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門神重修完成 鄧氏宗祠重現鄧世昌真人照片

2020-12-04 騰訊網

在海珠區,有個地方叫「龍涎裡」,民族英雄鄧世昌就出生在這裡。龍涎裡有個青磚祠堂,斑駁的青磚牆和麻石地板,這是鄧氏宗祠,如今改建為鄧世昌紀念館。

在鄧氏宗祠的大門上,兩個三米多的大門神栩栩如生,他們分別是尉遲敬德和秦瓊。有街坊們說它們可能是廣東最大門神,可媲美陳家祠大門的門神。「門神像本來就有,」海珠區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最近經過翻修,讓門神更加栩栩如生。」

昨日,記者從海珠區有關部門獲悉,經過古建築與布展翻新,鄧世昌紀念館重新對外開放。海珠區文化部門更為此遠赴「致遠號」打撈現場,找回為人不知的鄧世昌足跡。

大門深藏百年門神 曾被紅漆覆蓋

「究竟是陳家祠大門的門神大,還是鄧氏宗祠大門的門神大,我們沒有考究過,」海珠區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這對門神卻是大門原裝門神,並不是後期增加上去的門神。兩個門神有上百年歷史。」說起這對門神,原來有個故事——海珠區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鄧氏祠堂大門上本來塗有紅漆標語,文化部門工作人員1994年維修大門時,小心地鏟去表面漆層和標語,發現下面有刻畫的痕跡,慢慢清理出來,驚喜地發現原來這裡刻有門神像!於是,區文化部門找來畫門神的民間好手,小心翼翼地按照痕跡一筆一畫把門神勾畫出來,並修舊如舊塗上顏色。

在鄧氏宗祠,記者發現一棵已長成參天大樹的蘋婆樹。館員介紹,這棵蘋婆樹相傳是鄧世昌親手栽植。鄧世昌的父親名叫鄧煥莊,做茶葉生意,家中還算殷實,鄧世昌是鄧氏夫婦的獨生子。鄧煥莊飽受世道黑暗和戰亂之苦,殷切盼望鄧氏家業昌隆,就給兒子起名叫鄧永昌;後來覺得家族的興旺離不開時勢和國運,又給兒子改名為鄧世昌。戰亂頻仍,鄧煥莊的生意大受影響,於是他決定到上海拓展茶葉貿易,鄧世昌11歲隨父親到上海。父親認為,將來鄧世昌無論是從政還是從商,都要學習英語,學習外國先進科學知識。因此父親把他送到學校,並請洋人教授其英語及算術。

1867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的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所海軍學校,它率先引進西方軍事教育體制及內容,在招收學生、聘用教師、教習內容以及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與傳統封建教育不同的特點,開創了中國近代海軍教育的先河。

這一年鄧世昌18歲,他從上海回廣州老家時,在街上看到船政學堂的招生告示,招收粵籍男生10名,懂英文的可優先錄取,於是鄧世昌就去了福州趕考。因為他精通英語,所以順利地考上了船政學堂駕駛班,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

鄧氏宗祠用光緒帝撫恤金建 規格堪比陳家祠

鄧氏宗祠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左右三路前後兩進,建築牆壁以長條花崗石為基礎,高出地面1米後再用水磨青磚砌牆,以進口坤甸木為柱和梁架,屋頂是灰塑瓦脊、碌筒瓦面。主體建築分為前後座,用兩廊相連,並在四角各建一座閣樓。另有東院和後花園、東西門樓、前院和照壁等。正門門額上書「鄧氏宗祠」四個大字。兩側有「雲臺功首」「甲午名留」,據說是後來掛上去的。

「鄧氏宗祠規格堪比陳家祠,」館員說,鄧氏宗祠規格很高,是用光緒皇帝撫恤金建起,「規模應該有三進,但目前只有兩進。紀念館左側民居的紅棉,應該與館內紅棉是一對,但這些都要進一步考證。」

鄧世昌犧牲後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

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致遠號」留下珍貴照片

2015年,有關部門打撈「致遠號」消息傳到鄧世昌家鄉——海珠區。海珠區文化部門也派人遠赴打撈現場,力圖挖掘出鄧世昌不為人知的故事。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到山東北洋水師的總部,遼寧丹東打撈致遠號沉船現場等,挖掘民族英雄鄧世昌故事。」在鄧世昌紀念館鄧世昌雕塑背後,記者發現兩張珍貴的照片,一張是鄧世昌與致遠號船員合照,一張是致遠號水手照片。館方介紹,這是他們遠赴山東、遼寧收穫的文獻成果,填補了紀念館沒有鄧世昌真人照片的遺憾。

