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2021-01-08 佛山在線

位於三水蘆苞鎮四合村委會把崗村,百年榕樹下矗立著一座冼氏宗祠,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不但沒有走向破敗,反而迎來了新生。這背後凝聚著一批熱心公益、熱愛鄉土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心血。

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毀。在以冼良為代表的華僑、港澳同胞大力倡議與資金支持下,冼氏宗祠得以重建,為漂泊在外的族人提供一方鄉愁鄉情寄託之地。

族人慷慨解囊 

重建百年宗祠

把崗村有兩座冼氏宗祠,在村裡的一南一北,建築風格、規模一致,由開村先祖後代建設。在把崗村北頭,冼氏宗祠大門一對楹聯書曰:曲江宏振烈,鴉嶺兆鴻圖,道出把崗村冼氏族人來由。

三水建縣時,把崗村原名叫北鴉崗。據清嘉慶六年修纂的《冼氏族譜全宗圖》記載,冼氏先祖是河北省正定縣沈家集人,戰國時期(公元前261年),先祖冼汭(原姓沈汭)因參與刺殺秦始皇失敗遭追殺,為逃避便改姓冼,到嶺南大庾嶺之南(即南雄珠璣巷)定居落籍。

冼汭成為嶺南冼氏開族之始祖。晉朝間,冼汭後人冼勁到廣東曲江任太守。唐末宋初,曲江冼氏冼趾麟遷徙三水蘆苞清塘村落籍開村。宋末期,冼氏伯二遷至把崗村定居開村。把崗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冼添明說,把崗村村民是南雄珠璣巷後人,至今冼氏族人在此繁衍27代。

 重建後的冼氏宗祠呈現三進三廊二井二巷道布局,面積350平方米,磚石木瓦結構。

冼氏宗祠始建於明末清初,1853年重修。75歲的村民冼勁昌介紹說,祠堂梁木、磚牆等雕刻著龍、鳥、花草、人物等,石雕、灰塑、木雕、磚雕、彩繪壁畫裝飾,建築裝潢大氣精美。後來因日寇入侵焚燒,祠堂數十年斷垣殘壁。

冼勁昌回憶,族人一直希望重建祠堂,卻苦於沒有資金支持。後來,華僑、港澳同胞看到族人聚會沒有場所,於是倡議重建祠堂。這一號召得到眾多村民支持,冼氏族人慷慨解囊。1992年,冼氏宗祠完成重建。

重建後的冼氏宗祠建築結構參照過去的風格,三進三廊二井二巷道布局,面積350平方米,磚石木瓦結構。重建後的冼氏宗祠不復過去的輝煌,大紅梁木變為石柱,唯有從宗祠的幾塊花崗巖中還可以看到百年歷史痕跡。

凝聚宗親力量 

維繫桑梓情懷

這邊是一個小鄉村裡的祠堂,那邊是萬裡之外牽掛故裡的鄉親。祠堂的重建得到一眾旅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資金支持。

冼添明說,過去不少冼氏族人到香港、澳門打工經商,漂流海外,「下南洋、過金山」。根據2015年末統計數據顯示,祖籍把崗村的香港同胞80人,澳門同胞25人,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

冼炳超年輕時南渡馬來西亞,在當地機器廠當學徒,稍有積蓄後,在吡叻州布先埠自營萬成鐵廠。日軍侵華期間,冼炳超聯合當地僑胞,組建了吡叻華僑救濟中國難民委員會,先後捐獻巨款並將礦場用品進行義賣,資助抗戰。冼炳超對家鄉建設不遺餘力,抗戰前捐資興建一所村中小學,禮聘名師執掌教務,更資助村中困難學子完成大學學業。冼勁昌說,過去鄉中盜匪猖獗,冼炳超出錢組織民團維持治安,使村民得以安居。

一眾旅港澳同胞、海外華僑不忘桑梓,讓把崗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變化,村民生活越來越好。

 把崗村正在修繕冼氏宗祠,激活祠堂的文化傳播功能。

冼氏宗祠旁建有一座深受村民喜愛的涼亭,涼亭牌匾上寫有「冼良公園」字樣,感念旅新加坡僑胞冼良捐資建設。冼添明說,冼良熱心家鄉建設,多次出資幫助家鄉發展,捐資重建祠堂,先後捐建了村前風景石、村前涼亭和兒童樂園,助力把崗村的新農村建設。

冼良曾任旅新加坡三水同鄉會會長。冼良9歲跟著家人到新加坡躲避戰亂。1962年,冼良開辦了新加坡第一所烹飪學校,是新加坡國菜「四大天王」之一,曾榮獲新加坡總理頒發的「PBM」公共服務獎章。冼添明說,每一次,他跟冼良溝通家鄉發展,冼良都二話不說支持。冼良在2016年攜家眷回到家鄉,他希望讓後輩看看自己的家鄉,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

