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碑林為例,西安老城區的「出海口」在哪裡?

2020-09-24 今西安

文 |笑叔

碑林是一個館,碑林是一片城。

那個叫碑林的館,世界知名,那片叫碑林的城,也是全國百強之區。毋庸置疑,在碑林區連續多年躋身西部強區、全國百強區的徵程中,碑林博物館所起的作用所做的貢獻,就像該館刻在一個個石碑上的字一樣,不是那麼容易就磨滅掉的。

祖上給碑林留下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碑林也利用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做了很多事掙了不少錢,全國百強區的名片,功勞有新時代追趕超越的一半也有老祖宗深厚家底的一半。

只是,追趕超越的緊要時刻,碑林的步子,似乎有些慢了。

01

比起走下坡路的另外兩個老城區蓮湖和新城,以及長期掙扎的郊區縣,碑林的表現尚算亮眼,但相比龍頭雁塔的大踏步前進和彼此差距的越來越大,以及同為三駕馬車的未央和長安的高速增長,碑林,又確實應該汗顏。

上表的數字直觀地顯示了西安各區縣的發展水平和排位情況。13個區縣,-號和+號幾乎對半,如果不是有一個龍頭三駕馬車在那拉著,2019年西安的數據恐怕都很不好看了。

碑林區雖然是GDP億元俱樂部的成員,也是三駕馬車裡的第二匹「千億馬」,但卻已經被未央拉下一截,而緊隨其後的長安,與碑林的差距已經微乎其微。如果按照2019年的名義增速,長安用不了多久便能將碑林甩在身後,而未央更會將碑林越拉越遠。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各城各區的發展節奏。2020年一季度,全國幾乎沒有正增長的城市,2020年上半年,西安2.8%的增速雖然絕對值不高,卻在全國30個重點城市中位列第一。

具體到各區縣,受疫情影響,2020年一季度GDP普遍出現了下滑,但長安區卻逆勢實現了15%的同比增速,碑林,則下滑了8.2個百分點。

如果再對應到全國百強區的排名,碑林區2018年排名第93,2019年排名第80,2020年排名第96,如同坐過山車。即便全國百強區的排名並不僅僅參考GDP,而是有多個維度,碑林如果繼續保持這樣溫而不火的態勢,極有可能掉出百強榜。

以上數據無不表明,碑林發展的步子,慢了,在同級別的城區中,是越來越慢。

02

沒有人不想發展進步。一個地方發展的好,於公於私,於人於己,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西安是歷史文化名城,而碑林又是這個歷史文化名城裡的歷史文化重鎮,碑林發展的快和慢,強和衰(暫時不至於到「衰」的地步),無不與歷史文化相關。

作為三個老城區之一,碑林地處西安市中心東南部,東起金花路東沿,與新城區相連;西界,城外抵勞動南路南段,城內至四府街,與蓮湖區接壤;南依南二環,與雁塔區分界;北抵西大街東段、轄東大街,城外西起永樂路東至金花北路,分別與蓮湖區、新城區毗鄰,轄區面積23.36平方公裡。截至2019年末,碑林區下轄8街道,總人口62.89萬人,是西安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區。

要說,碑林區能以西安市最小的區縣面積,躋身GDP千億俱樂部,著實不易。

這裡不可迴避的,就是依託碑林博物館等歷史遺蹟所主打的旅遊產業。碑林區旅遊資源可謂富集,是西安市旅遊核心區,域內有大唐西市、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興慶宮公園等景點。2019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5200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455.18億元,比2018年增長23.8%。

單單一個旅遊業,便幾乎佔據了碑林GDP的半壁江山。

這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旅遊業可謂經濟的風向標,經濟向好時,旅遊業自然風生水起,而且還是輕投入輕資產的綠色產業,但是,一旦經濟形勢不好,包括餐飲住宿等在內的廣義旅遊業又是首當其衝。錢難掙的時候,誰還有心思逛吃逛吃。尤其是受疫情影響,有錢有閒有心思逛吃逛吃的,也消停了。

