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2020-12-06 念禹的書屋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這本書收錄的應該是季羨林在接近90歲時所寫的文章,是對於自己經歷的回顧,也是傳授自己過往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你會發現,其實如此受人尊敬的人,在少年時代,甚至青年時代,心理狀態,生活和經歷與我們沒有太多的別。面對畢業,也是求職艱難;面對留學,也是趨之若鶩,甚至也都是功利的想法,鍍層金回來,更好找工作,與現在別無二致。讀來就好像是身邊發生的事,有參考價值,也很值得深思。

一、書

關於書,裡面提到了季老喜歡看書,更喜歡藏書,而且藏書大部分都沒有讀過。這個一下子就讓我覺得,啊,原來大師跟我們是一樣的。說起來,隨著書看得多了,買得書也就更多了,跟著沒看的書也更多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懈怠了,看來藏書不讀這個癖好是天性使然。但是正因為藏書足夠多,所以看書的量也自然上去了,看來這個習慣還是得保持。

二、寫文章

裡面提到寫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文章一起頭,必須立刻就把讀者的注意力姥姥捉住,讓他非讀下去不可,大有欲罷不能之勢。」我一看,這不是我們小學時候教的開門見山嘛。其實最簡單的道理才是最有用的道理。記得以前考試,語文老師就專門訓練我們寫開頭,準備幾個拿得出手的開頭,文章到底也差不到哪裡去。

三、關於對青年的建議

季老在德國哥廷根呆了10年,是最早一批留學生的一員,在德國接受的教育對他的事業大有裨益。為此,他提出了一些建議。

第一點是說他在寫論文時,在導言部分寫了很多華而不實的內容,志得意滿地交給自己的導師。結果導師給的批註只有兩個字那就是重寫。導師告訴他,全篇沒有內容,完全不需要,後面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邏輯的嚴密才是最好的堡壘。」原本我也是個追求華麗的人,可工作之後慢慢感受到,邏輯的嚴密在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地作用,甚至可以說決定了你在職場可以爬得多高,刻意走得多遠。我們有無數厚黑的手段,可是只要邏輯嚴密,準備充分,那就是一個沒有弱點的堡壘,無堅不摧。

第二點是,能力再強也經不住不負責任這四個字。這可能是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在生活也很常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有著足夠的能力,可是一句我不感興趣,就早早宣告了自己的投降;以為自己隨隨便便就可以做的比別人好,就可以吊兒郎當。可時間是最好的證人,最後這些人都不會有太好的結果。你付出多少,收穫自然是多少。這讓我想到戚繼光和曾國藩在徵兵時,特意只挑選那些農名或者是居住在鄉下的人,凡是城裡人一概不錄用。對他們來說,態度決定了一切,決定了最終的勝敗。

四、關於愛情

原本關於愛情我想要單獨寫一篇文章,可無奈自己對這兩個字理解太過粗淺。只能將季老的話搬上來,「如果一個人不想終身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但是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顛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彆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真是何苦來!應把更多的時間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這個立意自然是相當高的,可說來也甚有道理,似乎激烈的那種愛情,才被稱為愛情,而這種愛情又是極花時間的,可我們不能只依賴著愛情活下去,生活還有其它方方面面。或許平淡如水的愛情才是常態,而時間更應該花在生活的其它方面吧。

