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溫和改良主義者季羨林的精神遺產

2020-12-13 央視網
專題: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逝世

  季羨林先生遽歸道山,身後留下上千萬字學術著作,堪稱季老最可寶貴的學術遺產,有待於後人承繼遺緒,薪火相傳。而作為一位民國時期留學德國,歸國後致力於東方學研究,教書育人數十載的現代知識分子,季老的精神遺產同樣值得重視。特別是像季羨林先生這樣經歷了近百年滄桑歲月的學者,不失為洞窺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與精神歷程的典型,有心者更不能不有所關注。

  在這方面,相關論述已經不少。只是此時此刻,似有進一步求解之必要。譬如有學者給季羨林先生作傳,為他的一生提煉出八個字——「清華其神,北大其魂」,將他看做清華、北大兩所著名學府的精神象徵。還有人認為,季羨林是北大精神亦即五四精神的代表人物。這些觀點自有其道理在,不過稍嫌粗略,缺乏更為清晰具體的界定。個人感覺,求解季羨林先生一生的精神依歸,可能還需要從他個人文字裡尋求答案。

  季老晚年留下大量隨筆,不乏對時代和人生的感悟與反思,或可見證他的思想嬗變與精神歷程。而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季羨林先生大半輩子所踐行的人生哲學,主要是兩個字:容忍。這兩個字既是季老的處世方式,也是他學術人生的精神所在。

  1946年,35歲的季羨林從德國留學歸來。經陳寅恪先生力薦,他被北大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學系的系主任。其後,季羨林在北大度過了3年「畢生難忘的歲月」。由於工作和學術上的關係,在這期間季羨林和胡適先生過從甚密,常有當面交流請益的機會。1999年,季羨林訪問臺灣,專程前往南港拜謁胡適的陵墓。他後來回憶道:「我現在站在適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後,悲從中來,心內思潮洶湧,如驚濤駭浪,眼淚自然流出。……此時,我的心情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看來,彼時彼刻季羨林心情萬分複雜,欲言又止。

  季老內心的秘密並不難解讀。1949年以後,隨著社會激蕩,多位知識分子先後遭遇「華蓋運」,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批完俞平伯批胡適,最後批到了對他一生影響至深的陳寅恪頭上。在一系列批鬥面前,季羨林保持沉默,「始終沒有參加到這一場鬧劇式的大合唱中去」。晚年憶及,他說:「想到我沒有出賣我的良心,差堪自慰,能夠對得起老師的在天之靈了」。(《回憶陳寅恪先生》)但是,僅僅保持沉默而不能為這些他所熟悉的師長們辯白,這不能不讓他感到有所愧疚。這大概就是他站在胡適墓前,感到心情「不足為外人道也」的一個緣故。

  保持沉默,既是不妥協,卻也是一種容忍的態度。季老的後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走過的——在頻繁的「政治運動」面前如此,對發生於身邊的人事亦如此。比如去年發生的「藏畫盜賣風波」,季老事前並非不知情,後來也稱「丟畫兩三年了」,可他剛開始並不願積極尋求答案;對於「身邊人」的一些「小動作」,他甚至還刻意裝作沒看見。季老曾說:「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忍者,相互容忍也。」毫無疑問,容忍確乎季老所踐行的一大人生哲學。

  季羨林先生早年求學於清華,回國後又在北大教書數十載,清華、北大的人文精神自然在他大腦裡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季老講過,自己一生中碰到了6位對他有教導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師:在國外的有兩個人,即他的博士論文導師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和教吐火羅語的老師西克教授;在國內的有4個人,即馮友蘭、胡適之、湯用彤和陳寅恪。概而論之,對他的治學方式和人格精神同時帶來深刻影響的,非陳寅恪和胡適之莫屬。

  陳寅恪先生是季羨林學術和人生道路上一個舉足輕重的榜樣人物。由於在清華期間旁聽了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才會動了主修梵文課的念頭。季羨林在《回憶陳寅恪先生》中寫道:「寅恪師這種學風,影響了我的一生。……如果沒有他的影響的話,我不會走上現在走的這一條治學的道路,也同樣是來不了北大。」正因如此,陳寅恪所汲汲追求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不可能不對季羨林產生人格感召作用。