還好,國內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旅遊業也在恢復中,不然,碑林的日子,今年更難過。但是,誰敢保證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第二波疫情不會爆發。這一點,包括碑林在內的主打旅遊產業的,都得早做思謀應對。

某一個產業佔比過重,也不是碑林區自己想這樣,但受制於土地資源稀缺、其他產業發展緩慢、老舊小區多等老城區弊病制約,確實帶來諸多影響發展的不利因素。

都在說老城區改造提升,都在說探索城市更新路徑,但到底該怎麼改,其實是很考驗主政者水平能力的一項高精尖技術活。就一個東大街的改造,確實改的漂亮時髦了,但是,曾經和小寨商圈並肩的一個商圈,卻也改沒了。

03

事實上,碑林區也一直在探索「多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

從該區提出的「三個新高地」發展思路看,方向還是很明晰的——傳統商業轉型新高地、國家科技創新改革新高地、國際歷史文化旅遊新高地。

碑林把「傳統商業轉型」放在了首位,但這卻是最難的一環。就算不考慮疫情這種突發因素影響,在網際網路+時代,在電商的頻頻衝擊下,傳統商業越來越舉步維艱,也鮮有成功轉型者。鐘樓東大家商圈為什麼說沒落就沒落了,是一個很需要深入研究的時代命題。

倒是後面兩個高地,具有先天優勢的碑林,完全可以好好做做文章。

西安的最強區雁塔,常以「文化科教強區」自居。殊不知,雁塔的高校數量多基礎教育發達是事實,但西安最優質的兩所高校西安交大和西北工業大學,卻都是在碑林的地盤上,而在碑林區2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坐落著17所高校、131家科研機構、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論密度,一點不比雁塔差。

碑林也想充分利用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教實力,發揮校地合作機制,通過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推進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融合,培育新興增長點,使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以科技催生經濟新動能,尋找助推中心城區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實現跨越發展的新路徑。

但很多高校想要的東西,碑林卻給不了。

西安交大除了在曲江和西鹹新區圈地發展,還跑到蘇州和國外大學聯合辦學,西北工業大學也是如此,其江蘇太倉校區已經開建。作為曾經的高教大市,近年來,西安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斷被兄弟城市追趕超越,現在最好的高校又紛紛向東部戰略重心轉移,這裡面絕不僅僅是大學所在區的問題,但碑林,卻也只能眼睜睜看著,交大和工大,留在碑林的東西越來越少越來越單薄。

04

困局,困住的不僅僅是商業和科教。

依託歷史文化的文旅產業發展,也到了瓶頸。

不管歷史多麼悠久,不管文化多麼燦爛,不管古蹟多麼眾多,不管文化建設多有可為,歷史文化遺蹟,是多少就是多少。可以發揮的空間,無外乎文旅產品延伸開發。當然,碑林不是沒有了空間,但現有情況下,非常有限。

其實碑林區在打造營商環境方面非常下功夫而且成績不差。在2018年某機構的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榜單中,西部12個省區僅有18個區縣入選,而碑林區則是陝西唯一上榜區縣,位列第63名。

有環境,沒空間啊。

地理的空間,很影響發展的空間。這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除非像矽谷那樣的例外。

兩年前,西安曾提出「跳出城牆謀發展」的概念,這個概念如果用在發展思路的創新上絕無不可,但是如果用在地理概念上,尤其是對像碑林這樣的地域狹小的城區上,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就算「跳出了城牆」,碑林還只是巴掌大的那麼點地方。

對碑林以及蓮湖、新城這樣的老城區,與其「跳出城牆謀發展」,倒不如實實在在「立足城牆謀發展」,只是,這個「立足城牆謀發展」,不是各立各的城牆各謀各的發展,而是抱團取暖,攜手謀出路。

這不僅僅是碑林的「出海口」,也是被圈在城中心的蓮湖和新城的共同「出海口」。

兩三年前曾有坊間說法稱,蓮湖、新城、碑林城三區將合併為一個「唐都區」,從而讓明城牆區域內的中心城區,由已經運行60多年的三區分治,變為一區統籌,負責今後古城風貌、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復興和管理,助力「皇城復興」計劃加速實施。