五、關於善惡

書中提到了怎樣摒除心中的惡念。有一例子,宋代理學家有一克制私慾的辦法,《學見舉隅》中引朱子的話說:「前輩中有俗澄之後思慮者,於坐處置兩器,每起一善念,則投白豆一粒於器中;每起一惡念,則投黑豆一粒於器中,初時黑豆多,白豆少,後來隨不復有黑豆,最後則驗白豆亦無之矣。這是教自己反思的例子,是一日三省吾身的具體實現的一種方法,只是我們有時很難分辨善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善惡的分界線。當然到了最後黑豆白豆皆無的境界也就沒關係了,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達到呢?我們所能做的,無非是多思慮自己的行為,渴求多明辨事理一分,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讀罷,其實要真達到一生自在,哪是那麼容易,季老到望九之年,或許能窺得幾分。而我們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以求「過往不戀,未來不迎,當下不負」。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經驗: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知世故而不世故,與季羨林先生一起做個性情中人!  提起季羨林先生,大家會想到什麼?  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不過先生早就撰文,明確提出要辭去這三頂「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 讀季羨林隨筆集《一生自在》
    讓自在美麗人生——讀季羨林隨筆集《一生自在》□ 黃東光淡泊名利,一心愛國,這是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的寫照。回顧他的百年人生,輝煌的學術成就與豁達通透的人生智慧,始終交融於他博大的思想寶庫裡。隨筆集《一生自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以睿智的華光,點亮了我們心頭的那盞明燈。全書分別從書中自在、人間自在、心境自在、人身自在、生命自在等5個方面,較為系統地論及了自在之於工作、事業、生活的關係。51篇誠意滿滿的篇章,有撫慰、有教益,啜飲著先生的思想甘霖,沁人心脾中,內心頓時漾起一種說不出的舒爽。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捧一杯清茶,伴一盞青燈,打開《一生自在》,走進一個智慧老人的世界。-01-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一生自在》: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人生智慧
    捧一杯清茶,伴一盞青燈,打開《一生自在》,走進一個智慧老人的世界,作為一代國學大師,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在學術界取得的榮譽數不勝數,他學貫中西,在世界上也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權威,尤其他精通的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 季羨林——嬉笑怒罵,《一生自在》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這本書收錄的應該是季羨林在接近90歲時所寫的文章,是對於自己經歷的回顧,也是傳授自己過往所總結出來的經驗。你會發現,其實如此受人尊敬的人,在少年時代,甚至青年時代,心理狀態,生活和經歷與我們沒有太多的別。
  • 季羨林,國學大師?這很皮
    季羨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一生著作很多,這也得益於他的高壽(1911-2009),因為好多著作他是晚年才寫就的。從學術論文到翻譯文獻,再到散文書集,絕對是著作等身的人物。這樣的學者有「國學大師」之稱,旁人看來,當然是名實兩副,但我卻認為這一頂大帽,季老未必戴的起來。
  •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2018.2.22在鄉虎季羨林,是東方文化大師應該沒問題,這怎麼就成了國學大師呢?這是怎麼造就出來的呢?季羨林沒有夠份量的國學核心內容的專著,也不是國學核心問題的領軍人物。我至今沒搞懂這個老爺子怎麼就被弟子們戴上了國學大師的桂冠!他對國學深邃的核心問題精通?絕無!國學界大師們認可他嗎?也不可能。
  • 國學大師季羨林,自稱是個普通人,還為掏糞工人寫橫幅,一生淡泊
    但季羨林不一樣。他的一生,無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做到了極致。可即便如此,季羨林卻說,我只是個普通人。一個人高貴與否,從他對身份的態度就知道了。二、一生成就無數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匯通古今,尤其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諸多領域都建樹卓著,堪稱我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
  • 豆瓣9.8《糊塗一點 瀟灑一點》:國學大師季羨林的睿智與清醒
    ——200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季羨林感動印象。>《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天津人民出版社上個月出版的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季老的一生,因坎坷而豐滿,因磨難而熾熱。在這本《糊塗一點,瀟灑一點》精選了季羨林1934至2003年創作的文章,從這些文字裡,我能讀到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對世事的大智慧。這些跨度70年時間的作品,不僅是他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生命歷程的反映。
  • 對季羨林最大的誤解,就是奉他為國學大師
    2009年的今天,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季羨林去世,享年98歲。季羨林去世後,很多人自發悼念他,在這十年間,關於他的文章源源不斷,他的影響力早已不局限在學術界,成為大眾眼中的學者楷模之一。但與此同時,紀念季羨林也常常伴隨著「國學大師」這樣的稱號。撰稿人周郎顧曲認為:濫用國學大師,是媒體的一個現象。
  • 「一生自在」——季羨林
    昨晚在錄喜馬拉雅的時候,讀了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自在》感受頗多。本書是季老在年老之年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小回顧,以日記的形式,告訴我們每一位人生應有的狀態——自由、清醒、活得瀟灑坦蕩。讀了第一篇章裡的:我和書/我的處女作 有感我和書:好像至今我也有這種藏書的習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
  • 彭昱暢自爆煩惱、季羨林曝光日記:人生如何活得清醒自在
    人即便沒有辦法將外界的評價置之度外,卻也可以做到身心自在。 戲稱自己是「三朝元老」的季羨林大師,他的學術成果和文學作品都是影響深遠的。 但在生活上,這位德高望重的學者生性豁達樂觀,擅於自我嘲解,天生放縱不羈愛自由的他一點偶像包袱都沒有,一生都在向世人展現一個最真實的自己。
  •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從小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就學習了關於季羨林大師的一些文章,後來也認認真真的讀了一些大師的作品之後,感覺受益頗多。,這一生留下了很多的榮耀。這可能就是季羨林的悲哀吧,一個老人,就算心裡在清楚,又怎麼能去阻礙別人去搶奪財產呢?雖然在生活上季羨林大師沒有一個倖幸福福的生活,與家人也是一直坎坎坷坷的,但是季羨林大師的成就還是不可磨滅的。
  • 為什麼有人說季羨林算不上「國學大師」?他自己怎麼說?
    就大學者季羨林而言,頭上的光環不可謂不閃耀,國學大師、國寶、中國最後一位大師這樣的稱號似乎早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季羨林卻表示自己不是國學大師,是事實還是謙虛呢?
  • 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平簡介(圖)
    7月11日消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8時50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 中新社發 馮磊 攝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這才是支撐饒宗頤一生研究與論述的不竭動力,也是饒宗頤成為大師的源泉。
  • 《我和父親季羨林先生》:不一樣的國學大師,一樣的多味人生
    昨天,讀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寫的《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季羨林。01.追求真善美的國學大師曾經在中學課本讀過季羨林的文章,寫他童年時生活非常貧窮,偶爾得到一塊村裡大奶奶家的白面饅頭,就覺得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帶著那份好奇,我去找季羨林的散文、自傳來讀。發現了一位恬淡、沉溺於研究中的老先生。
  • 國學大師季羨林為8-16歲孩子選了哪些書?覆蓋心靈成長8方面
    這套書是首次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所有作品中精心選取的適合8-16歲孩子的心靈成長智慧全書,包括:《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感恩是賦得永久的悔》《一輩子不可忘的師生情誼》《如果沒有朋友,鮮有不失敗者》《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在這個世界上,要學會勇敢面對》《鍥而不捨,不忘初心》《人不能糊塗地成長
  • 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反差萌:做四隻貓咪的鏟屎官
    季羨林先生一生榮譽無數,卻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可晚年的時候倒一心做起了「鏟屎官」。他說,同它們在一起,我心裡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樣,應對進退、謹小慎微,斟酌詞句、保持距離,感到異常地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