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劉邦與項羽的詩,二人格局高下立判

2020-11-09 老武小侃

劉邦與項羽,是秦末風頭最勁的人物,可以說是他倆埋葬了大秦帝國。而在後面兩人的終極較量中,最終,作為平民百姓、沛縣小混混的劉邦逆襲成功,戰勝了力能扛鼎的楚國貴族後代項羽,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開創者,項羽卻悲情落幕,令人唏噓。箇中原因很多,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本文僅從二人的詩作為出發點,來對二人做一些比較。

因為二人皆不是以文學見長,並且年代久遠,劉邦和項羽流傳下來的詩作也很少。他們兩人的詩可以說各有千秋,難言誰的更好。至於誰的詩更為流傳,歷史告訴我們,在詩詞海洋裡,他們是一樣的千古留芳。下面我們就來挑取他們比較著名的《大風歌》和《垓下歌》來探討一下。


我們先來看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地方!


大風颳起來了,烏雲隨著狂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定天下,衣錦榮歸故裡,

如何才能得到勇士啊來鎮守國家四方!


漢朝初建時,劉邦封了好多功勳卓著的異姓王,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等。而後幾年間,劉邦對這些異姓王毫不留情地進行了肅殺和鎮壓。就在劉邦親徵擊敗了淮南王英布的歸途中,順路回了自己的故鄉沛縣,聚集舊友,把酒痛飲之際,想起以前的過往,心中無限感慨,他看到大風颳的浮雲飛揚,胸中湧動著激情,於是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而勝利喜悅的同時,他又不免想起此時北面匈奴虎視眈眈,內政方面呂后專權,自己年老體衰,原來一起打江山的戰友又一個個離自己而去,也難免掩藏在蓋世豪氣中的一絲悲涼。

該詩雖然僅僅只有這麼三句,卻體現了兩種情緒。前面兩句抒發了如此風雲變幻的局勢被自己掌控平定,豪氣沖天,而最後一句情緒卻急轉直下,憂思滿懷:究竟是什麼人能夠幫我來守衛這個國家呢?

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深刻體會到劉邦沉浸在醉意中狂放與英雄老去的無奈。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的《垓下歌》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蓋世無雙。但是時運不濟,寶馬也難再奔騰。

烏騅馬停滯不前,而我又能怎麼樣呢?虞姬啊!我的虞姬!我又能怎麼保護你呢?


這首詩寫於垓下之戰,當時項羽大軍被圍困垓下,四面楚歌,他疑心他的軍隊都歸降敵軍了,心中不免憤怒哀嘆,吟出了這首《垓下歌》。虞姬聽完他誦讀的這首詩,不忍拖累項羽而拔劍自刎。項羽隨後突圍成功,卻自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也拔劍自刎。

這首詩應是項羽的絕命詩,通過讀這首詩,項羽窮途末路、無力回天的困境與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躍然紙上,令人扼腕嘆息!


劉邦與項羽,一個是春風得意,一個是悲憤絕望,兩首詩由於作者的心境不同,從而產生了強烈對比的效果。

劉邦的《大風歌》雖用詞不雅,句式粗糙。但是其立意深遠,氣勢磅礴,而項羽的《垓下歌》卻充滿了文藝範兒,悲中帶柔,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感與憐香惜玉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二人在人生格局上的不同,劉邦顯然要更大氣一些。

而史實上也是如此,劉邦心懷天下,志向遠大。他禮賢下士,寬宏大量,率軍攻入關中不屠城,不搶物。項羽殺他老爹也不為所動,為了天下,劉邦連妻子孩子都可以拋棄。他也能不惜金銀與官職大方施與手下等等,都是成大事不拘小節的舉動。而項羽是鼠目寸光,率軍屠城燒殺搶掠,不容手下,有時又過於心慈手軟,兒女情長,被圍困命懸一線,想的不是戰爭該如何進行,卻惦記著寶馬和美女,如何成的了大事?


