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寬:天涼好個秋

2020-09-16 北京墨緣堂


範寬,北宋山水畫家,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範寬自名。據《宣和畫譜》記載,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範寬早年師從荊浩、李成,而能自出機杼,與兩位師長並稱北宋初年的三大家。範寬的作品多取材於其家鄉陝西關中一帶的山嶽,雄闊壯美,筆力渾厚。注意寫生,多採用全景式高遠構圖,著名書畫家米芾在其《畫史》中說「範寬山水,顯顯如恆岱。」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絹本,淺設色畫,縱:206.3釐米,橫:103.3釐米。

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行旅》為範寬的代表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唯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


該作品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巖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而愛畫的蔣自然也不能錯過如此佳品。畫中有許多印記。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


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使得觀者看此畫時,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的確妙哉!


《溪山行旅圖》範寬把籤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


這個籤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李霖燦採用了網球法,也就是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一個一個看,才發現了範寬的籤名。


《溪山行旅圖》(局部)


《溪山行旅圖》最大的妙處就在,其靜止的畫面有一種莫名的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可以體味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


宋 範寬 臨流獨坐圖

絹本,淡設色,縱:166.1釐米,橫:106.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寬的《臨流獨坐圖》是又一表現層巒疊嶂、千巖萬壑的巨製。深鬱的山坳間騰起瀰漫浮動的雲霧,吐吞變滅,更加強了忘身於萬山之中的感覺。卜居期間往往成天端坐,放眼四望自然景觀,從中尋求繪畫的情趣。即使是雪夜,也在室外凝神觀察,以便觸發靈感。


此圖無款,表現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點綴溪流飛瀑和樓閣寺觀,氣勢恢弘,雲煙浮動,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臨流撫琴。畫幅上有明洪武時蘇伯衡等人的題詩,鈐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吳元讓圖書」、「王獻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石渠寶芨續編》著錄。


宋 範寬 雪景寒林圖

絹本,水墨,縱193.5釐米,橫160.3釐米。

原屬圓明園收藏,現藏於天津市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氣勢磅礴,境界深遠,動人心魄,生動地描繪出秦地雪後山川、林塑如詩景象,為其代表作之一。筆墨濃重潤澤,層次分明,皴擦、渲染並用。他以粗壯的線條勾勒山石、林樹,結實、嚴緊,用細密的「雨點皴」表現山石的質感。皴擦烘染時,注意留出坡石、山頂的空白,以強調雪意。此外還應注意畫出林木濃密、枝椏銳利的感覺。


目前學術界對《雪景寒林圖》是否範寬真跡尚有爭議。長期以來。此圖流傳不明。圖上之印「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點,可見宋代藏於宮中。從此至明代,不知流落何處。明末清初,被收藏家梁清標收藏,圖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兩枚和「觀其大略」白文一枚。其後見錄於《墨綠匯觀》,有「安氏儀周書畫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兩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枚。大概與此同時,押有「乾隆御書之寶」,說明此圖曾被清宮收藏。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又流落民間,被收藏家張翼購得。今有「潞河張翼藏書記」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兩印。


宋 範寬 雪山蕭寺圖

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82.4釐米,橫108.2釐米。

故宮舊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範寬山水多作雪景,在中國山水畫中表現雪景該以他為最早了。這是他的一幅表現雪中山水的代表作品,構圖不同於其他作品。畫中山石樹木直現於幅前,不留空間,讓觀賞者覺得有一股寒氣襲來的身臨其境感。


此圖無款,王鐸題為範寬之作。畫面畫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群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澗布置古剎、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範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畫上鈐有清嘉慶諸璽,詩堂有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雪山樓閣圖》(傳)範寬

波士頓美術館


此畫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畫面左下角有漁夫正賣魚於顧客,山間小路上的行人冒匆匆趕路,形態生動,比例自然,形象與《溪山行旅圖》中的商旅有異曲同工之妙。此畫皴法多是雨點皴,畫中景抽繪樹木,用筆遒勁,姿態各異,為畫面平添生氣。近處的柏樹,筆法極其精彩。主峰作寒林密布,如茸似毯,密而不亂,是一幅非常優秀的宋代精品。


