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寶大師到普通人季羨林,從文學到人生貴在真實二字

2020-08-27 蜂蜜柚子不加茶啊

圖源網絡,侵刪

第一次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是在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上,那篇《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說的是季羨林先生在兩次去德國時候發現花兒都種在窗子外面,自己只能看花的脊梁,讓外面路過人欣賞美麗的花朵,說的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現季羨林先生的散文常見於教材、各地模擬考卷、中高考的考卷中,成為迄今為止文章被選入教材、考卷中數量較多的作家之一,而在他的文章如清流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澱。

季羨林先生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翻譯家等,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而他戲稱自己是「三朝元老」 (經歷了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季老,一生在古文字學、歷史學、東方學、佛學等諸多領域皆創下卓越成就,被稱為「國學大師」、「學術泰鬥」、「國寶」,有學者曾說「中國百年內再難出第二個季羨林」。可是在文學上擁有如此高成就和榮譽的季老卻是個清醒、坦蕩與真實的普通人,這一點在他的散文《心安即是歸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字裡行間展現的是他豐富的人生經歷,他對生活的領悟見解,對讀者來說是一種閱讀享受。

《心安即是歸處》這本書中收錄了63篇文章,分為8個部分,季老的文字樸實卻不失力度,簡短精悍,卻又能多處引經據典,但並不是高高在上的抒發自己的態度,而是嚴謹真實的講述,讓我看到季老在散文上的文學魅力,全書淡泊樸實,娓娓道來,滲透了淵博的學識,正直的品行,實際上是文以載道的絕佳表現。他通透,樸實,純粹,平淡,一生不為外物所憂,遵從己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他的世界並不孤獨,因心有歸處,而淡定從容;因無畏無懼,而瀟灑自由。

圖源網絡,侵刪

01 談人生意義:人生是沒有人能說明白的

「什麼叫人生呢?我並不清楚。不但我不清楚,我看芸芸眾生中也沒有哪一個人清楚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想和你聊一聊人生」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熱門話題,人從呱呱墜地到少年,青年,中年,走過的路無數,聽過道理無數,卻還是不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

季老第一談人生,說「人」的「生」都是絕對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制定一個誕生計劃,然後再下生,一步步讓計劃實行,說到底,人就是稀裡糊塗地降生,稀裡糊塗地成長,在稀裡糊塗中有所作為,活著不是為了肆意享受,也不是忍飢受寒,不過是頭腦清醒,減少糊塗,不信則試之。

季老再談人生,說地是「人性」,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換句話說就是「食色,性也」,食說的是解決溫飽問題,性說的是解決發展問題。小草能衝破重壓,忍辱負重長成大樹,人作為一格獨立體,也是如此頑強地實現第三種本性發展。

季老三談人生,說的是人之所以區別動物,人類有思想,有惻隱之心,有良知,能遏制自己的求生本能,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捨己為人者,為國捐軀者,身上都存著浩然之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並非按年紀計算,也不是財富,更不是終日忙忙碌碌,渾渾噩噩。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是這場接力賽的一環,是微不足道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屬於自己的責任,這就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季老的語言並不晦澀,而是誠摯有力,讓我從文字種看到一個豁達幽默的真實季老,讓我欽佩他的清醒坦蕩。

圖源網絡,侵刪

02談處事做事: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

「知足常樂」是中國的一句老話,也是我們所遵奉的,人們滿足於得到的東西所以安分守己,社會安定。但是在季老看來,知足和不知足是看場合的,如果「不知足」是正當的,那麼就是具有重大意義,能伸張社會正義,推動人類前進。那麼這個場合和限度如何理解呢?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人的自知之明。季老舉例他所見到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天才自居的人,可笑又可憐到只能自我欣賞。最後季老也指出:中外幾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學史證明了一個事實——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會吟誦這句。究竟什麼是「為」和「不為」呢?季老同樣給出了答案。「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在這裡,關鍵是「應該」二字。什麼叫「應該」呢?這有點像仁義的「義」字, 「義」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適」,也就是「應該」,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季老沒有從哲學倫理學上,長篇大論說明這個問題,而是告訴我們:一般人都能夠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惡了,就能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了。

季老語言質樸,沒有做作表現手法,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讓我們看到字裡行間的真情實感,言之有物,行之有格,讀時只覺得舒爽和受益匪淺,更讓我看到一個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的季老。我的希望很簡單,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不為。一旦「為」錯了,就毅然回頭。

圖源網絡,侵刪

03談人生信條:真實認識自己

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

一位北大新生入學,見一老者衣衫樸素,以為是北大的雜工,於是請這位「雜工」幫他看管行李。天氣炎熱,老人一直「恪守職責,」直到新生辦好手續回來。後來在開學典禮上,新生看到了坐在主席臺上的老人,才知道他是北大的副校長季羨林。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的坦蕩、清醒、真實,而想要活出一個真實的人生,一定要讀季羨林,季老的真實體現在做學問,做事做人的方方面面。