當然,劉邦和項羽已成千古,在他們那個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與項羽都是英雄,只不過項羽屬於本色英雄,是沒有刻意遮掩、我行我素地把它表現出來的英雄,項羽雖敗,但千百年來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憐惜與仰慕。而劉邦是時勢所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時代潮流,很好地完成了時代所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也不失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大英雄。

相關焦點

  • 真是詩如其人!對比劉邦和項羽詩歌,就知道項羽輸定了
    嶽明闊項羽和劉邦是繼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的反秦起義領袖。二人攜手破秦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命其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垓下歌》之後,人們會驚訝地發現:二人的性情和行事風格意外地投射到各自的詩歌中,真是詩如其人!
  • 劉邦和朱元璋兩人在臨死前都留下了一句話,但是高下立判
    劉邦出身平民,是一個小混混,曾經當過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的職務,他趁著天下大亂的時候,在他的老家集結了三千人的農民軍隊伺機而動,奪得了半壁天下,之後和項羽開始了交戰,他最終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也算是第一個農民階級出身的統治者了吧?在打天下的過程當中,劉邦表現出了極高的識人和用人的能力,擁有極高的戰略思想令人深感佩服。
  • 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差距
    關於劉邦和項羽這對冤家的故事太多了,當然,關於項羽為什麼會輸給劉邦,劉邦為什麼能夠擊敗項羽,最終當上皇帝的分析也很多。我無意來討論這些。但我想說的是劉邦能夠戰勝項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們從兩個人的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二人的差距。
  • 富金壁:酬答相和,高下立判
    答詩或和詩與原詩見識、功力匹敵者,固然常見;而高下立判者,亦多有之。今舉人所熟知者三事以明焉。1、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與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亦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
  • 劉邦《大風歌》、項羽《垓下歌》,為什麼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劉邦和項羽在推翻暴秦以後,幹兄弟二人開始爭奪天下。他們也留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比如劉邦的《大風歌》和項羽的《垓下歌》。這本是項羽曾經所說之言,不過用在後來的劉邦身上那是恰如其分。&34;當時漢朝初立,大將英布發動叛亂,如日中天。劉季不得已御駕親徵,最終平定了叛亂。
  • 項羽和劉邦哪個厲害?三個場景對比,兩人高低立判
    項羽和劉邦這對生死敵手,雖然過去了兩千年,卻依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不時會拿出對比。其實,司馬遷也有此心思,《史記》中兩人比鄰而居,卷七是《項羽本紀》,卷八為《高祖本紀》。更有趣的是,兩人經歷了三個相似的場景,卻作出不同的反應。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那麼說道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史記》中的本紀本是寫帝王的為何項羽有資格登上本紀而不是像陳勝吳廣一樣寫在世家之中?
  • 韓信勢力曾在劉邦之上,為何沒脫離劉邦三分天下,格局比能力重要
    一代將星韓信人們都說,韓信死得怨,我看一點也不怨。——劉邦殺他自有殺他的原因,能怪劉邦嗎?沒有一點理由怪他,人嘛!秦末農民起義誓師會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
  •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是怎樣對劉邦的父親和呂雉的?
    項羽和劉邦反目成仇後,項羽曾以烹殺劉邦的父親為由要挾劉邦。但最後劉邦的父親卻完好的成為太上皇。項羽對待劉邦的父親如此,對待呂雉自然也是如此。 項羽要挾劉邦時,劉邦對其說道:你我二人是結拜兄弟,我父即是你父,你烹殺我父和烹殺自己的父親有何區別?
  • 劉邦被項羽射殺,劉邦命大沒死,為此象棋多了一條規矩!
