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無經費、無舊譜、無人才,這樣的家族,家譜如何修?

2020-12-20 名門修譜mmxp
破損的老譜

家譜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支撐華夏歷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譜記載了血、婚親家族長期發展變化的史實,也匯聚了家族在發展繁衍中的歷史、經驗、技術和文化,其中所蘊含和呈現的史實資料,足以給後人以經驗的借鑑、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感召與鼓舞。因此一本完整的家譜,對於一個家族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強大的家族缺了家譜,總會顯得不那麼完整。

陳氏族譜

自從人有姓氏,人類便有了家族觀念。因為有了家族觀念,所以也就有了相應的文字記述,因此家譜的出現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可是修過家譜的人都知道,以前一個大家族想要修譜,除了需要籌集經費,家族裡需要一定有才華的人以外,舊譜往往是很多家譜傳承的一大重要關鍵,因此有沒有舊譜往往成為了很多家族會不會續修家譜的主要原因。

對待家譜,用「解放前後兩重天」來形容一點都不算過分。解放前尊重保存,把家譜視若祖宗。解放後家譜遭遇一次巨大的「浩劫」,期間許多大家族的家譜也難逃被大量燒毀,或蓋甕頭用,更甚至作為大便紙的命運。辱沒祖宗,以此為甚。因此到如今還能夠見到那些僥倖殘存下來的老譜,的確是太不容易了。

