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故事會:不一樣的歐陽詢

2020-12-11 觀海茶樓

凡是練習過書法,或者學習過書法知識的人,沒有不知道歐陽詢的。

歐陽詢是屬於開山立派的書法家,與同時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

尤其是他與虞世南都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其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被譽為「歐體」。

歐陽詢的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歐陽詢對書法有獨到的見解,並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

擅長於書寫的人很多,但能總結並形成系統的理論卻極為稀少,這也是歐陽詢和別的書法家的很大不同之處。

此外,歐陽詢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所以說,歐陽詢的書法成就是一座高峰。

但是,我們今天不講歐陽詢的書法成就,只說一說關於他的人生故事。

生死流離逢亂世

歐陽詢祖父歐陽頠歷任使持節、都督衡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徵南大將軍等要職。

歐陽詢的父親歐陽紇20歲隨父從軍,驍勇善戰,後來子承父業,任都督交、廣等十九州諸軍事,廣州刺史等職。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懷有二心,拜其為左衛將軍。歐陽紇於是據廣州起兵反叛,第二年春兵敗被擒。

由此,除歐陽詢被人救走,其餘家族成員悉數被殺。此時,歐陽詢年僅13歲。隨後兩月,皇太后駕崩,大赦天下,歐陽詢因此而免死,逃過一劫,並被父親生前好友江總收養。歐陽詢隨養父20餘年,長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之後,歐陽詢的人生又經歷了兩個朝代的生死更迭。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歐陽詢任太常博士。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自稱天子,歐陽詢作為朝臣亦被他擄持。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竇建德攻破聊城,歐陽詢被夏國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職。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竇建德於虎牢,平定河北,歐陽詢又一次死裡逃生。後來因為他在隋朝時與高祖李淵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職,應詔與人主持編撰《藝文類聚》,當時年已65歲。

在大唐盛世,歐陽詢終於迎來人生的輝煌階段,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故也稱為「歐陽率更」。

貌陋才高何所懼

據《舊唐書歐陽詢傳》載文,說歐陽詢「貌甚寢陋」。

這種話說出來,已經表明歐陽詢的相貌確實很是難看,同時也說明了不論古人今人,還是非常在意人的外貌。

畢竟,以貌取人是人類天然的審美需求決定的。

長得漂亮或者英俊,還是容易引起人們的好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反之,則會容易引起人們的嘲笑,甚至人生會屢屢遭遇不順。

比如三國時期,聞名天下的「鳳雛」龐統,接連遭遇曹操、孫權棄用,和他的相貌奇醜不無直接關係。

後來,劉備啟用龐統,起初也是因為相貌緣故,只給以小官,直到看清了他的真正能力後才委以重用。

再說歐陽詢,他究竟醜到什麼程度,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從兩個小故事窺探一二。

一個故事記錄在《舊唐書許敬宗傳》中。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國喪期間,當百官都穿著喪服默哀的時候,歐陽詢因為長得醜,遭到眾人的指點和議論。時為中書舍人的許敬宗看到歐陽詢的樣子,忍不住大笑起來。許敬宗為此遭到御史的彈劾,被降職調離。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歐陽詢和長孫無忌之間。

在一次宴會上,長孫無忌看歐陽詢相貌醜陋,就寫了一首詩嘲笑他。詩是這樣寫的:

聳膊成山字,埋肩畏出頭。

誰言麟閣上,畫此一獮猴。

由這首詩看來,大書法家歐陽詢長得不是一般的醜,大概就是又黑又瘦、又矮又小,像只猴子。

另據載,唐高祖李淵曾說,夷狄之人看到歐陽詢的筆跡,一定以為他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人吧。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歐陽詢的長相確實非常人之醜。

但是,長相不影響才華,歐陽詢也沒有因為長得醜而感到自卑。相反,他敢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如同今天的馬雲先生好似說過:人的智慧和相貌往往成反比。

智慧與才華還是第一位,相貌當屬於其次。

所以,長孫無忌寫詩嘲笑歐陽詢後,歐陽詢立刻也寫詩反擊:

縮頭連背暖,俒褲畏肚寒。

只因心混混,所以麵團團。

長孫無忌是皇后的哥哥,又是太尉,連唐太宗都捏了一把汗,對歐陽詢說:「連國舅都敢戲謔,你不怕皇后生氣嗎?」

歐陽詢還真不怕。也許他被人嘲笑慣了,漸漸形成了回擊別人。

但是,如果從人的膽略來看,被人嘲笑便不值一提,更何況歐陽詢是經歷過幾次生死的人,恐怕早已看透了人生,還能有什麼可畏懼的呢?

