家史為底色的農村黨群服務綜合體。紅色文化是三水的城市基因。三水紅色資源豐富,全區集聚了23處紅色地標,名列其中的鄧氏大宗祠被定義為「革命人物故居」。而早在2011年,鄧氏大宗祠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列入「佛山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並掛牌公示保護。
  • 大泉村鄧氏宗祠
    大泉村鄧氏宗祠位於樂昌三溪鎮大泉村西隅,坐西北朝東南的鄧氏宗祠,約建於明代。長方形,高約7米,寬12米,進深20米,總面積240平方米。內一井(紅砂巖築沿、雕波浪紋,鎮井石,貌似馬槽)二進,內木樑板牆,金字架結構;懸乾隆年間邵子尚題「德邵年高」木匾,為宗祠的金字招牌。
  • 三水的祠堂大變身啦
    走進西南江根村的歲松公祠,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文旅講者陸阜年介紹,江根村曾有13間古祠堂,歷經數百年歲月流轉,現在只剩下三間。其中,位於村中央的歲松陸公祠,昌盛文風延續百年。2019年,歲松陸公祠開始推進「祠堂+文化」建設,為江根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祠堂不僅有古韻猶存,還設置了圖書室、志願服務和婦女服務等六大功能,成為了村民議事、開展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
  • 三水南山庾氏宗祠: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三水南山曹寨村庾氏宗祠門上這段引自《滕王閣序》的文字,是庾氏一族的自喻。336年前,庾氏族人定居曹寨村,宗親繁衍,人口一度達360多人。這座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九年的庾氏宗祠,至今已有120多年,維繫著庾氏宗族血脈關係。如今,隨著祠堂歷史不斷沉澱,宗祠內不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更是將桑梓之情代代相傳,成為南山鎮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 「鄧氏宗祠」白坭鄧氏大宗祠基本完工
    在全國各地廣大宗親的關注和支持下,在當地宗親的共同努力下,廣東佛山白坭鄧氏大宗祠基本完工。將選擇適合的吉日舉行慶典。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鄧氏大宗祠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鄧氏大宗祠
  • 古建築與新文創共生共榮 三水蘆苞鎮長岐亮相央視
    古樸精美的祠堂建築、鬱鬱蔥蔥的文筆山、塘堤路旁的戲曲聲……每逢節假日,蘆苞鎮獨樹崗村委會的長岐村裡,三五成群的遊客徜徉其間,感受這個百年古村的獨特煙火氣。日前,長岐村在中央廣播電視臺《2020傳奇中國節·中秋》節目亮相,展現出人居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的鄉村振興成果。
  • 三水全面推進「祠堂+文化」,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近年來,三水抓住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的契機,以白坭鎮為先行點,在全區範圍內選取蘆苞鎮蔡氏大宗祠(北部)、雲東海街道南山書社(中部)及白坭鎮陳氏大宗祠(南部)等為試點,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以「祠堂+文化」開啟新時代農村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新模式。
  • 廣東白坭:創新探索「祠堂+文化」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
    祠堂,是嶺南文化最為鮮明的符號。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至今保留著50多座明清風格的嶺南廣府系祠堂,形成鮮明的宗祠文化品牌,堪稱三水「祠堂文化大觀園」。  (10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城市新聞網站的總編輯和業務骨幹齊聚三水白坭,感受「祠堂+文化」特色)  如何將數量龐大的祠堂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級試點,三水以白坭鎮為試點,探索構建「祠堂+文化」新載體,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繼而將祠堂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位於三水蘆苞鎮四合村委會把崗村,百年榕樹下矗立著一座冼氏宗祠,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不但沒有走向破敗,反而迎來了新生。這背後凝聚著一批熱心公益、熱愛鄉土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心血。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毀。
  • 三水劇目上省級粵劇舞臺,這位民企老闆一不小心將愛好玩出新高度
    讓人意外的是,眼前這位七旬老人除了曾將三水劇目搬上省級舞臺,他早年還一度是三水第一批萬元戶,曾獲「勞動致富光榮」表彰。除了運營一間五金廠,鄧華興還辦起了粵曲私夥局和少兒曲藝培訓基地,傾力傳承粵曲文化。如今,退休後的鄧華興變得更加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