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皇室中的鄧氏望族

2020-12-11 中國臺灣網

 

  大河南陽網訊 在《後漢書》、《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誌》等史志書籍中,莫不宏篇重墨地潑寫鄧姓在中國東漢這一歷史時期的豐功偉績。鄧氏以人興於世,以事興於人,以人望而興於族望,延至後代而人才輩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中華民族的不斷復興和向前發展在做出貢獻。

 
  基於新野鄧氏望族人物對東漢王朝基業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和對劉氏人物的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不研究《鄧氏族譜》就難確切把握《後漢書》中記載的東漢政權的初創、建立和鞏固,不探討《鄧氏族譜》之譜系脈支就難分析透徹《後漢書》中漢室皇族間的複雜親戚關係及人物事件。表明了鄧氏宗族在東漢王朝之顯達的原因,也就闡明了鄧氏望族人物對歷史的進程和社會的進步具有一定的影響即被史家稱之為"光武中興"的盛世意義。

  《鄧氏族譜》: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南為鄧國,後因以為氏。漢以前譜牒無考至元公德業功名炳彪古今,於是鄧氏為元公後者遂以元公為始祖。

  鄧禹在《後漢書》有傳記,然在新野縣《鄧氏族譜》中亦有《鄧元公小傳》,公姓鄧氏,諱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居邑北三泉坡。幼與光武同學援為兄弟,鄴城教授。更始立,仗策北渡,依光武與定計議。及光武即位拜為大司徒,徙封 侯。時,年計二十四,又進通侯、梁侯。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封為左丞相,高密侯,食四邑。

  孝明帝即位,丁已夏四月封太傅。永平元年戊午夏五月卒。

  譜云:元公生於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初一日,卒於明帝永平二年已未八月十六日,享壽五十有七,似確實也。

  享年五十有七,諡曰:"元"。有子十三人,其傳者曰:"震、曰:襲、曰:珍、曰:季、曰:鴻",餘無可考。

  據現有史志書籍和新野縣檔案館存《鄧氏族譜》、城郊鄉李湖板橋鋪村"鄧禹故裡碑"、沙堰鎮曹寨村鄧氏祠堂存"鄧氏族譜碑"文記載,鄧氏宗親在東漢王朝以文韜武略而輔佐天下,以"遠名勢,以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可以為後世效法的榜樣,居此基礎而世代繁榮,人才輩出。這一時期的鄧氏傑出的人物有:

  鄧禹──字仲華,新野人。年十三能誦詩。受業長安時光武亦遊學京師。禹知非常人,遂相親附。光武安集河北,禹仗策北渡追及於鄴,光武見之甚歡,令侍左右號禹曰:"鄧將軍"。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任使諸將多訪於禹,每有所舉皆當其才,光武以為知人。初封?侯,更封梁侯。天下平定封為高密侯,食四縣,以特進奉朝請,卒,諡元侯。後人奉禹為始祖。禹族封地在江西宜春。到了明朝,出了一名鄧和軒,到四川作兵部員外郎,娶了當地少數民族姑娘在那裡紮根落戶,傳承後代有了鄧小平,因此我說鄧小平的祖籍地在新野。

  鄧訓──字平叔,鄧禹第六子,少有大志,顯宗初為郎中,謙恕下士,士多歸之。會上谷變,詔訓屯兵為防,鮮卑不敢近塞。元和初拜張掖太守。羌胡來者,待以恩信,小大感悅皆款塞納質,遂罷屯。久之卒於官。羌胡旦夕臨哭者數千,人家為立祠。元興初諡敬侯。

  鄧彪──字智伯,父邯以功封郾侯。彪少勵志修孝行。邯卒,讓國異母弟荊鳳。明帝高其節許之後仕州郡,闢公府。累官太傅錄尚書事,賜爵關內侯。在位清白為百僚式。

  鄧騭──字昭伯,鄧訓之子,以後兄累遷車騎將軍,定策立。安帝封上蔡侯,不受。時,西羌叛,詔騭將兵討平之,拜大將軍,於是推進賢士楊震等列於朝廷,上書還弟有大議,與公卿參謀。建元初復封上蔡侯。尋誣,徙羅侯。卒。朱寵訟其冤,復錄其子孫。

  鄧綏(8-121) 新野人,高密侯鄧禹之孫女,東漢和帝皇后,史稱鄧太后。綏6歲讀史書,12歲通《詩經》、《論語》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15歲應選入宮,16歲為貴人,永元八年(96年)冬,立為皇后。