下馬觀碑何所值

前面簡單講述了歐陽詢的人生歷程和隱私之事,再來說點關於歐陽詢習練書法的趣事。

歐陽詢有一點不同,即善於從碑文中學習書法技藝。

有一次,歐陽詢和兒子一起出門訪友,半路經過一座古墓。

古墓前立著一大塊石碑,碑上的刻字剛勁有力,頓時迷住了歐陽詢。

他看了好久也捨不得離開,於是就讓兒子先回家,自己繼續留在碑前,揣摩筆意,看了又看,學了又學。

如此一連三天,直到自認為把碑上的字跡學好了,歐陽詢才動身離開。

由此可以看出,歐陽詢之所以在書法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同樣與他的勤奮好學分不開,而他這種勤學又表現在無時不學,無處不學。

看到這裡,恐怕有人會說,敢在墓碑前學習書法,還一連三天呆在那裡,不可能吧?

這個問題看似沒毛病,其實就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真相:在成功者的眼中,往往看見的是自己想做的事,還有想辦法如何解決成功路上的困難;在平凡者眼中,看見的往往是成功路上的困難,不論困難大小。

相關焦點

  • 細說歐陽詢書法
    偽造是無原石拓本而憑空根據某碑誌或帖上某人書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詩詞,二者結合刻成以欺人。」翻刻自然屬於贗品,但通過複製以廣流傳,也無可厚非,比如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毀於兵燹,阮元重摹本留影存真,意義重大;但向壁虛構的偽刻情節惡劣得多,不止是欺騙藏家,偽作影響書法學習,混亂書法歷史,為禍深遠。
  • 歐陽詢與初唐書法
    唐朝自唐太宗以後,唐高宗 武則天,唐睿宗 唐玄宗 唐肅宗 唐宣宗及諸王都酷愛書法。特別是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大加褒揚,並且不惜以重金求其真跡。每地王帖,就叫諸王子通過臨摹500遍。他還命書法名家摹寫《蘭亭序》,分賜朝臣。唐代產生了很多書法大家。
  • 隋唐書法名家:歐陽詢
    早年他專學二王書,後兼臨北朝三公郎中劉珉書,並融合當時眾書家的長處,勤學苦練,細心揣摩,漸得書法之道,從摹體中脫出,形成自家體式、風格,其書以險勁刻厲的獨特風貌而令人耳目一新。歐陽詢書法在隋代已很出名,到了唐代更是書名卓著,遠播外夷。高麗王曾派專使求其墨跡。因慕歐陽詢之書名,請求非見其人不可,等到見了身材矮小、形貌猥瑣的歐陽詢,似乎大失所望。
  • 以「險絕」著稱的歐陽詢書法
    「歐體」書法在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出自歐陽詢之手,是唐代書法的傑出代表。書法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名家輩出,各種書體趨於成熟,出現了「書聖」王羲之父子這樣的書法大師,並對唐代書法起到了示範作用。在唐代,由於太宗李世民對書法的偏愛,使唐代書法得到了普及和發展。
  • 歐陽詢書法:最「剛硬」的《千字文》
    歷史上智永、趙孟頫等書法名家都寫過《千字文》,今天要介紹的是歐陽詢以行書之法書寫的《千字文》。 從筆法上看,此帖師法二王,又加入碑學的氣息,下筆果斷,斬釘截鐵,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筆筆入紙,沉著穩健,精神灑落,氣宇雍容。此帖將楷書的法度和行書的流暢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體現了歐陽詢精妙的筆力和書寫時的胸有成竹。
  • 初唐書法名家: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善書,頗有盛名。他對學習書法肯下苦功夫。在書法上,歐陽詢可以說是各體皆精,但以楷書最出名,被譽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險勁挺拔。
  • 歐陽詢小楷《陰符經》,不一樣的歐楷
    提起楷書《陰符經》,書法愛好者腦海中首先浮現的肯定是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其實,唐代楷書名家,除了褚遂良之外,還有歐陽詢也寫過一版楷書《陰符經》,您見過嗎?咱們來看看歐陽詢的小楷《陰符經》。「二王」的書法,歷來備受推崇。特別是入唐以後,李世民又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上上下下都在學王羲之。歐陽詢成長在那個環境下,自然也會受其影響。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歐楷風格,那是歐陽詢融匯貫通之後才形成的。《舊唐書》云:「初學王羲之書,後更漸變其體。」
  • 歐陽詢 | 書法作品鑑賞
    《張翰帖》,又名《張翰思鱸帖》《季鷹帖》,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創作的紙本行書作品,有「天下第七行書」之稱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
  • 為什麼說:「成也歐陽詢,敗也歐陽詢」?
    古人對歐陽詢書法的推崇於楷書居多,譽其為「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楷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其實現了古隸與晉法的合一,在天下翕然盡學王書的時代,創造出了不同於「二王」以圓勢為主的書法面貌。他以體方而筆圓的形式,不時顯露的隸意,森嚴肅整的結構和章法,比羲之瘦硬剛猛的線質和比獻之更加險絕的體勢,成就了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的歐楷,這也是歐陽詢楷書形式美的基本內涵。
