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2020-07-26 老王啟示錄

從小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就學習了關於季羨林大師的一些文章,後來也認認真真的讀了一些大師的作品之後,感覺受益頗多。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本身季羨林大師就是聞名中外的一個大師,這一生留下了很多的榮耀。

季羨林就是我國的一個著名語言學家,以前的時候留學在外,就已經精通了英、德、梵、巴利文,甚至能夠閱讀俄語、法文,尤其精通於吐火羅文,這已經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夠精通此語言的幾個學者之一,甚至把他成為「國寶」。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但是自從季羨林大師在2009年辭世的時候,他的遺產相關的問題糾紛就從來沒有間斷過。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當時在2001年的時候,季羨林就已經與北大籤訂了關於捐贈的一個協議書,其中就包括季羨林本人的一個個人書籍、著作、手稿以古今字畫等等一些物品,當時剛剛這個消息被發布的時候,引來社會上很多人的一個稱讚,是一個非常好的美談。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其實之所以季羨林會選擇「裸捐」,有很大的原因跟他與自己的家人關係冷漠是有很大的相關性的。在1995年的時候,季羨林說就已經與自己的兒子季承斷絕了往來。

其實季羨林當時與自己的妻子結婚也是遵守家裡人的意願,而且在法律上來看的話,季羨林也只有季承母親一個妻子。後來在沒有結婚多少時間,季羨林就已經出國了。等到再回國的時候,自己的兒子季承已經11歲了。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後來又因為文革的影響,造成兩個夫妻多年見不到面,所以,夫妻之間本身就沒有多少的感情,只有責任,甚至對於孩子的教育上並沒有付出多少,所以後來一直分道揚鑣。

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但是自從斷絕往來之後的13年,也就是季羨林去世的前一年,兒子與季羨林又開始恢復了之間的往來。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在他們的父子關係恢復之後,作為兒子的季承開始對北大進行主張讓北大返回在圖書館內保存的季羨林的一個藏字畫一共是多達649件,而這些作品的價值已經達到了億元以上。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但是,後來北大也進行了拒絕,因為曾經季羨林籤署過的協議,並沒有撤銷這個,本人也沒有這個行為,並且在原來的合同裡面也有規定,這種類型的捐贈,是不太適用能夠允許撤銷的。所以季承提出來的返還是沒有根據的,自然的就會被拒絕掉。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其實不僅自己的兒子之外,包括他的秘書李玉潔還通過各種欺騙的方法,挑撥離間的從季羨林那裡獲得了20萬,曾經季承還發現了她的家裡面還有私藏的季羨林的其他文物。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除了李玉潔之外,甚至李玉潔的乾女兒王如,可以說是一個簡直沒有任何關係,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然一個人去闖入家裡面,把原來故居裡面的幾千冊的古籍都給偷走了,重點是王如竟然是說為了北大,搶救文物,把它們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最後被判了個犯盜罪。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哎,到最後,沒想到一個大師,最後走了之後,竟被家人們折騰了一番,真的是怎麼算都算不出人心,只能剩下最後的那一筆糊塗帳。

這可能就是季羨林的悲哀吧,一個老人,就算心裡在清楚,又怎麼能去阻礙別人去搶奪財產呢?

雖然在生活上季羨林大師沒有一個倖幸福福的生活,與家人也是一直坎坎坷坷的,但是季羨林大師的成就還是不可磨滅的。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一生自在》是專門寫給當下的一個自由靈魂,去書寫出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坦蕩、清醒、自在。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悲喜自渡》是專門給人生道路上孤獨的行路人人間有那麼多的萬千光景,悲喜苦樂,除了自渡,其他人也沒有辦法幫助自己。

凡心所向 素履所往》是給那些差距心不改、執著前行的有心人讓你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自己的內心,不問東西。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生活明朗 萬物可愛》是專門寫給用心生活、發現美好的有心人,人生本身就是無常的,無法進行抗禦,不過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一讀再讀的成長經典,四本書就可以讀盡文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學

