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雲臺列首諫院知名
上聯典指東漢初南陽新野人鄧禹,字仲華,少年時遊學長安,與劉秀關係密切,後奉劉秀命,以前將軍率精兵入關,大破綠林軍王匡等部,平定河東,任大司徒。劉秀統一全國後,封他為高密侯,明帝時拜太傅,圖像畫於雲臺(今洛陽南宮所建高臺,畫中興功臣像以表彰),居諸將之首。下聯典指宋代建昌人鄧潤甫,字溫伯,皇佑年間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尚書右丞,又曾主持諫院,有直聲。
南陽世澤東漢家聲
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勳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漢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後,封鄧禹為高密侯。此後,他的畫相掛在功臣閣,為著名的「雲臺28將」之首。
南陽望族新野芳蹤
同上。
南陽世澤稅院家聲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錦田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姓的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鄧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縣的鄧符協,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考中進士,後遊宧至錦田,見當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變亂,任滿後定居錦田,是錦田鄧姓的開族祖先,鄧氏在錦田建書樓,教育子孫。因此,他的子孫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擄走徽、欽二宗,皇親國戚,紛紛南逃,鄧符協的後人,鄧元亮起兵勤王,在戰亂中救得一姓趙的小女孩,鄧元亮見她的氣質靈秀,便收養了她,並供書教學。其後,許配了他的兒子鄧惟汲,在錦田隱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貴胄,紛紛歸宗;原來鄧元亮救養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兒,至光宗時,鄧惟汲雖然己死去,但論輩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長子鄧林持手書面見光宗,光宗追贈鄧惟汲為「稅院郡馬」是「稅院家聲」典故的由來。
南陽望族新野芳蹤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堂聯。全出典出鄧氏的望族南陽郡,以居新野時而著稱。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
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
〖鄧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憂樂關天下安危系一身
潘力生撰鄧姓宗祠通用聯
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功名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1)。遷徙於香港屏山的鄧氏,有較為詳細的宗親歷史考證.據載,屏山的鄧姓人,其先祖的遷播路線,是由鄧州至新野,或經江西,或經福 建而遷入廣東,而後入香港的。屏山鄧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歷史。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為鄧姓南陽堂的通用聯。
清操歷冰雪赤手捕長蛇
無產階級革命家鄧中夏(1894-1933)自題聯。鄧中夏,原名鄧康,號鍾懈,湖南宜章人。
月斜詩夢瘦風散墨花香
明代抗倭將領鄧子龍(1523-1598)自題書心聯。鄧子龍,字武橋,豐城(修江西豐城)人。公元1598年,明軍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領水軍。從陳璘赴朝。時倭軍將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巨督水軍為前峰,邀擊於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算;因舟中起火,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赴救,亦死。
〖鄧姓宗祠七字通用聯〗
海戰獻身致遠艦文行圖志伯牙琴
上聯典指清代海軍名將鄧世昌(1849-1894),字正卿,廣東省番禺縣(今廣州市番禺區)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精於測繪、駕駛,曾任南洋水師艦隻管帶。1887年隨丁汝昌赴英購鐵甲艦,任總兵兼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黃海戰役中,他英勇善戰,遭到日艦圍攻,在彈盡、艦傷之際,率全艦官兵,決心以死報國,開足馬力,欲猛撞敵艦吉野,與之同盡,不幸被敵魚雷擊中,他與全艦官兵二百五十人壯烈犧牲。下聯典指元代思想家鄧牧(1247-1306),字牧心,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稱「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懷著對南宋滅亡的悲憤心情,著《伯牙琴》一書,還有《洞霄圖兵》,世稱「文行先生」。
開卷神遊千載上垂簾心在萬山中
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石如自題聯。
石如篆書號神品文度易解稱好書
上聯典指清代書法、篆刻家鄧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諱,以字行,更字頑伯。成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體書。篆書尤稱神品。包世巨著《藝舟雙楫》,推為清代第一。下聯典指明代學者鄧韍,字文度,常熟人。號梓堂,正德舉人。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
〖鄧氏祠堂七字以上通用楹聯〗
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云為善最樂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6)。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鑑,好看山色湖光
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平天下更雲臺首列小寰球曾諫院廣聞
上聯「雲臺首列」,典出自東漢鄧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後列雲臺之首(雲臺乃東漢之八寶山也)。下聯「諫院廣聞」,典出自宋鄧潤甫任諫院翰林,以直言聞名。
世長勢短,宜忘勢而處世人多仁少,須擇仁以交人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3)。全聯勸誡族中子孫如何處世、如何交人。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脈流傳愈盛祭舉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顯祖,千秋陟降攸臨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8)。上聯尋跟,寫出了鄧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遷徙路線、支脈分布情況。下聯典問祖,記載了各個時期率族人遷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於伊河北為鄧侯,即為此支鄧氏之始祖。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無愧否光前裕後,履此地能勿思乎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4)。
溯賜姓於殷商,鄧國之衣冠如昨紀封侯於東漢,雲臺之軍令尤新
此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對聯。鄧姓族人經過3200多年的遷徙、繁衍和發展,鄧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國,且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20多個國家都有分布。鄧姓是我國的百家大姓之一,總人口約7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54%,在當今我國常見的3000多個大姓中,鄧姓居第34位,並以四川、廣東、福建、湖南、江蘇、江西、臺灣等省最多。徙居各地的鄧曼後人心繫祖根,用族譜、碑刻、對聯等形式,傳遞鄧姓源出鄧國這一信息。香港鄧氏宗親會會徽兩側的這副對聯,簡明地道出了鄧氏的歷史淵源。正如四川廣安的《鄧氏分譜序》說:「我姓始於周之鄧國,盛於漢之高密,一朝三附馬,一門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偉人。」等等,既道出了鄧氏宗族之源,並驕先祖歷史的輝煌。
瑞應星辰,雲臺拔萃樹稱杞梓,鄧林毓奇
全聯典指東漢大司徒鄧禹事典,東漢大司徒鄧禹子十三人,時稱「鄧林材木」。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談,何計勢力孝順事正當人人自盡,焉論富貧
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5)。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覺有嚴有翼祀典表子孫之愛敬,我將我享,惟期來格來臨
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7)。
我族自殷商賜姓以來,國建西周、侯封東漢,後裔承蔭,須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憑依之所,門環綠水、戶擁青峰,先靈降鑑,好看山色湖光
湖北省鄂州廟嶺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鄧氏起源及東漢時的極盛。下聯道出宗祠所處的地理形勝。
屏翰仰閩候,紹南陽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山河開萬裡,承高密之家風,此日蘋馨藻潔,聊將俎豆報宗功
香港特別行政區屏山鄧氏宗祠聯(2)。上聯典出並歌頌的「閩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稱閩候,宋末元初人)鄧馮遜。下聯典出並所頌的「萬裡」,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鄧萬裡。「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東省),是鄧姓早期為官遷徙並形成望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