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寺廟、對聯,戲臺外的規則

2020-12-15 瀟湘晨報數字報

    「這是當時戲班子寫的,說的是唱了什麼戲」,3年前的夏日,在會同長寨鄉小市村的譚氏祠堂,譚氏後人譚加道指著一些尚可辨認的字跡,其中有「光緒」等年號。這些留存於戲臺上的斑駁字跡記錄了當年的一場戲。據譚氏族人說,計劃要重修戲臺,恢復當年的盛況。

    這是湖南鄉村戲臺豐富樣貌中的一例。多數已坍塌的木質古老戲臺,在近年又得以重生。   撰文/本報記者鄒伯科

    如會同長寨的譚氏祠堂內一樣,湖湘地理曾在湘南桂陽尋訪古祠堂,多處祠堂內的古戲臺上遺留有關於唱戲的文字,如唱戲時間「道光三年某月」、戲臺班子「德慶班」、戲曲劇目「武松殺嫂」等。

    有戲臺,自然有觀眾。為看戲方便,戲臺兩側建起廊樓,桂陽縣流峰鎮滄海村的寧氏祠堂還設有包廂。戲臺在桂陽如此盛行,大概是因當地人對唱戲極為講究,唱出了一個「湘昆源地」。

    就整個湖南而言,桂陽、洞口、隆回、常寧等地的祠堂內,前廳都被開發成一個戲臺。戲臺是這些祠堂的標準配套設施,甚至是核心之一。相比之下,另一些地方的鄉村戲臺集中在寺廟,比如瀏陽、醴陵、攸縣等湘東地區。以瀏陽鎮頭一帶為例,包王廟、白馬寺、陶泗王爺廟都建有戲臺。按照很多老人的回憶,「有廟必有戲臺」。

    在某種程度上,寺廟裡的戲臺要比祠堂裡的戲臺開放一些。而祠堂裡的戲臺更偏重於一個家族的聚會場地,私密性更強。但不管如何,與城市裡的戲臺相比,集中在祠堂和寺廟的鄉村戲臺所具備的消費娛樂性質都要弱一些,正如瀏陽鎮頭的戲臺上嚴肅地寫著「鑑古觀今」的宣語,這些戲臺也成為教化的高臺。

    祠堂寺廟戲臺,更重教化

    皮影戲臺,偏愛遊走鄉間

    如果說花鼓戲臺是固定的場子,皮影戲臺則是遊走的江湖,二者有著鮮明區別。

    皮影臺架的前面兩根長棍豎起需以四十五度俯角,以亮子面(屏幕)與觀眾的視線成垂直軸心。綑紮臺架的繩扣全用一種扣式,即將繩先做成兩環,再將兩環重疊,稱之為「豬剎蹄」。搭臺的用料相當靈活,實在找不齊,少一根兩根也可以,有時候利用場邊門口的樹幹就可搭臺。

    亮子面在戲將開演時張掛。亮子面尺寸不需太大,通常為寬約1.5米,高約1米,過去有專用的細質紗布,講究光透均勻。

    「現在很多影子戲都不燒燈了,用電燈照」,據瀏陽市鎮頭皮影戲藝人羅檢介紹。皮影關鍵在影子,過去用的油燈與家用照明的燈有些不同,燈碗較大,並排放五根燈捻同時點燈。此外,還有用以吊掛在屏幕後方的油燈,通過調整燈的高低,以適合光線投射於亮子面的最佳位置,方能使皮影充分投放在屏幕之上。

    雖現今很多同行採用電燈,既方便攜帶,又能輕鬆控制光線大小,但羅檢根據數十年的經驗認為,油燈的效果比電燈好,特別是「唱得高的時候,在燈底下輕輕一吹,燈苗晃動,影子也會跟著顫動」,再加上手腕的挑籤大動作,能形成獨特的光影效果,堪稱夢幻畫面。

    戲臺對聯,彰顯性格和靈魂

    「日日無憂心國泰民安歌盛世,年年有好戲風調雨順聽昇平」,這是瀏陽鎮頭老人江文定為村裡新建戲臺寫的對聯,75歲的他不忘自豪地強調,「橫批是鑑古觀今」。每一座戲臺的樣貌不同,造價不一,但都會在戲臺兩側高掛著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堪稱一座戲臺的性格和靈魂。

