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國學大師?這很皮

2021-01-21 一篇小文章一片大視野

季羨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一生著作很多,這也得益於他的高壽(1911-2009),因為好多著作他是晚年才寫就的。從學術論文到翻譯文獻,再到散文書集,絕對是著作等身的人物。這樣的學者有「國學大師」之稱,旁人看來,當然是名實兩副,但我卻認為這一頂大帽,季老未必戴的起來。

熟悉他的人都大概知道,季羨林主要的研究方面是語言學,而且也不是中文,他主要研究的是梵文和吐火羅文,也就是古印度語,這些語言文字的大部分記載渠道是通過佛經流傳下來的,因而他對佛學也有一定的研究。簡要言之,他是一位著名的語言學者以及翻譯大師,但是在國學上,我幾乎通讀過他的散文集,包括《牛棚雜記》、《留德十年》、《天竺心影》、《集外集》等,也閱讀過他的《清華園日記》。讀完之後給我的感覺就是,有好思想、好文章、好段落、好句子,但是更多的,是給人一種雷同感。寫到國家關係,更是千篇一律。出訪印度時,是中印友好,印度人民樸實好客,眼睛有神,中國好;出訪日本時,是中日友好,日本人民樸實好客,眼睛有神;出訪非洲國家時,非洲兄弟樸實好客,眼睛有神,小孩純潔向上,中國兄弟好。每到一處必定是歡迎之人擠滿機場,歸去之時必是十裡長街相送。出訪之時必定會發生某個不知名的、樸實的勞動人民千辛萬苦趕來,或者送一個禮物,或者純粹就是道別,每到一個國家此事必發生,這便讓人乏累了。

再有,用詞上,「耄耋」一詞在季老散文中出現不下百次,大凡回憶之文,此詞必然出現;再有便是杜牧的《阿房宮賦》中一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濫用過剩,凡寫景之文大多會有此句。

文章之結構,用詞之技法,我不敢多講,自然不比這些大師任務。但季老文中,論及責任、誠實、道德等諸多話題時,其思想毫無新意可言,比之蒙田、培根之輩遜色不止一點。季老在自己文中稱呼以上兩位是「思想家」,評論他們的文章寫的散,不同於他人(包括他自己)撰寫散文時講究技法結構。兩種散文在我輩看來自然評不出好壞。季老在書中也強調這一點。但在論述之時,季老的散文思想深度,我確實是不敢恭維的。總感覺好多文章不是用心寫出來而只是為了應付出版人隨意寫出來的。

季老在翻譯界素有威名,

他的翻譯大作《摩羅衍那》我也沒讀過,但據反響來看,肯定是名副其實的。

所以我認為,當然,這是自己的觀點。季羨林確實是一位翻譯大師,但是在國學上,他比之魯迅、老舍之輩,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大師之名不好當,晚年之時季老力辭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三大桂冠,對此我倒是十分佩服的,且不說別人怎麼評論,季老自己,對國學大師這一頂高帽,還是有自己的認知的。

