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新賢小檔案
姓名:鄧華興
單位:已退休
事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曲藝家協會會員、佛山曲藝家協會名譽顧問、三水區戲劇曲藝家協會副會長。鄧華興原是一個民營企業老闆,鍾愛粵曲的他於2003年創立三水區慶昇平戲曲藝術團並擔任團長,曾將歌頌三水本土風情的《佛山鴨仔呱呱叫》《瓜王贊》搬上舞臺;2014年,他牽頭創辦成立「白坭鎮中心小學戲劇曲藝培訓基地」並擔任指導老師,帶領小學員們在2018年佛山市首屆少兒粵劇藝術節決賽中摘獲銀獎;2017年起,擔任白坭鎮清塘鄧氏大宗祠修繕籌建委員會會長。
鄧華興出生於1949年,70年來,他幾乎從未離開過家鄉白坭鎮清塘村。在他的家中,整面牆壁掛滿了他昔日在臺前幕後的照片,另一側的壁櫥裡上下幾格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盃和榮譽證書。
讓人意外的是,眼前這位七旬老人除了曾將三水劇目搬上省級舞臺,他早年還一度是三水第一批萬元戶,曾獲「勞動致富光榮」表彰。除了運營一間五金廠,鄧華興還辦起了粵曲私夥局和少兒曲藝培訓基地,傾力傳承粵曲文化。
如今,退休後的鄧華興變得更加忙碌。作為清塘鄧氏大宗祠修繕籌建委員會會長,他近兩年致力於著手挖掘、整理歷代鄧氏先賢的事跡,希望通過事跡再現,激勵鄧氏後人奮進。
將三水劇目搬上省級粵劇賽場
鄧華興愛上粵曲有些偶然。讀書時代,鄧華興的確有點「文藝細胞」,他曾參加過朗誦比賽,演過雙簧,但卻從未唱過粵曲。1992年的一天,他和幾個朋友到一家KTV唱歌。朋友們一曲接一曲地唱著粵曲,而他來來去去只會一曲《禪院鐘聲》。那時,唱卡拉OK是不少年輕人的新潮玩法,鄧華興開始特意練習唱功,希望在朋友面前好好「秀」一把。
「可能有點天分吧。」很快,鄧華興的唱功折服了不少朋友,成了K 房新「麥霸」。此後,在朋友的影響和鼓勵下,他對粵曲的熱愛開始生根發芽,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如今,鄧華興已退休多年,和老友記一起聽粵曲、唱粵曲成了他每日的固定安排。
接觸粵曲至今,鄧華興曾參加過無數場戲曲比賽或演出。讓他難以忘懷的,還要數第一場比賽。當時,他學粵曲還不到一年時間,佛山市舉辦粵曲比賽,他就以三水賽區第一名的好成績,入圍市級決賽。「當時特別緊張,全身都在發抖,完全不知自己在唱什麼。」那次,鄧華興僅拿了第17名,深深的挫敗感讓他暗下決心:學好粵曲得下苦功夫。
此後,鄧華興成了個完美主義者。1995年,他加入私夥局,穿上戲服演戲。20多年過後,鄧華興只排了十多出折子戲,每一出都力求演得完美。「我對粵曲有個追求,要唱就唱到最好。」如今,鄧華興所演繹的多個角色都被不少粵曲愛好者所津津樂道。鄧華興經常自嘲,自己搞企業還不如唱粵曲認真。
借力粵曲,鄧華興還做了不少以往不敢想的事情。2006年,他的主唱代表作《佛山鴨仔呱呱叫》《瓜王贊》登上省級曲藝賽場,並雙雙榮獲銀獎。「鴨仔是指三水特有的白鴨,而這隻『瓜王』是白坭出名的黑皮冬瓜。」鄧華興回憶,三水白鴨和黑皮冬瓜當年在廣東曲藝界「火」了一把。
唱粵曲之後,鄧華興的朋友圈大了不少,認識了紅線女、何篤忠等知名粵劇名家。一路走來,他與粵曲已相伴十年。鄧華興表示,今後會將粵曲一直唱下去。
組建私夥局 教娃娃唱大戲