    長沙酒業公會戲臺曾有對聯,「正值柳梢青,乍三疊歌來,勸君更盡一杯酒;如逢李太白,使百篇和去,與爾同銷萬古愁」,可謂唱盡行業心聲。

    通常而言,戲臺的對聯多半做的是戲外文章。不過對於那些鄉村戲臺,對聯則要通俗易懂,合村民口味。如株洲廟嘴戲臺的對聯,據稱由民國時期劉菊增所寫,「廟不行時,唱戲幾天來熱鬧;嘴休亂講,舉頭三尺有神明」,說出了湘東地區廟會唱戲的特徵。

    在臨湘暗山洞,一副對聯將鄉村戲臺的熱鬧場景寫得入木三分,此聯上聯為「好看,鴻門宴、雞爪山,陳晉士班兵,郭子儀拜壽,打鸞駕,下溜書,薛檢辭朝,摘花見主,摩天嶺半戰半降,草橋關是人是怪,許多新鮮事,盡在頃刻中,說什麼節節枝枝,生生世世」,下聯為「快來,賣麻糖,開飯館,廖神仙算命,堯跛子裝煙,洋月餅,水湯丸,牛肉燒酒,瓜籽花生,這幾個摸牌賭博,那些人你扯我拖,冷清三四年,熱鬧五六天,怪得了男男女女,吵吵紛紛」。這一對聯所涵蓋的既有臺上唱的戲裡文章,也有臺下的百般世態。但凡有過在鄉村看戲的經歷,你總能從中找到某絲記憶。

