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劇目上省級粵劇舞臺,這位民企老闆一不小心將愛好玩出新高度

2020-12-21 今日三水

古鎮新賢小檔案

姓名:鄧華興

單位:已退休

事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曲藝家協會會員、佛山曲藝家協會名譽顧問、三水區戲劇曲藝家協會副會長。鄧華興原是一個民營企業老闆,鍾愛粵曲的他於2003年創立三水區慶昇平戲曲藝術團並擔任團長,曾將歌頌三水本土風情的《佛山鴨仔呱呱叫》《瓜王贊》搬上舞臺;2014年,他牽頭創辦成立「白坭鎮中心小學戲劇曲藝培訓基地」並擔任指導老師,帶領小學員們在2018年佛山市首屆少兒粵劇藝術節決賽中摘獲銀獎;2017年起,擔任白坭鎮清塘鄧氏大宗祠修繕籌建委員會會長。

鄧華興出生於1949年,70年來,他幾乎從未離開過家鄉白坭鎮清塘村。在他的家中,整面牆壁掛滿了他昔日在臺前幕後的照片,另一側的壁櫥裡上下幾格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盃和榮譽證書。

讓人意外的是,眼前這位七旬老人除了曾將三水劇目搬上省級舞臺,他早年還一度是三水第一批萬元戶,曾獲「勞動致富光榮」表彰。除了運營一間五金廠,鄧華興還辦起了粵曲私夥局和少兒曲藝培訓基地,傾力傳承粵曲文化。

如今,退休後的鄧華興變得更加忙碌。作為清塘鄧氏大宗祠修繕籌建委員會會長,他近兩年致力於著手挖掘、整理歷代鄧氏先賢的事跡,希望通過事跡再現,激勵鄧氏後人奮進。

將三水劇目搬上省級粵劇賽場

鄧華興愛上粵曲有些偶然。讀書時代,鄧華興的確有點「文藝細胞」,他曾參加過朗誦比賽,演過雙簧,但卻從未唱過粵曲。1992年的一天,他和幾個朋友到一家KTV唱歌。朋友們一曲接一曲地唱著粵曲,而他來來去去只會一曲《禪院鐘聲》。那時,唱卡拉OK是不少年輕人的新潮玩法,鄧華興開始特意練習唱功,希望在朋友面前好好「秀」一把。

「可能有點天分吧。」很快,鄧華興的唱功折服了不少朋友,成了K 房新「麥霸」。此後,在朋友的影響和鼓勵下,他對粵曲的熱愛開始生根發芽,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如今,鄧華興已退休多年,和老友記一起聽粵曲、唱粵曲成了他每日的固定安排。

接觸粵曲至今,鄧華興曾參加過無數場戲曲比賽或演出。讓他難以忘懷的,還要數第一場比賽。當時,他學粵曲還不到一年時間,佛山市舉辦粵曲比賽,他就以三水賽區第一名的好成績,入圍市級決賽。「當時特別緊張,全身都在發抖,完全不知自己在唱什麼。」那次,鄧華興僅拿了第17名,深深的挫敗感讓他暗下決心:學好粵曲得下苦功夫。

此後,鄧華興成了個完美主義者。1995年,他加入私夥局,穿上戲服演戲。20多年過後,鄧華興只排了十多出折子戲,每一出都力求演得完美。「我對粵曲有個追求,要唱就唱到最好。」如今,鄧華興所演繹的多個角色都被不少粵曲愛好者所津津樂道。鄧華興經常自嘲,自己搞企業還不如唱粵曲認真。

借力粵曲,鄧華興還做了不少以往不敢想的事情。2006年,他的主唱代表作《佛山鴨仔呱呱叫》《瓜王贊》登上省級曲藝賽場,並雙雙榮獲銀獎。「鴨仔是指三水特有的白鴨,而這隻『瓜王』是白坭出名的黑皮冬瓜。」鄧華興回憶,三水白鴨和黑皮冬瓜當年在廣東曲藝界「火」了一把。

唱粵曲之後,鄧華興的朋友圈大了不少,認識了紅線女、何篤忠等知名粵劇名家。一路走來,他與粵曲已相伴十年。鄧華興表示,今後會將粵曲一直唱下去。

組建私夥局 教娃娃唱大戲

「玩就要玩出水平。」帶著對粵曲的一片痴心,他在54歲那年牽頭建立了慶昇平戲曲藝術團,多次在廣東省私夥局大賽中獲獎。曲藝團的20多位成員每周排練三次,而鄧華興每次晚上8時半都會準時從白坭家中趕到西南參加排練,十多年來風雨無阻。

