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宗祠門楣題辭〗
道德傳家太白遺風詩酒流芳
「道德傳家」源自老子。在李氏家譜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孫。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書的官吏,因而是一位學問淵博、見識高深的人,孔子曾向他請教關於禮的事,可以說是孔子的老師。老聃闡發了一系列哲學思想,其中有關於「道」的理論,因而《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經典,老子其人也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宗教幔紗,視如神明。所有李氏族人都為自己是老子的後裔而感到驕傲,李氏宗族也為有這位名揚四海的偉人而門庭增輝。
「太白遺風」「詩酒流芳」指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經郭沫若考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北部),李白就生於此地,幼年又隨父遷居今四川油南青蓮鄉,該地仍存有李白早年讀書的青蓮書院,故李白號青蓮居士。李白有著傳奇式的生平和「光焰萬丈長」的不朽詩篇。又喜飲酒,有「鬥酒百篇」的美譽,杜甫詩云「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人們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凡絕頂的人物,他的詩歌成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衛公勳業;
元禮門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靖屢建軍功,太宗時封為衛國公。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以聲名自高,後進有登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西隴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選》。玄宗時,官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
隴西世澤;
馮南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自漢李廣,隴西成紀人。以及唐高祖李淵,祖籍隴西成紀。「馮」,即馮翊,古地名,今陝西省大荔縣。
鄴侯世澤;楷模家聲。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下聯典自東漢·李膺,字元禮,太學生稱「天下楷模」。
庋藏鄴架;召記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泌,封鄴侯。藏書甚豐,號為「鄴架」。下聯典自唐·李賀,臨死前見夢:上帝成白玉樓,召其作記,遂卒。經傳道德;
家藏鄴架;詔赴玉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大臣李泌,字長源,京兆人,自幼聰敏,勤奮苦學,博覽經史,擅長行書,喜歡吟詩作賦。玄宗時為皇太子供奉官,後歷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鄴侯,家中藏書極多,號稱「鄴架」。善權術,有謀略,曾為肅宗籌劃平安史之亂;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長於隨機應變。下聯典出唐代詩人李賀,字長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遠支,家世沒落,生活困頓。少年聰明異常,七歲能寫詩文,曾使韓愈驚。作詩極為刻苦認真,母親說他:「此兒要嘔出心才作罷!」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其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韓愈曾為他作《諱辯》。相傳他臨死前,白天見個緋衣人拿塊板,上面寫著:「玉帝新建成白玉樓,召先生去作記。」
經傳道德;名重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下聯典自唐·李白,賀之章稱之為「謫仙人」。
漱玉詞麗;娘子軍興。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南宋·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詞》。下聯典自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公主,其夫柴紹隨李淵起兵反隋,平陽公主在陝西招募軍隊七萬餘人,時稱「娘子軍」。
有典有則;卜世卜年。
——佚名撰臺灣省金門縣李氏家廟聯
金門縣現有五個鄉鎮,37個行政村,157個自然村。但當地人民仍習慣以「鄉」做為村莊住民的認同體,這可能是受到明清時期的「都→保→鄉」地方層級舊制觀念的影響,因為當時的「鄉」,就是一個最基層的地方聚落單元。例如,舊屬19都古賢保古坑鄉,就是指今日的古崗這一個自然村。金門與廈門過去同屬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管轄,當地方言都還能保留閩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鄉」讀成「香」它閩南話讀音與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門家廟多且密度高,更有幾個鄉是「一鄉數廟」的情況,例如瓊林就有蔡氏家廟七處,西園有黃氏家廟四處,北山也有李氏家廟四處,盤山有翁氏家廟三處。這些家廟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區分外,也代表當地姓氏家族的興盛繁衍景況於一斑。金門家廟大門之左右兩扇門板題字(板門聯),在後埔(金城鎮)是以題「祖德」、「宗功」者較為普遍,但在金沙鎮則以門神裝飾繪畫者較為多見。何培夫認為門神聳立寺廟大門,首當其衝而地位顯要,其設置目的不外乎闢邪逐厲、迎祥納福與安宅鎮殿。在民風古樸的金門瀏覽眾多家廟建築,能夠讓人同時欣賞到生命禮俗中的善與美,它涵括了各種傳統的、莊嚴的、親情的、藝術的、宗教的事與物。
〖李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匡山懷哲士;青蓮慕奇才。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太白祠聯。
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聞名當世的入閩始祖火德公是隴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孫,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來因其人文鼎盛而聞名臺灣和東南亞諸國。臺灣省國民黨主席李登輝、新加坡前總統李光耀,分別是李火德的第26世和28世後裔,李登輝鼓吹「兩國論」是數典忘祖,必將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縣稔田鄉官田村有規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總祠)正大門有這一副顯赫的宗聯。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李大釗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大釗自題聯。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狂歌痛飲雙仙骨;
