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西南黃竹坑黎氏宗祠:古祠堂拂新風 聚人心興鄉村

2020-12-15 佛山在線

西南黃竹坑村依山傍水,村容整潔,黃髮垂髫怡然自得。黎氏宗祠位於村子正中間,每逢喜事,村民必聚集於此,共享美好生活,共話村子未來發展。

從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到全國文明村,黃竹坑人因勤勞敢幹,創造了引以為豪的輝煌成就。黎氏宗祠早已超越歷史局限,不但見證著黃竹坑過去的發展,在新時代更是展示新風尚,凝聚村民之心,奔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

明清建築古韻猶存

西南黃竹坑村位於G321國道旁,村中卻無車馬之喧,竟是鬧中取靜。黎氏宗祠坐落在村子正中間。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古建築:三開間三進堂合院式建築,硬山頂,鑊耳式封火山牆,灰塑博古脊,蓋灰瓦、三合土牆及青磚牆;木雕花封簷板,前簷花崗石方柱;兩次間架石蝦公梁,上置石獅;內部有木雕、灰雕和彩繪壁畫。

祠堂大門上方的石刻標明著年齡:道光二十九年。黃竹坑老村民黎球輝說,祠堂建於1849年,1998年重修,佔地面積540.6平方米。推門走進祠堂,發現裡面並不大,但第二間後又一小門,穿過後別有洞天,其後還有一大廳,足夠容納上百人用餐。

黎球輝說,黃竹坑黎姓族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從江西省虔州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清代從三水縣西南布心村遷此定居。始祖從三水西南布心村到此放牛,見土地肥沃,適宜居住,於是在此安家,開族成村。因此地多種黃竹而取名黃竹坑村。

 黎氏宗祠位於黃竹坑村正中間。

該村主要宗族活動是每年清明節黎氏宗親組織祭祖活動。活動當天中午,村民集中在黎氏宗祠,由當年新婚男丁帶著燒豬等祭品,引領黎氏宗親到金崗拜祭大太公。祭祀之後,晚上在黎氏宗祠擺筵席,領取「太公」給予的一份「恩肉」及甘蔗,並在宴席後將祭祀物品進行開投,價高者得,討個吉利。

見證村莊進階發展

黎氏宗祠旁的村史館陳列了不少黃竹坑的省級以上榮譽:1958年12月,河口人民公社黃竹坑農業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1978 年2月,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評為「開展農業科學實驗運動成績優異」村;1984年5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省衛生文明先進單位」村;1991年4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村;2010年6月,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廣東省衛生村」;2011年,黃竹坑所在的木棉村成為三水首個「全國文明村」。

「其實,以前的黃竹坑很窮的。」黎球輝說。當地民謠更唱道:「有女唔嫁黃竹坑,有路唔行行窄巷」。新中國成立後,黃竹坑村糧食產量增長很快,成為繳納公糧的大村;1958年獲評「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通過經濟較好區域的帶動,黃竹坑逐漸開始發展柑、橙、荔枝等水果種植和塘魚養殖,農民收入有所提高。1985~1986年投資種果樹達30萬元,新種柑、橙、荔枝等果樹270多畝,實現一人一畝果樹的目標。近年來,當地工副業迅速發展,曾辦有塑料廠、印刷廠、化工廠和汽車運輸隊等。

這些喜人的變化存在老村民的記憶裡,村民們口口相傳。而黎氏宗祠更像一位老人,靜看著令村民自豪的變遷。

老祠堂注入新內涵

「黃竹坑人獲得了這麼多榮譽,這與我們的勤勞和敢幹密不可分。」村民小組長黎慶欽說,最能代表他們這種精神的就是該村的老支部書記黎達芬,在那個火紅年代,他帶領村民進行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卓有成效,1958年12月被國務院授予勞動模範稱號,並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黎慶欽看來,黃竹坑人的勤勞敢幹有著自身的歷史淵源,而這些都蘊藏在黎氏宗祠裡。宗祠為村民集中議事、婚嫁擺酒席的場所,在這裡也形成了帶有獨特內涵的文化。黃竹坑因竹而得名,竹有七德: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樸。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

黎氏宗祠旁的村史館展出的一個牌匾顯示,1958年12月,河口人民公社黃竹坑農業社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稱號。

「竹德就是我們信奉的品德。」黎慶欽說。而在宗祠裡形成的黎氏家訓也與竹之七德呼應:教忠孝,友兄弟,和鄉黨,勸讀書,勤職業,尚節儉,息鬥訟,戒閒遊。

進入新時代,祠堂也有新變化,傳承優良傳統,倡導文明新風。當下,三水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黎氏宗祠則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黃竹坑村落地生根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今年5月1日,一個集生態遊、親子遊、休閒遊、科普遊、文化遊於一體的「黃竹坑田美時光」鄉村振興項目在黃竹坑村啟動,這標誌著該村的鄉村振興工作邁出了堅實一步。作為項目的投資方,盛景綠洲農業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黎亮表示,希望通過該項目,為黃竹坑建設「生態美、環境美、生活美、身心美」的特色田園鄉村出一分力。黎亮是黃竹坑的新鄉賢。「大家都在一個祠堂下,為了自己家鄉的發展,我們都應盡一分力。」