這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如果得以實現,僅就城牆區域內,起碼能形成一盤棋的概念。

當然,行政區域的調整並不容易,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但也有不動行政區的折中方案可以考慮,那就是參照高新、經開等開發區模式,將明城牆內,整個設置成為一個新的「唐城開發區」,行政地理上,城牆內原本屬於哪個區的依然屬於哪個區,但行政區並不具體插手開發建設事宜,而是由一個全新的開發區管委會來具體規劃操作,至於發展的成果,也依然是三個行政區共享,就像雁塔可以享用高新和曲江、未央可以享用經開的發展成果一樣。

這個「唐城開發區」,以「全新」的「復古」理念和發展的思維,要重現的,卻是歷史上的大唐長安,要實現的,也是當年大唐長安的輝煌。而重現大唐長安,可做的文章顯然就多了。

這個改造的過程,無疑牽涉到南北中軸線的交通問題。其實不難,要麼「上天」,要麼「入地」,整個明城牆內,除了通勤的電瓶車,甚至可以不出現機動車的身影。

無論如何,在周長13.74公裡的城牆裡、面積11.32平方公裡的老城區,重現一個當年的大唐長安,都是一個十分值得期待的美好藍圖。這個藍圖,可不僅僅是對發展越來越受阻的碑林、蓮湖、新城而言。

