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黃竹坑村依山傍水,村容整潔,黃髮垂髫怡然自得。黎氏宗祠位於村子正中間,每逢喜事,村民必聚集於此,共享美好生活,共話村子未來發展。
從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到全國文明村,黃竹坑人因勤勞敢幹,創造了引以為豪的輝煌成就。黎氏宗祠早已超越歷史局限,不但見證著黃竹坑過去的發展,在新時代更是展示新風尚,凝聚村民之心,奔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
明清建築古韻猶存
西南黃竹坑村位於G321國道旁,村中卻無車馬之喧,竟是鬧中取靜。黎氏宗祠坐落在村子正中間。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古建築:三開間三進堂合院式建築,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蓋灰瓦、三合土牆及青磚牆;木雕花封簷板,前簷花崗石方柱;兩次間架石蝦公梁,上置石獅;內部有木雕、灰雕和彩繪壁畫。
祠堂大門上方的石刻標明著年齡:道光二十九年。黃竹坑老村民黎球輝說,祠堂建於1849年,1998年重修,佔地面積540.6平方米。推門走進祠堂,發現裡面並不大,但第二間後又一小門,穿過後別有洞天,其後還有一大廳,足夠容納上百人用餐。
黎球輝說,黃竹坑黎姓族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從江西省虔州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清代從三水縣西南布心村遷此定居。始祖從三水西南布心村到此放牛,見土地肥沃,適宜居住,於是在此安家,開族成村。因此地多種黃竹而取名黃竹坑村。
黎氏宗祠位於黃竹坑村正中間。
該村主要宗族活動是每年清明節黎氏宗親組織祭祖活動。活動當天中午,村民集中在黎氏宗祠,由當年新婚男丁帶著燒豬等祭品,引領黎氏宗親到金崗拜祭大太公。祭祀之後,晚上在黎氏宗祠擺筵席,領取「太公」給予的一份「恩肉」及甘蔗,並在宴席後將祭祀物品進行開投,價高者得,討個吉利。
見證村莊進階發展
黎氏宗祠旁的村史館陳列了不少黃竹坑的省級以上榮譽:1958年12月,河口人民公社黃竹坑農業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78 年2月,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評為「開展農業科學實驗運動成績優異」村;1984年5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省衛生文明先進單位」村;1991年4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村;2010年6月,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衛生村」;2011年,黃竹坑所在的木棉村成為三水首個「全國文明村」。
「其實,以前的黃竹坑很窮的。」黎球輝說。當地民謠更唱道:「有女唔嫁黃竹坑,有路唔行行窄巷」。新中國成立後,黃竹坑村糧食產量增長很快,成為繳納公糧的大村;1958年獲評「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通過經濟較好區域的帶動,黃竹坑逐漸開始發展柑、橙、荔枝等水果種植和塘魚養殖,農民收入有所提高。1985~1986年投資種果樹達30萬元,新種柑、橙、荔枝等果樹270多畝,實現一人一畝果樹的目標。近年來,當地工副業迅速發展,曾辦有塑料廠、印刷廠、化工廠和汽車運輸隊等。
這些喜人的變化存在老村民的記憶裡,村民們口口相傳。而黎氏宗祠更像一位老人,靜看著令村民自豪的變遷。
老祠堂注入新內涵
「黃竹坑人獲得了這麼多榮譽,這與我們的勤勞和敢幹密不可分。」村民小組長黎慶欽說,最能代表他們這種精神的就是該村的老支部書記黎達芬,在那個火紅年代,他帶領村民進行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卓有成效,1958年12月被國務院授予勞動模範稱號,並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黎慶欽看來,黃竹坑人的勤勞敢幹有著自身的歷史淵源,而這些都蘊藏在黎氏宗祠裡。宗祠為村民集中議事、婚嫁擺酒席的場所,在這裡也形成了帶有獨特內涵的文化。黃竹坑因竹而得名,竹有七德: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樸。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
黎氏宗祠旁的村史館展出的一個牌匾顯示,1958年12月,河口人民公社黃竹坑農業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竹德就是我們信奉的品德。」黎慶欽說。而在宗祠裡形成的黎氏家訓也與竹之七德呼應:教忠孝,友兄弟,和鄉黨,勸讀書,勤職業,尚節儉,息鬥訟,戒閒遊。
進入新時代,祠堂也有新變化,傳承優良傳統,倡導文明新風。當下,三水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黎氏宗祠則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黃竹坑村落地生根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今年5月1日,一個集生態遊、親子遊、休閒遊、科普遊、文化遊於一體的「黃竹坑田美時光」鄉村振興項目在黃竹坑村啟動,這標誌著該村的鄉村振興工作邁出了堅實一步。作為項目的投資方,盛景綠洲農業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黎亮表示,希望通過該項目,為黃竹坑建設「生態美、環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特色田園鄉村出一分力。黎亮是黃竹坑的新鄉賢。「大家都在一個祠堂下,為了自己家鄉的發展,我們都應盡一分力。」
老祠堂注入新內涵,延續著古老建築的生命力,更激發新的活力。在黃竹坑未來發展中,相信黎氏宗祠都會扮演不可或缺的作用。
原標題:西南黃竹坑黎氏宗祠:
古祠堂拂新風 聚人心興鄉村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賓水林
圖|記者洪海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