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項羽,是秦末風頭最勁的人物,可以說是他倆埋葬了大秦帝國。而在後面兩人的終極較量中,最終,作為平民百姓、沛縣小混混的劉邦逆襲成功,戰勝了力能扛鼎的楚國貴族後代項羽,成為了大漢王朝的開創者,項羽卻悲情落幕,令人唏噓。箇中原因很多,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本文僅從二人的詩作為出發點,來對二人做一些比較。
因為二人皆不是以文學見長,並且年代久遠,劉邦和項羽流傳下來的詩作也很少。他們兩人的詩可以說各有千秋,難言誰的更好。至於誰的詩更為流傳,歷史告訴我們,在詩詞海洋裡,他們是一樣的千古留芳。下面我們就來挑取他們比較著名的《大風歌》和《垓下歌》來探討一下。
我們先來看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地方!
大風颳起來了,烏雲隨著狂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定天下,衣錦榮歸故裡,
如何才能得到勇士啊來鎮守國家四方!
漢朝初建時,劉邦封了好多功勳卓著的異姓王,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淮南王英布等。而後幾年間,劉邦對這些異姓王毫不留情地進行了肅殺和鎮壓。就在劉邦親徵擊敗了淮南王英布的歸途中,順路回了自己的故鄉沛縣,聚集舊友,把酒痛飲之際,想起以前的過往,心中無限感慨,他看到大風颳的浮雲飛揚,胸中湧動著激情,於是創作了這首《大風歌》。
而勝利喜悅的同時,他又不免想起此時北面匈奴虎視眈眈,內政方面呂后專權,自己年老體衰,原來一起打江山的戰友又一個個離自己而去,也難免掩藏在蓋世豪氣中的一絲悲涼。
該詩雖然僅僅只有這麼三句,卻體現了兩種情緒。前面兩句抒發了如此風雲變幻的局勢被自己掌控平定,豪氣沖天,而最後一句情緒卻急轉直下,憂思滿懷:究竟是什麼人能夠幫我來守衛這個國家呢?
從這首詩中,我們能深刻體會到劉邦沉浸在醉意中狂放與英雄老去的無奈。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的《垓下歌》。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蓋世無雙。但是時運不濟,寶馬也難再奔騰。
烏騅馬停滯不前,而我又能怎麼樣呢?虞姬啊!我的虞姬!我又能怎麼保護你呢?
這首詩寫於垓下之戰,當時項羽大軍被圍困垓下,四面楚歌,他疑心他的軍隊都歸降敵軍了,心中不免憤怒哀嘆,吟出了這首《垓下歌》。虞姬聽完他誦讀的這首詩,不忍拖累項羽而拔劍自刎。項羽隨後突圍成功,卻自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也拔劍自刎。
這首詩應是項羽的絕命詩,通過讀這首詩,項羽窮途末路、無力回天的困境與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躍然紙上,令人扼腕嘆息!
劉邦與項羽,一個是春風得意,一個是悲憤絕望,兩首詩由於作者的心境不同,從而產生了強烈對比的效果。
劉邦的《大風歌》雖用詞不雅,句式粗糙。但是其立意深遠,氣勢磅礴,而項羽的《垓下歌》卻充滿了文藝範兒,悲中帶柔,表達了英雄末路之感與憐香惜玉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二人在人生格局上的不同,劉邦顯然要更大氣一些。
而史實上也是如此,劉邦心懷天下,志向遠大。他禮賢下士,寬宏大量,率軍攻入關中不屠城,不搶物。項羽殺他老爹也不為所動,為了天下,劉邦連妻子孩子都可以拋棄。他也能不惜金銀與官職大方施與手下等等,都是成大事不拘小節的舉動。而項羽是鼠目寸光,率軍屠城燒殺搶掠,不容手下,有時又過於心慈手軟,兒女情長,被圍困命懸一線,想的不是戰爭該如何進行,卻惦記著寶馬和美女,如何成的了大事?
當然,劉邦和項羽已成千古,在他們那個年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與項羽都是英雄,只不過項羽屬於本色英雄,是沒有刻意遮掩、我行我素地把它表現出來的英雄,項羽雖敗,但千百年來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憐惜與仰慕。而劉邦是時勢所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時代潮流,很好地完成了時代所賦予他的歷史使命,也不失一位具有雄才偉略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