網際網路家譜星系譜

很多家族,祖上沒有傳承舊譜下來,後人想尋根卻沒了頭緒。沒了舊譜就不修譜了嗎?網際網路家譜的出現,大大的改變了那些沒有舊譜不願修譜人的看法。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數據信息化,在大數據的對比下,只要知道往上3代的信息,這對於一些家譜支系比較清晰的家族,找到同宗同族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祖上沒有傳下來家譜,自己也找不到相關的家譜線索。那麼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就更需要修好自己小家庭的家譜。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自己祖上留下來的遺憾,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後人家族文化傳承的起點。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破損的舊家譜昨天我們說到了,沒有舊譜的傳承,是導致很多人不願意修譜,或者不主動修譜的原因。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修譜排版修譜一般來說屬於家族「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自然會有時間的約束。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修譜一般來說屬於家族「大事」,既然是大事,那就自然會有時間的約束。經歷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最後基本上敲定家族修譜間隔的時間為「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至於為什麼要定在三十年,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很多宗親考慮到,三十年,主要是趁上一輩的老人還在,新一代的家譜傳承者也已經出生。這樣算來,3代人的記憶,在這個時間段修譜,能夠很清楚地把家族中的事跡,和人丁信息記錄成冊。如果時間再過久遠一點,家族中的長者陸續死去,很多信息也就無從考證,勢必會造成一些家譜亂修的情況。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網際網路家譜 「亂世藏黃金,盛世修族譜」,在國家大力推動民族自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
  • 名門修譜:新修家譜時,老譜的內容,建議全部保留!
    網際網路家譜自從網際網路家譜慢慢被普及,很多修譜的宗親也體驗到了現在修譜的「便捷」。想要修好自家的網際網路家譜,把老譜數據「搬移」到網際網路家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傳統家譜一般來說,能夠流傳至今的老譜,譜中記錄的內容不說完全一樣,但也大致相似。
  • 名門修譜: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沒敲定,等於白忙活!
    修家譜本來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家族文化,看看現今社會,雖然大家物質生活越來越高,但是對家族文化的傳承,卻越來越淡忘。傳統修譜的方式繁瑣複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才是解決家譜文化傳承的關鍵。修家譜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
  • 名門修譜:族老堅持修家譜,100年之後,家譜誰來接續?
    因為它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其中更是包羅了本姓氏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因此在很多大家族裡,修家譜是一件家族大事,是後人緬懷祖宗最直接的方式。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而修家譜的起源和最初雛形,根據資料可追溯至商代。真正興盛於隋唐,開始傳世起於宋代。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家譜文化的傳承,不管是對於家族還是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在古代,家譜可以涉及到的範圍包括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傳統修譜的流程中,人工費用的支出是高費用的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另外一個在傳統修譜的過程中,費用比較高的一種成本支出,宣紙。很多老譜在續修的時候,在紙張方面基本都會選用宣紙,為什麼放著普通的紙張不用,而都選擇成本相對較高的宣紙呢?其實對宣紙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用宣紙印刷出來的家譜,在保存年限方便,遠比傳統的紙張要更加好。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傳統家譜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本來該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一沒弄好,反倒鬧出笑話,可就有點得不償失。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名門修譜:家譜必須修,但不建議修統宗譜
    ,很多大的家族或者姓氏宗親,至今都仍然保留著隔幾年就修一次家譜的習慣。對於修家譜,早期就有專家發表自己的想法:家譜可以修,但統宗譜卻不建議修。同樣是家族譜書,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統宗譜到底是什麼?和家譜有什麼區別。專家解釋,統宗譜的意思是,同一地區內同一姓氏的全部家族,都修進同一本家譜當中。更有甚者是將全國同一姓氏的人,全部統修進一個譜裡,然後把統宗譜的名字取大一點,比如修全國的某某氏、炎黃某某氏、甚至全世界的某某氏家譜。
  • 名門修譜:修家譜,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
    雖然很多家族,都想著用修家譜的方式來紀念祖先,緬懷先祖。可這樣的操作卻讓一些對家譜並不了解的人,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教師作為文化工作者,對家譜的認知應該比一般人要高。中國歷史上修家譜一直是一項文化傳統,但是由於歷史動蕩等原因,家譜曾經出現過五次嚴重中斷時期,分別是魏晉晚期、五代十國、元朝、清朝以及近代歷史中的那段特殊時期,家譜曾一度被中斷、損毀,出現了文化斷層。現代人修譜來彌補斷層的行為,值得肯定。
  • 名門修譜: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到底需要幾個步驟?
    以前很多人修家譜,都是修的紙譜,如今大家都開始修網際網路譜。到底從紙譜到網際網路家譜的轉換,需要幾個步驟呢?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 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傳統修譜一樣,選一個修譜發起人。當修譜發起人選定後,第二步就是把以前老譜上面的資料,「搬運」到網際網路上。
  • 名門修譜:現在讀家譜,網譜好?還是紙譜好?
    但是在網際網路家譜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卻說數位化家譜流失掉了傳統家譜的靈蘊。對於家譜而言,它只是一種傳承的載體。想要讀家譜,到底是網譜好?還是紙譜好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但是最近有個網友卻跟小編吐槽,自己家修的數字家譜中,這種屬於個人的成就以及概述卻直接演變成了人物關係生成的樹狀關係圖,並沒有更多詳細的資料。這也就怪不得很多朋友會對於數位化家譜有所誤解。現在網際網路家譜所謂的數位化,是嚴格地將老家譜中的文字,一個一個輸入到網際網路家譜雲端,通過網際網路可以清楚方便的查閱家譜信息。而跟小編吐槽的網友,使用的肯定是一些技術並不成熟的修譜軟體導致的。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天下最符合「道德」的事情
    祭祀文化是中國古代生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很多宗親族老眼裡,祭祀文化的組成部分,宗祠、祖墳、家譜傳承得越發達,家族也就越興旺。家譜作為祭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國進入父系社會後,人們對祖先的傳承和回憶的記錄。其主要目的是使人們知曉家族的來歷和遷徙的路線,知道祖先的功德、名聲、官階、榮譽,激勵後代勵精圖治,同時,增加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名門修譜:如何修譜才算是專業?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雖然在學校裡並沒有開設「修家譜」這樣一門專業,但是全國各地修家譜的方法卻是大同小異。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百科全書,它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呢?怎樣修譜才算是真正的專業?這或許是很多人心中一個比較大的疑問。其實編修一部家譜是項較大的文化工程,不僅需要一定的經費作基礎,還需要堅強的領導和精心組織,發動眾多族人同心協力方能完成。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們聚族而居,家族互相幫助、抱團取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思想,也不乏為生存而外出奔波的族人們,所以家譜、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迫在眉睫的轉折。
  • 名門修譜:用微信修網際網路家譜,方便到沒理由拒絕!
    全國各地各姓氏都有人在張羅修家譜,有的人甚至還想著把姓氏相同的宗親匯集起來,大家建微信群、集資修訂家譜。看上去感覺還是蠻熱鬧的,可是面對這樣的做法,總感覺這熱鬧背後,少了點什麼。網際網路家譜,作為「新一代」家譜,通過數位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實現精準查譜、快速修譜等多項功能。在收集人丁信息這一塊,更是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以直接發送家譜節點的連結,讓同族人共修一本譜,信息收集完成後,再統一合譜,真正實現家族人手一本譜。網際網路家譜的普及,並不是說傳統的家譜沒有了市場。對比網際網路家譜的便利,一些保存比較完好的老譜,相對較有收藏價值。
  • 名門修譜:為何要推動家譜數位化?一翻舊譜,全部懂了!
    網際網路家譜橫空出世,把家譜數位化、信息化,讓家譜文化在時代的潮流中,又有了一次全新的「升級」。但是為何要推動家譜數位化?修了那麼多年的傳統紙譜,難道紙譜真的可以退出市場了嗎? 家譜作為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文化載體,它的存在對於一個家族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時代在發展,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應該跟隨時代的發展,因此把家譜數位化、信息化,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 名門修譜: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
    傳統修譜 很多人認為,修家譜是有錢人家才會做的事。事實真的如此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家譜,並不能成為一個家族是否富有的評判標準,家譜的本質仍是生命之鏈的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