  元興元年(105年)和帝崩,長子平原王有疾,次子劉隆剛過百日迎立為殤帝,綏為皇太后,監朝執政。是時,秩序大亂,宮中丟失珠寶一箱,綏親自察閱宮人,知是和帝辛人所為,遂下後庭考訊,嚴厲訓斥,眾皆嘆服。蔡倫改革造紙術,綏欣然讚賞。下令宣傳,推廣"蔡侯紙",並重用蔡倫,使中國有了造紙術,推動了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和向世界傳播。

  永初四年(110年)二月,綏下詔博選大史學家劉珍及博士,議郎50餘人,核定《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又下令宮吏讀經史,使宮庭上下充滿學術氣氛。

  永初六年(112年),綏制詔,徵河弟濟北河間王子女等40餘人及鄧氏近親子孫30餘人,教學經書,躬自監試,以文德教化子孫。

  永寧二年(121年)三月,綏崩,年41歲,與和帝合葬與順陵。

  桓帝鄧皇后 諱猛女,和熹皇后從兄子鄧香之女也。

  在新野縣境域內,考古工作者經過多年的發掘考證以及有力的實物證據,亦證明了鄧氏望族人物在新野縣域的活動和遺留下來的勝跡有多處,僅舉幾例:

  漢光武臺 漢光武臺原名漢臺鎮,位於縣城北9公裡東趙莊村邊的白河故道東岸,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曾閱臺於此,此臺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亦為世傳的新野八景之一──"漢臺朝雨"。

  鄧禹臺 鄧禹臺位於縣城西北10公裡的西趙莊村西,臺地高闊,柳楊河環繞。相傳為東漢開國元勳鄧禹之閱兵臺,亦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

  清代《漢高密侯鄧元公故裡》碑 此碑樹於鄧禹故裡──城郊鄉板橋鋪村,其碑額座皆失後,一九八一年新野人民政府又重修,現存碑身高1.98米,寬0.74米。居中豎刻"漢高密侯鄧元公故裡"九字。碑文頌楊鄧禹"東漢中興,功蓋諸將,始封梁侯,繼封高密侯"。碑文還述及鄧禹故裡"在新野東北鄉三泉坂"。

  樊集漢墓群 位於縣城北13公裡樊集村東側,北起後河村,南至潦口村,地下漢墓甚多。墓中出土的文物尤以漢代畫像磚居多。其中"四水撈鼎"、"戲車履索"、"車騎"、"狩獵"、 "宴樂"和"百戲"等畫像磚,磚質優良,畫像造型藝術精細、逼真,內容豐富多為宮庭歷史典故對漢代文化的研究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欣賞、珍藏價值。此墓群均為東漢皇室勳戚及封建官僚之冢墓。近幾年來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經濟、文化、戰事、民俗等提供了有利的實物證據,它們的藝術造型也堪稱中國文化之一絕。

  從以上鄧氏傑出人物的小傳略中,我們已窺出鄧氏望族的概貌,但在歷史上卻漏記了鄧氏族人的其它方面,然而地方志書和族譜都有記載,本人在25年的地方史志編纂、民族、宗教工作中,留心於對鄧氏文化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文獻、文物材料,對鄧氏文化有了一個概括的認識,正如《鄧氏族譜敘》所述:

  "......由一人而蕃為一族,於是合族奉始之一為祖,今之始祖即古之所謂宗也。有宗然後世系可詳,有宗然後支脈不亂。而親親之道不覺油然而生矣。是族譜一法,足以系人心,厚風俗也。如此凡厥,庶民略知,今昔先人,一本同源者罔不視為急務汲汲者哉。鄧氏譜牒漢以前失傳,據姓譜,殷武丁封其叔父於河南為鄧國,及楚滅,鄧因以為氏。新野與鄧比鄰必為鄧後無疑,但漢以前無顯達者不可考。

