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本報駐比利時、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牛瑞飛 青 木
對於歐洲音樂界來說,2020年是艱難的一年;瑞士琉森音樂節、德國華格納音樂節等大型夏季音樂節全部取消。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今年恰逢百年,也是今夏歐洲唯一保留的大型音樂節。「薩爾茨堡音樂節取得積極平衡!」德國《南德意志報》稱,歐洲三大古典音樂節之一的薩爾茨堡音樂節上周日結束(如圖)。110場演出共吸引來自39個國家的7.65萬名觀眾,入場率高達96%,音樂節期間也未出現新冠感染案例。德國洪堡大學文化學者斯朵克爾認為,歐洲音樂節在新的模式下,危機中也可出現轉機。
疫情中的百年壽誕
因疫情緣故,8月1日開幕的薩爾茨堡音樂節,原定包括音樂會、歌劇等多種形式在內的200場演出縮至110場,活動時間從44天縮為30天,演出場地從16個減至8個。當然,嚴格的防疫措施必不可少。今年特地去參加音樂節的維也納樂迷萊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門票通過網絡購買,而且實行實名制,方便追溯疫情。演出前,人人獲得一本防疫手冊,疫情聯絡專員監督現場,所有人員必須戴口罩,沒有餐飲服務和中場休息……」主辦方稱,音樂節所有工作人員和演出人員必須在演出開始前4天內進行核酸檢測,演出場地內的通風設施和空調系統也升級至醫用標準。
今年音樂節在內容方面有幾大特色。首先女性藝術家成為主角,如著名指揮家喬安娜·瑪爾維茨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共同演繹莫扎特經典作品《魔笛》《女人心》。此外,還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的作品《茲登尼克·阿達梅克》舉行首演,以及貝多芬250周年誕辰相關主題活動。儘管音樂節規模縮小,但一個月的演出還是帶來870萬歐元收入,其中2/3歸演出團體。儘管這一數字相比往年少了不少,但對於危機中的音樂產業來說可謂雪中送炭。音樂節藝術總監馬庫斯·欣特豪森感嘆,「大型音樂節跨出重啟第一步!」
其實早在兩個月前,歐洲最早暴發疫情的義大利就開始舉行拉文納音樂節,40多場活動在城市各處舉行。法國音樂節6月也在波爾多、馬賽等地舉辦,重點突出街頭音樂。目前,歐洲各國都開始重啟音樂節,但大多對人數進行限制。各國政府也紛紛資助音樂節活動。德國政府8月宣布,對整個音樂領域資助約1.5億歐元,其中對現場音樂會和音樂節舉辦方資助8000萬歐元,音樂節舉辦方可以藉此援助計劃獲得最高80萬歐元。英國政府也撥款15.7億英鎊設立文化恢復基金。
一個城市,一個夏季音樂節
歐洲有1000個音樂節,最多的是搖滾和流行音樂類,古典音樂類約有480個。可以說,歐洲每個城市都有至少1個夏季音樂節,這也成為所在城市文化和經濟活動的一部分。
於1970年創立的英國格拉斯頓伯裡音樂節,是歐洲最著名的露天音樂節之一,這一世界最大綠地音樂節每年可吸引近20萬名樂迷。「這裡就像一個狂歡派對。」在倫敦留學的張同學告訴記者,2020年原本是該音樂節50歲生日,大家都期盼能看到「黴黴」泰勒·斯威夫特、保羅·麥卡特尼等明星表演。因疫情取消後,今年的門票可順延至明年,也可選擇退款。
擁有15年歷史的比利時明日世界電子音樂節是世界最大電子音樂節之一,每年7月下旬在比利時小鎮博姆舉辦,為期3天,數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音樂愛好者在此狂歡。今年由於疫情原因,明日世界電子音樂節首次開啟線上模式,觀眾可以在官方直播平臺上購票觀看,周末門票價格為20歐元,日票價格為12.5歐元。直播節目提供沉浸式虛擬景觀,包含28萬個虛擬人物,還有60多位藝術家在「明日世界」的四個大型綠幕工作室錄製表演。7月25日至26日的線上重頭節目「全世界的明日世界」,吸引超過100萬名觀眾。為了讓觀眾們更有在現場感,主辦方還請來每年在現場為觀眾製作美食的大廚,專門製作美食教學視頻上傳至官網。
要說歐洲最著名的搖滾音樂節,當屬德國「Rock Am Ring」搖滾音樂節。該音樂節通常每年五六月在德國紐伯靈賽道舉辦,搖滾天團林肯公園、德國朋克搖滾樂隊死褲子等著名搖滾巨星會與近9萬粉絲一起度過。
德國萊比錫是著名的音樂之城。每年初夏,這座城市還會舉辦盛大的哥特音樂節,來自世界各地超過2萬名樂迷身穿奇裝異服遊走於街頭巷尾。哥特音樂節並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十幾個小會場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除了電子音樂、哥特、朋克,還有古典音樂等。
這樣的音樂節還有不少。比如匈牙利布達佩斯的西蓋蒂音樂節、克羅埃西亞茲爾席海灘的Hideout音樂節、保加利亞羅多彼山脈的山上草地音樂節等。萊比錫旅遊局的克羅茲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音樂節對一個城市很重要。它既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種城市營銷,吸引各地遊客,「投入1歐元,往往會產出幾歐元」。
新模式
在這股夏季音樂潮中,也出現多個起主導作用的演出行業巨頭。全球最大的現場音樂公司「現場國度」就是其中一家。近年來,該公司在歐美各地收購眾多音樂節,旗下每年有100多個音樂節,包括英國牛津荒野音樂節、德國賽道搖滾音樂節等。「這種公司化運營打破了歐洲傳統的城市主導模式。」斯朵克爾分析稱,它的優勢是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商業化操作,可以更好地迎合年輕人。其實現在許多歐洲音樂節也把部分業務外包給專業機構,比如宣傳推廣外包給公關公司,舞臺、餐飲等都有單獨承包商。這種商業化操作也導致許多音樂節模式上的雷同。對此,有音樂節主辦方辯解稱,音樂才是最主要部分。不過也有人認為,音樂不是唯一,正因如此,每個音樂節都應具有個性特色。
作為文化的一部分,音樂節象徵人類在精神層面的需求,但面對新冠疫情這類危機時,就會變得非常脆弱。歐洲媒體認為,今年歐洲多個音樂節被迫取消或通過線上舉辦,但方式單一,很難達到往年音樂節的現場效果。一位歐洲文藝界人士表示,特殊時期文化活動被迫採取線上方式展現,但線上活動需要非常不同於線下的模式展示,要強調觀眾的線上體驗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也為歐洲音樂節的主辦者們帶來新啟發——就算疫情在未來得到徹底控制,也可以採取現場和線上兩種模式共同開發,吸引全世界更多觀眾參與其中。
現場音樂會將注重體驗感,如雷射、LED大屏幕、4K高清屏等,或者應用人工智慧、5G等技術,還要提供各種美食。調查顯示,99%的「00後」會在社交媒體推薦自己在音樂節發現的美食,社交媒體對音樂會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升。音樂節與虛擬技術的組合,也將成為未來數位音樂節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