季老的《清華園日記》,內容寫實,絕無虛構,看完讓人共鳴到不禁一笑,原來大師也是個普通人。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看到這些邊角料,有點刺眼,覺得有損大師的身份,便向季老建議適當刪減。季老堅決不同意,「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我不認為文章是自己的好」,真正令季老滿意的學術論文並不多,而且別人甚至是青年後輩的文章中常有季老認為好的,對於散文的理解,對於文字的審視,季老始終客觀,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專業的態度。

「一個人品行的好壞,看他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的程度」,在季老心中後者超過一半就是好人,前者超過一半就是壞人。季老一直有一桿衡量自己的尺子,他直白的告訴讀者他只是一半的好人,他有私心雜念,也說真話謊話,但他是敢於講真話的,即使因為仗義執言遭受過苦難,如果還有下輩子,季老還是會選擇走今生這條路。

季老的一生,走過陽關大道,跨過獨木小橋,坎坷彎曲,所得到的成功,所獲得的榮譽,在季老眼裡卻是名不副實。人受惠於身份,也會受身份所累,但季老卻是不一樣的。他的一生,無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做到了極致,但季老一直以普通人自持,並不在意身份的高低,始終將最真實、最原始的面貌展現於世,要糊塗一點,要瀟灑一點。

圖源網絡,侵刪

04 談現實生活:當下即是生活,心安即是歸處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應該說是有的。在這樣無可奈何的時候,我驀地聞到一股似濃似淡的香氣。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 有這樣的花,這樣的香,我就覺得很不尋常;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一種近乎感激的心情了。

對於季老來說,一株平凡馬纓花是他的知心朋友,那是陪伴他十三年的歲月,是他藏在心中的回憶,帶給他無窮無盡的力量和無限溫暖與幸福;聽一場雨聲,停下來感受內心寧靜,感受寫作的情趣;養一隻老貓虎子,學習貓對待死亡的態度,別有一番滋味兒。

季羨林的人生道路是坎坷艱辛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正如他所言: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光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旁邊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

經歷過窮困潦倒的兒時、苦心求學的少時,後來學有所成,這一路上有高峰也有低谷,老先生能夠保持著「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的曠達情懷。

先生的一生,不爭不辯,不怨不艾,滿懷天真,專注純粹,安於當下。他用質樸的文字向世人傳達一個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歸處。

《心安即是歸處》闡述先生的生命智慧,從談人生的意義到讀書,處世,行走,當下,孤獨,生死等,所談的皆是和大家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字裡行間是恬淡平和。