老祠堂注入新內涵,延續著古老建築的生命力,更激發新的活力。在黃竹坑未來發展中,相信黎氏宗祠都會扮演不可或缺的作用。

原標題:西南黃竹坑黎氏宗祠:

古祠堂拂新風 聚人心興鄉村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賓水林 

圖|記者洪海

編輯|何欣鴻

相關焦點

  • 三水西南:三江匯流處續寫新故事
    作為全省唯一縣區級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三水努力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一流城市群建設相匹配的美麗鄉村,打開城市三水新空間。因水而生、因水而榮的三水如何以水為媒做好鄉村振興特色文章,這是三水賦予西南街道的使命擔當。
  • 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主要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坐落在這片丘陵地帶的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知的學堂,也見證了抗戰的烽火歲月。如今,歷盡滄桑的祠堂迎來了新生,以新的面貌靜靜矗立在村中,繼續見證村莊的發展和李氏族人的故事。
  • 三水西南大望崗趙氏宗祠:鄉愁安放處,凝聚人心地
    三水西南街道大望崗村背山面水,村前大道整潔而開闊,村中房屋排列整齊。20多年來,村子一直保持著美麗宜居的環境,並形成了長效治理機制,這也讓大望崗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經常接待三水區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客人。
  • 三水程洞村葉氏宗祠:百年守望 祖德流芳
    三間兩進的百年祠堂程洞村葉氏宗祠位於大塘鎮連滘村委會程洞村下社東邊。葉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面闊13.2米,進深26.13米,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祠堂坐西南向東北,三間兩進,主體建築為硬山頂,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牆。頭門為青磚牆體,花崗巖石牆腳。
  • 三水的祠堂大變身啦
    當天,調研組對西南街道江根村歲松公祠、白坭鎮祠巷村陳氏大宗祠、白坭鎮中社村中社公祠開展實地調研走進西南江根村的歲松公祠,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文旅講者陸阜年介紹,江根村曾有13間古祠堂,歷經數百年歲月流轉,現在只剩下三間。其中,位於村中央的歲松陸公祠,昌盛文風延續百年。2019年,歲松陸公祠開始推進「祠堂+文化」建設,為江根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內涵,祠堂不僅有古韻猶存,還設置了圖書室、志願服務和婦女服務等六大功能,成為了村民議事、開展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三水地勢自西北往東南傾斜,西北部為連綿的丘陵,蘆苞鎮豐湖村是鑲嵌在這一片丘陵地帶裡的自然古村落。500多年前,李氏先祖李羅生在西河村委會豐湖村開基立業,定居繁衍。 百年來,紀念李羅生的李氏宗祠曾是村中孩童求學的殿堂,也見證了三水抗戰時期那段烽火歲月。
  • 三水西南上桂村宗祠:積善之家有餘慶,善治善能帶蝶變
    200年前,鄧氏一族的先祖從三水區白坭鎮清塘村搬到西南街道五頂崗上桂村定居,開啟了鄧氏一族在這裡的歷史。自開村以來,鄧氏族人始終謹記祖上積善為善的祖訓,為人善良,不忘桑梓。如今,鄧氏一族代代相傳「善」文化已經融入到了鄧氏族人的血脈當中,成為維繫鄧氏一族的精神紐帶。在新時代,鄧氏族人還將「善」的文化向善治延伸,探索一條善治善能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 三水全面推進「祠堂+文化」,實現文化聚民、文化悅民、文化惠民
    近年來,三水抓住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創建的契機,以白坭鎮為先行點,在全區範圍內選取蘆苞鎮蔡氏大宗祠(北部)、雲東海街道南山書社(中部)及白坭鎮陳氏大宗祠(南部)等為試點,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不斷融入黨建、社會組織孵化、文明教化、鄉村治理等內涵,賦予祠堂新的作用和使命,以「祠堂+文化」開啟新時代農村優質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新模式。
  • 三水大塘鎮連滘村羅氏宗祠:傳承紅色精神 注入文化新內涵
    600年前,羅氏先祖來到連滘村開村立基,開啟了羅氏一族的盛世;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羅氏宗祠一度是中共地下黨員的駐點,在三水抗戰史詩中譜寫不平凡的篇章。如今,羅氏宗祠被注入新內涵,成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帶旺了鄉村人氣。