索句嘔心一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唐·李白為詩仙、酒仙,是為雙仙。
下聯典自唐·李賀每出遊,備一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見之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巳耳。」
居士詞猶傳漱玉;娘子軍莫與爭鋒。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聯典指唐·李淵之女平陽公主。
木榮花綻展春色;子孝孫賢傳嘉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鶴頂格李姓拆字聯。
岷江水利千年頌;昌谷詩風萬裡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戰國水利家李冰,開鑿都江堰。下聯典指唐代詩人李賀,有《昌谷集》。
臚唱兒孫三百輩;經傳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氏祠堂聯。
玉爐修煉延年藥;真道興誠益壽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雲南省陸良縣城南面三十裡處的終南山老子(李聃)說經臺石刻聯。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對九峰如畫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清代地理學家、古文家李兆洛撰書聯。
猶龍紫氣當前現;旋馬清風奕世存。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臺灣省屏東縣內埔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春秋時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聯典出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鄉人,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真宗時歷官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侍郎、尚書僕射(宰相)。性格耿直,善良忠厚,多次上疏議論朝政,當時人稱他為「聖相」。對自己要求嚴格,生活清儉,在京城封丘門內建宅院時,客廳前一片地方僅僅容下旋馬(謂掉轉馬身)之方寸之地。
原本隴西神仙祖;派系唐朝帝王孫。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臺灣省臺北縣淡水鎮忠寮裡竹圍子李氏祖厝聯。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道德猶龍,名起柱下;文章倚馬,系出隴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經》。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後人以猶龍代稱老子。下聯典自唐·李白,舊說為隴西人,其《與韓荊州書》云:「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詩禮趨庭,人羨鄴侯捲軸;忠貞體國,世瞻元禮蕭牆。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聯典指東漢·李膺秩事。
鳴鳳朝陽,諫諍均推御史;宮袍帶月,神氣鹹欽謫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聯典指李白。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遺恩遠;由粵而蜀,祖德宗功沛澤長。
——佚名撰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聯。上聯「理官」,指李氏源於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聯典出成都這支李氏的遷徙,據民國年間《李氏族譜》:唐代大將李光弼本是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歸唐后姓李氏,屢立戰功,封臨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數省遷徙。元、明以後,有一部分從南方西遷,其中廣東李氏的一支於清代乾隆年間輾轉遷至蜀地,定居成都。
系出隴西,將相公侯光國史;宗開淮左,忠良孝友篤家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曹府山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李氏郡望及歷史上李氏人才輩出,不乏「將相公侯」;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定居於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為家風。
模楷聽松風,敢詡龍門望第;文章標花萼,毋忘鹿洞遺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典用李氏祠堂聯。
欲從學海問津,且把漢書終日讀;莫謂凡夫難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安徽省嘉山縣方村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字玄邃,京兆長安人,上柱國、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少年時好學,曾把《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大業年間,參與揚玄感起兵反隋,失敗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脫,投奔瓦崗,輔助翟讓聯合附近各部起義軍,並設計在滎陽擊殺隋將張須陀,得翟讓信任,自率一軍,號稱蒲山公營,繼而被翟讓推為全軍之主,稱魏公,立年號為永平。他傳檄天下,數隋煬帝十罪,屢破東都隋兵,部眾日益強大,後來入關降唐。下聯典指老子李聃。
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勳。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襲譽。下聯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東魯聖人曾問禮;淵源溯唐代,翰林著績、玄宗皇帝也求詩。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孔子問禮李聃之事。下聯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詩於李白之事。
脈接盛唐,喜玉葉金枝,派衍綏江綿瓜瓞;源開有宋,幸龍章鳳誥,多傳嶺表世簪纓。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採用廣東省廣寧縣古水鎮李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本支李氏宗的來源和遷徙;下聯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貴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