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季羨林,我愛大千世界,卻對身邊人厭惡不已

2020-08-10 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悲喜自渡》:季羨林,我愛大千世界,卻對身邊人厭惡不已


季羨林的文字是樸實的,他不鋪陳華麗的詞藻,沒有矯情的文字,有的只是一腔熱忱,純真而自然流露。他的散文總是善於捕捉生活的瞬間,寫小事。《老人》寫一位寄人籬下的老人,文字極樸實,內容也無關宏旨,全是芝麻粒大的小事,卻寫得極為動人。

他初見站在黑暗的角隅裡的老人時,「正在起勁地同父親談著話,灰白色的鬍子在上下顫動著」,寥寥幾筆就大致勾勒出一位不引人注目的老者形象。在一個六歲孩子的眼裡,「白色稀疏的鬍子,白色更稀疏的頭髮,夾著一張蝙蝠形的棕黑色的面孔」,這形象是可怖的。


這樣一個形象是不討喜的。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改變了對老人的看法。在了解了老人的身世後,他心中一定生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並進而對老人產生了同情之心。在老人住的草棚裡,牆龕上肥大的泥娃娃引起了他的注意。正是這個泥娃娃改變了他對老人的看法,覺得他可愛起來。

兩人開始接觸多起來。對於老人命運的變化,季老不惜筆墨。老人住到破廟去了,老人生病了,腰也佝僂得厲害了,但老人對小主人卻始終關注著,每逢小主人回家就來看他。而每況愈下的身體狀況都牽扯著季老的神經。大段大段細節描寫讓讀者不覺得累贅,不覺得單調乏味,反而感到有一種極深的情感在裡面。


無言的對望,寥寥幾句話,遠勝千言萬語,把人與人之間單純美好的關係,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老人》寫得真是好,讓人不覺想到魯迅先生的《故鄉》中的閏土,雖然一老一少,卻都人物刻畫活了,因為都是描寫的極為熟悉的身邊人物,而其中又充滿了作者極為深沉真實的情感,故而能寫得如此好,如此感人。

對於人物刻畫得如此逼真可信,在《悲喜自渡》中並不是孤例。《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一雙長滿老繭的手》裡的王媽,看篇幅可以看出季老對王媽的感情之深,接觸又多,下筆細膩生動,人物形象飽滿立體,猶如魯迅先生的祥林嫂,初讀即難忘懷。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草木無情人有情。季老有一顆敏感多情的心,無論是《神奇的絲瓜》中生命力堅韌的絲瓜,抑或《枸杞樹》中給予季老慰藉情感的枸杞樹,還是《夾竹桃》中與開遍異域一角的夾竹桃的不期而遇。草木無心卻有情,這情是季老心中的情。擁有一顆這樣多情的心靈,走遍天涯也不會寂寞。