願我們能跟著先生了悟人間萬相的本真,擁有應對世事的智慧,萬事安然於心,從容而行,也能感受到生活明朗,萬物可愛。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經驗: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知世故而不世故,與季羨林先生一起做個性情中人!  提起季羨林先生,大家會想到什麼?  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不過先生早就撰文,明確提出要辭去這三頂「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 季羨林:人生,需要真實
    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的人生信條是:真實。他說,一個人一生是什麼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真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個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
  • 季羨林:對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02和一般的大師不同,季羨林老先生並不是一個出身優渥的人,季羨林的爺爺叫季老苔,父親叫季嗣廉。三辭「國寶」:「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 國學大師季羨林,自稱是個普通人,還為掏糞工人寫橫幅,一生淡泊
    但季羨林不一樣。他的一生,無限精彩,做人、做事、做學問,都做到了極致。可即便如此,季羨林卻說,我只是個普通人。一個人高貴與否,從他對身份的態度就知道了。一、與掏糞工人的忘年之交季羨林小時候練過書法,由於後來長期在德國留學,沒能繼續下去。他總認為自己的字是見不得人的,自己從來不是什麼書法家。不過,如果對家鄉有利,對文化事業有利,他也可以「獻醜」。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人的一生有無意義和價值,是人生的重要話題。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 點滴季羨林
    清風xulai頭條上連續幾天看到了季承回憶父親季羨林的文章,勾引起我的思緒。假如沒有記錯的話,是二O一0年的清明節,吃罷早飯,我坐等母親一起去姥姥家上墳。閒著無聊,打開電視,恰恰看到山東衛視臺正在直播季羨林的骨灰安放儀式。
  • 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01:「大師」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皮孩子按照一般劇情發展,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從童年時代起就已開始顯露出超凡的才能,具有極高的天賦,成績優異。但是季羨林卻並非如此,他說:「我一生都是靠運氣,運氣一開始,就是我作為一個男孩出生的。1911年8月6日,季羨林生於山東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
  • 季羨林:對於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文 | 美滋滋 · 主播 | 童顏「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普通人難以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呼吸的空氣,與脈管中的血液。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鬥的勇氣。」
  • 《心安即是歸處》:季羨林先生的百年生命智慧
    做真實的自己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煩。最好辦法是不理,只等秋風過耳邊。這是季羨林先生在90多歲時改寫的一首打油詩。短短幾行字,道出的不僅是對老年抑鬱症的治療之方,更是季羨林老先生豁達淡泊的處世之道。說到季羨林,隨便去百度一下,就能看到一大堆頭銜: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佛學家、國學家、翻譯家等。不僅如此,季羨林先生還曾被賦予國學大師、學術泰鬥、國寶等讚譽。
  • 《心安即是歸處》:季羨林先生的百年生命智慧
    做真實的自己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煩。最好辦法是不理,只等秋風過耳邊。這是季羨林先生在90多歲時改寫的一首打油詩。改寫的初衷則是談到老年憂鬱症如何治時,季老先生為了其答覆不過於簡慢而提出的一個想法。
  • 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季羨林大師和他的豐富人生
    季羨林是國際著名的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通曉英、德、梵、巴利文等13種語言,他曾在德國留學十年,但治學深受齊魯文化影響,一直致力於文學、佛學和國學等研究,後來成為北大的終身教授。季羨林曾在生前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他在《八十述懷》上說:「在這一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
  • 對季羨林最大的誤解,就是奉他為國學大師
    所以,無論從嚴謹的角度還是尊重季羨林的角度,「學者」二字,都好過「國學大師」這頂高帽。濫用這個稱謂,不但掩蓋了季羨林真正的學術成果,也會為他造成不必要的誤解。聽老師說他是「國學大師」,我也就信了,高中後才感到不對勁,季羨林研究印度,怎麼成了「國學大師」呢?原來,季羨林自己也反感這個稱號,所以在2007年年初,他辭去「國學大師」、「學界(術)泰鬥」、「國寶」的稱號,自嘲「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 《季羨林自述:我這一生》:百歲人生,精神永存
    在清華的四年裡,季羨林從語言、文學、歷史、宗教等各個方面不斷豐富自己的素養,並開始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還翻譯了數量相當的外國文學作品,為自己以後翻譯更多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5年8月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了自己的「萬裡投荒」。在哥根廷大學季羨林主修梵文、巴利文,輔修英國語言和斯拉夫語言,此外還選修了希臘文和阿拉伯文。
  • 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溫家寶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雲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 季羨林走後的第十年,想他,想他,想他
    「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02人生最好的狀態:耿直、真實人生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如果問我的話,我一定會回答:耿直、真實,如季老一般。晚年季羨林,名聲接踵而至,「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成了他的便籤。然而,季羨林卻將這些桂冠一一摘去——「三辭桂冠」。
  • 季羨林被譽為「國寶」,卻在彌留之際摘下桂冠,是什麼原因?
    以季羨林的學術造詣,「國學大師」等稱號可謂實至名歸,然而他卻三呼「摘冠」。他在《病榻雜記》中提出:「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把『學界(術)泰鬥』的桂冠摘下來,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 季羨林大師的人生感悟,給浮躁社會一劑撫慰人心的良藥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不再憑藉單純的喜好去看書,可依然因為閱歷的淺薄,年紀的大小,對好書壞書的分辨能力有限,直到我閱讀到這本季羨林大師的《心安即是歸處》,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好書在我眼裡有了固定化的標準,在這裡分享給大家,同時從大師制定的角度,和大家一起來閱讀這本書,也希望能讓大家都能得到啟發,那是我寫作再高興不過的事情。
  • 國學大師季羨林遺產歸屬:敗給了人心,留下身後的一筆糊塗帳
    從小學的時候在課本上就學習了關於季羨林大師的一些文章,後來也認認真真的讀了一些大師的作品之後,感覺受益頗多。本身季羨林大師就是聞名中外的一個大師季羨林就是我國的一個著名語言學家,以前的時候留學在外,就已經精通了英、德、梵、巴利文,甚至能夠閱讀俄語、法文,尤其精通於吐火羅文,這已經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能夠精通此語言的幾個學者之一,甚至把他成為「國寶」。
  • 《我和父親季羨林先生》:不一樣的國學大師,一樣的多味人生
    昨天,讀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寫的《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季羨林。01.追求真善美的國學大師曾經在中學課本讀過季羨林的文章,寫他童年時生活非常貧窮,偶爾得到一塊村裡大奶奶家的白面饅頭,就覺得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帶著那份好奇,我去找季羨林的散文、自傳來讀。發現了一位恬淡、沉溺於研究中的老先生。
  • 季羨林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怎麼看?
    季羨林大師是著名的學貫中西大學者,他從人的生物角度講,有道理,人類歷史以來,真的是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每當想到這裡,讓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悲哀,無地自容,許有些人為明白為鑽牛角尖自殺了之。但是,從人類發展史,老先生錯了。人生有無意義有無價值。既有主觀評價,又有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