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了支撐華夏歷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譜記載了血、婚親家族長期發展變化的史實,也匯聚了家族在發展繁衍中的歷史、經驗、技術和文化,其中所蘊含和呈現的史實資料,足以給後人以經驗的借鑑、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感召與鼓舞。因此一本完整的家譜,對於一個家族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強大的家族缺了家譜,總會顯得不那麼完整。
自從人有姓氏,人類便有了家族觀念。因為有了家族觀念,所以也就有了相應的文字記述,因此家譜的出現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可是修過家譜的人都知道,以前一個大家族想要修譜,除了需要籌集經費,家族裡需要一定有才華的人以外,舊譜往往是很多家譜傳承的一大重要關鍵,因此有沒有舊譜往往成為了很多家族會不會續修家譜的主要原因。
對待家譜,用「解放前後兩重天」來形容一點都不算過分。解放前尊重保存,把家譜視若祖宗。解放後家譜遭遇一次巨大的「浩劫」,期間許多大家族的家譜也難逃被大量燒毀,或蓋甕頭用,更甚至作為大便紙的命運。辱沒祖宗,以此為甚。因此到如今還能夠見到那些僥倖殘存下來的老譜,的確是太不容易了。
很多家族,祖上沒有傳承舊譜下來,後人想尋根卻沒了頭緒。沒了舊譜就不修譜了嗎?網際網路家譜的出現,大大的改變了那些沒有舊譜不願修譜人的看法。網際網路家譜,通過把家譜數據信息化,在大數據的對比下,只要知道往上3代的信息,這對於一些家譜支系比較清晰的家族,找到同宗同族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祖上沒有傳下來家譜,自己也找不到相關的家譜線索。那麼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就更需要修好自己小家庭的家譜。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自己祖上留下來的遺憾,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後人家族文化傳承的起點。
了解更多姓氏文化,歡迎關注「名門修譜」。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轉發和分享!
該文章來源「名門修譜」官網,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