《秋林飛瀑圖》

清宮舊藏 南宋畫

縱181釐米,橫99.5釐米,在傳世千年的古畫中,也算得上一件大作品,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繪一山聳峙,山頭山下密布叢林,有茅舍隱約其中;遠處見城樓,飛瀑拾級而下,近前有木橋連岸,山路通達。這是一幅適合人居的美奐的山景,經過霜降的叢樹一片緋紅,秋色熱烈明豔,絕無蕭瑟凋蔽之感。構圖並不複雜,但卻極見功力:一峰高聳,山石和叢林結合在一起,層層深入;由遠而近、曲折而下的山泉,則將其分割成疏密有致的空間,與茅舍、木橋、山路結合一體。無論是樹木,還是山石,勾、皴的線條都十分堅挺遒勁。山下叢樹的樹葉,方、圓、長條之形俱備,用雙勾法勾勒,凝練精到。山石用水墨依明暗分層積染,而樹葉則敷以硃砂色,古雅瑰麗。整幅畫映射出典型的宋畫的風採。


《踏雪尋梅圖》

故宮博物院

張伯英誤題


《明人畫踏雪尋梅圖軸》是明代創作的一幅畫。該圖無作者款印,屬明代浙派支流江夏派的畫風,有張伯英題籤「宋範寬雪景圖」,實為誤題。


在中國的所有山水畫家中,範寬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真正走進大自然的畫家。他有著自己完全不同的山水畫風格,所以說當時的範寬創作出來的山水畫有劃時代的意義,也為後世許多山水畫家立下了標杆。

