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笑叔
碑林是一個館,碑林是一片城。
那個叫碑林的館,世界知名,那片叫碑林的城,也是全國百強之區。毋庸置疑,在碑林區連續多年躋身西部強區、全國百強區的徵程中,碑林博物館所起的作用所做的貢獻,就像該館刻在一個個石碑上的字一樣,不是那麼容易就磨滅掉的。
祖上給碑林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碑林也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做了很多事掙了不少錢,全國百強區的名片,功勞有新時代追趕超越的一半也有老祖宗深厚家底的一半。
只是,追趕超越的緊要時刻,碑林的步子,似乎有些慢了。
01
比起走下坡路的另外兩個老城區蓮湖和新城,以及長期掙扎的郊區縣,碑林的表現尚算亮眼,但相比龍頭雁塔的大踏步前進和彼此差距的越來越大,以及同為三駕馬車的未央和長安的高速增長,碑林,又確實應該汗顏。
上表的數字直觀地顯示了西安各區縣的發展水平和排位情況。13個區縣,-號和+號幾乎對半,如果不是有一個龍頭三駕馬車在那拉著,2019年西安的數據恐怕都很不好看了。
碑林區雖然是GDP億元俱樂部的成員,也是三駕馬車裡的第二匹「千億馬」,但卻已經被未央拉下一截,而緊隨其後的長安,與碑林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如果按照2019年的名義增速,長安用不了多久便能將碑林甩在身後,而未央更會將碑林越拉越遠。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各城各區的發展節奏。2020年一季度,全國幾乎沒有正增長的城市,2020年上半年,西安2.8%的增速雖然絕對值不高,卻在全國30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一。
具體到各區縣,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GDP普遍出現了下滑,但長安區卻逆勢實現了15%的同比增速,碑林,則下滑了8.2個百分點。
如果再對應到全國百強區的排名,碑林區2018年排名第93,2019年排名第80,2020年排名第96,如同坐過山車。即便全國百強區的排名並不僅僅參考GDP,而是有多個維度,碑林如果繼續保持這樣溫而不火的態勢,極有可能掉出百強榜。
以上數據無不表明,碑林發展的步子,慢了,在同級別的城區中,是越來越慢。
02
沒有人不想發展進步。一個地方發展的好,於公於私,於人於己,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西安是歷史文化名城,而碑林又是這個歷史文化名城裡的歷史文化重鎮,碑林發展的快和慢,強和衰(暫時不至於到「衰」的地步),無不與歷史文化相關。
作為三個老城區之一,碑林地處西安市中心東南部,東起金花路東沿,與新城區相連;西界,城外抵勞動南路南段,城內至四府街,與蓮湖區接壤;南依南二環,與雁塔區分界;北抵西大街東段、轄東大街,城外西起永樂路東至金花北路,分別與蓮湖區、新城區毗鄰,轄區面積23.36平方公裡。截至2019年末,碑林區下轄8街道,總人口62.89萬人,是西安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區。
要說,碑林區能以西安市最小的區縣面積,躋身GDP千億俱樂部,著實不易。
這裡不可迴避的,就是依託碑林博物館等歷史遺蹟所主打的旅遊產業。碑林區旅遊資源可謂富集,是西安市旅遊核心區,域內有大唐西市、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興慶宮公園等景點。2019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5200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455.18億元,比2018年增長23.8%。
單單一個旅遊業,便幾乎佔據了碑林GDP的半壁江山。
這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旅遊業可謂經濟的風向標,經濟向好時,旅遊業自然風生水起,而且還是輕投入輕資產的綠色產業,但是,一旦經濟形勢不好,包括餐飲住宿等在內的廣義旅遊業又是首當其衝。錢難掙的時候,誰還有心思逛吃逛吃。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有錢有閒有心思逛吃逛吃的,也消停了。
還好,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旅遊業也在恢復中,不然,碑林的日子,今年更難過。但是,誰敢保證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第二波疫情不會爆發。這一點,包括碑林在內的主打旅遊產業的,都得早做思謀應對。
某一個產業佔比過重,也不是碑林區自己想這樣,但受制於土地資源稀缺、其他產業發展緩慢、老舊小區多等老城區弊病制約,確實帶來諸多影響發展的不利因素。
都在說老城區改造提升,都在說探索城市更新路徑,但到底該怎麼改,其實是很考驗主政者水平能力的一項高精尖技術活。就一個東大街的改造,確實改的漂亮時髦了,但是,曾經和小寨商圈並肩的一個商圈,卻也改沒了。
03
事實上,碑林區也一直在探索「多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