FS

相關焦點

  • 季羨林《悲喜自渡》——人生無論是悲是喜只能自渡,他人難悟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用不著傷春,也用不著悲秋,嘆老不必,嗟貧無由。將來有朝一日離開這個世界時,我也決不會飲恨吞聲。只有做到盡人事,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這是季羨林先生的人生觀。每個人的命運不相同,悲喜自然也各有不同。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他精通多種語言,最擅長的就是吐火羅文和梵文,而且《羅摩衍那》主要是通過他來翻譯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季羨林老先生的成就,受人尊敬的楷模。季老先生雖然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它並不是一個書呆子之類的人,他懂得欣賞花,隨筆裡邊也多謝貓狗和一些可愛的事物,能夠感受生活中的快樂。
  • 悲喜自渡冷暖自知
    在別人眼裡,我或許是屬於相對成功的那類人,所獲得得尊重似乎也要多一些。可是,也只有自己明白,事業的瓶頸。唉,悲喜自渡,冷暖自知。想想過去的這30年,無私利他的事確實不少,凡事以人為先。付出的多,承諾自然也就會多。這個習慣,逐漸把我拖入尷尬的境地,承諾的兌現,總是需要時間。很多事情,和想像的都會有一些差距。要解決問題,天時、地利、人和,差哪樣,都會很難。唉,悲喜自渡,冷暖自知。
  • 成年人的孤獨與自由: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央視主持人董卿:我現在正在渡這輩子最難渡的劫,渡過去了就是重生,渡不過去就是活該,我深知這劫,只有自己幫自己,悲喜自渡,他人難悟。從嬰兒到少年,從少年到成人,我們的成長誰不是一邊微笑又一邊哭泣?雖然未看盡人間百態,但也不再是一張潔白無瑕的紙。
  • 讀《悲喜自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悲喜自渡》文| 藍雲多多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季羨林通曉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位從事吐火羅語研究的學者之一。季羨林被奉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對此,他在《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悲喜自渡》散文集封面設計手感很舒服。
  • 摩羯座:婆娑無度,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導語:摩羯座:婆娑無度,悲喜自渡,他人難悟我們總是說人生不設防,仿佛處處都是劫。我們總是從一個坑裡爬出來的同時又掉進了另一個坑。命運給了我們很多考驗,有些劫是可以輕而易舉度過的。有些劫是拼了命也會烙下痕跡的。
  • 人生: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情感#倉央嘉措曾寫過:假如真有來世,我願生生世世為人,只做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哪怕一生貧困清苦,浪跡天涯,只要能愛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願。他想像世間的普通男子一樣,可以談情說愛,和心愛的人一生相守。可惜,他只能一生在佛前焚香念經。他羨慕著所有的普通人,但他的宿命早已註定。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我們,風雨飄搖,貧困清苦,然後開始羨慕別人的人生。然,每個人的人生,免不了的苦難。每個人的眼前都有一座大山,需要我們各自去攀爬。無論這座山有多麼險峻,都需要各自去努力。
  • 成年人的世界,悲喜都要自渡
    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處其中,悲歡皆需自渡。成年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最近從朋友口中,學習了一個新詞——懂事崩。>你要走,走到燈火通明;你要看過世界遼闊,再評判是好是壞;你要卯足勁變好,再旗鼓相當站在不敢想像的人身邊;你要變成想像中的樣子,這件事,一步都不能讓。
  • 2020我們學會了不打擾:冷暖自知,悲喜自渡
    心不靜,一切才會變,心不靜,人與人之間才會利益衡量,相互算計,直至彼此冷漠,老死不相往來。也有人說,不是真的人心冷漠,也並非真的老死不相往來,不過是生活教會了我們一個道理:冷漠自知,悲喜自渡。成年沒有教會我們冷漠,不過是曾經說過太多,而對方一句也聽不懂。
  • 人到中年,悲喜自渡
    《擺渡人》裡寫道:「每個人都要穿過他們自己的荒原。」人越是年紀增大,也是明白,這一生,只能悲喜自渡。走在茫茫人海,看人來人往,更加會覺得,沒有人能夠真正體會自己的喜樂哀愁。作家馬德說:「我們身邊有60億人,但是,這一輩子我們最多活在60個人之間,而讓你至愛至痛至喜與至悲,至生與至死的,最多不過幾個人,這幾個人,才是你的世界。」只是,在這個可以預見的「朋友圈」中,真心希望你過得好的人,也沒幾個。