祠堂承載了族人的集體記憶,而對於遊子來說,小小的祠堂是他們永遠的根,維繫著他們與家鄉一脈永不斷絕的情愫,這或許能解釋為何冼氏海外鄉親踴躍捐款。

傳承龍獅文化 

弘揚敬老鄉風

祠堂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傳承延續傳統文化的載體。冼添明說,目前,把崗村冼氏族譜正在修訂,希望通過族譜能記錄下冼氏家族的來歷與榮光,在祠堂裡代代相傳,讓在外的族人能尋得到「根」。

蘆苞重陽千叟宴成為知名文化名片,孝善之風吹拂在蘆苞鄉村。把崗村以宗祠為載體,開展了很多新形式的文化傳承活動。每年重陽節,把崗村在冼氏宗祠開展敬老活動,為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擺酒宴。

今年重陽節,把崗村熱鬧非凡,村裡約150名老人相攜到四合村委會共赴千叟宴席。村民冼偉強、冼渭康自掏腰包給村中老人送慰問金,近30年從未間斷。冼勁昌說,老人重陽節最開心,村民籌資為老人辦宴席,村裡熱熱鬧鬧的。

「每年重陽宴席,村民自發捐資出力。」冼添明介紹,村中90%以上的村民都姓冼,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冼氏族人有的在外定居,有的常年在外工作,開展這些節日活動,不僅是為了繼承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文化,也讓分散在外的冼氏族人能夠感受到暖暖鄉情。

此外,把崗村龍獅文化濃鬱,龍獅成為把崗村文化的一張名片。2009年,把崗村自發組建了龍獅隊,每年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慶進行表演,特別是春節期間,獅子便活躍起來,巡遊四鄉,相互團拜,採青祝福,給鄉村增添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氛圍。

如今,把崗村修繕冼氏宗祠,激活祠堂的文化傳播功能。冼添明說,不少冼氏族人希望不僅開闢公共文化區域,也能重塑冼氏宗祠的內部結構,通過祠堂傳播、傳承宗族的文化,激發更多冼氏族人對家鄉的歸屬感。