相關焦點

  • 原創散文‖真是天涼好個秋
    卻道天涼好個秋。——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年少時不知愁,為了抒發愁緒,居然能堆砌出一萬個有關「愁」的詞彙;成年後嘗遍愁,又無法找到一個準確的詞語來表達這種滋味。絞盡腦汁也只說了一句:「天涼好個秋。」莫非從不知愁到知愁只是差了一個秋。
  • 《天涼好個秋》
    月上柳稍頭,天涼好個秋。駕上一葉扁舟,清風伴我江上遊,看魚兒歡快,聽鳥聲啾啾,匆匆時光歇歇腳,來一次說走就走。望月欣賞嫦娥美,看吳鋼捧出桂花酒。
  • 天涼好個秋 【原創】
    俗話說上午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真是湊巧,今年立秋當日,天即陰了下來,接著淅浙瀝瀝連續下了三天雨,氣溫立馬就降了下來。人們終於緩了一口氣,夜裡著實睡了一個無空調、無電扇的踏實覺。接著幾天,晴空萬裡,碧空如洗,溫度也不是很高。在愜意中,我們迎來了這姍姍而來的秋天。
  • 辛棄疾:天涼好個秋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選自《稼軒長短句》』《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詞人辛棄疾謫居帶湖時所作,通過少年今夕的對比,抒發一路而來的心境。又何嘗不是一種「強說愁」呢……而後的「欲說還休」確是猶疑,似乎還能看到一張苦笑著的臉,略帶蕭條;「天涼好個秋」是欣賞眼前的景色,是欣賞眼前的景色?似乎是有過經歷的人才更能體會得到的吧。
  • 詩歌| 天涼好個秋
    詩歌 | 天涼好個秋
  • 天涼好個秋!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涼好個秋!人間正道是滄桑凜冬將至?強者無所謂季節!南方幾乎沒有秋天,轉眼就是冬至,但是我更願意覺得現在是秋天。秋天是個美好的季節,意味著收穫、成熟。為賦新詞強說愁是多愁善感,林妹妹或者文藝青年幼稚病,成熟者只會說天涼好個秋,是的天涼好個秋。秋天是薄涼的,鬱達夫在北京寫下故都的秋,老舍在濟南寫過秋天,而歐陽修有過秋聲賦,才開頭就結了尾。古代寒士悲秋,現代也有自媒體為了點擊、流量,每年都說,凜冬將至。
  • 原創作品:天涼好個秋
    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所作的一首詩偈,述說了內心嚮往的自由心靈,這首詩我反覆品味,春風十裡揚州路,百花繚亂鬧人間,春色滿園關不住,最喜美人花下逐,把個春天春景春色描繪得淋漓盡致;炎炎夏日,古時候沒有冰糕冷飲涼啤酒,也沒如此這般的奢求,最愜意的當然就是難得盛夏的涼風習習了;冬天來了大地一片肅殺,除了曠野的荒涼,最有情調的就是風姿綽約輕盈漫舞性情飄逸的雪花了,終不解慧開禪師為什麼對秋月情有獨鍾?
  • 天涼好個秋,哪能沒有酒
    秋從秋從宋詞來,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秋,悲喜離愁,秋,愛恨煩憂。天涼好個秋,哪能沒有酒。天涼好個秋
  • 「卻道天涼好個秋」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想說卻說不出,卻說道:「好個涼爽的秋天呀!」賞析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閒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閒遊於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 組詩——風吹黃花瘦,卻道天涼好個秋
    雁聲雲外逝,久別又逢秋。《天涼好個秋,且行,且走》有些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雨洗相思垢怎堪覆水傾難收風吹黃花瘦卻道天涼好個秋
  • 「卻道天涼好個秋」辛稼軒
    開禧三年(1207年)秋,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據《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記載,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卻道天涼好個秋。」那時的他,剛剛經歷謫遷之苦,喪子之痛,可以說是最悲傷憂愁的時候,萬千思緒,最終到嘴邊卻只成一句「天涼好個秋。」的無奈。辛棄疾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啦~高考臨近,借辛棄疾的一首詞送給考生們,大家加油呀:鷓鴣天·送廓之秋試白薴新袍入嫩涼。
  • 「當代詩詞」五律 天涼好個秋||作者 荒原
    五律·天涼好個秋遍地皆香味,天涼好個秋。(翠玉,借指蘋果。)
  • 「鷓鴣天」卻道天涼好個秋
    日昏月暗誰與謀烏雲滾滾上層樓天邊翻卷層層浪老樹低垂隱隱憂風正緊,語還休半生思緒哪堪抽見人詢問忙低首卻道天涼好個秋
  • 今日寒露 | 最是橙黃橘綠時,卻道天涼好個秋!
    今日寒露 | 最是橙黃橘綠時,卻道天涼好個秋!由於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吃母蟹「寒露過後覓秋茶」。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後四天所採之茶,謂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為最佳。寒露茶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 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
    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我年少之時最愛背誦的一首《醜奴兒》。年少聽雨歌樓上,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年少時有多美,只有後來在無數次被命運之手扼住咽喉的中年時期,睡夢中想起來,才能體會到吧!
  • 八月「天涼好個秋」
    八月的天秋高氣爽,中午還會有一陣火辣辣地熱,老人管這火辣辣的熱天叫「秋老虎」。秋天最怕連雨天,耽誤收成,也會造成莊稼減產,老人們把這種天氣叫「秋傻子」。八月是初秋,人們賦予秋天很多的說法,就是因為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而初秋有些蔬菜,果子已經成熟了,而一些作物也從這時開始進去成熟期。
  • 《嚮往的生活》:「卻道天涼好個秋」才是人生的終極智慧
    卻道天涼好個秋」。看到這個片段的時候,我有片刻的失神,那種一下子被擊中的感覺實在是讓我眼角溼潤。人的成長和成熟,總有標誌。歲月的痕跡,並不只是黃磊日漸發福的體型,也不是何炅慢慢長出的皺紋。因此,唯有真正在生活中浸泡過的人,才能在面對憂愁,說一句,「卻道天涼好個秋」。汪曾祺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定要,愛著點什麼。」
  • 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到底在愁什麼?
    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首詞說了一個「愁」字,卻從不同的兩個角度說起。少年時,不懂裝懂,不知愁而裝愁;中年時,懂了裝不懂,知愁裝作不知愁。因為這個愁,真得很複雜。卻道天涼好個秋。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回到上饒, 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辛棄疾初到南方時, 宋高宗對其讚賞有加,後來即位的宋孝宗曾經也是一個致力於恢復的皇帝,但是北伐失利以後,南宋逝去了報仇雪恥的銳氣。
  • 處暑出伏,天涼好個秋
    「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退去了伏天裡的悶熱,不禁嘆聲「天涼好個秋」。
  • 天涼好個秋,願你被歲月溫柔以待
    眼下,又是一年秋來到,又到一年中秋時。如今的我,由於各方面的不盡如人意,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夠像兒時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有時,在不經意間便會感覺到一絲絲的憂愁,一陣陣的心酸。就像是有句話說的那樣:「小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了笑著笑著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