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練習過書法,或者學習過書法知識的人,沒有不知道歐陽詢的。
歐陽詢是屬於開山立派的書法家,與同時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
尤其是他與虞世南都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其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被譽為「歐體」。
歐陽詢的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歐陽詢對書法有獨到的見解,並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
擅長於書寫的人很多,但能總結並形成系統的理論卻極為稀少,這也是歐陽詢和別的書法家的很大不同之處。
此外,歐陽詢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所以說,歐陽詢的書法成就是一座高峰。
但是,我們今天不講歐陽詢的書法成就,只說一說關於他的人生故事。
生死流離逢亂世
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歷任使持節、都督衡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徵南大將軍等要職。
歐陽詢的父親歐陽紇20歲隨父從軍,驍勇善戰,後來子承父業,任都督交、廣等十九州諸軍事,廣州刺史等職。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懷有二心,拜其為左衛將軍。歐陽紇於是據廣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敗被擒。
由此,除歐陽詢被人救走,其餘家族成員悉數被殺。此時,歐陽詢年僅13歲。隨後兩月,皇太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因此而免死,逃過一劫,並被父親生前好友江總收養。歐陽詢隨養父20餘年,長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之後,歐陽詢的人生又經歷了兩個朝代的生死更迭。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歐陽詢任太常博士。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自稱天子,歐陽詢作為朝臣亦被他擄持。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竇建德攻破聊城,歐陽詢被夏國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職。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於虎牢,平定河北,歐陽詢又一次死裡逃生。後來因為他在隋朝時與高祖李淵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職,應詔與人主持編撰《藝文類聚》,當時年已65歲。
在大唐盛世,歐陽詢終於迎來人生的輝煌階段,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故也稱為「歐陽率更」。
貌陋才高何所懼
據《舊唐書歐陽詢傳》載文,說歐陽詢「貌甚寢陋」。
這種話說出來,已經表明歐陽詢的相貌確實很是難看,同時也說明了不論古人今人,還是非常在意人的外貌。
畢竟,以貌取人是人類天然的審美需求決定的。
長得漂亮或者英俊,還是容易引起人們的好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則會容易引起人們的嘲笑,甚至人生會屢屢遭遇不順。
比如三國時期,聞名天下的「鳳雛」龐統,接連遭遇曹操、孫權棄用,和他的相貌奇醜不無直接關係。
後來,劉備啟用龐統,起初也是因為相貌緣故,只給以小官,直到看清了他的真正能力後才委以重用。
再說歐陽詢,他究竟醜到什麼程度,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從兩個小故事窺探一二。
一個故事記錄在《舊唐書許敬宗傳》中。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國喪期間,當百官都穿著喪服默哀的時候,歐陽詢因為長得醜,遭到眾人的指點和議論。時為中書舍人的許敬宗看到歐陽詢的樣子,忍不住大笑起來。許敬宗為此遭到御史的彈劾,被降職調離。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歐陽詢和長孫無忌之間。
在一次宴會上,長孫無忌看歐陽詢相貌醜陋,就寫了一首詩嘲笑他。詩是這樣寫的:
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
誰言麟閣上,畫此一獮猴。
由這首詩看來,大書法家歐陽詢長得不是一般的醜,大概就是又黑又瘦、又矮又小,像只猴子。
另據載,唐高祖李淵曾說,夷狄之人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人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歐陽詢的長相確實非常人之醜。
但是,長相不影響才華,歐陽詢也沒有因為長得醜而感到自卑。相反,他敢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如同今天的馬雲先生好似說過:人的智慧和相貌往往成反比。
智慧與才華還是第一位,相貌當屬於其次。
所以,長孫無忌寫詩嘲笑歐陽詢後,歐陽詢立刻也寫詩反擊:
縮頭連背暖,俒褲畏肚寒。
只因心混混,所以麵團團。
長孫無忌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太尉,連唐太宗都捏了一把汗,對歐陽詢說:「連國舅都敢戲謔,你不怕皇后生氣嗎?」
歐陽詢還真不怕。也許他被人嘲笑慣了,漸漸形成了回擊別人。
但是,如果從人的膽略來看,被人嘲笑便不值一提,更何況歐陽詢是經歷過幾次生死的人,恐怕早已看透了人生,還能有什麼可畏懼的呢?
下馬觀碑何所值
前面簡單講述了歐陽詢的人生歷程和隱私之事,再來說點關於歐陽詢習練書法的趣事。
歐陽詢有一點不同,即善於從碑文中學習書法技藝。
有一次,歐陽詢和兒子一起出門訪友,半路經過一座古墓。
古墓前立著一大塊石碑,碑上的刻字剛勁有力,頓時迷住了歐陽詢。
他看了好久也捨不得離開,於是就讓兒子先回家,自己繼續留在碑前,揣摩筆意,看了又看,學了又學。
如此一連三天,直到自認為把碑上的字跡學好了,歐陽詢才動身離開。
由此可以看出,歐陽詢之所以在書法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同樣與他的勤奮好學分不開,而他這種勤學又表現在無時不學,無處不學。
看到這裡,恐怕有人會說,敢在墓碑前學習書法,還一連三天呆在那裡,不可能吧?
這個問題看似沒毛病,其實就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真相:在成功者的眼中,往往看見的是自己想做的事,還有想辦法如何解決成功路上的困難;在平凡者眼中,看見的往往是成功路上的困難,不論困難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