  自元公禹以蓋世英才佐光武帝成帝業,姓字彪炳史策,遂為新野望族。

  禹第六子訓,字平叔,為和熹皇后之父,有子五曰:"京,騭,悝,弘,閶。京早卒於官。

  安帝立太后,以定策,功封騭上蔡侯,悝葉侯,弘西平侯,閶西華侯,食邑各萬戶。封其母為新野君。禹曾孫香子女為恆帝後。封騭從弟度遼將軍,舞陽侯遵之子萬世為南鄉侯。史稱,鄧氏自中興後累世龍貴,為皇后者二,尚公主者三,公二人。凡侯者二十九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鳴呼盛哉,是不惟其功高。更有以見其德之厚焉。蓋元公內文明篤行備,事母至孝。天下既定,常欲遠名勢。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以藝修整閨門,教養子孫,可以為後世法。故其根深蒂固,源遠流長,至今繁昌,全國鄧氏大半皆出其後。然當日鄧氏雖發籍於新野既貴,後皆以列侯就弟視採邑為家,若訓諸子:騭後世居上蔡,悝後世居葉,弘後世居西平,閶後世居西華。歸新野者蓋寥寥焉。其在上蔡一支騭子鳳,官侍中,襲侯封,鳳子興,興二子,長芝,入蜀漢,官場武將軍,次 ,生矩,矩生勇。自勇至十九世超,唐代宗時為尚為節度使,權知袁州府事,遂家宜春,今江西省。傳至四十七世曰芙:稟貢子,生三子:長曰剛,以遊宦徙廣西省;次曰:果,稟貢生,官鍾祥訓導,徙居荊州石首;三曰:斷,邑庠生,自江西宜春復歸新野,居邑北之潦口屯。時,當有明中葉以後於以知新野今日之鄧氏皆芙子三子斷公之後,元公第六子訓,訓之次子騭之裔也。

  斷為元公之後,第四十八世祖,生子勉,勉生仁,仁生梅,梅生可賓。可賓生三子,長允昌、次印昌、三運昌,為河南新野縣曹寨老三門。

  印昌生二子,長曰:奇儒,次曰奇仲。

  奇儒生三子:紹禹、景禹、憲禹。據民國《鄧禹族譜》碑載:時排族係為五十五世,為河南新野樊集鄉潦口村鄧氏小三門。至直延續繁衍到現在諸後鄧氏分布於新野縣境內有多脈,世系一百一十一世,人丁興旺。及其餘鄧氏後裔在歷史的演變中分布海內外的宗親族人眾不可數,僅本人所知,就有分布於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加拿大、新加坡等二十餘個國家地區,他們不斷組團來中國大陸尋根祭祖。關心、投資祖籍地的各方建設。特別是自1994年-1995年美國和加拿大的鄧氏宗親來人來涵諮詢新野鄧氏宗親的歷史與現狀情況後,本人根據多年的研究,參加主編了《鄧氏族史》一書,又到南陽市主編了全國《鄧氏族史》150萬字,比較系統地介紹了鄧氏歷史淵源和鄧氏文物勝跡,明證了鄧氏祖根在新野後,海內外的鄧氏宗親更是綿延不斷而來祖籍地拜祖。

  不經意間對姓氏文化的研究,對《鄧氏族史》的編纂,引起了海內外鄧氏宗親到新野鄧氏祖籍地的尋根謁祖和對民族文化的探討,由此而引發的姓氏遊,同樣的也激勵了本人對姓氏文化的更深入研究,頗有收穫。在論文《歷史名人評鄧氏名人》中,更加彰顯了鄧氏人物在人類歷史上作出的傑出貢獻。如光武帝劉秀對鄧禹的評價:"仲華之功,在諸將之右";毛澤東主席對鄧禹的評價:"後漢光武帝劉秀,曾於此地(南陽)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後漢王朝。民間所傳的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幹部,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諸葛亮對鄧禹的評價:"鄧禹......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帝王將相,近代英主對鄧禹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而一代又一代傑出人物的才能,也是在吸納了歷史上傑出人物,各種鬥爭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而成為被廣大人民愛戴的偉大人物。又如在論文《鄧綏與蔡倫造紙》中,我認為:蔡倫造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而發明的倡導者是鄧綏皇后。作為一個領導者,她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對科學技術的應用、普及、宣傳,以求真務實的科學發展觀,鼓勵科技人才創造發明,才使我國在東漢時期有了許多科技的創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成為盛世,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所應吸取的先進經驗。由於以上努力與實踐,於2003年12月3日受鄭州大學旅遊學院龍景紅院長的邀請到該院進行了《姓氏研究與中原尋根》專題講座,比較系統地將鄧氏的起源、播遷、人物、文化及旅遊資源等作了一個概述,受到廣大師生歡迎。