    不甘失敗的項羽,開始變得失去理智。首先,他威脅劉邦要煮劉太公的湯,不想失去父親就趕緊去降。而劉邦卻反其道而行之:「你我是異姓兄弟,我爹是你爹,你要把你爹煮熟,也請考慮一下我,給我分一杯羹!」這樣做會使項羽大發雷霆,此時形勢對自己不利,為日後考慮,他不敢殺劉太公。
  • 項羽與劉邦的楚漢之戰
    劉邦從之,遂一面遣使至齊魏,約韓信,彭越,期會擊楚;一面令樊噲進略楚地,向胡陵(今山東省魚臺縣境)進擊。又遣英布與劉賈南下圍攻壽春,更遣使誘楚大司馬周殷叛楚於舒。而劉邦則自率主力約十餘萬偕張良、陳平追擊項羽。楚漢四年十月,劉邦軍追至陽夏南(今太康縣)止軍。項羽率十萬之眾,聞劉邦背約追擊,亦在此地區止軍以待。然劉邦之止軍,其內在原因乃欲待韓信、彭越軍之到達。
  • 李白孟浩然各寫一首秋江詩,結尾最後一句,高下立判
    暫不提杜甫,就說李白和孟浩然,他二人都是有名氣的詩人,可能有人就要問了,二人詩才到底孰高孰低呢?按理說,李白被稱為「詩仙」,定然是李白的詩才水平最高,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曾經同樣寫過一個秋江題材的詩,可是這首詩李白寫的卻不如孟浩然,從這首詩也可以看出,兩個詩人各有各的風格,在自己的風格中,還是自己的水平最高。
  • 《胡曾詠史·鴻溝》:項羽的「坑人」紀錄與跨越不了的「格局」
    項羽得到消息,也顧不上彭越了,迅速回軍。你別看劉邦打曹咎這些人挺在行,但真的是怕項羽,一聽霸王回來了,立馬撒丫子跑路,而且哪兒險要往哪兒跑,就是怕在平地被人家「一勺燴」。要說劉邦真是個「打不死的小強」,楚漢相爭中,被項羽幾次揍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四處亂竄、五臟六腑都移位了,但只要還在喘氣,多微弱也要掙扎著爬起來。
  • 從鴻門宴上看,項羽和劉邦的性格,鴻門宴奠定了二人的勝與敗
    從鴻門宴上看,項羽和劉邦的性格,鴻門宴奠定了二人的勝與敗,現代人對於一些別有心思的飯局都稱之為鴻門宴,鴻門宴是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的領袖項羽和劉邦,這次宴會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
  • 劉邦:我文武都不如項羽,但在烏江自刎的卻不是我!為什麼?
    格局大的人胸懷更寬廣劉邦和項羽,從軍事領導力上看,項羽遠勝於劉邦,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是何等氣概;從兵力配置上看,項羽手下強將如雲,整體實力也優於劉邦;從智囊團上看所以若綜合三方面而言,項羽的楚軍是遠遠強過劉邦的漢軍的,但為什麼最後自刎烏江的不是劉邦,而偏偏是項羽呢?因為項羽的格局太小,看不到未來,容納不下良才,而劉邦眼界大,格局高,看的遠,能容納比他能力強很多的人才!
  • 鴻門宴項羽心軟放走劉邦?不放死的就是項羽,學者:都被劉邦騙了
    鴻門宴上,因為項羽心軟放走劉邦,導致劉邦最終崛起。最終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而項羽死在了劉邦手中。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是項羽心軟才放走劉邦的嗎,其實當時的情況下,項羽不得不放走劉邦,不然最終死的不是劉邦,而是自己了。
  • 劉邦與項羽的兄弟及戰友之情
    就是劉邦說的「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劉項二人為了得天下拼得你死我活,使項王失天下,對劉邦來說豈不是件天大的好事?為什麼還要表現得如此痛心疾首,好像非殺了丁公才能解氣解恨。這裡面應該是有隱情的,這個隱情就是,劉項二人既是生死對頭,又是結義兄弟,在不共戴天的同時,還有個惺惺相惜的問題。而活該丁公自尋晦氣,他前來討賞之時,正是劉邦想起項羽的舊情來的時候。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項羽的確是出身楚國貴族,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在反秦之路上,他的兵力集結以及人心擁護都不是問題。但是項羽的格局和劉邦全然不同,這就是項羽之所以殺掉劉邦也不能成為的根本原因。項羽之所以起兵是為了反抗秦的統治,而恢復楚國以前的舊制,即諸侯分封,由他來做領導各諸侯國的霸主,諸侯國的內部管理都享有很大的獨立自主的權力,而只需要向項羽臣服即可。項羽在在滅亡秦國之後,就開始分封諸侯,而不是進行統一。
  • 項羽劉邦寵幸虞姬和戚夫人,《金瓶梅》藉此故事開篇,用意何在?
    請看項自籍並劉季,一似使人愁。只因撞著,虞姬、戚氏,豪傑都休。」作者說,大丈夫在疆場上馬革裹屍,戎馬倥傯,豪氣衝雲天,斬殺萬千敵軍,都不眨下眼睛,氣概長虹之下,卻難免屈志於王目紅顏女人之手。,二人聯合起兵,平定三秦,一舉滅掉了秦國。
  • 劉邦踹孩子被人罵,項羽拋下虞姬無人知,或許因為劉邦當時沒吟詩
    楚漢爭霸的兩個主腦人物,劉邦和項羽,其實也是如此。漢二年,劉邦敗於彭城,趁著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逃出項羽的包圍圈,之後便一直被項羽的楚軍追殺。情況越來越緊急,劉邦一不做二不休,噹噹兩腳,就把一雙親生兒女踹下馬車。這也成了劉邦始終被黑的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