相關焦點

  • 季羨林遺產紛爭:大師身後的一本糊塗帳
    如今提到一代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得最多的絕不是有關於他的學術研究,而是曠日持久的關於他遺產的爭奪。這既是一筆難以理清的糊塗帳,也是一個學者家庭令人唏噓的悲歡離合。季羨林之子季承與北京大學之間關於季羨林部分遺產的爭奪仍在繼續。
  •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2018.2.22在鄉虎季羨林,是東方文化大師應該沒問題,這怎麼就成了國學大師呢?這是怎麼造就出來的呢?季羨林沒有夠份量的國學核心內容的專著,也不是國學核心問題的領軍人物。我至今沒搞懂這個老爺子怎麼就被弟子們戴上了國學大師的桂冠!他對國學深邃的核心問題精通?絕無!國學界大師們認可他嗎?也不可能。
  • 「容忍」,溫和改良主義者季羨林的精神遺產
    專題: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逝世  季羨林先生遽歸道山,身後留下上千萬字學術著作,堪稱季老最可寶貴的學術遺產,有待於後人承繼遺緒,薪火相傳。(樓魏華,《書屋》2001年第9期)  季羨林所持容忍精神的境界,或沒有達到胡適先生所言的地步。他只是在容忍時代加諸個人身上的種種不幸,同時期待著,這種容忍最終能夠等到和換來社會的進步。這體現和表達了季老的一種心聲:對這個時代多一些容忍和耐心,社會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漸進發展。說到底,這種容忍精神是一種溫和的改良主義。這就是季老留給這個世界的一筆重要的精神遺產。
  • 季羨林舊居被盜是遺產羅生門後的必然
    季羨林先生遽歸道山,身後留下獨立嚴謹的學術風骨乃至數以千萬字的著作等身,可謂留諸後人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只待後輩承其遺緒、薪火相傳。怎料,除了感喟大師陡逝的合時之嘆,人們對季老身後那點文物遺產的興趣,儼然已經超過了季老精神遺產本身。那些身前字畫門的煩人事兒,聚焦於身後卻投射出更大的貪婪與迷亂。
  • 季羨林留下什麼 人文學科的精髓會否"人亡藝絕"?
    11日,國學大師季羨林走了。他帶走了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滿懷的愛與責任,帶走了自己的樸素、真誠和淡泊名利,留下了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令人敬仰的高尚品格和對文化傳承的反思。
  • 國學大師季羨林和他的德國女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作為國學大師,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季老早年便留學國外,精通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種語言。
  • 季羨林,國學大師?這很皮
    季羨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一生著作很多,這也得益於他的高壽(1911-2009),因為好多著作他是晚年才寫就的。從學術論文到翻譯文獻,再到散文書集,絕對是著作等身的人物。這樣的學者有「國學大師」之稱,旁人看來,當然是名實兩副,但我卻認為這一頂大帽,季老未必戴的起來。
  • 對季羨林最大的誤解,就是奉他為國學大師
    2009年的今天,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季羨林去世,享年98歲。季羨林去世後,很多人自發悼念他,在這十年間,關於他的文章源源不斷,他的影響力早已不局限在學術界,成為大眾眼中的學者楷模之一。但與此同時,紀念季羨林也常常伴隨著「國學大師」這樣的稱號。撰稿人周郎顧曲認為:濫用國學大師,是媒體的一個現象。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饒宗頤先生在治學方面成果輝煌,成果豐富,僅僅《20世紀饒宗頤文集》一書就洋洋灑灑1000多萬字,為後世留下了珍貴而且豐富的精神財富。
  • 《我和父親季羨林先生》:不一樣的國學大師,一樣的多味人生
    昨天,讀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寫的《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季羨林。01.追求真善美的國學大師曾經在中學課本讀過季羨林的文章,寫他童年時生活非常貧窮,偶爾得到一塊村裡大奶奶家的白面饅頭,就覺得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帶著那份好奇,我去找季羨林的散文、自傳來讀。發現了一位恬淡、沉溺於研究中的老先生。
  • 【機器人頻道|封神榜】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饒宗頤先生與季羨林先生神交已久,80年代開始,饒宗頤先生經常拜見季羨林先生。
  • 季羨林:都說他是「國學大師」,但你真的了解他嗎
    季羨林先生生前曾撰文請辭頭上的三頂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如今,他依然戴著這三頂桂冠走了。從20世紀初的山東臨清,到清華的「四劍客」時代,從德國的哥廷根,到北大的數十年,不管是為學,為師,為友,還是為人父子,季先生終其一生都保持著淳樸的本性,為後來的學人樹立了典範。
  • 為什麼有人說季羨林算不上「國學大師」?他自己怎麼說?
    就大學者季羨林而言,頭上的光環不可謂不閃耀,國學大師、國寶、中國最後一位大師這樣的稱號似乎早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季羨林卻表示自己不是國學大師,是事實還是謙虛呢?
  • 「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經驗: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知世故而不世故,與季羨林先生一起做個性情中人!  提起季羨林先生,大家會想到什麼?  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不過先生早就撰文,明確提出要辭去這三頂「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 國學大師季羨林為8-16歲孩子選了哪些書?覆蓋心靈成長8方面
    這套書是首次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所有作品中精心選取的適合8-16歲孩子的心靈成長智慧全書,包括:《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感恩是賦得永久的悔》《一輩子不可忘的師生情誼》《如果沒有朋友,鮮有不失敗者》《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在這個世界上,要學會勇敢面對》《鍥而不捨,不忘初心》《人不能糊塗地成長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著名國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學校名譽教授,西泠印社社長。其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且都取得顯著成就,並且精通梵文。香港大學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鄉修建了"饒宗頤學術館";香港中文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 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平簡介(圖)
    7月11日消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8時50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 中新社發 馮磊 攝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國學大師要服眾,「述而不作」行不通
    國學是「一國固有之學術」。章太炎在《國學講演錄》中將國學劃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數部,範圍本不可謂不寬。一直以來,有人將國學當成如意乾坤袋,什麼東西都往裡面裝,大有不填滿不罷休的氣勢,這樣折騰的唯一好處就是方便各方做廣告。有一個笑話講得好:某公寫了幾篇文章,被人捧為國學大師,他恬然接受,從不謙虛。有一回,他開講座,主持人吹捧他是國學大師,當即遭到一位聽眾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