鄧華興說,過去的幾年是慶昇平戲曲藝術團的光輝歲月,每年能接到近20場商演。「春節、中秋和重陽都是旺季。」鄧華興回憶,有一年春節,他們從年初一演到年初八,「雖然大家累得夠嗆,但心裡都是高興的」。除了在三水下鄉演出,曲藝團還經常被邀請到南海、順德甚至肇慶等地演出。

為了演戲時有好的硬體,鄧華興還私人出資購置了燈光、戲服等,成為當年三水唯一一個配備流動舞臺的曲藝團。但「入不敷出」是曲藝團常有的困擾:一年下來演出的「車馬費」也就幾千元,遠不足經費開支。鄧華興不以為然,反而在粵曲的世界裡樂此不疲。

他還傾力推動粵曲文化傳承,培育粵曲新生代。2014年,鄧華興聯合多方力量,在白坭鎮中心小學掛牌「佛山市少兒曲藝培訓基地」及「三水區少兒戲曲培訓基地」。如今,該學校成三水區唯一一間粵劇特色小學,建成了一個有20多名學生的戲曲興趣小組。

鄧華興也擔任指導老師,每周跑兩趟學校,給學生教授說唱、舞臺表演等基本功,但他更多時候做起中間人,為學校連結曲藝界資源。去年,這批小學員們憑藉創編節目《長壽之鄉盞鬼王》在佛山市首屆少兒粵劇藝術節決賽中摘獲銀獎,這讓鄧華興高興了好幾天。「今後將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挖掘好苗子,希望將粵曲文化傳承下去。」鄧華興說,就算這批孩子以後不進戲曲這行,但興趣還在,日後聽到粵曲不覺得反感,便夠了。

籌建宗祠 傳承鄧氏先賢遺風

早幾年,鄧華興就已將自己的五金廠關停。退休後的生活,鄧華興大多時候與粵曲相伴。2017年開始,鄧華興有了新的忙碌事。那年,他被鄧氏族人推舉擔任清塘鄧氏大宗祠修繕籌建委員會會長,承擔籌款、組建等任務。不論風雨,他每天早晚都會到宗祠轉一圈,跟進修繕工程的大小事宜。

如今,鄧氏大宗祠的修建進度已接近七八成,有望在2019年中秋節前後迎來重光。「未來,鄧氏大宗祠內將開闢一處場室,專門用以展示鄧氏先賢的英勇事跡。」近兩年來,鄧華興通過多渠道著手挖掘、整理歷代鄧氏先賢的事跡,希望通過事跡再現,鼓舞鄧氏後人向先賢學習,繼承先輩的志願奮勇前進。

在前期的梳理挖掘中,鄧華興還收穫了不少驚喜。近代以來,在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時期,湧現出鄧慕韓、鄧禹等鄧氏族人「舍小家為大家,踴躍捐軀沙場」的身影。「鄧氏族譜早於上世紀中後期被毀,但是通過前期的梳理挖掘,一批鄧氏先賢的事跡重新被人們所熟知。」鄧華興說。

為何白坭鎮清塘村能湧現如此之多先賢?鄧華興思索一番後這樣認為:白坭早有發達的水路條件,當地多人從商,容易接觸到新潮思想。清塘村開村至今已超過800年,鄧姓是大姓,村中風氣好,少有發生械鬥爭吵。鄧華興猜想,大概是因為同為鄧氏族人,血液裡有著共同的基因。

此外,不時從世界各地郵寄而來的、金額不一的鄧氏族人籌建款,更是讓鄧華興對宗祠的神奇力量感到驚詫。「今後,鄧氏大宗祠不單是紀念宗族傳承的聖地,更是鄧氏族人維繫情感的紐帶。」鄧華興說。

