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秦始皇,人們們便會不自覺地想起他焚書坑儒的殘暴一面。但是一些人對於焚書坑儒的理解還比較片面,認為焚書坑儒對於中華文化來說是一場浩劫,對於哪些文人才子來說更是一種摧殘。
而本文就將從焚書坑儒的背景著手,介紹焚書坑儒產生的歷史意義,最後加以小結。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所謂的焚書坑儒並不是什麼書籍都焚毀,也並不是所有的儒士都被坑殺。
《史記·卷121·儒林列傳》中有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換句話來說,秦始皇焚的書籍大都只有《詩》、《書》兩種,而剩下的醫藥、卜筮、農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均沒有被焚毀。另外,秦始皇坑殺的大多數是一些騙七騙八江湖術士,而真正被坑殺的儒家才子並沒有多少。
所以說秦始皇在這方面並不是那般無情與殘暴,他這樣做其實也有他的考量。
焚書坑儒的背景
自秦一統六國一來,六國的民眾任然對秦國以及秦始皇嬴政沒有太大的認同感。而秦始皇要做的便是鞏固秦國以及自己的地位。因此,嬴政在實施各種政令之時,還不忘封禪泰山,以此給百姓灌輸「君權神授」的思想。
但是在這次的封禪大會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反而被一群儒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讓秦始皇倍感頭疼。
因為這些儒士都不認可秦始皇,可想而知,他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後,會如何宣傳秦始皇,所以天下百姓對於秦始皇的認可程度也可想而知。
所以說要想真正得到天下的認可,那就必須統一思想。而正在這時,丞相李斯進言,他也認為國家想要穩定,就要統一思想。秦始皇一聽這條建議,便感覺是高山流水知音難遇,所以對於李斯的建議,嬴政已經想好了應對的措施——焚書坑儒,並推行法家思想。
焚書坑儒的消極意義
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樣,焚書坑儒在一方面將原來百家爭鳴的積極局面大大破壞,對於一些思想門派的打擊更是毀滅性的。另一方面,焚書坑儒將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矛盾大大加深,這也為後來秦朝的滅亡添薪加火。
再者,焚書坑儒雖然短時間內使得秦國得以穩定。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秦始皇的此番做法嚴重傷害了士人階級。而在古代,這些士人階級充當著統治階級與百姓之間的橋梁,士人與統治者的矛盾加深,必定會在百姓之中大肆宣傳統治者的暴行。因此,這也就意味著天下百姓與統治者的矛盾也會加深,這對於秦國來說是極其不利的。
焚書坑儒的積極意義
從思想統一方面來看,焚書坑儒在短時期內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積極局面,達到了思想的統一,這為秦國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貢獻。
從國家治理角度來看,焚書坑儒打破了自周朝以來的分權學說,為之後中國的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做好了鋪墊。
小結:
焚書坑儒雖然破壞了中華文化的傳承,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此番做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也為後世的君主專制奠定了基礎。總的來看,焚書坑儒不僅僅是有著它的消極意義,還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創作不易,請多支持,若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