  • 書法故事之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唐代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歐陽詢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 歐陽詢書法為何少有爭議?
    [摘要]歐陽詢少有爭議,這是因為他把法度寫到了頂峰。書法應以法為本。歐陽詢是法度的奠基人!所以,這是少有爭議的一個根本原因!雨石臨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研讀《中國書法批評史》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歐陽詢是位少有爭議的書法家。
  • 歐陽詢書法繼承王羲之又有所創新
    尤其喜愛書法,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相傳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的石碑,他騎在馬上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馬觀賞,讚嘆多次,還不願離去,便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覆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三天才離去。
  • 歐陽詢VS虞世南:書法誰更「王」?
    《卜商帖》局部歐陽詢和虞世南,唐朝書法史的開山人物,初唐書壇雙峰並峙的老書家,在書法史上有極高的聲望。南方書風自東晉以來一直崇尚王羲之,歐、虞早年都有學「王書」的經歷,但是成年之後的書法取向大不一樣。歐陽詢初學王羲之,並無名師指點,有了墊底的工夫之後,漸變其體,擺脫了王羲之,是無意還是有意,很難說。
  • 初學毛筆書法,如何臨摹歐陽詢的字體?
    學習毛筆書法,要想成為行家,先學楷書,再學行書,而後學行草,最後根據個人喜好,修煉章草。這是很多功成名就的書法家留給後人的經驗之談。那麼初學毛筆書法,需要練習的楷書,選誰的字體來臨摹呢?這沒有一個定律,可根據個人的審美價值去取捨。
  • 歐陽詢和顏真卿的書法,誰更容易學習?
    進而對於書法的法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我們都知道,歐體是指的是歐陽詢的書法,歷來就被冠以楷書之王、翰墨之王的稱號。歐陽詢書法的特點是法度極其森嚴。我們如果去看歐陽詢的著名的《九成宮碑》的話,就會發現歐陽詢的《九成宮碑》寫得非常的好,而且裡面的每一個字的用筆,結構,位置,都是非常精準的。
  • 虛構的歐陽詢
    偽造是無原石拓本而憑空根據某碑誌或帖上某人書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詩詞,二者結合刻成以欺人。」翻刻自然屬於贗品,但通過複製以廣流傳,也無可厚非,比如天一閣北宋《石鼓文》毀於兵燹,阮元重摹本留影存真,意義重大;但向壁虛構的偽刻情節惡劣得多,不止是欺騙藏家,偽作影響書法學習,混亂書法歷史,為禍深遠。
  • 歐陽詢VS虞世南:書法誰更「王」?
    ,唐朝書法史的開山人物,初唐書壇雙峰並峙的老書家,在書法史上有極高的聲望。虞世南做過秘書郎、起居舍人,歐陽詢仕隋為太常博士,料理禮樂之事。歐、虞的書碑活動大約始於隋煬帝大業年間,歐陽詢寫了《隋尚書左僕射元長壽碑》,虞世南寫過《隋高陽郡隆聖道場碑》,都在56歲。這兩通碑刻,宋朝時還能見到。 唐朝建國那一年,歐陽詢和虞世南已是年逾六旬的老人。
  • 淺析:歐陽詢與顏真卿楷書書法造詣
    歐陽詢之嚴密結字法則張懷灌《書斷》稱「皇朝歐陽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張懷灌特別稱賞歐陽詢的篆書、飛白二體,他說「飛白雖創法於八分,實窮微於小篆。其後歐陽詢得之。」歐陽詢精研字體結構,為了達到體勢茂美的視覺要求,文字的筆畫數可因筆畫少而增添因為筆畫太多而減少,具體展現了通變的藝術精神,但是不允許違背筆法,書家只能從點畫的增減、長短、虛實加以變化,我們可以仔細觀察發現歐陽詢楷書的細微變化之處。歐陽詢所建立的規範,並不是對古文的簡單繼承,而是筆力勁險並講究體勢茂美、精緻嚴密的楷法極則。
  • 隋朝楷書,美的極致,歐陽詢書法的引路人
    書法最難的無過於楷書,楷書無過於歐楷,歐楷最美者有《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學好歐楷除了要精研這四種碑帖外,還要精研歐陽詢其它碑帖,其次還要研修隋代與歐楷接近的其它碑,最後漸漸地廣泛臨習古今各大著名書法家的佳作。
  • 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楷書《千字文》,你見過嗎?
    今天呢,上面這些帖咱們都不說,給大家欣賞一份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的楷書《千字文》,各位朋友們看一下,這種風格的歐陽詢,你見過嗎?我在第一眼看到這本字帖的時候,還曾懷疑過這本字帖的真實性。看慣了《九成宮》那種凌厲的風格,很難將這種《千字文》的味道和歐陽詢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