文 | 佛山日報記者何豔純 通訊員梁宇聰

圖 | 佛山日報記者何豔純

編輯 | 佛山日報官文婷

相關焦點

  • 從門外漢到傳承人,佛山三水這位「粵劇迷」將劇目搬上省級舞臺
    每周兩晚或三晚的粵劇排練,他們堅持了十多年,風雨不改。鄧華興是白坭鎮清塘村人,是三水區慶昇平曲藝團的團長。43歲那年,鄧華興接觸粵劇後一發不可收,苦練唱功,曾將三水劇目搬上省級曲藝舞臺。他還致力於探索粵劇傳承,培育粵劇藝術新生代人才。
  • 三水女人「下南洋」故事搬上粵劇舞臺!現代粵劇《紅頭巾》成功首演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彥蘭圖/廣東粵劇院提供歷時三年,易稿十餘次,廣東佛山三水女人下南洋故事終於被搬上粵劇舞臺。她們經歷了戰爭年代,忍受了失去至親的痛楚,逃出了日寇的魔爪,捱到了新中國成立,終於過上幸福的晚年。「劇中主人公『帶好』這個名字,把某種啟示、某種擔當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親切地給予了集體的文化認知——在那樣艱難困苦的年月裡,『帶好』們堅韌地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族的生存,默默地以辛酸的血汗承擔著整個家族的興衰。」
  • 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再現三水女性的時代傳奇
    劇組從籌備立項至今歷時3年,劇本易稿十餘次,對劇中細節、舞美、燈光、服裝等方面進行了多次的修改打磨,並多次深入三水採風,力爭將該劇打造成為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作品。舞臺上,簡約的水線,嶺南特色的背景,映襯的是紅頭巾女人們歷盡苦難下南洋的悲喜交集,大時代裡一個又一個微弱無名的身影猶如一場身不由己卻又是承起自我的命運擺渡。
  • 昨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成功演出!三水發布持續送票中
    該劇已於8月24-31日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輪演出六場,收穫好評如潮。此次正式回到紅頭巾發源地三水演出,於9月20日至23日連演4場。據了解,粵劇《紅頭巾》還計劃於年內晉京演出。舞臺上簡約的水線襯託著紅頭巾的柔情與堅韌。
  • 三水女性傳奇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娘家成功演出
    「女啊——捱過今時,聽日好起來。」9月20日晚,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佛山市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成功演出,動人的故事、寫意的舞臺、精湛的演繹令現場800多名觀眾大過戲癮。謝幕時,觀眾眼泛淚光報以久久不息的掌聲,不少觀眾久久不願離場。
  • 「美麗鄉村」題材登上粵劇舞臺
    由廣州粵劇院創作的大型現代粵劇《清水河畔》作為壓軸劇目精彩上演,將「美麗鄉村」現實題材搬上粵劇舞臺。《清水河畔》風格清新時尚,是廣大觀眾樂於接受的輕喜劇。該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戲劇立意,展現具有廣州特色的新農村面貌。
  • 集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元素,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發源地三水連...
    粵劇《紅頭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三水區蘆苞鎮人民政府支持創作,併入選《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重點選題規劃(2018-2021年)》和佛山市委宣傳部2019文藝精品扶持項目。該劇已於8月24-31日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輪演出六場,收穫好評如潮。
  • 曾小敏擔綱粵劇《紅頭巾》8月24日首演,致敬三水女人「下南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彥蘭圖/廣東省粵劇院粵劇戲迷又有新戲睇!粵劇《紅頭巾》將於8月24日19:30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粵劇《紅頭巾》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粵劇院、中共佛山市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委宣傳部、佛山市三水區文廣旅體局聯合出品,廣東粵劇院演出。
  • 粵劇《紅頭巾》三水開演,超800名市民觀看
    「『帶好』回娘家了,這群三水婦女真美!」昨晚8時,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中心大劇場上演,再現100年前三水婦女「下南洋」謀生養家的往事,不少觀眾眼泛淚光鼓掌叫好。 據悉,粵劇《紅頭巾》由「省市區鎮+廣東粵劇院」歷時3年打造,由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飾演主人翁「盧帶好」。