原標題: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盧鈺儀 

圖|記者洪海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三水西南大望崗趙氏宗祠:鄉愁安放處,凝聚人心地
    三水西南街道大望崗村背山面水,村前大道整潔而開闊,村中房屋排列整齊。20多年來,村子一直保持著美麗宜居的環境,並形成了長效治理機制,這也讓大望崗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經常接待三水區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客人。
  • 產業文化兩手抓,三水蘆苞穩步推進項目建設
    近日,筆者獲悉,蘆苞鎮今年正推進三水漁世界產業園首期工程,目前已投資1600萬元完成了鹿仔崗湧和桂崗引湧水體淨化及生態修復項目,帶動周邊約10000畝魚塘養殖廢水可循環利用。蘆苞鎮年內還將建設5公裡機耕路和硬底化8公裡水渠,進一步推動北接大塘、南連樂平的三水「漁世界」產業園項目建設,助力農業提質增效,推進農業產業振興。早在今年年初,蘆苞就提出要搶抓三水區建設5萬畝「漁世界」產業園的機遇,與周邊鎮街聯合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三水「漁世界」產業園,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 三水大塘鎮連滘村羅氏宗祠:傳承紅色精神 注入文化新內涵
    600年前,羅氏先祖來到連滘村開村立基,開啟了羅氏一族的盛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羅氏宗祠一度是中共地下黨員的駐點,在三水抗戰史詩中譜寫不平凡的篇章。如今,羅氏宗祠被注入新內涵,成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帶旺了鄉村人氣。
  • 三水西南黃竹坑黎氏宗祠:古祠堂拂新風 聚人心興鄉村
    黎氏宗祠早已超越歷史局限,不但見證著黃竹坑過去的發展,在新時代更是展示新風尚,凝聚村民之心,奔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明清建築古韻猶存西南黃竹坑村位於G321國道旁,村中卻無車馬之喧,竟是鬧中取靜。黎氏宗祠坐落在村子正中間。
  • 東莞溫氏宗祠舉行落成重光慶典
    8月15日,東莞市清溪鎮柏朗村內鼓樂喧天,彩旗招展,一片喜慶,重修一新的柏朗溫氏宗祠落成重光慶典隆重舉行。  溫氏宗祠位於清溪鎮浮崗村委會柏朗村溫姓圍,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一直是族人祭祀祖先,學習前賢教誨的標誌性場所,是溫氏宗親「根」的所在。2007年清明節,海內外裔孫回鄉祭拜,看到溫氏宗祠頹垣斷瓦、破舊不堪,大家深感有責任保護好自己的「根」,紛紛建議重修祠堂。2008年1月,該祠堂動工重修,直至今年5月份竣工。
  • 青岐閣美村喬林陸公祠:三江潮起是故鄉 最是鄉賢報桑梓
    彼時,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和海內外宗親踴躍捐款解囊,先後獲得捐款312萬元,村集體公積金投入190萬元,公祠於2017年冬季竣工重光,為漂泊在外的族人們提供一片留住鄉愁留住根的情感寄託地。陸偉揚的父親陸吉慶旅港創業有成、不忘桑梓,熱心家鄉建設,多次出資幫助家鄉發展,捐資重建祠堂,還先後捐建了村前水泥路、水塔等設施,讓閣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變化,村民生活越來越好。喬林陸公祠旁建有一處寬敞整潔的籃球場,寫有「陸吉慶紀念籃球場」字樣,以感念鄉賢捐資建設。在「祠堂+文化」的東風下,鄉賢文化不僅在閣美村凝聚了人心、推動祠堂得以重修,更賦予了祠堂新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內涵。
  • 三水西南上桂村宗祠:積善之家有餘慶,善治善能帶蝶變
    祠堂寄寓族人美好願望沿著平整開闊的村道往村裡走,3座古香古色、煥然一新的祠堂映入眼帘。它們與周邊的民宅緊緊相連,嶄新的裝修幾乎看不到任何歲月的痕跡,只有翻讀史書方能感受到時間在祠堂身上留下的古韻。上桂村仲貴公祠內的壁畫。/資料圖三座祠堂分別是鄧氏宗祠、四閣祖祠和仲貴公祠。
  • 獨樹崗村為什麼被稱為三水一棵「蔡」?戳→
    獨樹崗村開村於元朝,是目前三水的第一大村,如青磚建成的迷宮般的村子裡,錯落分布著洪聖廟、秀清公園等地標,一步一景。(來源:三水區檔案局)據說,獨樹崗村是因舊時村內山崗上有一棵參天大樹而得名。如今,這個古村內連片村屋錯落有致,村中河湧交錯,綠樹古屋映襯,水面碧波蕩漾,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嶺南水鄉圖。獨樹崗村靠近蘆苞湧,歷史上既得江河便利,也飽受水患侵襲。居於水鄉的人們,不少都修建了供奉水神的廟宇來寄託對風調雨順生活的期望。
  • 三水南山庾氏宗祠: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三水南山曹寨村庾氏宗祠門上這段引自《滕王閣序》的文字,是庾氏一族的自喻。336年前,庾氏族人定居曹寨村,宗親繁衍,人口一度達360多人。這座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九年的庾氏宗祠,至今已有120多年,維繫著庾氏宗族血脈關係。如今,隨著祠堂歷史不斷沉澱,宗祠內不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更是將桑梓之情代代相傳,成為南山鎮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 三水程洞村葉氏宗祠:百年守望 祖德流芳
