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莊,我們都比較熟悉,無須過多介紹。這首詩作於何時何地,有無特殊背景?已不得而知,我們只能從詩的本身來揣測作者當時的心境。
首聯「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涼」,勾勒出一幅夏夜納涼圖。「遷書榻」是為了「傍水」,這是作者在主動追涼;「開襟」是為了「納夜涼」,這是讓涼氣更好地接近自己。果然,詩人很快就身處涼爽之中,可是他卻為明日的「熱」而發起愁來。
「星繁愁晝熱,露重覺荷香」,這兩句應該是全詩最精彩的部分,給人一種莫名的美感。「星繁」表明天氣晴朗,這意味著明天的白晝又是烈日炎炎,用詩人王轂的話來說,就是「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可不教人發愁嗎?可現在是夜晚,氣溫降下來了,露水也增多了,荷花在露珠的浸潤下越發清香怡人,能不教人歡喜嗎?
這兩句,一仰一伏,一遠一近,一愁一喜,將人物的心情與環境緊密貼合在一起,耐人尋味。
接著兩句「蛙吹鳴還息,蛛羅滅又光」承上,繼續寫夏夜所見所聞。「蛙吹」即蛙鳴,因蛙鳴與鼓吹相似(聲勢浩大)故稱。「蛛羅」即蛛網,可能因為沾有露珠的緣故,在燈光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故曰「滅又光」。
在經過觸覺、嗅覺、聽覺、視覺上的一番享受後,詩人興致上來,吟誦起西漢文學家潘嶽的《秋興賦》,正在這時,他看到西牆上的桐影(「景」通「影」)越來越低,直至「下西牆」。
《秋興賦》主表表達作者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對歸家閒居生活的嚮往之情。這裡,韋莊吟誦《秋興賦》,自然也有意無意地流露出類似的心緒。結句寫景,表明月亮升高,時間不早了,而這一晚的閒情逸緻也該結束了,字裡行間似乎有淡淡的愁在瀰漫……
那麼,全詩到底在表達什麼呢?
韋莊生於唐末,一生奔波流離,直到晚年才在異國他鄉(西蜀)安定下來,官至宰相,就在這時,他自己的故國(唐朝)卻土崩瓦解,走向滅亡。他不可能不思念家鄉,懷念故國,甚至要拋棄眼前的繁華,回歸到最初那個最本真的自己。
當然,這些只是猜測,不一定符合作者當時的心境。親愛的詩友們,讀完這首詩,你想到了什麼?認為作者在表達什麼?