不知大家對此事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
    淺說季羨林「國學大師」桂冠和生活2018.2.22在鄉虎季羨林,是東方文化大師應該沒問題,這怎麼就成了國學大師呢?這是怎麼造就出來的呢?季羨林沒有夠份量的國學核心內容的專著,也不是國學核心問題的領軍人物。我至今沒搞懂這個老爺子怎麼就被弟子們戴上了國學大師的桂冠!他對國學深邃的核心問題精通?絕無!國學界大師們認可他嗎?也不可能。
  • 對季羨林最大的誤解,就是奉他為國學大師
    2009年的今天,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季羨林去世,享年98歲。季羨林去世後,很多人自發悼念他,在這十年間,關於他的文章源源不斷,他的影響力早已不局限在學術界,成為大眾眼中的學者楷模之一。但與此同時,紀念季羨林也常常伴隨著「國學大師」這樣的稱號。撰稿人周郎顧曲認為:濫用國學大師,是媒體的一個現象。
  • 為什麼有人說季羨林算不上「國學大師」?他自己怎麼說?
    就大學者季羨林而言,頭上的光環不可謂不閃耀,國學大師、國寶、中國最後一位大師這樣的稱號似乎早已經習以為常 但是,季羨林卻表示自己不是國學大師,是事實還是謙虛呢?
  • 「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經驗:糊塗一點,瀟灑一點
    知世故而不世故,與季羨林先生一起做個性情中人!  提起季羨林先生,大家會想到什麼?  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不過先生早就撰文,明確提出要辭去這三頂「桂冠」。  一辭「國學大師」:「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 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平簡介(圖)
    7月11日消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8時50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 中新社發 馮磊 攝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
  • 《我和父親季羨林先生》:不一樣的國學大師,一樣的多味人生
    昨天,讀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寫的《我和父親季羨林》一書,看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季羨林。01.追求真善美的國學大師曾經在中學課本讀過季羨林的文章,寫他童年時生活非常貧窮,偶爾得到一塊村裡大奶奶家的白面饅頭,就覺得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帶著那份好奇,我去找季羨林的散文、自傳來讀。發現了一位恬淡、沉溺於研究中的老先生。
  • 季羨林:都說他是「國學大師」,但你真的了解他嗎
    季羨林先生生前曾撰文請辭頭上的三頂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如今,他依然戴著這三頂桂冠走了。從20世紀初的山東臨清,到清華的「四劍客」時代,從德國的哥廷根,到北大的數十年,不管是為學,為師,為友,還是為人父子,季先生終其一生都保持著淳樸的本性,為後來的學人樹立了典範。
  • 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自在》的一點啟示
    近日讀畢國學大師季羨林的《一生自在》,有了一些啟發,想寫下來供自己思考。看這本書時,如果你不知道作者,你很難去把這樣簡單的文字與一個國學大師的稱號聯繫在一起。可轉念一想,可能也只有國學大師才能寫出這樣的文字,簡單直接,樸實到位。
  • 國學大師季羨林的反差萌:做四隻貓咪的鏟屎官
    季羨林先生一生榮譽無數,卻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可晚年的時候倒一心做起了「鏟屎官」。他說,同它們在一起,我心裡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樣,應對進退、謹小慎微,斟酌詞句、保持距離,感到異常地彆扭。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饒宗頤先生卻對聲色犬馬毫無興趣,從小學開始,饒先生就悶在這座知識的寶庫裡,陶醉而且沉迷。家學淵源的饒宗頤先生在父親的薰陶下打下了極為紮實的國學基礎,閱盡天嘯閣藏書數十萬冊。經史子集,書畫曲藝,敦煌古籍,釋道儒三家經典皆在心中。
  • 國學大師季羨林眼中的白鹿洞書院
    國學大師季羨林這樣看來,當年李白為翰林待詔時,也是入的這類書院。 在唐代後期就出現了私人創建的書院。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和他哥哥李涉在江西廬山隱居讀書,李渤養了個寵物「白鹿」。這頭鹿很能人性,跟著他一起讀書,遊山玩山,人們稱它為「神鹿」。李渤讀書的地方,地勢低凹,從上往下看,就像一個洞,他就稱這個地方為「白鹿洞」。
  • 國學大師季羨林為8-16歲孩子選了哪些書?覆蓋心靈成長8方面
    這套書是首次從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所有作品中精心選取的適合8-16歲孩子的心靈成長智慧全書,包括:《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感恩是賦得永久的悔》《一輩子不可忘的師生情誼》《如果沒有朋友,鮮有不失敗者》《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在這個世界上,要學會勇敢面對》《鍥而不捨,不忘初心》《人不能糊塗地成長
  • 國學大師季羨林10幅書法題字欣賞,書友:奇縱古拙、一般人看不懂
    季羨林對於經常寫字練書法的人來講,能夠有一位真正的欣賞者,往往顯得特別重要。真正的欣賞者可以在在塵封的、殘破的幾行墨跡中能夠發現歷史上的許多書家。這除了對書法家本人意義重大,也是欣賞者的光榮和責任。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季羨林的書法。季羨林讀書法不同於我們之前介紹的朱自清、沈從文、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其他作家的書法,即使是外行人也一眼便可看出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
  • 現代國學大師排名臺灣最著名國學大師是誰
    臺灣最著名國學大師是誰、臺灣有哪些國學大師、中國當代國學大師排名、易學十大泰鬥人物求前大師顏廷利先生、臺灣著名國學大師學者、現代國學大師排名、臺灣著名國學家、臺灣女國學大師、當代活著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臺灣最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
  • 國學大師季羨林,學問上讓人仰望,生活中一言難盡
    他曾三辭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桂冠。儘管他本身謙虛,但其取得的學術成就無法掩蓋他的光芒。這又應了一句:不管多窮多苦,一家人在一起,終歸是心裡更熱乎吧。不是親生的孩子同自己親生的孩子感情必然有所不同,這是人之常情,用不著掩飾,更用不著美化。更多的苦楚,小小的季羨林在黑暗中承受著。「到了濟南後的第一夜,我生平第一次不在母親懷抱裡睡覺,而是孤身一個人躺在一張小床上,我無論如何睡不著,我一直哭了半夜,這是怎麼一回事呀!」季羨林說他自己「我在感情方面不是一個麻木的人,一些細微末節,我體會極深」。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饒宗頤博學多才,達古通今,學貫東西。
  • 唐師曾回憶往事緬懷國學大師季羨林(圖)
    唐師曾攝於1980年代  人民網文化頻道7月11日電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於今晨八時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老年白內障、頑固的耳疾使東方哲人耳不聰目不明,但這絕不妨礙他認真護衛樹頂上嬉戲的小生命。「土貓能活十幾歲,洋貓也能活七、八歲,就是得嚴加看管,現在人心不古,有人吃貓,也有人以販貓為業,貓賊太多。」  整整20年前,一位剛剛考取北大的學兄興高採烈地到北大報到。由於初進京城,人地生疏,戰戰惶惶。
  • 國學名師季羨林,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為何被兒子評價人生失敗者
    季羨林,山東省聊城市人,1911年8月6日出生,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終身教授。季羨林集文學,語言學,國學,佛學,史學,哲學,教育集一身的文學大師。這麼一位文學大師,為何被兒子評價為一位人生失敗者,孤獨無情的文人呢?
  • 既無國學,何來大師_網易新聞中心
    ,這讓我啼笑皆非,我帶的碩士和博士生專業都是廣播電視學,其實我的本行是教影視傳媒學的。」真正的國學成了幾乎無人繼承的絕學,早已並仍然躺在高閣裡的故紙堆,乏人關注。公眾視野中甚囂塵上的國學,其實只是表面的繁榮。1990年代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國學大師,更有不少是名不副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