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明,1955年生於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盧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擅長於中國畫山水、人物。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北京市美協理事。田黎明作品清新明快,有韻有趣,味鮮趣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作品歷史畫《碑林》獲全國第六屆美展優秀獎。「肖像系列」之一《小溪》獲北京』88國際水墨畫展覽大獎。2000年他的作品被選入上海雙年展。
《小溪》《草原》《綠色的河》等一系列沒骨畫法的水墨人物肖像是田黎明探索的一個新時期,也是畫家藝術境界的升華階段。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談到「境界」,他說:「詞以境界最上,有境界,則成高格,自有名句」。他把文學境界層面的審美概括為情與景兩方面,對於繪畫的境界,早在《詩品二十四則》提出過:「氣韻」、「神妙」、「高古」「蒼韻」、「沉雄」、「衝和」、「淡逸」、「樸拙」、「超脫」等概括。田黎明人物畫中具有寫意的韻味和淡雅清新的氣韻,意向,固而形成了他畫面上超然的意境。
作品《小溪》,是課堂寫生時的一位模特,身著紅色布衣,樸實而單純,畫家用逆光的手法表現人物,以大面積的純色渲染, 但也保留了若有似無的線條,團塊狀的筆墨整體而概括,藉助周邊水和空氣的特性,人物形象的色彩感賦予了逆光的效果,時薄時厚,充滿了滋潤、富有生命朝氣的人物效果。畫家通過淡逸的筆墨虛化人物造型,淡化中依然保留筆勢,形成了新的創作手法,不僅豐富了沒骨畫法,也開創了自己人物畫探索中特有的「融染法」。
《綠色的河》也是以大面積渲染的方式塑造了一位女戰士的形象。面對部隊題材,田黎明都會突出人物內心世界。普通的人民子弟兵,樸實可愛,滿腔奉獻青春的熱血精神。畫家用大面積綠色及少量滲入的墨色來表達厚重感,面部不作精緻的刻畫,只是自然而然的畫上軍帽和五角星,成功地傳遞出戰士清純自然,飽含活力的藝術形象。這些作品中,畫家立足傳統文化,從生活中取材感悟,跟隨時代精神的同時選擇社會性的問題思考,始終探索傳統與時代,與西方的內在聯繫,構成了傳統筆墨與自然,時代的結合。
面對人物肖像畫,田黎明保留了以線造型,體面構成,但內部輪廓是以大片純色交織下少許的墨色輔染,淡化線條。讓筆痕水痕層層累積融染,墨彩相容,產生生動的藝術韻味和視覺美感。 田黎明對於筆墨的體會,曾這樣說到:「所謂筆墨人生是將中國文化融入筆墨本性和時空的寧靜裡。此筆墨精神是關注人生、關注社會、而它的協調方式是依靠自然」。在畫家的意識中,凝聚在畫中的生命力表現在崇尚自然的觀念,把生活中體驗自然的感動化為心靈的情感。田黎明是特別喜歡讀莊子、老子的, 「物我兩忘」、「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就是在傳達大自然與人和諧的相融,這般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恰似畫家內心的寫照。
田黎明除了沒骨畫法的肖像畫系列,還有廣為熟知的薩滿光斑的作品。強調繪畫中光的處理。這裡的光更多的是來自畫家自己意向中的光,來自內心的光源,它在畫 面 上 無處不在,圓的,橢圓的,斑駁的陽光給畫面帶去了活潑自 然的氣氛。作品《陽光下遊泳的人》,有著寧靜、樸素的味道,畫中人物面貌 不 去 刻意 描寫,外輪廓由淺色線條勾勒,因為在水中遊泳,對於水的表達依靠墨色交融,形成了波光淋漓有情有景的意味,線條在融染的色墨交織下擠壓出來,產生了隨意的美感。畫面中層層疊疊的光斑,通過較灰的墨圍在畫中水點的邊沿,形成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光點,豐富了畫面效果,也實現了新的技法突破,這便是圍墨法。
總之,田黎明畫作中呈現著一種透明、輕靈的純淨之美。圍墨法的出現,讓光點的斑駁感進入畫面,《陽光下》《松下》《雲松圖》等,以及後期表現都市的水墨作品,無論是鄉村人物還是城市景觀,通過意向中的光對內容和形式作出了統一,陽光的氣韻依靠水墨表現更接近傳統的審美意蘊。畫家的藝術思想不忘傳統文化之精髓,將傳統思想與現代語境結合,架起了傳統與現代溝通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