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永,忍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髮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 寵辱不驚。——200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季羨林感動印象。
季羨林 1911.8.6(辛亥年)-2009.7.11(己丑年)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是天津人民出版社上個月出版的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在季老逝世十周年的日子裡,拿到這本書,我仿佛走進了那個比深秋更深秋的深秋,心中五味雜陳,眼眶不禁溼潤了。季老的一生,因坎坷而豐滿,因磨難而熾熱。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法設身處地的感受到季老的經歷的一切,也不會朝聖般的去體驗「牛棚」的生活,也不曾親吻腳下的這片土地,也不曾為想做的事傾盡一生的恆心與熱情……
也許你對他所知甚少,也許你對他有所耳聞,但是但凡對他有所知曉的人都會對他心生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
《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在季老生前最後的採訪視頻裡,他說:"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聽到這話的那一剎那,我的內心如同被一記木槌敲碎了的沉睡的陶罐,破裂開來,那道缺口裡,照進一縷縷燦爛的陽光。
在這本《糊塗一點,瀟灑一點》精選了季羨林1934至2003年創作的文章,從這些文字裡,我能讀到的是一位耄耋老人對世事的大智慧。這些跨度70年時間的作品,不僅是他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生命歷程的反映。
一貫治學嚴謹的季老,在生活上著實是個糊裡糊塗的人。他常說,"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塗",見到熟人,就出現了「舌尖現象」,即使名字"似乎就在嘴邊、舌上",見面時也往往叫不出姓名。
他稿費許多,生活不會拮据,可幾十年來,早餐總是一成不變的烤饅頭片,一杯清茶,外加一碟花生米。一件1946買的雨衣,更是可以穿到21世紀。
而對於"糊塗",季老卻有自己的一套認識。他覺得自己的忘事糊塗也頗有好處,人生在世難免遭受痛苦,如果不能忘記,那些痛苦歷經十年還歷歷在目,可就是更大的難過了。況且,因「忘」而作出的驚心動魄的詩篇,歷史上可不少見啊!
經歷過"文革"的季老,晚年時似乎領悟到了道家超然的名利觀,自覺進入了一邊"假糊塗",一邊追求"真糊塗"的境界。而在他的眼中,糊塗也是有真假之分的。
"假糊塗"很"難得"。世上絕大多數為爭名奪利,無所不用其極的人都是"真糊塗",他們一嘗到點甜頭就變得忘乎所以,可是一栽個小跟頭便嗟嘆不已。而大唱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在人人都在真糊塗時,被迫假裝糊塗,他們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
升職加薪的道路上拼搏到無力的芸芸眾生,每個人都在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但是,自古及今,海內海外,是沒有一個人擁有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的。因為不完滿才是人生,就像喬治亞娜的胎記一般。
當然,季老不是在教唆你放棄夢想,而是勸慰你奮勇擔當的同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面對人生中的挫折。"一張一弛",方得正道。
現在看來,在這不完滿的人生中,"真糊塗"的季羨林仍是一名普通學者,而"假糊塗"的他則擁有了那般曠達的大智慧。
季老三辭桂冠,只願自己不被盛名所累。他還曾在《病榻雜記》說過:"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對待工作和事業沒有絲毫馬虎,對功名利祿則如過眼浮雲。不願外界所謂的"榮耀"加身,不願被聲名所羈絆,堅持自我,這樣的人生境界,何其瀟灑!
季老總是說自己少無大志,中無大志,老也無大志。聽說別人為自己寫傳記,只是謙卑的答著,我沒有那樣好,那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這份絕無僅有的清醒、坦蕩與真實,對聽到別人的溢美之詞就喜笑顏開,幾欲飄飄然的我來說,可真是慚愧啊!
季老在自己養的《老貓》咪咪離去後,得知貓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壽終,到了時間,它們決不待在主人家裡,讓主人悲傷。它們總是逃了到一個最僻靜、最難找的角落裡,沒有任何儀式的,等候最後時刻的到來。
想想現在一場場花費數十萬的葬禮,不禁覺得可笑又可悲。可笑的是對老人的"厚葬薄養",死後盡孝;可悲的是"葬禮排場",眼淚流給活人看。
人們難道就不可以向貓學習這一點嗎?人生而往死,無人例外。何必非要兒女四處通知,辦上幾場宴會,忙活的腳不著地。人來自虛無,自當歸為虛無,活的時候講求真實,死的時候留下那一把白灰,倒也乾淨利索了。
為何不學一學貓呢?像它們這樣處理生死大事,瀟灑的離開,讓這花花世界的人們,照舊做著花花世界的夢。
人生短短百年,身在其中看去,卻是長路漫漫。在負重前行的過程中,我們總會被各種問題所困擾。在與人交往上,要做到真誠待人,寬以待人。
季老說:"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能在自己地一生中,做到愛國、孝親、尊師、重友,那也不負此生了。
前程似錦,卻也荊棘叢生。關於成功,季老會說:"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
我們都知道,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無論幹哪一行,沒有勤奮,都將一事無成。
誰的青春不迷惘,迷茫中探索各自人生的意義。關於人生,季老會說:"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絕大多數人的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要活出自己的意義與價值,就要有勇氣去面對使命,敢於擔當。在磨練中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要勤奮地從實踐中、從書本中保持學習。
前程似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既然想要得到完美的人生,就要為之去奮鬥。即使季老不願承認,他依舊是國人眼中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他清醒的認知,他睿智的語言,一點一點的敲擊著世人的內心,帶領我們體悟到人生的真諦。
這個世界太過複雜,想要做一個簡單的人從不容易。我們何不學著季老,過的《糊塗一點,瀟灑一點》,以更真實平和的心態面對人生呢?
合上書卷,我仿佛看到:在那個尋常日子裡,那個充滿了木樨花香的黃昏裡,季老安然的抱著貓,面向斜陽。在古舊的木桌前,一生勤奮,從不懈怠的又點亮溫暖的燈光,伏案研究,持筆寫作。
而他的身後鋪展開的風景,是由赤誠的心血鑽研出來的學問,鑄成的廣袤的大地。那片風景無限地延伸,融入時間的長河,匯入中華地傳統,留在東方華夏民族地土地上,駐足。
作者簡介:清洛12128,書評人。每日讀書、每日寫作。每進一步,就有大大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