    儘管葉氏族人開枝散葉,旅居各地,但卻依然不忘祖訓,敦宗睦族,明禮厚義,將凝聚在血脈當中的宗親之情代代相傳。三間兩進的百年祠堂程洞村葉氏宗祠位於大塘鎮連滘村委會程洞村下社東邊。葉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面闊13.2米,進深26.13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
  • 三水800年古祠,今成「文化站」
    紅色文化是三水的城市基因。三水紅色資源豐富,全區集聚了23處紅色地標,名列其中的鄧氏大宗祠被定義為「革命人物故居」。而早在2011年,鄧氏大宗祠被佛山市人民政府列入「佛山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並掛牌公示保護。
  • 廈門百年江夏堂迎兩岸宗親祭祖 臺胞慨嘆鄉音未改鄉情猶在
    圖為清末武狀元黃培松在1910年奉旨在廈門建造的黃氏宗祠——江夏堂。 李思源 攝中新網廈門12月20日電 (記者 李思源)「終於趕上了!快一年了回到宗祠,鄉音未改鄉情猶在。」半個多月前,臺商黃靈聰從臺中趕回廈門,度過隔離期後迫不及待地來到江夏堂,參加20日在此舉行的兩岸黃氏宗親冬至祭祖典禮。時隔十個多月,他又見到了熟悉的老友們。圖為兩岸黃氏宗親冬至祭祖現場。 李思源 攝冬至將臨,兩岸八十多名黃氏宗親聚首廈門江夏堂舉辦宗親祭祖儀式。
  • 無人機拜年送祝福 福建客家山村老傳統新創意傳遞鄉情
    (新春見聞)無人機拜年送祝福 福建客家山村老傳統新創意傳遞鄉情中新社福建龍巖2月7日電 題:無人機拜年送祝福 福建客家山村老傳統新創意傳遞鄉情「留住年味、傳承鄉情,新時代需要新方式。」鍾德文認為,當前移動通信與社交媒體愈發便利,鄉裡鄉親的聯繫已不再局限於過年時的見面。如何讓鄉情找到新的寄託成為新課題,需要年輕一輩加以推動。
  • 三水蘆苞洪聖誕來了!最全攻略在此,錯過要再等一年!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置頂公眾號」,出現小星星或「已置頂」就ok啦~剪紙、竹編、糖畫非遺展示,魔術表演,有獎問答.豐富的民俗非遺展示以及精彩表演活動,就在本周日蘆苞獨樹崗上演!
  • 白坭周氏大宗祠:300年古祠流芳,蘊藏方圓智慧
    毗鄰西江河畔,距離「理學名山」西樵山最近的三水白坭鳳果村,一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周氏大宗祠佇立於此。周氏大宗祠背靠山、面朝水,兩座旗杆石分立祠堂左右兩側,旗杆石旗幟隨風飄揚,彰顯了周氏歷代族人的赫赫功名。
  • 到三水蘆苞西河 追尋逝去的農耕文化鄉愁
    如果循著時光軸往回追溯,三水的這麼一個地方,它的昨天,也分外值得我們去尋根和回味。其中,有關東河的著墨頗多,如「雨雲吹散老蝦崗,便有漁歌趁晚涼」「長岸西邊小汊通,菰蘆葉葉起秋風」和「歸鴉飛過村頭去,村罅江樓一角紅」等詩句。這些詩句別開生面,鮮活有趣。讓人驚訝的是,時隔差不多一個世紀,這樣的景象依然有跡可循。在記者走訪期間,西河片區山林繁茂,不時有飛出的鷺鳥在晴日之下翱翔。而波光粼粼的地方,總是有古屋成群的靜美映像。
  • 鄉音鄉情鄉愁,紫金山下話端午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講好江蘇故事、傳達江蘇精神,建立起海內外華人華僑與江蘇的情感連結,營造永不落幕的江蘇發展大會氛圍,由新華日報「新華紅」短視頻工場攜手江蘇發展大會秘書處、江蘇省海外聯誼會聯合打造的系列紀錄片「鄉音鄉情鄉愁——文脈江蘇」第一集《紫金山下話端午》正式播出。
  • 閩南六桂堂數千人迎祖 兩岸六姓宗親齊聚南安營前村
    這項宗親文化節,在營前村洪氏宗祠舉辦,昨天現場迎來四五千人,臺灣宗親代表團也趕來參加。「六桂堂」是洪、江、翁、方、龔、汪六姓聯宗的堂號,目前全世界共有166個六桂堂宗親組織。閩南六桂文史研究會負責人洪光華介紹,信杯迎祖活動始於1939年的南安石井「四洪」(營前、仙景、古山、岑兜四個洪姓村莊),海外得回的一張六桂堂始祖畫像。經過開光後,始祖畫像逐漸在南安、晉江、石獅、廈門等地的不同村莊輪流祭拜,並通過擲「信杯」決定下一屆主辦權。迎祖慶典一般都在每年正月十八舉辦。  昨日上午,最熱鬧的活動當數卜信杯。營前村在1943年舉辦之後,時隔72年才又卜回主辦權。
  • 廈門百年宗祠江夏堂 迎兩岸黃氏宗親冬至謁祖
    「江夏堂是我們兩岸黃氏宗親共同的家。」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創會會長黃奕展自豪地說道,「我們希望帶領年輕一代回來大陸敦親睦族,讓他們了解黃氏家風家訓,不忘根本。」冬至將臨,來自海峽兩岸的200多位黃氏宗親15日聚首位於廈門思明區的百年宗祠——江夏堂,共同祭祀先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順德龍山溫氏大宗祠:傳承四百年家風 守住鄉情與鄉愁
    重建後的溫氏大宗祠成為維繫鄉情鄉愁的紐帶。祠堂「復活」維繫鄉情鄉愁時移世易,溫氏大宗祠在族人努力下,再次向世人展示其當年的恢弘。過去10年,溫氏大宗祠成為聯誼宗親與凝聚族人的理想之處,還是緬懷先賢、教育後輩的文化活動場所,甚至推動了當地對古祠堂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作為2008年溫氏宗祠維修工程的牽頭人,溫榮欣受龍山居委會的委託,參與了龍山書院(黎氏宗祠)、六街公所等古建築的修復工作,均獲得相關專家的好評。其中,龍山書院在修復後更成為社區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各種講座、展覽、培訓活動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