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通用聯——李氏文化

2021-03-01 李氏李姓家族

〖李姓宗祠門楣題辭〗


道德傳家太白遺風詩酒流芳

「道德傳家」源自老子。在李氏家譜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孫。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書的官吏,因而是一位學問淵博、見識高深的人,孔子曾向他請教關於禮的事,可以說是孔子的老師。老聃闡發了一系列哲學思想,其中有關於「道」的理論,因而《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經典,老子其人也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宗教幔紗,視如神明。所有李氏族人都為自己是老子的後裔而感到驕傲,李氏宗族也為有這位名揚四海的偉人而門庭增輝。

「太白遺風」「詩酒流芳」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經郭沫若考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北部),李白就生於此地,幼年又隨父遷居今四川油南青蓮鄉,該地仍存有李白早年讀書的青蓮書院,故李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有著傳奇式的生平和「光焰萬丈長」的不朽詩篇。又喜飲酒,有「鬥酒百篇」的美譽,杜甫詩云「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人們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凡絕頂的人物,他的詩歌成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衛公勳業;
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靖屢建軍功,太宗時封為衛國公。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以聲名自高,後進有登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西隴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選》。玄宗時,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隴西世澤;
馮南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庋藏鄴架;召記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藏書甚豐,號為「鄴架」。下聯典自唐·李賀,臨死前見夢:上帝成白玉樓,召其作記,遂卒。經傳道德;


家藏鄴架;詔赴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大臣李泌,字長源,京兆人,自幼聰敏,勤奮苦學,博覽經史,擅長行書,喜歡吟詩作賦。玄宗時為皇太子供奉官,後歷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鄴侯,家中藏書極多,號稱「鄴架」。善權術,有謀略,曾為肅宗籌劃平安史之亂;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長於隨機應變。下聯典出唐代詩人李賀,字長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遠支,家世沒落,生活困頓。少年聰明異常,七歲能寫詩文,曾使韓愈驚。作詩極為刻苦認真,母親說他:「此兒要嘔出心才作罷!」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其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韓愈曾為他作《諱辯》。相傳他臨死前,白天見個緋衣人拿塊板,上面寫著:「玉帝新建成白玉樓,召先生去作記。」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下聯典自唐·李白,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


漱玉詞麗;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詞》。下聯典自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其夫柴紹隨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陝西招募軍隊七萬餘人,時稱「娘子軍」。


有典有則;卜世卜年。
——佚名撰臺灣省金門縣李氏家廟聯

金門縣現有五個鄉鎮,37個行政村,157個自然村。但當地人民仍習慣以「鄉」做為村莊住民的認同體,這可能是受到明清時期的「都→保→鄉」地方層級舊制觀念的影響,因為當時的「鄉」,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地方聚落單元。例如,舊屬19都古賢保古坑鄉,就是指今日的古崗這一個自然村。金門與廈門過去同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管轄,當地方言都還能保留閩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鄉」讀成「香」它閩南話讀音與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門家廟多且密度高,更有幾個鄉是「一鄉數廟」的情況,例如瓊林就有蔡氏家廟七處,西園有黃氏家廟四處,北山也有李氏家廟四處,盤山有翁氏家廟三處。這些家廟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區分外,也代表當地姓氏家族的興盛繁衍景況於一斑。金門家廟大門之左右兩扇門板題字(板門聯),在後埔(金城鎮)是以題「祖德」、「宗功」者較為普遍,但在金沙鎮則以門神裝飾繪畫者較為多見。何培夫認為門神聳立寺廟大門,首當其衝而地位顯要,其設置目的不外乎闢邪逐厲、迎祥納福與安宅鎮殿。在民風古樸的金門瀏覽眾多家廟建築,能夠讓人同時欣賞到生命禮俗中的善與美,它涵括了各種傳統的、莊嚴的、親情的、藝術的、宗教的事與物。

〖李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匡山懷哲士;青蓮慕奇才。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太白祠聯。