「玩就要玩出水平。」帶著對粵曲的一片痴心,他在54歲那年牽頭建立了慶昇平戲曲藝術團,多次在廣東省私夥局大賽中獲獎。曲藝團的20多位成員每周排練三次,而鄧華興每次晚上8時半都會準時從白坭家中趕到西南參加排練,十多年來風雨無阻。
鄧華興說,過去的幾年是慶昇平戲曲藝術團的光輝歲月,每年能接到近20場商演。「春節、中秋和重陽都是旺季。」鄧華興回憶,有一年春節,他們從年初一演到年初八,「雖然大家累得夠嗆,但心裡都是高興的」。除了在三水下鄉演出,曲藝團還經常被邀請到南海、順德甚至肇慶等地演出。
為了演戲時有好的硬體,鄧華興還私人出資購置了燈光、戲服等,成為當年三水唯一一個配備流動舞臺的曲藝團。但「入不敷出」是曲藝團常有的困擾:一年下來演出的「車馬費」也就幾千元,遠不足經費開支。鄧華興不以為然,反而在粵曲的世界裡樂此不疲。
他還傾力推動粵曲文化傳承,培育粵曲新生代。2014年,鄧華興聯合多方力量,在白坭鎮中心小學掛牌「佛山市少兒曲藝培訓基地」及「三水區少兒戲曲培訓基地」。如今,該學校成三水區唯一一間粵劇特色小學,建成了一個有20多名學生的戲曲興趣小組。
鄧華興也擔任指導老師,每周跑兩趟學校,給學生教授說唱、舞臺表演等基本功,但他更多時候做起中間人,為學校連結曲藝界資源。去年,這批小學員們憑藉創編節目《長壽之鄉盞鬼王》在佛山市首屆少兒粵劇藝術節決賽中摘獲銀獎,這讓鄧華興高興了好幾天。「今後將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挖掘好苗子,希望將粵曲文化傳承下去。」鄧華興說,就算這批孩子以後不進戲曲這行,但興趣還在,日後聽到粵曲不覺得反感,便夠了。
籌建宗祠 傳承鄧氏先賢遺風
早幾年,鄧華興就已將自己的五金廠關停。退休後的生活,鄧華興大多時候與粵曲相伴。2017年開始,鄧華興有了新的忙碌事。那年,他被鄧氏族人推舉擔任清塘鄧氏大宗祠修繕籌建委員會會長,承擔籌款、組建等任務。不論風雨,他每天早晚都會到宗祠轉一圈,跟進修繕工程的大小事宜。
如今,鄧氏大宗祠的修建進度已接近七八成,有望在2019年中秋節前後迎來重光。「未來,鄧氏大宗祠內將開闢一處場室,專門用以展示鄧氏先賢的英勇事跡。」近兩年來,鄧華興通過多渠道著手挖掘、整理歷代鄧氏先賢的事跡,希望通過事跡再現,鼓舞鄧氏後人向先賢學習,繼承先輩的志願奮勇前進。
在前期的梳理挖掘中,鄧華興還收穫了不少驚喜。近代以來,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時期,湧現出鄧慕韓、鄧禹等鄧氏族人「舍小家為大家,踴躍捐軀沙場」的身影。「鄧氏族譜早於上世紀中後期被毀,但是通過前期的梳理挖掘,一批鄧氏先賢的事跡重新被人們所熟知。」鄧華興說。
為何白坭鎮清塘村能湧現如此之多先賢?鄧華興思索一番後這樣認為:白坭早有發達的水路條件,當地多人從商,容易接觸到新潮思想。清塘村開村至今已超過800年,鄧姓是大姓,村中風氣好,少有發生械鬥爭吵。鄧華興猜想,大概是因為同為鄧氏族人,血液裡有著共同的基因。
此外,不時從世界各地郵寄而來的、金額不一的鄧氏族人籌建款,更是讓鄧華興對宗祠的神奇力量感到驚詫。「今後,鄧氏大宗祠不單是紀念宗族傳承的聖地,更是鄧氏族人維繫情感的紐帶。」鄧華興說。
文 | 佛山日報記者何豔純 通訊員梁宇聰
圖 | 佛山日報記者何豔純
編輯 | 佛山日報官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