  從以上史志典籍和文史資料及漢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所表明的事情的綜體上看,以姓氏而彪炳史冊的鄧姓,確實為東漢皇室中的新野望族。鄧氏族人在東漢王朝的初創階段為政權的建立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並為國家的鞏固和建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若和熹鄧綏皇后,"欣然,讚賞"推廣"蔡侯紙"。我認為:蔡倫的這一偉大發明,沒有鄧綏的堅持支持,那是發明不出來的。因而它的成果惠及現代甚至影響了世界科技文化的進步與傳播。成為東漢時期富民強國的一個"民為邦本"思想的具體表現。因此,對於鄧綏的歷史功績,漢學史界應給予客觀的研究和評價,科技、文化等學術研究部門,以應從各學科角度予以發掘、研究,形成系統的專項成果。

  對漢文化史學的深入研究,離不開史、志、譜、牒、軼書等文獻資料,因為,對一個特定的民族、一個特定的家族或一個特定的歷史人物進行研究,考察他們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或歷史的長河中所起到的歷史作用,是阻礙社會的進步或是推動社會的發展,這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這也是中國文化發展之一部分,必不可少。因為鄧氏望族是中華民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民族,因此對鄧氏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出適合構建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改革開放、經濟文化交流形勢的科學發展觀和先進思想,定能促進中國與國際經濟文化間的交流,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鄧氏祠堂對聯
    南陽世澤東漢家聲此聯為鄧姓姓宗祠南陽堂的通用聯。上聯典出鄧姓宗族源自南陽鄧州。下聯典出鄧姓先祖望族歷史啟自東漢之末名將鄧禹。中國分布極廣的鄧姓族人公認東漢的開國勳臣鄧禹為本族遠祖。鄧禹是河南省南陽郡新野人,為漢光武帝劉秀幼年同學。他追隨劉秀,屢立戰功。
  • 鄧氏簡史:【第一章】鄧氏之由來
    如今能見到的只有晉秘書監司馬彪《續漢書》卷四載:(鄧彪傳)「其先楚人,鄧況始居新野,子孫以農桑為業。」《古今姓氏書辯證》載:「漢中之世,鄧況始自楚徙居南陽新野,子孫以在桑為業。對此,中文百科在線和百度百科等搜索工具對「鄧姓遷徙分布」注釋說明:「鄧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
  • 古代南陽的十大名門望族詳解
    東漢時,南陽郡被封南都,被尊為帝鄉,為天下經濟首都。雲臺二十八將中多達十一人出自南陽郡。南陽張氏:南陽十姓中為首的就是南陽張氏,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張良六世孫張彭。唐朝時期南陽張氏與皇室聯姻,唐肅宗李亨為太子時,南陽張氏的張良娣一直跟著李亨,安史之亂也不離不棄,長安收復以後李亨便將張良娣家人全部晉封,張良娣也被封為了皇后,成為統領中宮的後宮之主。南陽張氏一門都成為皇親國戚,尊貴無比。
  • 鄧氏家族到底有多大勢力?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據《後漢書·鄧禹列傳》中載:「鄧氏自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
  • 「鄧氏宗祠」白坭鄧氏大宗祠基本完工
    在全國各地廣大宗親的關注和支持下,在當地宗親的共同努力下,廣東佛山白坭鄧氏大宗祠基本完工。將選擇適合的吉日舉行慶典。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鄧氏大宗祠:東漢家聲遠,南陽世澤長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 【鄧氏文化】鄧姓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東漢時歸南陽郡管轄,故我支鄧氏在東漢因禹公「雲臺首功」、「禹公十三子,後世皆可法」被稱為南陽郡鄧氏。亡國之後的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氏,稱鄧氏,史稱鄧氏正宗,亦稱曼姓鄧氏。
  • 「鄧氏堂號」打開家譜,看看您這支鄧氏家族是屬於哪個堂號?
    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 鄧氏家譜字輩
    閩侯鄧氏宗族的字輩譜,前定是大興正春,永言孝思維則;伯叔雲臺,世譽子孫長久。宇宙立誠,為善自能賜福;聖賢至訓,修身乃可齊家。奕世繼初基陸豐鄧榮祥支派:榮華富貴萬元興,宏二廣德佳豐盛陸豐縣深塘支派:就春榮慶,發浪雲開,新費士司,久永清堂饒平下善鄉支派:道位仕禹,伯紹俊昌,家馨振起,邦國棟梁,聯登科甲,金玉滿堂,榮宗耀祖,長發其祥大埔鄧維岡支派:行九永玉,友耀儒業,大振家聲,易經教訓,萬裡鵬程,世代榮昌閩侯鄧氏宗族的前定字輩譜已使用了
  • 鄧氏修復元候祠 禹公後裔皆有責