相關焦點

  • 眾多戲臺上都有對聯,從對聯看古人思想,亦莊亦諧妙趣橫生
    而戲臺對聯肇自何時,於傳無考。今天能見到的戲臺對聯,最早是明代的作品。埋語云:「戲字半邊虛」(繁體戲字左邊是虛)。又云:「假戲真做。這當中頗富哲理,值得研究玩味。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立意的戲臺對聯較多,合乎藝術真實,又饒有風趣;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會萬師。
  • 祠堂專用對聯
    祠堂專用對聯 祠聯是指與各姓氏祠堂專用的一種對聯,包括堂聯、楹聯、門聯等。堂聯主要是指正堂上懸掛、粘貼、鐫刻在神龕兩側的對聯,在祠堂內牆壁上懸掛、粘貼的對聯亦稱堂聯。楹聯是指懸掛、粘貼、鐫刻在祠堂內外柱子上的對聯;門聯是指懸掛、粘貼、鐫刻在祠堂內外大門、儀門、屏門、耳門、樓門上的對聯。是通過對聯形式,將姓氏的來源、發祥地、祖先的居住地、名諱字號、官位以及祖先的嘉行懿事等內容,用言簡意賅的語言進行的藝術再現,以達到不忘祖先、不忘故土、不忘根源的目的。
  • 嵊州古戲臺之下王鎮泉崗村俞氏祠堂戲臺
    戲臺是戲曲藝術賴以生存的空間,而演劇又是古戲臺的孵化劑。明清時期戲臺的普及與地方劇種的普遍興起和繁榮,以及所在地域的民俗和信仰緊密關聯。戲臺建築也多依附於祭神的廟宇、祭祖的宗祠以及會館公所中,少量設在臨街、臨河、橋頭等特定場所。其類型豐富、內涵深厚。嵊州古名剡縣,四周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是個鐘靈毓秀之地。
  •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半山腰
    茶寶山高山戲臺坐落於浮梁縣西湖鄉西北隅茶寶山的汪氏宗祠內。祠堂單獨建在海拔約四五百米的半山腰上。茶寶山主峰大浪尖海拔858米。明代中期,汪氏居此地,因有三棵白茶樹,故名茶寶山,而主峰山尖的形狀與狼的外形相似,故名曰&34;。
  • 高安市相城鄉棠山村黃氏宗祠戲臺,該戲臺又是一座「裝卸活動臺」
    高安市相城鄉棠山村黃氏宗祠戲臺,黃氏宗祠戲臺是省內比較著名的晴雨兩用臺之一,也是一座「裝卸活動臺」。該戲臺坐落於市區外40公裡的相城鄉棠山村黃氏宗祠內。據祠堂碑文所載,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戲臺分為內臺和外臺。亦稱為「晴雨兩用臺」、「鴛鴦臺」。內臺的位置在祠堂的大門內,外臺則在祠堂的大門外。雨天演出可以在內臺進行,風雨無阻;晴天時,拆下祠堂的大門即是外臺的表演區。
  • 祠堂:鄉土中國的美麗入口
    漵浦宗祠裡的戲臺。 周曉勇 攝最先是前廳,廳中是戲臺,再進去是天井。天井兩側是看戲的廂房。戲臺屋簷上瑞獸呈祥,戲臺四周彩繪有嶽母刺字、蘇武牧羊、桃園結義等戲曲故事。天井進去是中廳,又稱享堂或祭堂,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吳氏祖先在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仗時,從江西過來散枝發葉,22代牌位巍巍壯觀。後廳是寢堂,安放最早的祖宗的牌位。
  • 對聯的基本規則
    作為中華文化的最普及的一種文學形式,大多數人都知道對聯是字數相等的兩句話,但為什麼對聯能夠長盛不衰地繼承下來,恐怕與對聯的基本規則有關,因此,今天聊聊對聯的一些基本規則。       對聯的基本規則,字數相等這一點似乎無需特意說明,因此,這一點就忽略。
  • 石雕龍柱在祠堂寺廟中很常用的用意
    在每一座新建的大型祠堂,那麼石雕龍柱都會成為寺廟祠堂的主要石雕柱,也就是正殿前面的主心骨。常見的龍柱大部分都是以青石為主,因為大部分的祠堂寺廟建築所採用的石雕都是以青石石材為主,這樣也比較符合祠堂的風格,青石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穩重大氣。
  • 兩家人為祠堂名稱鬧得不可開交,狀元路過,用一副對聯解決了糾紛
    兩家人為祠堂名稱鬧得不可開交,狀元路過,用一副對聯解決了糾紛文/江南煙雨夜行人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的基本規則簡單,形式靈活多變,內容不限,也就能夠容納人們的各種情感。不過我們今天說的這個故事裡出現的對聯,可不僅僅是祈福那麼簡單,它還解決了一次家族糾紛呢。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廣東出身的狀元。京城與廣東之間,真是隔著千山萬水,所以這一路上,狀元路過的地方不少,發生的故事也不少。他這條路線上就有一個城郊的林家村,這村子裡剛剛建起了一座祠堂。建設的過程很順利,沒想到在最後擬牌匾的時候產生了矛盾。
  •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永嘉那些古祠堂……
    天井東西為廂樓,中有戲臺,平面呈方形,四柱,歇山頂,施八角重拱復鬥式藻井。祠內楹柱上有許多名家聯語。明正德皇帝御賜的對聯是:「學為帝師開國文臣第一,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明洪武三年御史宋濂題:「為帝者師,為王者令,亙古中山第一;如日之光,如月之明,於今碧水無雙」。此外還有明朝文武官員如萬曆三年(1575)監察御史樊獻科、吳時來等人的墨跡。這些墨跡高度地評價了劉基的文才與為人。