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聞名當世的入閩始祖火德公是隴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孫,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來因其人文鼎盛而聞名臺灣和東南亞諸國。臺灣省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分別是李火德的第26世和28世後裔,李登輝鼓吹「兩國論」是數典忘祖,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官田村有規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總祠)正大門有這一副顯赫的宗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李大釗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大釗自題聯。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狂歌痛飲雙仙骨;
索句嘔心一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白為詩仙、酒仙,是為雙仙。

下聯典自唐·李賀每出遊,備一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見之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巳耳。」

居士詞猶傳漱玉;娘子軍莫與爭鋒。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聯典指唐·李淵之女平陽公主。

木榮花綻展春色;子孝孫賢傳嘉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鶴頂格李姓拆字聯。

岷江水利千年頌;昌谷詩風萬裡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李賀,有《昌谷集》。

臚唱兒孫三百輩;經傳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氏祠堂聯。

玉爐修煉延年藥;真道興誠益壽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雲南省陸良縣城南面三十裡處的終南山老子(李聃)說經臺石刻聯。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對九峰如畫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地理學家、古文家李兆洛撰書聯。

猶龍紫氣當前現;旋馬清風奕世存。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臺灣省屏東縣內埔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春秋時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聯典出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鄉人,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真宗時歷官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侍郎、尚書僕射(宰相)。性格耿直,善良忠厚,多次上疏議論朝政,當時人稱他為「聖相」。對自己要求嚴格,生活清儉,在京城封丘門內建宅院時,客廳前一片地方僅僅容下旋馬(謂掉轉馬身)之方寸之地。

原本隴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孫。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臺灣省臺北縣淡水鎮忠寮裡竹圍子李氏祖厝聯。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道德猶龍,名起柱下;文章倚馬,系出隴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後人以猶龍代稱老子。下聯典自唐·李白,舊說為隴西人,其《與韓荊州書》云:「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詩禮趨庭,人羨鄴侯捲軸;忠貞體國,世瞻元禮蕭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聯典指東漢·李膺秩事。

鳴鳳朝陽,諫諍均推御史;宮袍帶月,神氣鹹欽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聯典指李白。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佚名撰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聯。上聯「理官」,指李氏源於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聯典出成都這支李氏的遷徙,據民國年間《李氏族譜》:唐代大將李光弼本是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歸唐后姓李氏,屢立戰功,封臨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數省遷徙。元、明以後,有一部分從南方西遷,其中廣東李氏的一支於清代乾隆年間輾轉遷至蜀地,定居成都。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模楷聽松風,敢詡龍門望第;文章標花萼,毋忘鹿洞遺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氏祠堂聯。

欲從學海問津,且把漢書終日讀;莫謂凡夫難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方村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字玄邃,京兆長安人,上柱國、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少年時好學,曾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大業年間,參與揚玄感起兵反隋,失敗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脫,投奔瓦崗,輔助翟讓聯合附近各部起義軍,並設計在滎陽擊殺隋將張須陀,得翟讓信任,自率一軍,號稱蒲山公營,繼而被翟讓推為全軍之主,稱魏公,立年號為永平。他傳檄天下,數隋煬帝十罪,屢破東都隋兵,部眾日益強大,後來入關降唐。下聯典指老子李聃。

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勳。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襲譽。下聯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東魯聖人曾問禮;淵源溯唐代,翰林著績、玄宗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脈接盛唐,喜玉葉金枝,派衍綏江綿瓜瓞;源開有宋,幸龍章鳳誥,多傳嶺表世簪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廣東省廣寧縣古水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李氏宗的來源和遷徙;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貴胃。

