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2020-12-21 佛山在線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主要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坐落在這片丘陵地帶的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學堂,也見證了抗戰的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迎來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百年老祠曾書聲朗朗

沿著豐湖村緩緩直入,如果不細心觀察,幾乎很難發現李氏宗祠就藏身在一排民宅之中。它斑駁的牆面和古樸的建築風格,無一不在訴說著豐湖村李氏一族的悠久歷史。

李氏宗祠位於村西,坐南向北,始建於清末,1992年在原址重建。祠堂為四合寺觀建築,二進二廊一天井布局,總面積約350平方米,人字平頂脊,黃瓦筒,灰瓦面,石柱裝潢,花崗巖石板門框及石牆裙,清水磚牆體,有石雕、木雕、磚雕、彩繪壁畫等裝飾。

李氏宗祠紀念的是李氏先祖李羅生。據《李氏族譜》記載,宋末年間,李氏二世光質公攜家人遷居南村李坑村安居。明正德九年(1515年),李氏十世子植次子李羅生(海福公)攜妻兒遷居三水蘆苞鳳門坳處安居建村,成為豐湖村的開村之祖。

祠堂亦是老一代村民曾經的學堂。上世紀50年代,由於村中沒有正規的教學場所,李氏宗祠一度成為村民的學校。今年76歲的村民李幼怡就曾在祠堂念書,他說自己和祠堂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當時這裡簡陋得不像個學校。」回憶起那段時光,李幼怡說,當時村中幾乎所有孩子都在祠堂上學,大家都擠在昏暗的祠堂,聽著兩名老師授課。每名老師一般要兼兩三門學科。因為是教一到六年級,兩名老師往往要承擔6個年級的課程。

豐湖村環境清幽,李氏宗祠位於村西。/佛山日報記者洪海攝

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粉筆也顯得矜貴。李幼怡回憶,每次老師要小心翼翼節省著用粉筆。每次下課後,老師都要藏起粉筆,生怕被學生亂寫,彩色粉筆更是被當成寶貝。直到後來有了新修建的海福小學,李氏宗祠才不再用作學校。

「我至今還很難忘記在祠堂讀書的日子。」望著祠堂的牌匾,李幼怡懷念道,無論日子多麼艱苦,祠堂仍然承載了一代人獨特的記憶。

抗戰時成兵家必爭之地

李氏宗祠不僅是李氏族人曾經的學堂,也見證了抗戰時期三水的烽火歲月。

李氏宗祠所在的西河村背靠大南山山脈,單獨屹立於群山之東,三面極目無邊,向東望見白雲空港,向南觀看肄江昆都,向北遠眺桃源巨壩,是抗戰時的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離豐湖村不遠的老鴉崗,不僅可以屏障佔領區,還能登高遠望軍情,將東、南、北三個方向盡收眼底,並通過高築炮臺控制北江航運。

「在抗戰期間,日軍曾派遣至少一個小隊的兵力在老鴉崗駐防。」西河村黨委副書記李耀秋說,當時日軍攻陷西河村後,不但封鎖西河全線,還沿岸設卡放哨,又在崗頂修築炮壘和修挖戰壕,大本營的周圍還埋設了地雷,布置了鐵絲網。

佔領期間,日軍在西河村犯下不少暴行。李耀秋介紹,當時日軍在豐湖村無惡不作,村中一名已故老人便曾被日軍挑腳筋和灌水。如今在山頂仍然可以清晰地望見當年日軍在豐湖村後山開挖的戰壕。

為了反抗日軍,中國軍隊組織了一次艱苦而慘烈的大反攻。據當地文獻記載,中國軍隊先用鋼炮轟擊西河村的老鴉崗高地,然後在密集火力掩護下向山上衝鋒。戰鬥持續將近8個多小時才以攻克老鴉崗高地而告終,日軍駐地軍官增田被擊斃,200餘守敵被全殲。

烽火早已熄滅。如今村中依舊保留著田園阡陌的勝景,昔日硝煙瀰漫的戰場已經雜草叢生。在這一段歷史中,李氏宗祠是「見證人」,見證了中國軍隊和村民不屈不撓的抗爭。

古村變新貌古祠煥新生

一百多年過去了,李氏宗祠如同一位長者,繼續為進入豐湖村的每一個人,講述李氏族人和豐湖村在新時代的故事。

近年來,在「一村居一品牌」的建設中,李氏族人在豐湖村建設了村史館、節氣館、魚事館等場所,並對豐湖公園改造提升,讓村容村貌愈發靚麗。

沿著豐湖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園綠道一路走過來,綠樹成蔭,小道幽靜,核心價值觀標誌景觀、文化牆、好人榜等依次映入眼帘,公園裡鳥語花香,花草、山石、涼亭、小徑錯落有致,村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滿文化韻味。