  • 黃墩胡氏祠堂__寧海新聞網正文
    黃墩胡氏也不例外,在這時期也建起了祠堂,當時的祠堂是建在水口庵東邊地方,規模也很小。  到了萬曆三十三年(1606)的時候,胡氏族賢大鯨公、大鯤公,守廈公等認為祠堂在水口庵之東,離村太遠,規模又小,要進行重建。相傳,當時的大鯨公、大鯤公、守廈公等族中首事人,為胡氏祠堂欲在原水口庵之東原址擴建,還是選址重建,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幾個月來意見不能統一。
  • 探究開化古祠堂
    按功能分有祠堂、寺廟、鐘樓、石牌坊、石拱橋、關口、民居等。其中又屬宗族的祠堂最多,全縣共有100座祠堂,分布在15個鄉鎮,而塘塢一個鄉就有20座。  近年來,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建設特色文化先進縣,我縣先後公布了幾批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保護點,到目前為止,就祠堂而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文物保護點35處,其他31處。
  • 祠堂為什麼是家族的根?淺談祠堂的選址、布局、擺放!
    同時祠堂還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晏飲的地方。古代對於祠堂,是非常重視的。祠堂的選址祠堂要選在好地方,古人把祠堂的風水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祠堂的選址尤為重要。祠堂的組織和布局祠堂,設計的時候要考慮祠堂的建築面積,祠堂的佔地面積,祠堂平面布局,祠堂的工藝質量水平要求。對於祠堂的設計,可以分為南北兩派,北方較少,南方居多,各地的祠堂設計都會融合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 朱項兩姓祠堂鬥對聯,項家對聯嚇倒劉家
    朱和項這兩個姓在歷史上都出過不少的英雄名人,這兩個姓氏的人自然是覺得格外的驕傲和自豪,於是就發生了鬥對聯的事情,證明自己的祖先才是最威武的。據說當時這兩個大戶,朱家和項家分別在東、西街住,但是都想壓倒對方,互不相讓。
  • 大氣而穩重的河南家族祠堂寺廟裝修設計案例
    這家的祠堂具體位置咱還真不清楚,今天分享的是祠堂部分的效果圖,主人家整體的裝修設計跑偏中式,院子很大,所以在祠堂裝修改造上自然也要費些功夫,畢竟是一個家族的重要場地。宗廟祠堂祠堂入口有個階梯,截圖表面使用的仿古青磚,寓意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立面使用的是回紋線條,寓意福氣延綿不絕
  • 明清時期,宗族祠堂遍天下,祠堂裡面有什麼?
    從此,庶民之家建立祠堂和祭祀遠祖之事開始合法化。出現了宗祠遍天下的局面。到了清代,在中國南方,幾乎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宗祠劇場的選址,明中葉以後,戲曲演出繁盛,隨著宗祠在民間的普及,為滿足宗族內部戲曲演出需要,許多宗族祠堂同時還建有戲臺,供宗族演劇使用。這種建設在祠堂內部、供家族內部演出使用的戲臺,學界稱之為宗祠戲臺,也叫宗祠劇場。
  • 說對聯:對聯的基本規則
    對聯是我國的文學瑰寶,它可以考量一個人的學識、才思和臨場應變能力。古時候的上級常常以出上聯要求對下聯的方式來測試一個人是否有才,是否可堪大用。大到皇帝欽點前三甲,小到百姓招女婿,都喜歡通過對對聯來決定。一個人的對聯對得好,對自己的前途是極其有益的。
  • 寺廟祠堂石雕浮雕牆建築外牆石雕浮雕壁畫
    寺廟祠堂石雕浮雕是雕刻的一種,雕刻者在一塊平板上將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來,使它脫離原來材料的平面。石材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
  • 顏氏祠堂對聯蘊含的文化背景
    吳信辰題顏氏祠堂聯:馨香分郭外之田,夕膳晨饈,詎敢作拾塵野祭;展拜守家中之訓,左昭右穆,何須繙爭坐名書。顏氏祠堂對聯運用了老顏家祖上兩位名人的典故。
  • 祠堂的對聯都蘊含了哪些知識,你有沒有仔細留意過
    在中國的南方,宗族文化的主要體現方式就是祠堂,族譜,家訓等。在很多村落裡面,祠堂是比較常見的建築,是族人婚喪嫁娶的重要場所。不知你有沒有留意過,這些祠堂裡面都會有很多對聯,這些對聯,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可不要小看了這些小小的對聯,這些對聯內容涉及非常廣泛,蘊含著深深的人文氣息,如果你仔細去琢磨一下,裡面的知識真可謂是包羅萬象,筆者才疏學淺,不過也嘗試著對這些對聯包含的知識分析一下,有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指出,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