相關焦點

  • 關於徵集貫寺李氏宗祠楹聯啟事
    為弘揚中華傳統孝道文化,挖掘提煉李氏宗祠人文特色,現面向社會為貫寺李氏宗祠公開徵集楹聯。一、歷史溯源大石鎮貫寺李氏宗祠始建於1928年,是貫寺村李氏家族為表彰其曾祖母、祖母的貞潔德行,遵請慈禧太后懿旨而修建,屬四合院布局形制,坐北朝南,有牌坊門、堂屋及東西廂房等建築,佔地495平方米。
  • 冷水江李氏宗祠
    我國許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而李氏宗祠卻是坐西朝東修建,這其中隱藏著諸多文化符號:其一,族譜記載,宋末元初李氏遷湘始祖仲章公帶六子從江西吉安府入湘佔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東主要是為了讓李氏族人永遠不要忘記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清公等先人墳墓都安葬在祠堂之東方,故祠堂向東就是提醒族人不能忘記祖先,這也是對先人的一種尊敬和崇拜;其三,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 武陵李氏|淺說建宗祠的意義
    這些觀念聽起來雖令人心傷,但仔細一想又情有可原,宗祠譜牒文化雖是傳統文化之一,然近幾十年幾乎沒人宣傳宗祠譜牒文化了,對家族文化,對祖宗遺訓,對自己從何處來,根在哪裡等問題一無所知,尤其我們身為年輕一代,從小聽到的、看到的、學習到的大多是西化的東西,以致於如我們自己這一輩的許多年青人對家族文化,宗祠譜牒文化、孝文化等等相當陌生了,遺忘了,甚至淡漠了!
  • 李氏大宗祠:臺灣李氏後裔的心靈家園
    的李氏大宗祠。  李長增說,李氏大宗祠全貌呈現「蜘蛛結網」狀,喻示李氏後裔以此地為中心闖蕩四海,播遷五洲,卻又牢記祖宗德澤,慎終追遠不忘根本。「我們的宗祠有104間客房、26間客廳、三棟大廳,每次宗親回來,都會在這裡住上幾天,一百多年過去了,這些客房在歷代管理人員的打理下,溫馨如故。」
  • 李氏人員必看:閩西上杭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即火德公祠(也稱惇敘堂),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近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這座結構嚴謹、氣勢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築藝術,在八閩極為罕見。
  • 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文化新陣地
    李氏宗祠的黃瓦筒灰瓦面。 李氏宗祠紀念的是李氏先祖李羅生。據《李氏族譜》記載,宋末年間,李氏二世光質公攜家人遷居南村李坑村安居。 李氏宗祠除祠堂+文化內容外,還增設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志願者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教育服務平臺等,供村民學習培訓之用。
  • 李氏宗祠損毀嚴重待新生
    李氏宗祠損毀嚴重據李氏後人查考,宋室南渡時,李氏祖先自徽州北嶽(今安徽休寧縣)遷於潤州,後因逢沙洲塌沒,支祖鳴岐公又遷城北九裡街,仰橋公發憤起家,始宅於城東梳兒巷,後又定居城南下河頭。李氏宗祠就是現在的運河路李家花園,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清代,李氏族裔中人才輩出。從乾隆四十九年開始,先後出了64名大夫。
  • 李氏後人捐巨款 修繕李氏大宗祠(組圖)
    有獎評新聞   化州華山李氏大宗祠因明代創下「一門九舉四進士」佳話而顯赫  本報化州訊 記者林福益、通訊員陳俊瑋攝影報導:前天記者在化州長岐採訪時獲悉:茂名、化州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明朝建築「華山李氏大宗祠」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重建,據稱它是目前已發現的粵西地區最大的宗祠建築。
  • 集美兌山李氏宗祠修繕落成
    昨日,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兌山李氏宗祠迎來修繕落成慶典兌山李氏宗祠有600多年歷史,建築風格為典型的閩南四合院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在清代、民國及1985年均曾重修。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對這座歷史悠久的祠堂造成重創,需要大修。兌山居民在不到一個月之內就捐資100多萬元,海內外李氏宗親在得知此事後,也捐資20餘萬,工程在當年10月份開工。
  • 20大李氏祭祖,李氏文化,誠邀天下李氏前來參加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近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