  季羨林在北大展開學術和教書之旅,也和時任北大校長胡適不無關係。胡適對季羨林的學術水平頗為欣賞,直至晚年還曾評價: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在這位大學者面前,季羨林「經常如坐春風中」,胡適之的人格魅力,也為季羨林所津津樂道。胡適曾云:「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晚年胡適又說:「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於追求自由的同時保持容忍的精神,這也正是季羨林重要的人生寫照。

  但總的來說,這種容忍精神超越了季羨林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乃時代使然,也是個性使然。當然,季羨林總是在容忍,有時候卻也遏制不住對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追求。在動蕩年代,他對批判知識分子的行為保持沉默,對加諸自己頭上的不公平待遇保持沉默;到了晚年,當歷史的教訓逐漸為人們所遺忘,他卻憤然寫出反思大作《牛棚雜憶》。還有,季老晚年多次提出要還自己「一個自由自在身」,這同樣是出於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清醒認識。

  也許季羨林先生從來就沒有忘卻前輩學者、師長們的教誨,不敢丟掉清華、北大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只是出於時代和個性緣故,他更多是以一種容忍的姿態走完自己的一生。還應當指出,季老本人對這種容忍精神並非持悲觀態度,甚而含有積極主動的意味。大概季老總是相信「這個世界會好的」,對於社會天翻地覆以及個人榮辱起伏,方才能夠保持一種寬容和忍耐的樂觀精神。這恰和胡適之先生晚年提出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不謀而合。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一語見諸胡適《容忍與自由》(1959年)一文。胡適在文章中提到:「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這番話是有特定歷史背景的。當時正逢臺灣地方當局藉機打壓胡適、雷震等人發起創辦的《自由中國》雜誌,就此胡適認為雜誌「應該檢討自己的編輯方法是否完善」。有論者指出,這篇文章既是胡適對臺灣當局的一次「上諫」,更是「他作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領袖對同志們發出了一種規勸,指明一條『溫和』的道路,以期獲得政府的『容忍』」。(樓魏華,《書屋》2001年第9期)

  季羨林所持容忍精神的境界,或沒有達到胡適先生所言的地步。他只是在容忍時代加諸個人身上的種種不幸,同時期待著,這種容忍最終能夠等到和換來社會的進步。這體現和表達了季老的一種心聲:對這個時代多一些容忍和耐心,社會總會朝著更好的方向漸進發展。說到底,這種容忍精神是一種溫和的改良主義。這就是季老留給這個世界的一筆重要的精神遺產。

季老逝世

季羨林之子透露:父親今晨突發心臟病後昏迷逝世

[視頻]國學大師季羨林今晨病逝於北京301醫院

特別報導

溫家寶等中國領導人對季羨林先生辭世表深切哀悼

溫家寶趕往醫院:準備在8月6日為季羨林祝賀生日

溫家寶總理3年前看望季羨林:您現在是紅衣少年

季老一生

季羨林簡介

背景資料:季羨林生平介紹

季羨林生平簡介及部分著作

季羨林曾深情談祖國:即使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

季羨林談老年人十禁忌:忌倚老賣老、忌提當年勇

季羨林辭"國寶、大師、泰鬥"稱號 自稱"土包子"

親友悼念

季羨林之子季承:父親後事安排由北大全權處理

季羨林遺體告別儀式定於7月19日舉行

季羨林弟子錢文忠:季老最後兩個月過得很幸福

各界悼念

北大布置靈堂供各界悼念季羨林先生

唐師曾撰文憶國學大師季羨林:畢生認真 飽嘗苦頭

懷念季老

熱血季羨林:平生愛國,不甘後人 化成灰我也愛國

追思多面季羨林:具有反思精神 晚年不善於說不

季羨林生平圖片回顧[組圖]

悼念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組圖]