  • 一部《紅頭巾》,一條粵劇之路的縮影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會長王馗表示:「《紅頭巾》將一個具有世界性話語的群體搬上舞臺,用現代粵劇的手法展現,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展示。」在中國戲曲學會老會長、執行顧問薛若琳看來,「這齣戲像一首抒情詩,這是它的風格,而低回婉轉是它的基調。」
  • 省粵劇精品將在三水上演,三水發布寵粉送票!
    省粵劇精品將在三水上演,三水發布寵粉送票!《清水河畔》,由廣東粵劇院演出的粵劇《八和會館》將在三水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進行展演。自11月25日起,市民可以憑身份證到區文化館門衛處領取門票,或關注「三水發布」推文信息參與互動獲取粉絲票。
  • 《柳毅奇緣》首映 主創影迷現場互動 曾小敏感受家鄉熱情 暢談三水...
    黃昌建表示,《柳毅奇緣》通過電影形式宣傳粵劇傳統文化,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三水正在大力推進文化三水建設,將通過創新文化表達、提供優質文化服務等方式,滿足群眾美好生活中對文化的追求與嚮往。黃昌建透露,春節期間三水準備了眾多的文化活動,廣東粵劇院就將帶來《傳奇狀元倫文敘》等經典劇目。
  • 央視新聞《夜遊中國》將打卡三水,帶你玩出新花樣
    央視新聞《夜遊中國》將打卡三水,帶你玩出新花樣 2020-11-21 1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粵劇劇目」特別郵票在港開售
    原標題:「粵劇劇目」特別郵票在港開售   新華社香港10月9日電(記者丁梓懿)香港郵政9日開售「粵劇劇目」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郵票展現了多個經典劇目的重要情節及形象鮮明的劇中人物。
  • 粵劇《譙國夫人》北京首演,廣東粵劇院優秀劇目晉京巡演圓滿成功
    這是該劇第一次在北京演出,省市粵劇院一眾粵劇名家新秀的精彩演繹,恢弘的場面、跌宕起伏的劇情,製作精良的道具、賞心悅目的服裝,充滿濃鬱嶺南風味的舞美設計,充滿粵味的唱腔在審美追求上有一種「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的效果,受到了首都媒體和觀眾的熱捧,現場掌聲不絕。粵劇《譙國夫人》在京演出成功,為本次廣東粵劇院優秀劇目晉京巡演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 粵劇《譙國夫人》北京首演 廣東粵劇院優秀劇目晉京巡演圓滿成功
    這是該劇第一次在北京演出,省市粵劇院一眾粵劇名家新秀的精彩演繹,恢弘的場面、跌宕起伏的劇情,製作精良的道具、賞心悅目的服裝,充滿濃鬱嶺南風味的舞美設計,充滿粵味的唱腔在審美追求上有一種「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的效果,受到了首都媒體和觀眾的熱捧,現場掌聲不絕。粵劇《譙國夫人》在京演出成功,為本次廣東粵劇院優秀劇目晉京巡演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 粵劇《紅頭巾》詩意再現三水女人「下南洋」
    現代粵劇《紅頭巾》於8月24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擔綱主演。寫意的舞臺、詩意的氛圍中,一群為了祖國和家人努力拼搏的美麗女性「立」上了舞臺,感動了觀眾。謝幕時,不少觀眾邊鼓掌邊落淚。
  • 香港將推出「粵劇劇目」特別郵票
    香港郵政20日宣布,一套以「粵劇劇目」為題的特別郵票及相關集郵品將於10月9日推出發售。郵票將展現多個經典劇目的重要情節及形象鮮明的劇中人物。   這套郵票展示六個家喻戶曉的粵劇劇目及經典場景,包括《帝女花》《雙仙拜月亭》《關公月下釋貂蟬》《鳳閣恩仇未了情》《梁祝恨史》及《昭君出塞》,面值分別為2港元、2.6港元、3.4港元、3.7港元、4.9港元及5港元。   粵劇題材多取自民間傳奇、歷史或神話故事。粵劇演員以唱、做、念、打四種基本演繹方式,配合具有特色的音樂、服裝、道具和舞臺場景,將故事呈現出來。
  • 新活廣州丨無論多少個十年,說到粵劇的傳承和創新,他們是認真的
    鑼鼓一響,帷幕升起,史書中的王侯將相、文學中的才子佳人,從虎度門踏上流光溢彩的舞臺。粵劇初印象,大抵如此。那是高深精湛的綜合舞臺藝術、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遺產,這年輕一代曾經的回憶碎片,如今主動靠近大眾,日漸活躍而清晰。
  • 爭相鬥豔的粵劇舞臺
    同時成功地將粵劇唱腔進行了降調。這樣,他們的唱腔就自成一格了。到了1920年左右,廣東粵劇界終於把戲棚官話全面改為廣州話,由子喉,即假音演唱,改為用平喉,即本嗓演唱。梆子腔和二黃腔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黃在風格上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