如今,李氏宗祠已經超越傳統祠堂的功能,成為村中的文化新陣地。蘆苞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內容外,還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隨著更多新內涵的注入,李氏宗祠已經成為一個更加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

鬥轉星移,古祠新生。在對歷史的追憶與保護中,豐湖村始終與祠堂同立同行,書寫新的篇章。

原標題: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鄭澤聰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鑲嵌在這一片丘陵地帶裡的自然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
  • 三水石湖洲鄧氏宗祠:百年古建築 文化新陣地
    近百年前,少年鄧培從這裡出發,逐漸成長為工人運動革命家,成為國內首批獲列寧親自接見的工人代表之一,其為革命英勇獻身的故事至今代代傳承。光陰荏苒,鄧氏宗祠、南山書舍和鄧培故居等建築卻歷久彌新。借美麗文明村居建設之風,這些古老的建築承載著先輩的榮光與教誨,與新時代精神文明相結合,正成為文化新陣地。
  • 產業文化兩手抓,三水蘆苞穩步推進項目建設
    蘆苞鎮年內還將建設5公裡機耕路和硬底化8公裡水渠,進一步推動北接大塘、南連樂平的三水「漁世界」產業園項目建設,助力農業提質增效,推進農業產業振興。早在今年年初,蘆苞就提出要搶抓三水區建設5萬畝「漁世界」產業園的機遇,與周邊鎮街聯合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水「漁世界」產業園,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 三水大塘鎮連滘村羅氏宗祠:傳承紅色精神 注入文化新內涵
    600年前,羅氏先祖來到連滘村開村立基,開啟了羅氏一族的盛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羅氏宗祠一度是中共地下黨員的駐點,在三水抗戰史詩中譜寫不平凡的篇章。如今,羅氏宗祠被注入新內涵,成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帶旺了鄉村人氣。
  • 到三水蘆苞西河 追尋逝去的農耕文化鄉愁
    曾經因為北江天塹,蘆苞西河面積達30多平方公裡的這片區域,常年保留著較為原始的生態環境,此外如毗鄰北江水廠水源保護區,獨佔三水林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四時飄香的現代農業觀光項目,歷經百年風雨依舊巋然的青磚鑊耳屋,見證中國軍民英勇抗戰的老鴉崗戰鬥遺址……讓它在我們的目光中,多了星星點點斑駁迷離的光斑和色彩。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位於三水蘆苞鎮四合村委會把崗村,百年榕樹下矗立著一座冼氏宗祠,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不但沒有走向破敗,反而迎來了新生。這背後凝聚著一批熱心公益、熱愛鄉土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心血。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毀。
  • 三水的祠堂大變身啦
    走進西南江根村的歲松公祠,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文旅講者陸阜年介紹,江根村曾有13間古祠堂,歷經數百年歲月流轉,現在只剩下三間。其中,位於村中央的歲松陸公祠,昌盛文風延續百年。2019年,歲松陸公祠開始推進「祠堂+文化」建設,為江根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祠堂不僅有古韻猶存,還設置了圖書室、志願服務和婦女服務等六大功能,成為了村民議事、開展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
  • 三水程洞村葉氏宗祠:百年守望 祖德流芳
    三間兩進的百年祠堂程洞村葉氏宗祠位於大塘鎮連滘村委會程洞村下社東邊。葉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面闊13.2米,進深26.13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祠堂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進,主體建築為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頭門為青磚牆體,花崗巖石牆腳。
  • 三水全面推進「祠堂+文化」,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近年來,三水抓住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的契機,以白坭鎮為先行點,在全區範圍內選取蘆苞鎮蔡氏大宗祠(北部)、雲東海街道南山書社(中部)及白坭鎮陳氏大宗祠(南部)等為試點,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以「祠堂+文化」開啟新時代農村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新模式。
  • 佛山三水蘆苞:千年古鎮如何演繹「精品美學」?
    今年以來,蘆苞亮點紛呈,其助力打造的大型粵劇《紅頭巾》上演後引發強烈反響,蘆苞湧古道生態花海高峰時期日遊客量過萬,獨樹崗村被評為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水產養殖專業村。今年9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進一步明確,蘆苞鎮要用好歷史文化、生態稟賦、長壽品牌等資源,謀劃產業發展新空間,打造佛高區產業拓展區,加快農旅文融合發展,建設精品魅力城鎮。