  • 悲喜自渡,他人難悟易誤
    無論愛的多與少,只有自己知道。悲喜自渡,他人難悟易誤。我們彼此道了平安,卻忘了道心酸,過去讓它過去,來不及,從頭喜歡你。孤獨是場無人送藥的重感冒,而你恰巧是治病的良藥。突然想到巴黎聖母院裡的一句話:我知道我長的醜 被扔石頭也無所謂 但讓你害怕我覺得很難過...終有一天,你會靜下心來,像個局外人一樣看待自己笑著搖頭。從未有過被堅定選擇被深愛的感覺。
  • 萬般皆苦,他人難悟,悲喜自渡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人總是會莫名的喪,可能源於學習的負擔、工作的壓力、季節的更替、生活的不易……但又好像因為原因太多,反而讓人摸不透緣故。就好比我們安慰別人時,總是喜歡說:「你那算什麼,我比你還慘過」、「沒什麼大不了的,堅持堅持也就過去了」……針沒有扎在我們身上,又怎麼知道別人有多怕痛。倒並非人情冷漠,只是在安慰面前,語言好像就變得滄桑無力,再多的話也是隔靴搔癢。這世界哪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你的人生、你的性格、你的抗壓力、你的一切一切能和第二個人是一樣的嗎?
  • 悲喜自渡,他人難悟!你想勸誰?(原創)
    是否每個人都這樣,勸別人的時候分析的頭頭是道,直指問題核心關鍵,勸人放下,勸人要向前看,勸別人從困境中走出來,並告訴ta,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放下的,沒有什麼劫是渡不過去的。恐怕不能吧,倘若是可有可無的小事,自己靜一靜,吃頓自己喜歡的美食,買件自己喜歡的衣服,我想睡一覺天亮也就好了,可是假若發生了很難過的事情,你自己都走不出來,任憑別人如何勸慰恐怕都無濟於事別人的悲傷你不懂,你只能現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看待事實表面,可是他人內心痛苦你永遠體會不到,換言之,反過來,當你傷心難過,碰到一個渡不過去的坎,別人也現在他的角度來安慰你,你是否能快速走出來
  •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其中就包括季羨林本人的一個個人書籍、著作、手稿以古今字畫等等一些物品,當時剛剛這個消息被發布的時候,引來社會上很多人的一個稱讚,是一個非常好的美談。除了李玉潔之外,甚至李玉潔的乾女兒王如,可以說是一個簡直沒有任何關係,八竿子打不著的人,
  • 喪到極致的抑鬱文案·悲喜自渡 他人難悟
    喪到極致的抑鬱文案·悲喜自渡 他人難悟 不過是列表又少了人罷了。,到頭來卻發現我能攜走的只有虛無。,可他沒說只愛你; 他說他愛你,可他沒說一直愛你。
  • 成年人的世界,悲喜自渡,常態孤獨
    是否,人總是要經歷孤獨,並適應孤獨呢?今天有個朋友突然發來消息,說我在朋友圈裡分享的文章,讀起來有些心情鬱悶的感覺,最近遇到了什麼嗎?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原來是把一篇文章轉發到了朋友圈。我說沒有,就只是突然想寫這麼一篇文章,我挺好的。
  • 夜闌心語|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3成年人的世界是悲喜自渡楊絳在《一百歲感言》裡說:「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是夠苦。」正因為夠苦,所以要等,所以要忍,等到磨難打了敗仗,幸福才會不請自來。小夥答道:「我在感謝一位聖人,是他幫助我找到了這份工作,讓我有了工作。」貝裡奇笑了,說:「我也曾遇到過一位聖人,因為他,我才有了現在的一切,據說凡是遇到他的人都會有好運,你想認識他嗎?」既然是聖人,小夥子表示很願意去拜訪。
  •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人生之路,你我都是孤獨的旅客
    導語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願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個人,人人都說他好,這個人很可能是一個極端圓滑的人,圓滑到琉璃球又能長出腳的程度。
  • 人在低谷,自渡全靠這三件事
    深陷低谷,拼命對自己說「要堅強」,心卻不聽你的,你才發現:從沒人告訴過你,如何自渡。其實自渡不難,做好這三件事,足夠了。生活艱辛是常態,無奈忍受卻不是必然。簡書有位作者創業失敗,被人催債催到崩潰,妻子也和他鬧離婚。朋友棄他而去,難受到極點的他開始喝酒。藉口睡不著,他每天2瓶酒,3包煙,家裡凌亂得不忍直視。
  • 過往勿念愛難求,來者可追情自渡
    我說,我早已不知道該如何走出去,亦或是,我根本就不曾想著要走出去,我只是守著自己認為恰好的清風明月,供養著所謂的恰好晨昏。直到你來,你說,我不該就這樣關閉著門,不該用迷濛的心事遮蔽住眺望的眼神。你說,我們的一生都是在等另外一個人,那個人,與自己有著相近的靈魂,即使等不到,亦或者是錯過了,都不必怨天尤人,一切盲目的交付都不及一次身心俱靜的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