責編:肖金平

相關焦點

  • 季羨林舊居被盜是遺產羅生門後的必然
    季羨林先生遽歸道山,身後留下獨立嚴謹的學術風骨乃至數以千萬字的著作等身,可謂留諸後人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只待後輩承其遺緒、薪火相傳。怎料,除了感喟大師陡逝的合時之嘆,人們對季老身後那點文物遺產的興趣,儼然已經超過了季老精神遺產本身。那些身前字畫門的煩人事兒,聚焦於身後卻投射出更大的貪婪與迷亂。
  • 季羨林外孫狀告舅舅季承 要求確認遺產繼承權
    季羨林外孫狀告舅舅季承 要求確認遺產繼承權   季承一方稱,2008年12月5日,父親季羨林曾書囑聲明:「原來保存在北大圖書館裡的一切書籍文物只是保存而已,我從來沒有說過全部捐贈。」後又寫下書面文字稱「全權委託我的兒子季承處理有關我的一切事務」。  從季羨林去世至今,北大仍未原物返還,因此決定起訴要求判令被告北大原物返還其清點的保管季羨林文物、字畫共577件,標的額為1億元。
  • 《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叢書出版紀念其誕辰106周年
    近日,值季羨林先生誕辰106周年之際,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推出了《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套書包含《不默而生 : 季羨林給青年的話》《存信仰而安寧 : 季羨林奔突求學》《孤獨與容忍 : 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 》《遠去的精神擔當
  • 季羨林作品:季羨林談人生
    季羨林作品:季羨林談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 作  者: 季羨林 著,季羨林研究所 編 出 版 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6-1-1內容簡介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
  • 季羨林散文集 憶往述懷-季羨林 電子書分享
    本書收錄了季羨林先生關於人生、治學、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從中可以窺見國學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對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方面。是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對於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季羨林先生是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同時它還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 季羨林億元遺產案上午開庭 北大稱公益捐贈不可撤銷(1)
    因對季羨林先生生前保存的書籍、字畫等物是否應由北京大學佔有存在爭議,季羨林之子季承將北京大學訴至法院,要求其返還季羨林文物、字畫等共計649件,涉案標的額高達1個億。今天上午9點30分,北京市一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 季羨林故居被盜案始末披露 入室者為看門人
    按照這幾份委託,季承開始處理季羨林遺產的相關後事。直到2009年6月19日,北大清點故居,形成了季羨林財產確權的分水嶺。這一天,北大校方、季承以及包括李小軍在內的兩名見證人,一起對季羨林故居各項財產進行了清點。之後將故居交給季承管理。  王如對這種交接行為頗為不滿,認為物品應該歸北大或是季羨林基金會。這一點也成為王如辯解自己不是盜竊的重要理由。
  • 《中國精神中國人》,中國情懷之下的知識分子季羨林!
    還還記得我小時候的學過的一篇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裡,文中便通過苗苗對季羨林先生的訪談,向我們闡釋關於讀書學習的道理,一問一答的對話中也表現出季老的博學多才。季羨林先生,一位不可或缺的文化大師擁有諸多的稱號,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能夠與饒宗頤老先生並稱為「南饒北李」,聲望不可謂不崇高。
  •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2009年辭世的時候,他的遺產相關的問題糾紛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在1995年的時候,季羨林說就已經與自己的兒子季承斷絕了往來。其實季羨林當時與自己的妻子結婚也是遵守家裡人的意願,而且在法律上來看的話,季羨林也只有季承母親一個妻子。後來在沒有結婚多少時間,季羨林就已經出國了。等到再回國的時候,自己的兒子季承已經11歲了。
  • 一周文化:季羨林億元遺產案開庭 傅抱石作品拍2.3億
    季羨林之子訴北大原物返還糾紛案、齊白石弟子許麟廬21億遺產案相繼開庭。拍賣方面,北京保利春拍6月3日舉槌,其中傅抱石作品拍出2.3億元,朱軍畫作則以130萬元落槌。此外,《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於5月31日發布。