  • 三水南山庾氏宗祠: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三水南山曹寨村庾氏宗祠門上這段引自《滕王閣序》的文字,是庾氏一族的自喻。336年前,庾氏族人定居曹寨村,宗親繁衍,人口一度達360多人。這座始建於清朝光緒十九年的庾氏宗祠,至今已有120多年,維繫著庾氏宗族血脈關係。如今,隨著祠堂歷史不斷沉澱,宗祠內不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更是將桑梓之情代代相傳,成為南山鎮漫水河畔的「旺丁角」。
  • 遊三水蘆苞鎮鄉村 領略嶺南風情
    在省文化和旅遊廳公示的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名單中,三水探百年古村、品北江河鮮、泡罕見氡溫泉、尋覓蔬菜基地線路成功上榜。此次入圍精品線路位於蘆苞鎮,景點包括長岐古村、拉爺水上農莊、蘆苞溫泉度假村、健葉蔬菜基地、金旺達長壽村農莊。
  • 三水又登上學習強國!村貌變美、農民增收…城鄉融合發展超驚豔
    「從城市跑向農村,不一樣的風景,卻有一樣的活力,西南街道的農村真的顛覆了我對傳統農村的認知,漂亮又有人氣。」從水都小鎮至昆都山森林公園,市民朱昌榮跑完西南街道11公裡健身跑,對三水的城市與鄉村發展由衷讚嘆。
  • 三水南部嶺南水鄉線遊玩攻略戳↓
    三水是廣東鄉村振興戰略綜合改革唯一的縣級試點。為探尋紅色記憶、挖掘嶺南水鄉特色文旅資源,通過串珠成鏈,三水特別推廣3條「紅色旅遊線路」,分別為:南部嶺南水鄉線、中部古村風韻線、北部生態田園線。9月4日,三水3條紅色旅遊線路正式對外發布。
  • 三水把崗村冼氏宗祠:凝聚海外宗親 寄託鄉愁鄉情
    位於三水蘆苞鎮四合村委會把崗村,百年榕樹下矗立著一座冼氏宗祠,雖歷經數百年風雨,它不但沒有走向破敗,反而迎來了新生。這背後凝聚著一批熱心公益、熱愛鄉土的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心血。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冼氏宗祠曾因日寇入侵而焚毀。
  • 白坭周氏大宗祠:300年古祠流芳,蘊藏方圓智慧
    毗鄰西江河畔,距離「理學名山」西樵山最近的三水白坭鳳果村,一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周氏大宗祠佇立於此。周氏大宗祠背靠山、面朝水,兩座旗杆石分立祠堂左右兩側,旗杆石旗幟隨風飄揚,彰顯了周氏歷代族人的赫赫功名。
  • 三水樂平古灶胡氏大宗祠:嶺南祠堂標本 承載千年記憶
    三江胡氏在宋代就來此開村,繁衍生息,積澱千年,作為嶺南古驛道重要組成部分,這裡不但民殷財阜,還興學重教,人才輩出,「三胡」(胡澧、胡建偉、胡禮垣)名留青史。嶺南祠堂文化「活標本」古灶胡氏大宗祠,見證著數百年歷史變遷,承載著千年記憶。三水唯一明代風格古祠堂古灶胡氏大宗祠,始建於明代。
  • 廣東白坭:創新探索「祠堂+文化」模式,為鄉村振興賦能!
    祠堂,是嶺南文化最為鮮明的符號。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至今保留著50多座明清風格的嶺南廣府系祠堂,形成鮮明的宗祠文化品牌,堪稱三水「祠堂文化大觀園」。  (10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近百家城市新聞網站的總編輯和業務骨幹齊聚三水白坭,感受「祠堂+文化」特色)  如何將數量龐大的祠堂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作為廣東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唯一縣級試點,三水以白坭鎮為試點,探索構建「祠堂+文化」新載體,深挖提煉傳統祠堂文化,繼而將祠堂打造為基層善治陣地、文化集散陣地、新時代先進文化傳播陣地。
  • 三水西南街道江根村:「看三江匯流,這裡最美!」
    走在西南街道江根村,村民陸阜年向記者介紹。往年的國慶假期,陸阜年總會來一次長途旅行。今年他選擇留下來,向各地遊客講解江根村的故事。江根村在西江、北江、綏江三江交匯處,是三水「三江匯流、灣區之源」嶺南水鄉示範片的主體村,2019年被納入佛山市「百裡芳華」鄉村振興示範帶名單。
  • 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既一姓之所系 亦時代之印記
    ——《過桃花夫人廟》·劉長卿又是一個冬日的下午,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如往常一般推開了三水白坭陳氏大宗祠的大門。在他身後,是慕名而至的一個市民參觀團。8年前,這裡處處雜草叢生、斷壁殘垣;8年後的今天,這裡成為佛山人感受嶺南祠堂建築文化、進士文化、家風文化等傳統文化的大觀園。
  • 【陳榮彪專欄】佛山三水活用祠堂和工業遺址詮釋古蹟遺址三共享理念
    其中,三水區的祠堂就非常多,尤其是白坭鎮,幾乎佔了三水區一半以上。如何活化和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遺址,三水給出了「祠堂+文化」的答案。白坭鎮富景社區陳氏大宗祠,就是白坭文創古鎮活化的生動例子。陳氏大宗祠面積宏大,冠絕三水,經翻新後,不但成為展示嶺南建築、華夏祠堂文化的窗口,而且成為白坭社會治理的典範,十多個民間協會在這裡開展活動,附近群眾聚集在這裡打桌球、練書法、唱粵曲……實現了文化遺產遺址共享的目標。 「共享」這個概念,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而是有意為之。從歷史意義上說,文化和社會具有共同的文化實踐、行為方式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