  • 廈門李氏宗親赴臺參加臺灣李氏宗祠50周年慶典
    日前,廈門李氏宗親會理事長李吉良率李氏宗親一行15人,前往臺灣參加臺灣李氏宗祠50周年慶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李氏宗親相聚一堂,共敘情誼,推進海內外李氏宗親的交流互動。位於臺北市松山區的臺灣李氏宗祠於1965年開始興建,1967年落成,是一棟古色古香的牌樓式六層建築,頂樓外牆刻著「隴西李氏宗祠」。據了解,李氏族人在明朝開始渡海至臺灣,繁衍生息,至今已成為臺灣地區的大姓之一。清雍正、乾隆年代,兌山李氏遷入臺灣臺北蘆山等地,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山李氏。
  • 三水蘆苞李氏宗祠:百年古祠堂 文化新陣地
    百年老祠曾書聲朗朗沿著豐湖村緩緩直入,如果不細心觀察,幾乎很難發現李氏宗祠就藏身在一排民宅之中。它斑駁的牆面和古樸的建築風格,無一不在訴說著豐湖村李氏一族的悠久歷史。李氏宗祠位於村西,坐南向北,始建於清末,1992年在原址重建。
  • 遊記:潮州李氏宗祠
    潮州古城,旅遊景點眾多,如:開元寺、牌坊街、廣濟城樓、廣濟橋、李氏宗祠等等,它們都在以開元寺為中心的1公裡範圍內。為節約時間和體力,出開元寺後,我們就乘坐人力三輪車,穿行在古城的小巷,不一會就來到了李氏宗祠。
  • 重建李氏宗祠碑記
    村之東,有桂坡南元李氏宗祠在焉。桂坡李氏,唐室宗親,南渡名宗,侯伯世家也。唐憲宗之裔舍公於北宋末年自睦州遷邑城南門積慶坊裡仁裡,玄孫侃公於南宋初年再遷城內東北隅,以其地素饒桂,桂發而子孫必登科,復有桂坡之名,遂稱桂坡李雲。李氏為宋時城內四名家之一,絡繹簪纓,輝煌仕版,忠貞氣節,理學家聲,名垂竹帛,績樹旂常。
  • 龍巖武平李氏宗祠
    武平李氏宗祠位於平川鎮紅東村,始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佔地面積216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天 井、廳堂,廳堂左右有對稱的天井和側屋,是武平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氏宗祠大門楹聯是:「西平世第,北海名家」。這不僅是武平城北李氏宗祠大門的對聯,而且許多李姓人家也貼這副對聯。行人只要看到這副門聯,便可斷定這是李宅。「西平世第」指從元代開基始祖李仕誠公上溯17代的先祖李晟。李晟,唐代洮州臨潭(今屬甘肅省)人,字良器。初在西北邊鎮為裨將。屢立戰功,封西平王。「北海名家」有兩種解釋。
  • 最牛最氣派的李氏宗祠,沒有之一!絕對!天下第一祠!為我李氏驕傲、稱頌!
    客人李火德後裔之所以有今天這樣名滿南國,遠播海內外,縱觀歷史,客家民系得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隴西皇室強者血統和中原貴胄優秀文化教養的遺傳,給李氏後裔的發展奠定了牢固基業,受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一種熱愛文化知識的共識
  • 保存完好的章丘「茂李」李氏宗祠
    至今,李氏宗祠保存完好,是章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家族祠堂。整體建築體現了北方家族祠堂的建築風格,又隱含著「老子」吳楚文化的內涵。  文/片 翟伯成         李氏家族 系章丘望族  追溯歷史,李氏家族作為章丘的望族,歷來在章丘志書上多有記載。據1931年修《李氏族譜》記載:早在元末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李氏由河北棗強遷至章丘茂李村。
  • 李氏望族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為傳承家族遺產、弘揚李氏文化,歷時數月,收集到了全國各地的李氏宗祠(註:如有描述錯誤請留言指正,同時歡迎所有宗親在後臺繼續補充),送給所有宗親。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李氏祠堂經典對聯集錦!
    有典有則 卜世卜年 臺灣金門縣李氏家廟聯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 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 丞相將軍府 忠臣孝子門 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官田村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總祠)
  • 傳播北流宗祠文化,北流六靖大坡村李氏宗祠文體中心成立!
    在北流,有一座這樣的宗祠,記錄著李氏家族的血脈延續,凝結著無數族人的深深眷戀。同時,祠堂裡的牌匾、陳設、族譜、對聯、修祠碑記等,也記錄著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它就是北流六靖鎮大坡村李氏宗祠!12月8日,北流市六靖鎮李氏宗祠文體活動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