  • 三水西南黃竹坑黎氏宗祠:古祠堂拂新風 聚人心興鄉村
    黎氏宗祠位於村子正中間,每逢喜事,村民必聚集於此,共享美好生活,共話村子未來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到全國文明村,黃竹坑人因勤勞敢幹,創造了引以為豪的輝煌成就。黎氏宗祠早已超越歷史局限,不但見證著黃竹坑過去的發展,在新時代更是展示新風尚,凝聚村民之心,奔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
  • 古建築與新文創共生共榮 三水蘆苞鎮長岐亮相央視
    古樸精美的祠堂建築、鬱鬱蔥蔥的文筆山、塘堤路旁的戲曲聲……每逢節假日,蘆苞鎮獨樹崗村委會的長岐村裡,三五成群的遊客徜徉其間,感受這個百年古村的獨特煙火氣。日前,長岐村在中央廣播電視臺《2020傳奇中國節·中秋》節目亮相,展現出人居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的鄉村振興成果。
  • 深讀|三水蘆苞千年古鎮如何演繹「精品美學」?
    今年以來,蘆苞亮點紛呈,其助力打造的大型粵劇《紅頭巾》上演後引發強烈反響,蘆苞湧古道生態花海高峰時期日遊客量過萬,獨樹崗村被評為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水產養殖專業村。今年9月召開的三水區委十三屆十一次全會進一步明確,蘆苞鎮要用好歷史文化、生態稟賦、長壽品牌等資源,謀劃產業發展新空間,打造佛高區產業拓展區,加快農旅文融合發展,建設精品魅力城鎮。
  • 遊三水蘆苞鎮鄉村 領略嶺南風情
    在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的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名單中,三水探百年古村、品北江河鮮、泡罕見氡溫泉、尋覓蔬菜基地線路成功上榜。此次入圍精品線路位於蘆苞鎮,景點包括長岐古村、拉爺水上農莊、蘆苞溫泉度假村、健葉蔬菜基地、金旺達長壽村農莊。
  • 三水千年古鎮蘆苞迸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謀劃開闢塘西大道高質量發展產業園區,描繪產業提檔升級新藍圖;深入推進「三片一帶」建設,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立足古鎮底蘊連結「足球+」,彰顯文旅名鎮新魅力……一個以產業為核、以鄉村振興為翼的蘆苞,正向著高顏值高品質的嶺南特色城鎮大步邁進,展現城市三水高質量發展的蘆苞擔當。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這些觀念聽起來雖令人心傷,但仔細一想又情有可原,宗祠譜牒文化雖是傳統文化之一,然近幾十年幾乎沒人宣傳宗祠譜牒文化了,對家族文化,對祖宗遺訓,對自己從何處來,根在哪裡等問題一無所知,尤其我們身為年輕一代,從小聽到的、看到的、學習到的大多是西化的東西,以致於如我們自己這一輩的許多年青人對家族文化,宗祠譜牒文化、孝文化等等相當陌生了,遺忘了,甚至淡漠了!
  • 提升產業與環境 三水蘆苞再現「小廣州」輝煌
    從「農業三水」到「工業三水」,再到今年三水提出奮進「城市三水」新徵程,蘆苞搶抓機遇,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以產業與環境「雙提升」為重要抓手,推進「品質蘆苞」建設,謀劃再現「小廣州」的歷史繁榮。為此,蘆苞已明確,今年文旅產業提升的重中之重是把蘆苞祖廟這個品牌擦亮打響,使之成為三水區提出全面打響「三水遊」品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述負責人表示,接下來,蘆苞將提升以胥江祖廟為代表的老街區價值,對胥江祖廟周邊進行整合提升,包括胥江祖廟在內的華山片區、鎮中片區、古墟街區三大片區,細化文化博覽區、創意活力區等八大功能區,沿「胥口鎮」(蘆苞在宋朝時設置地)舊址進行保育、活化。
  • 美食+鄉創 看「風味蘆苞」的鄉村振興經
    12月11日-13日,一場「美食+鄉創」的盛宴——「味力三水 香聚蘆苞」三水中部片區鄉村振興之2020蘆苞腊味美食節(下稱腊味美食節),在佛山市三水區蘆苞溫泉度假村舉行。大地鄉創市集、廚王爭霸賽、十大名菜評選、廣佛漁文化論壇……傳統嶺南文化與潮流鄉創元素相互碰撞,在為腊味美食節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時,也為蘆苞的鄉村振興路注入了新內涵。
  • 三水南山庾氏宗祠: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三水南山曹寨村庾氏宗祠門上這段引自《滕王閣序》的文字,是庾氏一族的自喻。336年前,庾氏族人定居曹寨村,宗親繁衍,人口一度達360多人。這座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九年的庾氏宗祠,至今已有120多年,維繫著庾氏宗族血脈關係。如今,隨著祠堂歷史不斷沉澱,宗祠內不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更是將桑梓之情代代相傳,成為南山鎮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 長岐盧氏大宗祠:氣勢恢弘載文化 積善行德衍家聲
    盧氏大宗祠位於高臺之上,宗祠前有寬敞的廣場,是長岐村四姓祠堂中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一間,彰顯著盧氏大宗祠的恢弘與大氣。500多年前,盧氏一脈落腳於「長壽村」——三水蘆苞長岐村,與其他族姓和睦相處。經過百年繁衍與發展,盧氏家族成為長岐村人數眾多的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