相關焦點

  • 以碑林為例,西安老城區的「出海口」在哪裡?
  • 未來西安哪裡才是真正的優質板塊?這幾個區域成為當之無愧的贏家
    未來在西安,哪些地段將引領城市的發展?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不一而足,原因主要在於無論是高新、滻灞、西鹹新區、曲江,還是老城區雁塔、碑林...都各有各的維度,有的人是看未來的發展,有的人是從過去的角度分析,評判標準不同,很難給出統一的答案。
  • 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恢復開放 民眾有序參觀
    【來源:中新網】【解說】3月25日,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博物館對外恢復開放。(西安市民 宋湘楠)咱們這個博物館開業的第一天,因為西安人嘛,本來對咱們這個歷史就比較感興趣。剛好這個陝博是咱們西北地區,最大的一個歷史類的一個博物館,所以今天特地帶著孩子,過來感受一下歷史。
  • 九牧走進西安碑林 助力碑林藝術文化傳承
    本次活動,民族品牌九牧廚衛與西安碑林博物館籤約,向博物館捐贈一批具有碑林文化特色元素的衛浴潔具,助力博物館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專家學者籤名留念籤約儀式完成後,與會領導專家對碑林博物館進行了實地調研。,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張巖,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助理劉東平,西安碑林博物館工會主席尤明利,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廷等嘉賓出席了籤約儀式。
  • 西安碑林搬不得!
    西安碑林博物館擴建搬移「千年碑林」的項目方案被政府確定,當地人民一片譁然,各界人士反對的聲音不斷,千年的文化遺產,祖宗的禮法規制,怎麼能說搬就搬!人體工程學認為,傳承千年巍然屹立不到的碑林,背後蘊含著的是中國天人合一的智慧,西安碑林既是將古代文化典籍刻石保存,更是鎮守西安、承襲文脈、守護當地文風昌盛的關鍵!
  • 碑林故事|「國家一級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
    01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碑林區文昌門內三學街 15 號。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前有孔廟、中有碑林、西有陵墓石刻、東有佛教造像,已形成了「一軸兩翼」的陳列展示格局。博物館現有 7 個碑石展室,6 個碑廊,4 個臨時展廳,8 個碑亭,兩個石刻藝術館(室),收藏文物 10000 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 19 組 134 件。
  • 西安碑林的鎮館之寶
    近期關於西安碑林所藏唐代《開成石經》的搬遷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開成石經》在儒家經典形成歷史、文化傳播、碑林創建諸方面有何重要價值?為何它的移動會牽引如此多人的目光?中國古代刻經活動的代表中國古代刻經肇始於《熹平石經》。
  • 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的殿堂
    西安城牆南門北側,有一條充滿文墨氣息的古典小巷,名曰「書院門」。沿書院門一路往東至盡頭,右側是文昌門,左側一座青瓦灰磚的庭院,正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殿堂—西安碑林。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藏於碑林。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
  • 書法名碑聖地,西安碑林
    書法名碑聖地,西安碑林這裡是書法愛好者的朝聖之地,西安碑林2008年8月 西安碑林 門票45元西安碑林位於三學街北側。「碑林」一名始於清代,「碑石叢立如林」之意。今日之西安碑林,收藏了漢代至民國(前206~1949年)的碑石、墓誌4000餘通(方),共有大型陳列室、展覽廊各7座、碑亭8座。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作為我國收藏碑石較早和古代碑石最多的一座宏偉藝術殿堂,它已經歷了900餘年歷史。西安碑林的形成要上溯到唐代兩部石經。
  • 《西安碑林》
    九朝王都古西安碑林鐫字留萬千。
  • 西安碑林之行
    小時候在字帖的說明裡總能看到類似的字眼:原碑現存於西安碑林,所以一直對西安碑林心嚮往之。前段日子,終於有機會以朝聖的心情來到西安碑林。觸摸著顏勤禮碑,感受著顏魯公如山厚重的品行。穿越時空幻想著他在眼前認真書丹的情景,不覺肅然。
  • 讓駿馬飛——遊西安碑林博物館
    六駿騰飛,秦王平天下公元617年,李世民為父親李淵出謀劃策,起兵太原、攻佔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封李世民為秦王。浮雕上的6匹駿馬,一半作奔馳狀,另一半為站立狀。它們比例合適,線條明快,表現出李世民徵戰時的場面,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中的傑作。1914年,颯露紫和拳毛騧的浮雕被打碎裝箱盜運至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座也曾經被打碎裝箱,在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 西安旅遊:見證西安碑林博物館拓片的製作過程!
    古都西安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有4000多方石刻,囊括了從秦代以來的書法,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西安碑林博物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書法家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等的真跡這裡都有。唐景雲鍾,大夏石馬,碑亭中的唐玄宗書《石臺孝經》,第一展示的《開成石經》。
  • 「西安碑林國際臨書紀念展」開幕
    12月1日,第二十五屆「西安碑林國際臨書紀念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展出,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屆展覽的日本修美社臨書作品無法運送至西安,採用作品圖片展的方式在線上線下同步展出,展期至12月9日結束;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錢繼奎出席開幕式並宣布展覽開幕、向獲獎者頒獎和贈送展覽紀念圖冊。
  • 西安碑林名碑拓本首次進京展出
    千龍網北京訊 9月14日,「石墨鐫華——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在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據悉,本次展出的70幅名碑拓片為西安碑林博物館首次進京展覽。9月14日,「石墨鐫華——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在北京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開幕。
  • 西安碑林初拓名碑
    因碑石如林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不久前拓出了12種名碑拓本,以迎接我國最古老石質圖書館建立920周年。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忠等人為保藏因唐末五代戰亂而被丟棄於荒蕪之地的唐《石臺孝經》、《開成石經》及顏真卿、柳公權等所書的著名石碑而興建的,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沿著西安永寧門東側的城牆漫步,行不多遠,便會遇見一座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築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陝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源頭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
  • 西安碑林名碑拓片展亮相大理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4月19日,「石墨鐫華————西安碑林名碑拓片展」在大理市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歷代名碑拓片72件,作品在書法藝術上篆、隸、楷、行、草眾體兼備,讓大理民眾欣賞領略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
  • 「一號講解員」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 碑林的「碑」字為啥少一撇?
    「你現在所看到的鐘是世界名鍾景雲鍾,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原為唐長安城內的景龍觀(西大街)鐘樓所用,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雲鍾鐘聲錄音,每年除夕之夜春晚把它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
  • 西安碑林博物館:穿越時空藝術的殿堂!
    西安碑林博物館從外面看起來不大,院落卻很有縱深感,走進去時有種樹木森森的感。旅遊團一般不來這裡,所以院裡相當清靜,細細密密的綠蔭,靜默無言的石碑……在這裡好像時間都慢下來了。碑林是中國最早最完整的碑刻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