  • 季羨林談葉公超:「假」名士也有真學問​
    我繼承了「清華精神」寫了這篇短文。雖對公超先生似有不恭,實則我是滿懷深情地講出了六十年前的感覺。想公超先生在天之靈必不以為忤,而辛笛師弟更不會介意的。《季羨林自傳》季羨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艱辛又豐富多彩,本書真實而完整地體現了季老對自己一生的記錄,幫助讀者了解季老從一個農村的苦孩子成長為學貫中西的學者所走過的路。
  • 季羨林故居被盜案披露:入室者實為看門人
    但王如還有一個重要身份:季羨林前秘書李玉潔的乾女兒。起訴書顯示,被告人王如,曾用名王茹,無業。「烏龜門」中的白衣女子王如最早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在季羨林的追悼會上。2009年7月19日,季羨林送別儀式剛結束,現場一個「神秘的白衣女子」稱要揭露真相,將公眾視線從大師逝世的悲傷引到了遺產之爭上。
  • 季羨林留下什麼 人文學科的精髓會否"人亡藝絕"?
    11日,國學大師季羨林走了。他帶走了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滿懷的愛與責任,帶走了自己的樸素、真誠和淡泊名利,留下了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令人敬仰的高尚品格和對文化傳承的反思。
  • 季羨林留給我們什麼?
    11日,國學大師季羨林走了。他帶走了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滿懷的愛與責任,帶走了自己的樸素、真誠和淡泊名利,留下了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令人敬仰的高尚品格和對文化傳承的反思。  寶貴的人文學術遺產  「季羨林先生在東方學、古文字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主要社會學科都有極高的造詣,他留給我們的人文學術遺產豐厚翔實、珍貴無比。」
  • 杜蘭特夫婦精神遺產的思想鋒芒
    如果讀的是庸人之作,只能使人越讀越糊塗;如果讀的是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高人寫出來的史書,才有可能越讀越明白。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合著的《歷史的教訓》,就具備了後者的諸多元素。威爾不但是史家,也是文學家,有著下筆「常可與詩媲美」的美譽。他的老本行其實是哲學。還在上學時,他就立志要寫兩部書:一部是分析哲學的,另一部是探討文明的。
  • 季羨林骨灰今在山東臨清安葬 紀念館對外開放
    故居三棵棗樹已有百年  據了解,季羨林先生逝世後,臨清市委、市政府與季老之子季承先生懇商,達成共識,根據季老生前遺願,季老骨灰要回家鄉臨清安葬。為迎接季羨林先生骨灰回故鄉安葬,臨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為季羨林先生修葺故居,修建憩園,鋪設路面。同時,在臨清市城市中心區建設季羨林先生紀念館。
  •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
    兒子季承:1994年,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用4萬元喪葬費,季羨林要求季承出2萬元,季成同意,因季羨林存摺密碼沒告訴兒子而發生口角,結果父子交惡。季羨林此時揚言要與之斷絕關係。季承自小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係一向冷淡。季羨林留學德國有一鄰居情人,和這德國女孩同居,相依為命10年,女孩終身未嫁苦等。離開女孩回國後,季羨林再就沒有了音信。
  • 《季羨林自述:我這一生》:百歲人生,精神永存
    1926年季羨林進入山大附中學習,深受胡也頻、董秋芳、王崑玉等恩師的啟蒙和引導,使自己發生了一次「質變」。曾因考了一個甲等第一,平均分97分,成為全校唯一獲得前清狀元時任山大校長兼教育廳廳長王壽彭墨寶的人。這一段經歷可謂是季老人生最為重要的經歷之一,它使季老更加堅定了自己出人頭地的信念,使季羨林從自卑轉為自信。
  • 《季羨林評傳》(英文版、印地文版)譯者序
    我不僅僅從季老那裡獲得了智慧,他樸素、勤奮、執著的品格和矍鑠的精神也深深影響著我。在我的作品《中印情緣》(MyTrystwithChina,2017年出版,中文、英文、印地語)中,關於季羨林先生,我專門寫了一個部分。    我與《季羨林評傳》作者鬱龍餘教授結識於2007年。
  • 講真話:季羨林人生箴言錄-季羨林
    在先生的精神世界裡,情是第一位的。用真摯的感情對待人。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愛國愛人類之情,都是如此充沛。他講真話。詩性,幽默,尖銳,是他l949年前文章的基調。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季羨林真誠地希望用詩意的筆觸把美帶給人間。他從來都不是一隻楊朔式的蜜蜂,只不過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被迫或自願地放棄了懷疑,轉而相信童話,以致出現了單純、高亢的音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