    位湘鄉南正街之元候廟,隨禹公墓遷湘鄉而建,至1749年,鄧文泮為首組織本族鄧氏改建,擴建為元候祠,號《鄧氏總祠》,佔地面積1926平米。祠堂精雕細琢,規模宏大雄偉。民國19年再捐修加房,定每歲九月二十六日公祭。2013年被湘鄉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氏47世祖禹公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
  • 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東漢時安定郡郡治為臨涇縣,後因羌人攻入安定郡內,郡治徙美陽。三國西晉時,安定郡屬雍州,東晉時移治安定,在今甘肅涇川。隋唐時廢安定郡為涇州,涇川縣為涇州治所。安定郡自從設立以後,在歷史上就是東西方交流及絲綢之路的重鎮,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先後孕育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在就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安定張氏:張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其一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 古代安定的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東漢時安定郡郡治為臨涇縣,後因羌人攻入安定郡內,郡治徙美陽。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中也有稱皇父者,在戰國時期即改為皇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皇甫氏的主要郡望為京兆郡和安定郡。皇甫氏的主要郡望為京兆堂、安定堂、威遠堂。其中皇甫氏安定堂,以望立堂。威遠堂源於東漢名將皇甫規,皇甫規就是安定郡人,用兵很有韜略多次擊退羌人入侵,並且以《詩》、《易》教授門徒,當時都稱他賢人。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12020年7月31日,農曆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一日吉時,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大井村鄧氏宗祠上梁典禮隆重舉行。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井村鄧氏宗祠規模宏大,上梁場面壯觀敲鑼打鼓,喜氣洋洋:鄧氏宗祠上梁,是鄧氏宗祠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隨著宗祠的建設,年內將實現宗祠整體工程竣工,屆時,鄧氏家族將舉辦盛大的宗祠竣工慶典鄧氏宗祠位於大井村風景區,景區風光秀麗,
  • 鄧氏清風詩詞學院||《鄧氏詩詞》第一期「徵稿啟事」
    鄧氏清風詩詞學院||《鄧氏詩詞》第一期「徵稿啟事」 為繁榮鄧氏文化,提升族人素養及影響力,醞釀近兩年鄧氏詩詞學會於2020年3月19日宣布成立。2020年3月19日成立,計劃編輯出版一本《鄧氏詩詞》,現面向廣大鄧氏詩詞愛好者徵集詩詞文稿。
  • 最美宗祠,南康鄧氏!
    (鄧氏宗祠)(鄧氏宗祠內景)(南康及周邊地區鄧氏分布圖)鄧氏宗祠凝聚了鄧氏宗親的心血和汗水一起看看都有哪些鄧氏宗親為宗祠的興建出力費心鄧氏宗親樂捐榜(鄧氏宗親樂捐榜)歷朝歷代,鄧姓人才輩出,將士學者眾多,名商不在少數。歷史中鄧姓名人有:海軍名將鄧世昌,改革開放領導者鄧小平,「兩彈元勳」鄧稼先......
  • 一門三公主的山東望族,範陽盧氏,為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沉寂
    歷史學家常常提到的「崔盧王謝」四大家族中的盧,便是範陽盧氏家族。範陽盧氏,在從東漢到唐朝末年一直是中國北方的名門望族。古有:「範陽盧氏,一門三公主」之稱,乾隆皇帝更有詩:「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歷史上通常認為的範陽盧氏的鼻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一代大儒——盧植。」
  • 「鄧氏家廟」桃源鄧氏家廟重光旋火公告
    大埔桃源鄧氏宗親會常務理事會,參加會議的宗親會領導、理事有:經倫、詩德、向陽、文忠、雲嵩、天行、東武、晉升、加頌、耀興、景全、友泉、聲能等。 詩德會長匯報了鄧氏家廟重建工程的相關情況,在全體宗親的共同努力下,重建工程已近尾聲,一些配套設施、附屬工程也在一一落實進行中,
  • 【鄧氏盛典】文學巨擘鄧志謨紀念館暨竹溪鄧氏宗祠落成慶典
    相關薦讀:秉承鄧氏家訓,強我鄧氏人文。
  • 大泉村鄧氏宗祠
    大泉村鄧氏宗祠位於樂昌三溪鎮大泉村西隅,坐西北朝東南的鄧氏宗祠,約建於明代。長方形,高約7米,寬12米,進深20米,總面積240平方米。宗祠體形龐大,構造獨特,為鄧氏村民重要祭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