從該區提出的「三個新高地」發展思路看,方向還是很明晰的——傳統商業轉型新高地、國家科技創新改革新高地、國際歷史文化旅遊新高地。
碑林把「傳統商業轉型」放在了首位,但這卻是最難的一環。就算不考慮疫情這種突發因素影響,在網際網路+時代,在電商的頻頻衝擊下,傳統商業越來越舉步維艱,也鮮有成功轉型者。鐘樓東大家商圈為什麼說沒落就沒落了,是一個很需要深入研究的時代命題。
倒是後面兩個高地,具有先天優勢的碑林,完全可以好好做做文章。
西安的最強區雁塔,常以「文化科教強區」自居。殊不知,雁塔的高校數量多基礎教育發達是事實,但西安最優質的兩所高校西安交大和西北工業大學,卻都是在碑林的地盤上,而在碑林區2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坐落著17所高校、131家科研機構、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論密度,一點不比雁塔差。
碑林也想充分利用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教實力,發揮校地合作機制,通過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推進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融合,培育新興增長點,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以科技催生經濟新動能,尋找助推中心城區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新路徑。
但很多高校想要的東西,碑林卻給不了。
西安交大除了在曲江和西鹹新區圈地發展,還跑到蘇州和國外大學聯合辦學,西北工業大學也是如此,其江蘇太倉校區已經開建。作為曾經的高教大市,近年來,西安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斷被兄弟城市追趕超越,現在最好的高校又紛紛向東部戰略重心轉移,這裡面絕不僅僅是大學所在區的問題,但碑林,卻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交大和工大,留在碑林的東西越來越少越來越單薄。
04
困局,困住的不僅僅是商業和科教。
依託歷史文化的文旅產業發展,也到了瓶頸。
不管歷史多麼悠久,不管文化多麼燦爛,不管古蹟多麼眾多,不管文化建設多有可為,歷史文化遺蹟,是多少就是多少。可以發揮的空間,無外乎文旅產品延伸開發。當然,碑林不是沒有了空間,但現有情況下,非常有限。
其實碑林區在打造營商環境方面非常下功夫而且成績不差。在2018年某機構的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榜單中,西部12個省區僅有18個區縣入選,而碑林區則是陝西唯一上榜區縣,位列第63名。
有環境,沒空間啊。
地理的空間,很影響發展的空間。這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除非像矽谷那樣的例外。
兩年前,西安曾提出「跳出城牆謀發展」的概念,這個概念如果用在發展思路的創新上絕無不可,但是如果用在地理概念上,尤其是對像碑林這樣的地域狹小的城區上,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就算「跳出了城牆」,碑林還只是巴掌大的那麼點地方。
對碑林以及蓮湖、新城這樣的老城區,與其「跳出城牆謀發展」,倒不如實實在在「立足城牆謀發展」,只是,這個「立足城牆謀發展」,不是各立各的城牆各謀各的發展,而是抱團取暖,攜手謀出路。
這不僅僅是碑林的「出海口」,也是被圈在城中心的蓮湖和新城的共同「出海口」。
兩三年前曾有坊間說法稱,蓮湖、新城、碑林城三區將合併為一個「唐都區」,從而讓明城牆區域內的中心城區,由已經運行60多年的三區分治,變為一區統籌,負責今後古城風貌、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復興和管理,助力「皇城復興」計劃加速實施。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如果得以實現,僅就城牆區域內,起碼能形成一盤棋的概念。
當然,行政區域的調整並不容易,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也有不動行政區的折中方案可以考慮,那就是參照高新、經開等開發區模式,將明城牆內,整個設置成為一個新的「唐城開發區」,行政地理上,城牆內原本屬於哪個區的依然屬於哪個區,但行政區並不具體插手開發建設事宜,而是由一個全新的開發區管委會來具體規劃操作,至於發展的成果,也依然是三個行政區共享,就像雁塔可以享用高新和曲江、未央可以享用經開的發展成果一樣。
這個「唐城開發區」,以「全新」的「復古」理念和發展的思維,要重現的,卻是歷史上的大唐長安,要實現的,也是當年大唐長安的輝煌。而重現大唐長安,可做的文章顯然就多了。
這個改造的過程,無疑牽涉到南北中軸線的交通問題。其實不難,要麼「上天」,要麼「入地」,整個明城牆內,除了通勤的電瓶車,甚至可以不出現機動車的身影。
無論如何,在周長13.74公裡的城牆裡、面積11.32平方公裡的老城區,重現一個當年的大唐長安,都是一個十分值得期待的美好藍圖。這個藍圖,可不僅僅是對發展越來越受阻的碑林、蓮湖、新城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