民族英雄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之一,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為紀念鄧世昌的偉大犧牲,人們創作了《甲午風雲》《英雄鄧世昌》《甲午大海戰》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以歌頌其英雄壯舉,還有多處紀念館可供紀念、瞻仰、憑弔。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曾衛康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廣州海珠區――鄧氏宗祠!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在為廣州海珠區。第一次知道鄧世昌,還是小時從電影《甲午風雲》裡,李默然扮演的鄧世昌一邊操縱著舵輪,在最後關頭依然冒著敵艦的炮火前進,一邊發出「撞沉吉野」的怒吼,那個激動和鼓舞人心的形象太深刻了。鄧氏宗祠始建於1834年,鄧世昌於1849年農曆8月18日出生於此,鄧世昌殉國後,由清廷頒發撫銀將原祠擴建,是一座典型的嶺南祠堂建築,也是廣州市區內少有的保護完好的古建築之一。
  • 最美宗祠,南康鄧氏!
    南康鄧氏淵源鄧氏宗祠莊嚴肅穆,飽含豐富的鄧姓文化跟隨小南一起來看看吧魅力鄧氏宗祠(鄧氏宗祠)(鄧氏宗祠內景)(南康及周邊地區鄧氏分布圖)鄧氏宗祠凝聚了鄧氏宗親的心血和汗水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鄧氏宗親為宗祠的興建出力費心鄧氏宗親樂捐榜
  • 侵華日軍敬畏鄧世昌 當年不敢進鄧氏宗祠(組圖)
    鄧世昌後人:日寇軍官偷偷進來拜祭鄧公民族英雄鄧世昌出生在廣州河南龍尾鄉(現海珠區二龍街),為了紀念他,天河公園內有鄧世昌衣冠冢和鄧世昌全身塑像。1918年在廣州出生的鄧權民是鄧世昌的侄孫,他算得上是至今健在的鄧世昌後人中輩分最高的一位,其祖父鄧佑昌與鄧世昌是堂兄弟。昨天,記者前去拜訪了鄧權民老人。
  • 三水石湖洲鄧氏宗祠:百年古建築 文化新陣地
    近百年前,少年鄧培從這裡出發,逐漸成長為工人運動革命家,成為國內首批獲列寧親自接見的工人代表之一,其為革命英勇獻身的故事至今代代傳承。光陰荏苒,鄧氏宗祠、南山書舍和鄧培故居等建築卻歷久彌新。借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之風,這些古老的建築承載著先輩的榮光與教誨,與新時代精神文明相結合,正成為文化新陣地。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12020年7月31日,農曆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一日吉時,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大井村鄧氏宗祠上梁典禮隆重舉行。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井村鄧氏宗祠規模宏大,上梁場面壯觀敲鑼打鼓,喜氣洋洋:鄧氏宗祠上梁,是鄧氏宗祠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隨著宗祠的建設,年內將實現宗祠整體工程竣工,屆時,鄧氏家族將舉辦盛大的宗祠竣工慶典鄧氏宗祠位於大井村風景區,景區風光秀麗,
  • 廣州鄧世昌紀念館要門票嗎?
    廣州鄧世昌紀念館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為開放時間, 16:30分停止進館,逢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建議遊覽時間:>1小時  鄧世昌紀念館成立於1994年,當時為廣州市唯一經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紀念館。
  • 大泉村鄧氏宗祠
    大泉村鄧氏宗祠位於樂昌三溪鎮大泉村西隅,坐西北朝東南的鄧氏宗祠,約建於明代。長方形,高約7米,寬12米,進深20米,總面積240平方米。內一井(紅砂巖築沿、雕波浪紋,鎮井石,貌似馬槽)二進,內木樑板牆,金字架結構;懸乾隆年間邵子尚題「德邵年高」木匾,為宗祠的金字招牌。
  • 鄧氏宗祠背後的故事
    全州大田鄧氏宗祠(抖音搜索deng13594867999關注更多鄧氏宗祠視頻
  • 鄧氏宗祠視頻大集錦(一)
    感謝宗親們關注鄧姓文化,喜歡鄧氏宗祠視頻的宗親點讚,評論,點擊右上角轉發朋友圈和鄧氏家族微信群!
  • 鄧世昌遺事三探:曾為俄國皇太子護航,率領三艦訪問長崎
    鄧世昌於甲午一戰壯烈殉國,名垂宇內,然而除了壯烈犧牲的經過,有關鄧壯節公生平的可靠記載仍不夠詳瞻。本文將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鄧世昌遺事:1891年率「致遠」「靖遠」艦為訪華的俄國皇太子護航,1893年率領三艦訪問日本長崎,光緒御賜鄧母匾額是「教忠資訓」而非「訓子有方」,1898年鄧氏宗祠原有門聯寫的是什麼。
  • 「鄧氏宗祠」白坭鄧氏大宗祠基本完工
    在全國各地廣大宗親的關注和支持下,在當地宗親的共同努力下,廣東佛山白坭鄧氏大宗祠基本完工。將選擇適合的吉日舉行慶典。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鄧氏大宗祠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鄧氏大宗祠
  • 鄧氏祠堂對聯
    〖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憂樂關天下安危系一身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功名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1)。遷徙於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 建而遷入廣東,而後入香港的。
  • 【鄧氏盛典】文學巨擘鄧志謨紀念館暨竹溪鄧氏宗祠落成慶典
    相關薦讀:秉承鄧氏家訓,強我鄧氏人文。
  • 樓塔百年繆氏宗祠重修竣工
    21日,樓塔鎮蕭南村田村繆氏宗祠重修工程正式竣工,數百名繆氏宗親在宗祠內舉行隆重的竣工典禮。
  • 【鄧氏文化】鄧氏的漢字演變和姓氏文化
    卷一譜序、凡例、家箴、家訓、律例、祠規、山水圖並贊、宗祠圖並記、引派並列等,卷二傳春分祀記、狀分祀田記、斯文會田記、宗祠碑記、墓志銘、案約彙編等,卷三享祠圖、墓圖引、享祠墓圖並記、墓並記,卷四墓圖並說,卷五、卷六世系,卷七至卷十七齒錄。
  • 廣東英德仙沐塘鄧氏宗祠雙喜臨門
    11月20日,廣東清遠英德市東華鎮仙沐塘鄧氏宗祠舉行落成慶典活動,全村近300戶,以及外嫁女姑、臨近鄧姓宗親代表近2000人共同見證了盛典活動。在此期間,族中在老屋創建宗祠,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過修繕。此後因交通不便,族人陸續遷徙,祠堂失修坍塌。2019年春節後,在村中骨幹積極籌劃下,成立了重建宗祠理事會,通過民主協商並向全族倡議,一致同意在祖居仙沐塘易址重建宗祠。宗祠建設期間,全體族人同心同德積極籌資,外嫁女姑踴躍捐資。
  • 鄧世昌遺事再探:從輓聯中捕捉歷史信息
    鄧氏家族原是珠江口的「引水人」,也即最早與西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鄧世昌的妹妹嫁給了十三行巨商潘氏後人;鄧世昌與「韋小寶」原型韋寶珊同在香港中央書院讀書;鄧家所開「祥發源」報關行或與招商局陳氏家族有關。這些塵封遺事,構成了鄧世昌投身海軍的家庭與社會背景,迄今未見史學界討論過。
  • 鄧世昌紀念館裡的兩塊匾掛了幾十年,原來是訛誤
    筆者獲悉,鄧世昌紀念館在2019年已將「教子有方」匾撤下,改掛「教忠資訓」匾。 子憑母貴 1894年9月17日,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殉國時,其母郭氏仍然在世。鄧世昌的父親曾在上海做生意,鄧家在上海有公館。據鄧世昌嫡傳曾孫女鄧立英介紹,她的爺爺、父親,包括她自己都是在上海出生。
  • 失傳百年之久米龍民俗 重現福州西園吳氏宗祠
    12月20日,失傳百年之久的「米龍節慶祈福」儀式,在福州市晉安區西園村吳氏宗祠重現。  「米龍」呈幾字型,爬行狀,龍鬚龍爪清晰可見。「米龍祈福」儀式由「安龍謝土」拉開帷幕,繼而是「添米增福」、「頌讀惜福」、 「點龍修福」、「樂捐積福(福米捐贈)」等環節。來自省內外的吳氏宗親及祈福嘉賓等數百人,共同見證了祈福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